蔊菜
別名:蔊菜,辣米菜(《綱目》),野油菜(《分類草藥性》),塘葛菜(《嶺南採藥錄》),幹油菜(《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石豇豆(《貴陽民間藥草》),雞肉菜、田葛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江剪刀草、野雪裡蕻、野芥草、野菜花(《上海常用中草藥》),山芥菜、獨根菜、山蘿蔔、金絲莢(《福建中草藥》)。
古籍產地:生南地,田園間小草也;蓋盱江、建陽、嚴陵人皆喜食之也。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或花。
蔊菜
蔊菜
原形態:1.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較粗壯,高20-50cm,無毛或具疏毛。莖單一或分枝,直立斜升。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通常大頭羽狀分裂,長4-10cm,寬1.5-2cm,頂裂片大,邊緣具不規則牙齒,側裂片1-3對,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狀抱莖,邊緣具疏齒。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開花時花序軸逐漸向上延伸,花小,多數;萼片4,直立,淺黃色而微帶黃綠色,光滑無毛,災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4mm,先端內凹;花瓣4,鮮黃色,寬匙形或長倒卵形,長2.5-4mm,全緣,基部具有短而細的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3mm,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長2.5-3mm,花柱短粗,柱頭略膨大,頂部扁平。長角果線狀圓柱形,較短而粗壯,長1-2cm,直立或稍彎曲,成熟時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多數,淡褐色,寬橢圓形,近三角形或不規則多角形,長0.5-0.7mm,表面有凹陷的大網紋。花期4-5月(8-9月偶有開花),花後果實漸次成熟。
無瓣蔊菜
2.無瓣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植株光滑無毛,較柔弱。莖直立或呈鋪散狀分枝。葉抽薄;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柄長3-5cm,兩側具窄翼;葉片常為大頭羽狀分裂,長柄,葉柄長3-5cm,頂裂片大,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大小不整齊鈍鋸齒,側裂片1-3對,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由上至下漸小;莖上部寬披針形或長卵形,長3-6cm,寬1.5-2.5cm,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或近全緣,基部具短柄或無柄。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開花後,花序漸延長;花無瓣或偶有退化的花瓣;萼片4,淡黃綠色,披針形,先端微帶紫色並內凹,長2.5-3mm,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3mm,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不明顯,柱頭盤狀。長角果細圓柱形,細長而直,長1.5-3cm;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種子每室1行,淡褐色,細小,多數,寬橢圓形、長方形或方形或不規則多角形。表面有小疣點及細網紋。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無瓣蔊菜與蔊菜的區別在於植株較柔弱,常呈鋪散狀分枝,葉大而薄;花無瓣;長角果細而直,果瓣近扁平;種子每室1行。焊菜植株較粗壯,葉較小而質厚;花瓣黃色;長角果稍短而粗,成熟時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
生境分部:生於山坡、路旁、山谷、河邊溼地、園圃、宅旁及田野較潮溼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採制:夏、秋季採收帶花或果的全草,除去泥土,曬乾或鮮用。
性狀鑑別:全草長15~30釐米,淡草綠色;莖、枝近圓柱形,具縱溝,光滑無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破碎或皺縮,完整者下部的多為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多為大頭羽裂,邊緣具不規則鋸齒;莖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邊緣具波狀齒。總狀花序,花多脫落,花無花瓣。角果線形而直,每室僅有1列種子。種子細小,近卵形。氣微,味辛。以身幹、色淡綠、葉多、帶花者為佳。
蔊菜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活血,通經。治感冒,熱咳,咽痛,麻疹不易透發,風溼關節炎,黃疸,水腫,疔腫,經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楊,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敷。
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2.《綱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4.《嶺南採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去骨中之熱。
5.《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6.《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疔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7.《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失音;肺熱咳嗽,咳血;急性風溼性關節炎;水腫。
9.《福建中草藥》:疏風透表,理氣和胃。
附方:
1治風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蔥白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3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雞蛋,用油炒食。(《貴陽民間藥草》)
4治胃脘痛:幹蔊菜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關節風溼痛:鮮蔊菜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幹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酌加紅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7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搗汁,調食鹽少許,開水衝服。
8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
9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或調鴨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10治疔瘡,癰腫: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11治漆瘡:鮮野油菜,搗汁外搽。
12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小火草一兩。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黃、野油菜搗爛敷患處。(⑩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13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熱酒衝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