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之46 江剪刀草

2021-02-12 秋毫信息

蔊菜

別名:蔊菜辣米菜(《綱目》),野油菜(《分類草藥性》),塘葛菜(《嶺南採藥錄》),幹油菜(《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石豇豆(《貴陽民間藥草》),雞肉菜、田葛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江剪刀草、野雪裡蕻、野芥草、野菜花(《上海常用中草藥》),山芥菜、獨根菜、山蘿蔔、金絲莢(《福建中草藥》)。

古籍產地:生南地,田園間小草也;蓋盱江、建陽、嚴陵人皆喜食之也。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或花。

蔊菜

蔊菜

原形態:1.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較粗壯,高20-50cm,無毛或具疏毛。莖單一或分枝,直立斜升。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通常大頭羽狀分裂,長4-10cm,寬1.5-2cm,頂裂片大,邊緣具不規則牙齒,側裂片1-3對,上部葉片寬披針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狀抱莖,邊緣具疏齒。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開花時花序軸逐漸向上延伸,花小,多數;萼片4,直立,淺黃色而微帶黃綠色,光滑無毛,災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4mm,先端內凹;花瓣4,鮮黃色,寬匙形或長倒卵形,長2.5-4mm,全緣,基部具有短而細的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3mm,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長2.5-3mm,花柱短粗,柱頭略膨大,頂部扁平。長角果線狀圓柱形,較短而粗壯,長1-2cm,直立或稍彎曲,成熟時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多數,淡褐色,寬橢圓形,近三角形或不規則多角形,長0.5-0.7mm,表面有凹陷的大網紋。花期4-5月(8-9月偶有開花),花後果實漸次成熟。

無瓣蔊菜

2.無瓣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植株光滑無毛,較柔弱。莖直立或呈鋪散狀分枝。葉抽薄;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長柄,葉柄長3-5cm,兩側具窄翼;葉片常為大頭羽狀分裂,長柄,葉柄長3-5cm,頂裂片大,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大小不整齊鈍鋸齒,側裂片1-3對,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由上至下漸小;莖上部寬披針形或長卵形,長3-6cm,寬1.5-2.5cm,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或近全緣,基部具短柄或無柄。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開花後,花序漸延長;花無瓣或偶有退化的花瓣;萼片4,淡黃綠色,披針形,先端微帶紫色並內凹,長2.5-3mm,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約3mm,短雄蕊長約2.5mm;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不明顯,柱頭盤狀。長角果細圓柱形,細長而直,長1.5-3cm;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種子每室1行,淡褐色,細小,多數,寬橢圓形、長方形或方形或不規則多角形。表面有小疣點及細網紋。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無瓣蔊菜與蔊菜的區別在於植株較柔弱,常呈鋪散狀分枝,葉大而薄;花無瓣;長角果細而直,果瓣近扁平;種子每室1行。焊菜植株較粗壯,葉較小而質厚;花瓣黃色;長角果稍短而粗,成熟時果瓣隆起;種子每室2行。

生境分部:生於山坡、路旁、山谷、河邊溼地、園圃、宅旁及田野較潮溼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採制:夏、秋季採收帶花或果的全草,除去泥土,曬乾或鮮用。

性狀鑑別:全草長15~30釐米,淡草綠色;莖、枝近圓柱形,具縱溝,光滑無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破碎或皺縮,完整者下部的多為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多為大頭羽裂,邊緣具不規則鋸齒;莖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邊緣具波狀齒。總狀花序,花多脫落,花無花瓣。角果線形而直,每室僅有1列種子。種子細小,近卵形。氣微,味辛。以身幹、色淡綠、葉多、帶花者為佳。

蔊菜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活血,通經。治感冒,熱咳,咽痛,麻疹不易透發,風溼關節炎,黃疸,水腫,疔腫,經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楊,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敷。

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2.《綱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4.《嶺南採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去骨中之熱。

5.《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6.《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疔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7.《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失音;肺熱咳嗽,咳血;急性風溼性關節炎;水腫。

9.《福建中草藥》:疏風透表,理氣和胃。

 

附方:

1治風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蔥白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3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雞蛋,用油炒食。(《貴陽民間藥草》)

4治胃脘痛:幹蔊菜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關節風溼痛:鮮蔊菜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幹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酌加紅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7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搗汁,調食鹽少許,開水衝服。

8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

9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或調鴨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10治疔瘡,癰腫: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11治漆瘡:鮮野油菜,搗汁外搽。

12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小火草一兩。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黃、野油菜搗爛敷患處。(⑩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13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熱酒衝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相關焦點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蔊菜
    Hara 或印度蔊菜 (江剪刀草) Rorippa indica(L.) Hiern 的全草。【形態特徵】(1)無瓣蔊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cm,體較柔軟,無毛。莖單一或分枝,綠色,有時帶淡紫色。基出葉呈輻射狀,叢生,莖葉互生,基出葉和莖下部的葉有柄;葉片通常呈大頭狀分裂,基出葉分裂較多,莖生葉分裂較少,莖上部葉幾近全緣,基部楔形,葉形變化較大。
  • 95 剪刀草:慈姑乳子,歲生十二
    剪刀草,又名慈姑、藉姑、箭搭草、槎丫草、燕尾草、白地慄、河鳧茨(fúcí)。 李時珍:「慈姑,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生產)諸子,故以名之。作茨菇者非矣。(上圖,烏芋、地慄,即荸薺)河鳧茨、白地慄,所以別烏芋之鳧茨、地慄也。剪刀、箭搭、槎丫、燕尾,並像葉形也。」
  • 中草藥現代臨床歸納一覽2
    漢防己鹼)龍,黃藥子,夏枯草,墓頭回,狗舌草、斑籃(斑警素),土鱉蟲,全蠍、壁虎、蜈蚣、蟾酥、水蛭、半枝蓮、半邊蓮\白英,八月扎,豬殃殃、蒲公英,羊蹄,魚腥草、土大黃\丹參、赤芍、三七、大薊、小薊、鴉膽子、石菖蒲、兒茶、紫草、鮮南星、威靈仙、急性子、補骨脂、雄黃、砒霜、硇砂、女貞子、山茱萸、了哥王、淫羊藿、半、海帶、海藻、昆布、麝香、毛冬瓜、石蒜、美登木、犁頭尖、秋楓藍萼香茶菜、兔耳草、魚寄生、金剪刀草
  • 中草藥之鄉——盱眙
    盱眙蜈蚣為大蜈蚣科的節肢動物,稱少棘紅頭蜈蚣,又名百足,有熄風、止痙、解毒之功能。盱眙蜈蚣早在春秋時期即享有盛名,其蘊藏量非常豐富,僅1977年收購量就達2700斤、200萬條之多。盱眙蜈蚣頭紅、背黑、體格雄健;體長一般可達10-15公分,一直以質優量多而暢銷國內外,為中藥材中極其緊俏之品,被譽為盱眙「山寶」。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刀豆
    因為高興緊張,他居然呃聲連連,全家束手無策,鄰居有位大娘見了,遂從家中菜園摘了把外形似刀的豆莢煮湯餵他食之,居然止住了。原來這豆莢因形態像刀,故名,俗稱「大刀豆」,也叫「挾劍豆」,在鄉間早有人食之,當地農村,歷來家家都種刀豆。婦女們還採用鮮嫩的刀豆,巧制刀豆蜜餞,俗稱「刀豆花」,為迎賓待客,饋贈親友的珍品。
  • 過江龍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蒲地虎、地蜈蚣(《滇南本草》),地刷子(《中國中部植物》),伸筋草、扁心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小伸筋、木金草、公魚秧草、風尾草、馬尾松(《湖南藥物志》),猴子草、猴子尾巴、舒筋草、烏龍不過江、過山龍、掃天晴明草、扁葉石松(《雲南中草藥》)。多年生草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皆有過江龍之名。分布於西南及吉林、遼寧、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 中草藥現代臨床歸納一覽(1)待續
    3.抗甲型、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除上述抗廣譜菌中草藥以外,還有虎杖、野菊花、三顆針、魚腥草、救必應、筋骨草、火炭母、金沙藤、大葉桉、芙蓉花、山葡萄、蒼耳子、兩面針、艾葉、冰片、鬼針草白屈菜、滿山紅、木芙蓉、樺樹皮、五指毛桃、蘿摩烏棒子、九裡香、古山龍、筋骨草、南燭、槓板歸、白毛鹿茸草、雪膽。
  • 中草藥之57 徐長卿
    10.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止痛,解毒消腫,溫經通絡。治毒蛇咬傷,風溼骨痛,心胃氣痛,跌打腫痛,帶狀皰疹,肝硬化腹水,月經不調,痛經。11.《吉林中草藥》:利尿,強壯,鎮靜止痛,驅寒散瘀,解蛇毒,通絡和血。治腳氣,水腫,腹水,脹滿,寒性腹痛。
  • 中草藥之53 接骨木
    如打傷筋骨及閃枘疼痛不堪忍者,用藥一丸,好舊無灰酒一盞浸藥,候藥漬失開,承熱呷之,痛絕便止。(《續本事方》)2治腎炎水腫:接骨木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3治創傷出血:接骨木研粉,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4治漆瘡:接骨木莖葉四兩,煎湯待涼洗患處。(《山西中草藥》)5產後血暈。用接骨木碎塊一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分次服下。
  • 當中草藥遇上凡爾賽
    凡爾賽大賞 中草藥裡的凡學家 近日,網上掀起凡爾賽文學模仿熱潮 我們所熟悉的中草藥也在朋友圈裡也紛紛開麥 發表自己的想法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 誰是中草藥裡的凡學家
  • 中草藥之19 隔山香(香白芷)
    十裡香、野天竹(《江西草藥》),正香前胡、金雞爪、雞爪參、枸櫞當歸(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巖風、白花前胡、雄前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野茴香(江西《草藥手冊》),人參歸、雞瓜前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出處:《植物名實圖考》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隔山香的根或全株。
  • 中草藥之41 水蜈蚣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7 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蜈蚣幹品一兩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8 治瘧疾:水蜈蚣一兩。水煎,於瘧發前8~4小時服。(《江西草藥》)9 治小兒口腔炎:水蜈蚣根莖一兩。水煎,衝蜂蜜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10 治風溼骨痛:水蜈蚣一至二兩。煎服。
  • 中草藥之55 南蛇藤
    香龍草(《中國藥植志》),窮攪藤、老石棵子(《東北藥植志》),地南蛇、過山龍(《江西中藥》),大倫藤、大南蛇、白龍、老龍皮、臭花椒(《湖南藥物志》),穿山龍(《泉州本草》),老牛筋(《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 中草藥之83 土牛膝
    夏、秋間開淡綠色小花,穗狀花序頂生,直立,花開放後反折,花冠向下,貼近花軸,故有倒扣草之名;苞片卵形,具長芒,花後反折;小苞片淡紅色,披針形,基部具膜質的邊緣;花被5,披針形;雄蕊5個,退化雄蕊與花絲等長,頂端截平狀或細圓齒狀,背面有1鱗片,先端呈流蘇狀。胞果卵形,長約3毫米。
  • 中草藥之69 絲瓜絡 絲瓜葉 絲瓜藤
    (《山東中草藥手冊》)5.治手臂痛:絲瓜絡10cm,秦艽6g,羌活3g,紅花4.5g,水煎服。(中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選編》)6.治中風後半身不遂:絲瓜絡、懷牛膝各10g,桑枝、黃芪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7.治乳少不通:絲瓜絡30g,無花果60g。燉豬蹄或豬肉服。
  • 中草藥之82 白簕(刺三甲)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治感冒高熱骨痛,咳嗽,胸痛,風溼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尿路結石。"9.《貴州草藥》:"舒筋活血,驅風除溼,理氣,平喘,止咳。"10.《廣西中草藥》:"散瘀止痛。治跌打,骨折,刀傷,癤腫瘡瘍。"
  • 馬勃 射幹 | 家門口常見中草藥打卡第10天
    「家門口常見的中草藥」實時打卡第 8天!
  • 中草藥之48 五加皮
    近道處處有之,東間彌多。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圖經》:五加皮,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用。蘄州人呼為木骨。
  • 中草藥之桃兒七【清熱藥】
    【陸】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Α罰?清熱解毒,燥溼瀉火。治淋巴結炎,腮腺炎,癰瘡。"【柒】《江西草藥》:"治腎虛,勞傷,中暑,胃痛。"【捌】治腫毒初起:八角蓮加紅糖或酒糟適量,共搗爛敷貼,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玖】治疔瘡:八角蓮二錢,蒸酒服;並用鬚根搗爛敷患處。(《貴陽民間藥草》)【拾】治瘰癧:八角蓮一至二兩,黃酒二兩。
  • 中草藥之76 野西瓜苗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去溼,止咳。附方:1.治風熱咳嗽:小秋葵根五錢,白糖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2.治急性關節炎:野西瓜苗五錢至一兩(鮮品二至三兩),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刪》)3.治湯火傷:小秋葵花泡麻油,或小秋葵全草研未,調桐油敷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