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現場 杜洋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其以90歲的生命為基點,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放射著精神之光華。」這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價金石大家容庚先生之語。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共5個展廳近300件展品,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八十刻》、中山大學藏《金文編》手稿等。據各受捐機構不完全統計,容庚及家屬先後共捐出青銅器近200件,歷代書畫1200餘件,古籍善本1萬餘套冊,金石拓片、叢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其捐贈之精,數量之多,世所罕見。
28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傑,為觀眾帶來「中國美術館藝術講堂:容庚先生金石學成就漫談」講座。他重點圍繞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編》兩部書展開講述,系統梳理了容庚先生青銅器和金文研究的學術成就,為聽眾呈現了容庚先生絢麗多彩的金石世界。
戰國青銅器欒書缶 杜洋 攝
陳英傑從容庚生平談起,介紹了影響容庚命運的三個節點和他畢生致力研究的金石、書畫兩大領域;簡要梳理了容庚家族中成就者輩出,幾代學人相互輝映,各領風騷的家族背景;分享了容庚與羅振玉先生的師生之誼,以及容庚與諸多當世鴻儒交誼的點滴,堪稱一段文化史佳話。結合容庚最為重要的兩部著作《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編》,陳英傑著重介紹了其在金石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
據介紹,作為容庚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金文編》初稿是容庚在自己家鄉東莞完成的。當時的莞城人文薈萃,名門望族眾多。容庚就成長於容、鄧兩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風薰陶、家學浸染,在家族前輩的引導、指點和培育下,打下紮實的學術根基。在四舅鄧爾雅的引導下,容庚選擇金石作為治學方向,歷時六年,完成《金文編》初稿。斯時,莞城籍容氏、鄧氏家族在經歷幾世的綿延,誕生了諸如容鶴齡、容祖椿、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容媛與鄧蓉鏡、鄧爾雅等文人雅士。容庚出生於官宦詩書世家,族中有成就者輩出。一代代學人相互輝映,各領風騷,將莞城文脈延承並發揚光大。
29歲那年,容庚北上求學,成為其人生轉折點。他過天津時以《金文編》稿求教古文字學家、近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羅振玉,並得到其賞識。羅振玉向馬衡引薦容庚,稱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中學畢業生容庚因此被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破格錄取為研究生,馬衡就是其導師。
馬衡是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引導容庚將銘文研究與器物考古相結合。畢業後,容庚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
中山大學藏容庚的《金文編》手稿 杜洋 攝
在北京期間,容庚編撰出版《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武英殿彝器圖錄》等多部權威著作,逐步走上治學高峰。
1946年,53歲的容庚回到南粵大地,成為嶺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嶺南學報》主編。他的治學重點由文字器物轉向書畫碑帖,培養扶掖後輩,潛心研究書畫,編纂《叢貼目》《頌齋書畫小記》等,卓有建樹。
陳英傑講到,今天我們品味容庚先生蔚為大觀的收藏成果,瞻仰先生的學術高度,更要繼承他珍貴的學術遺產、學習他嚴謹務實的治學方法、傳承他的文人風骨、道德風範和一顆為國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講座為聽眾勾畫出鮮活而立體的容庚先生形象,容庚先生的風範也讓聽眾為之感佩和景仰。
容庚先生曾說:「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後任其散失,不如現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來。」先生辭世後,子女秉承先父遺訓,陸續將他生前未及捐贈的文物繼續捐獻給國家,成就中國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話。
據悉,「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將持續出至12月5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