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解讀金石大家容庚「有容乃大」令人景仰一生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講座現場 杜洋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其以90歲的生命為基點,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兩極放射著精神之光華。」這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價金石大家容庚先生之語。

展覽現場 杜洋 攝

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共5個展廳近300件展品,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故宮博物院藏《蘭亭八十刻》、中山大學藏《金文編》手稿等。據各受捐機構不完全統計,容庚及家屬先後共捐出青銅器近200件,歷代書畫1200餘件,古籍善本1萬餘套冊,金石拓片、叢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其捐贈之精,數量之多,世所罕見。

28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傑,為觀眾帶來「中國美術館藝術講堂:容庚先生金石學成就漫談」講座。他重點圍繞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編》兩部書展開講述,系統梳理了容庚先生青銅器和金文研究的學術成就,為聽眾呈現了容庚先生絢麗多彩的金石世界。

戰國青銅器欒書缶 杜洋 攝

陳英傑從容庚生平談起,介紹了影響容庚命運的三個節點和他畢生致力研究的金石、書畫兩大領域;簡要梳理了容庚家族中成就者輩出,幾代學人相互輝映,各領風騷的家族背景;分享了容庚與羅振玉先生的師生之誼,以及容庚與諸多當世鴻儒交誼的點滴,堪稱一段文化史佳話。結合容庚最為重要的兩部著作《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編》,陳英傑著重介紹了其在金石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

據介紹,作為容庚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金文編》初稿是容庚在自己家鄉東莞完成的。當時的莞城人文薈萃,名門望族眾多。容庚就成長於容、鄧兩大望族之家,深受家風薰陶、家學浸染,在家族前輩的引導、指點和培育下,打下紮實的學術根基。在四舅鄧爾雅的引導下,容庚選擇金石作為治學方向,歷時六年,完成《金文編》初稿。斯時,莞城籍容氏、鄧氏家族在經歷幾世的綿延,誕生了諸如容鶴齡、容祖椿、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容媛與鄧蓉鏡、鄧爾雅等文人雅士。容庚出生於官宦詩書世家,族中有成就者輩出。一代代學人相互輝映,各領風騷,將莞城文脈延承並發揚光大。

29歲那年,容庚北上求學,成為其人生轉折點。他過天津時以《金文編》稿求教古文字學家、近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羅振玉,並得到其賞識。羅振玉向馬衡引薦容庚,稱容庚「治古金文,可造就也」。中學畢業生容庚因此被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破格錄取為研究生,馬衡就是其導師。

馬衡是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引導容庚將銘文研究與器物考古相結合。畢業後,容庚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

中山大學藏容庚的《金文編》手稿 杜洋 攝

在北京期間,容庚編撰出版《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武英殿彝器圖錄》等多部權威著作,逐步走上治學高峰。

1946年,53歲的容庚回到南粵大地,成為嶺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嶺南學報》主編。他的治學重點由文字器物轉向書畫碑帖,培養扶掖後輩,潛心研究書畫,編纂《叢貼目》《頌齋書畫小記》等,卓有建樹。

陳英傑講到,今天我們品味容庚先生蔚為大觀的收藏成果,瞻仰先生的學術高度,更要繼承他珍貴的學術遺產、學習他嚴謹務實的治學方法、傳承他的文人風骨、道德風範和一顆為國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講座為聽眾勾畫出鮮活而立體的容庚先生形象,容庚先生的風範也讓聽眾為之感佩和景仰。

容庚先生曾說:「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後任其散失,不如現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來。」先生辭世後,子女秉承先父遺訓,陸續將他生前未及捐贈的文物繼續捐獻給國家,成就中國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話。

據悉,「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將持續出至12月5日。(完)

相關焦點

  • 「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在中國美術館延展至明年1月
    「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藝術沙龍現場 杜洋 攝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 應妮)「容庚先生曾說:『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後任其散失,不如現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來。』
  • 中國美術館舉辦「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藝術沙龍
    「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藝術沙龍上,觀眾聆聽嘉賓介紹容庚的學術造詣與藝術成就。(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藝術沙龍上,觀眾聆聽嘉賓介紹容庚的學術造詣與藝術成就。(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中國日報12月5日電 (記者 姜東)2020年12月5日,「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藝術沙龍在中國美術館三層展廳舉辦,嘉賓從容庚的學術成就、治學理念、社會交往和展覽解析等多方面展開分享與交流,讓聽眾更全面地了解容庚的學術造詣與藝術成就。
  • 預告|「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展廳藝術沙龍
    題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展廳藝術沙龍時間:2020-12-05 15:00 至2020-12-05 16:30、鄧爾雅 篆書四屏 1925年127.3×31.3cm×4 紙本墨筆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容庚 容庚所得金石 1930年11×11×34mm 壽山石中國美術館藏容庚
  • 「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系列報導(1):勤於治學 矜慎不苟
    他一生潛心治學,學術著作甚豐,成就斐然,畢生收藏悉數捐贈國家。「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目前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圍繞容庚先生的學術、藝術成就和貢獻精神,東莞廣播電視臺欄目《東莞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講述這位莞邑大家的故事。
  • 中國美術館舉辦「容庚先生金石學成就漫談」講座
    2020年11月28日,結合「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國美術館邀請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英傑,為聽眾帶來「中國美術館藝術講堂:容庚先生金石學成就漫談」的講座。陳英傑重點圍繞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和《金文編》兩部書展開講述,系統梳理了容庚先生青銅器和金文研究的學術成就,為聽眾呈現了容庚先生絢麗多彩的金石世界。
  • 有容乃大 一個老派藏家的操行評語
    《秋樹聚禽圖》 林良 明欒書缶 青銅 戰國 ◎辛酉生展覽: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時間:2020.10.31-12.5地點:中國美術館《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容庚先生是書法篆刻家,但這個稱號顯然無法概括他一生的事業,他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又是著名收藏家。容庚原名容肇庚、字希白,1894年生於廣東東莞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容鶴齡、外祖父鄧蓉鏡都是同治朝進士,父親容作恭是拔貢。容庚幼時在家讀私塾,後進入當地高等小學讀書。不幸的是15歲時父親去世。其後母親送他到廣州與舅舅鄧爾雅同住。
  • 覽大家風範 感赤子情懷(解碼·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杜建坡攝(人民視覺)核心閱讀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展出我國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收藏家、中山大學教授容庚收藏的近300件展品。容庚多年來為研究而收藏,並將所藏文物捐贈給國家,留住了數量龐大的珍品,也體現了文化傳承的情懷。
  • 人生似水,有容乃大
    所謂人生似水,有容乃大。快樂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杯茶水,只要你細品,就能品出生活的清香。人生,也因此而回味無窮。人生本是一場修煉,要懂得面對世間無常。堅持和忍耐的過程很痛苦,但熬過之後,之前所付出的一切便會獲得加倍回報。
  • 有容乃大---兼論中美的文化優劣
    北海若的這段言論,其實已經和當今科學家們窮盡一生想要追求的科學真理堪於比肩了。但我要說的不是什麼科學真理,而是想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在中華文明的傳承裡,海納百川一直都是其核心之一,也算得上是天道之一。孔子的論語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是,無論你是誰,你身邊的人是誰,相互之間都有值得學習的優點或因素。這不是謙遜之語,而是在教導人們一種學習的自覺。
  • 大收藏家容庚捐贈的精品國寶文物
    本組圖片為收藏家容庚及家屬捐贈各收藏機構的部分精品國寶文物。>戰國 曾壬女鍾 廣州博物館藏周 息伯卣 廣州博物館藏周 刺鼎 廣州博物館藏▲欒書缶 青銅 通高40.8cm 口徑16.5cm 足徑17cm 戰國 國家博物館藏▲欒書缶 青銅 通高40.8cm 口徑16.5cm 足徑17cm 戰國 國家博物館藏剌鼎 青銅 通高19cm 口徑17.3cm 周 廣州博物館藏容庚
  • 有容乃大,大即為「道」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長,是因為心胸能容天地,有容乃大。自古及今心胸寬厚之人常被人津津樂道。春秋時的鄭莊公就是如此之人。鄭莊公因為"寤生「也就是倒生,打小被母親姜氏認為不祥之人而厭惡。也因此姜氐溺愛其弟共叔段,三番兩次亟請武公廢鄭莊公欲立共叔段。
  •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有容乃大的胸懷
    有容乃大的胸懷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每次班級讀書會都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這次讀書會,我也想談談自己的感受。我們談論齊桓公春秋稱霸大業,當然離不開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個人物的評價。在我看來,齊桓公的霸業固然值得稱道,但他那種有容乃大的胸懷更令我欽佩。沒有他的這種寬廣的胸懷,管仲和鮑叔的作用也就難以實現。齊桓公的寬廣胸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善於傾聽別人意見。心胸狹窄,你就容不下別人的意見。
  • 「有容乃大」萬妮達,她彬彬有禮,有教養
    到之前為止,我仍然記得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呂燕和NickiMinaj的組合,她看起來有點像舒淇,她是「有容乃大」和小編最喜歡的美女,所以我立刻在網上搜索有關她的所有消息,並了解了一些關於她的信息萬妮達,籍貫是福建省福州市,出生於小姐姐,但她從13歲起就接觸到了Hiphop文化,可以算是說唱OG,大學時,萬妮達開始嘗試創作,並加入福建當地地下說唱團體freedom他在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
  • 方介堪:錢莊學徒出身的金石大家
    「工」乃「意」之一種,「意」至極致便是「工」,「不工之工,工之極也」。故歷來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是「工」「意」有度,恰到好處。也許,金融工作本身所要求的「外圓內方」之作風,更容易培養人對「工」「意」之「度」的拿捏與把握,故多出篆刻大家,如方介堪就是這樣一位在「工」與「意」之間遊刃有餘的印壇巨擘。
  • 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研討會邀請近20位學者參與研討,與會學者就清代學者書法的宏觀考察和個案研究兩大主題開展深入探討,如清代書家對筆法概念的「誤讀」、小莽蒼蒼齋收藏清代學人書法、《清代學者象傳》與學人書法、翁方綱的金石審鑑與書法成就、張裕釗與鄧石如之比較等。
  • 在楊樹達、陳寅恪、顧頡剛這些學者不適應的時候,楊榮國這樣的學者正是喜氣洋洋的時候
    楊樹達先生與湖南大學淵源深厚,受教於斯,任教於斯,道範遺教於斯,其著作如《春秋大義述》《淮南子證聞》《論語疏證》《文字形義學》《甲骨文蠡測擷要》《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稿》《積微居金石說》等亦多為任教湖大期間著述或出版。他的一生,對於湖大精神和湖湘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摘編自謝泳的文章《遙想教授當年》楊樹達是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 臺灣8位縣市長登陸攬客 新竹縣長:盼大陸有容乃大 都是一家人
    蔡英文政府上臺後,兩岸關係急凍,陸客人數銳減,臺灣觀光業叫苦不迭,12日逾萬人走上街頭大遊行。昨日,藍營與無黨籍八縣市首長赴北京參訪,力圖自救,爭取更多陸客到有「九二共識」的縣市,把各縣市農、特產品銷往大陸各地。
  • 文化·旗峰雅韻│李炳球:《容庚北平日記》中的東莞會館
    1.容庚的幾次遷移民國十一年(1922)夏,容氏兄弟初來北平,住宣武區上斜街東莞會館新館。八月容庚考入朝陽大學法律系,容肇祖考入北京大學。正準備入學,容庚經羅振玉介紹,北京大學教授馬衡認為容庚對金文的研究有獨到之處,有培養深造的前途,特破格錄為北京大學國學門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