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溪水與河流能歸於大海,是因為大海身處低洼有"容"才成汪洋。瓶子是因為能裝下液體才成為容器,才被人們所喜愛。天地之所以有盎然生機,是因為包容了萬物。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長,是因為心胸能容天地,有容乃大。
自古及今心胸寬厚之人常被人津津樂道。春秋時的鄭莊公就是如此之人。鄭莊公因為"寤生「也就是倒生,打小被母親姜氏認為不祥之人而厭惡。也因此姜氐溺愛其弟共叔段,三番兩次亟請武公廢鄭莊公欲立共叔段。
鄭莊公及位之後,其母姜氏不顧制度請求鄭莊公把"京邑"封與共叔段。鄭莊公答應了母親姜氏的要求。
大臣祭仲勸諫,對共叔段採取措施。鄭莊公說了一行"多行不義必自斃"而沒有行動,是給機會於共叔段。
然而,公叔段卻愈演愈烈又佔據了四個城邑歸於己有。這很嚴重了,國中有小國了。鄭莊公卻說:不義不暱,厚將崩。意思說:對國君不義,對兄弟不恭敬,他的所行所為將會崩潰。
果不其然,共叔段起兵謀反後,京邑人民背叛了他,因為他是不義之師。最終共叔段逃亡他國。
可見包容不但有仁義之心,更是一種智慧。
千裡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經典民間故事,都是見容於對方,終成為美談的事跡。
話說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張英大學士的謙讓是寬容,可謂溫潤如玉,消除了鄰裡矛盾,更讓利於民。小則消除鄰裡糾紛,大則化解朝堂之爭鬥。
可見寬容不但是智慧,更是德啊!
小之能見大,有容乃大,"德」之所在。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國像大海一樣處在江河下遊,才能匯聚。這是"包容」。
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不放棄。這是"寬容"
有容乃大,大即是道。孔道之容,惟道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