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陽光網訊 (全媒體記者 馬慧敏)莞籍學者容庚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和收藏家。他一生潛心治學,學術著作甚豐,成就斐然,畢生收藏悉數捐贈國家。「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目前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圍繞容庚先生的學術、藝術成就和貢獻精神,東莞廣播電視臺欄目《東莞新聞》推出系列報導,講述這位莞邑大家的故事。
容庚先生1894年生於東莞莞城,在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下,幼年飽讀詩經,對古文字學、金石學產生濃厚興趣。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畢業後,容庚先生先後任教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一生出版專著30餘種,所著《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為該領域扛鼎之作。其中,《金文編》是我國第一部專科性的金文大字典,而《商周彝器通考》更被學術界譽為我國古代青銅器及其銘文研究的奠基著作。
容庚學生、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桂光:「全書分20章,對整個銅器方方面面都做了研究,所以無論從銅器的分類,還有銘文的研究,時代的斷定等等方面,怎麼辨偽這些,它都有很系統的論述,所以涉及到每一個方面都比較有科學性,一般都是把它理解為銅器研究由舊金石學,向近代考古學邁進的一個裡程碑。」
容庚先生從青年時期到滿頭白髮,不論時勢如何,個人處境順逆,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埋頭學問,每天伏案工作超過10小時。他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孜孜於古文物的探索之中。容庚先生一生治學嚴謹周密,為我國的學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容庚助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憲通:「他每天6:30他就起床,伏案寫日記,看新的出土材料,看別人的文章,所以他每天6:30以後伏案工作大概兩個小時以後他才去做運動、吃飯,做其他的工作,早上這個是雷打不動的,所以他給我們的精神是非常執著,鍥而不捨。」
容庚先生還是一名誨人不倦的教育者,他傾盡所有傳道受業,為國家培養好幾代文字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專門人才,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容庚再傳弟子、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所長陳偉武:「好多一流的學者都是容老的學生,他不光是為廣東培養人才,他過去因為幾十年是在北京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就已經培養了很多著名的學者。」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