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築城·記者跑」如何實現老有所依?痛點在於破解養老困局

2020-12-23 羊城派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黎裕姍

據相關調查預測,2050年中國老年人將達到4.8億人的峰值,佔總人口的34.9%,對比全球人口,全世界每4位老人中將有1位生活在中國。如何讓銀髮群體在身體不再健碩、心智不再健全時體面地安度晚年是整個社會急需思考的問題。

2020年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第六期關注重點是基層養老。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養老院經營困局、涉老專業人才缺乏、養老觀念落後等問題依然是影響基層養老發展的重要因素,若要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必須從多方面、多視角共同打破養老困境。

疫情加多方壓力,民辦養老機構遇「寒冬」

儘管養老已被列入民生工程,政府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以扶持基層養老單位的發展,但如今日益激增的多元化、個性化養老需求仍為基層養老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據廣州市民政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市老齡化率為18.40%,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量為175.51萬人,而2020年廣州共計217家養老機構僅能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總床位6.8萬張。

近日記者走訪了位於海珠區的普惠型松鶴養老院,看見院中老人們三兩成群共享溫馨舒適的冬日午後時光,或在花園裡曬太陽,或在寬敞明亮的休息區與家人分享生活趣事,或在老年大學中享受音樂與藝術的滋潤,或約上三五好友在棋牌上「廝殺」一場,生活好不快哉!

松鶴養老院老人大學合唱團高歌《西風的話》

一位長者在冬日暖陽中讀書

記者了解到,與老人們輕鬆溫馨的生活氛圍不同,養老院在運營管理上面臨多重挑戰。即便政府在用地、運營資助補貼等方面持續助力民營養老院的可持續發展,但面對用工壓力、租金成本、耗材支出等多方面的壓力,松鶴養老院總經理勞偉敏直言機構的成本與收入上升不成正比。

而疫情的衝擊對部分新興民營養老院更是一場衝擊,養老院入住率至少要保證50%左右,機構才有盈利空間。對於行業整體高達近50%的養老機構空床率,勞偉敏認為目前養老市場供需不匹配,缺乏兼備護理專業性與生活便利性的機構,而供給在速度與質量上有待平衡。

護理人員細心照顧老人生活

如今松鶴養老院入住800餘老人,護工人數130餘人。對於老生常談的招工難問題,松鶴養老院主任蔡海燕坦言,由於專業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社會認同低、從業風險高等原因,機構長期處於不滿編的狀況,而從業人員大多是初中文憑及以下學歷的50-55歲女性。對於行業始終難以迎來年輕「新血液」的加入,蔡海燕直言:「護理是非常需要家人支持的職位,就算年輕人願意來,他們的父母也不願意他們來。」

從事涉老行業長達11年的松鶴養老院一線護理人員黃合計坦言,過去她一直無法向朋友坦誠自己從醫院護士到養老院護理人員的轉變,「大家都覺得護理人員是低端、骯髒的工作」。隨著政府逐步重視、社會重新審視涉老行業,護理人員的地位與待遇相較以往已改善不少,「不僅是待遇好了,人們也逐漸開始尊重和理解涉老護理人員這份工作」。

需求與認可差異大,專業人員供需見鴻溝

據《2018中國民政統計年鑑》顯示,我國鑑定合格的專業養老護理員僅有4萬餘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8年年底,衛健委統計顯示我國已有4400萬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若按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400萬名護理員。

除了養老專業護理人員供需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外,養老護理員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專業水平較低更成為人們普遍的認知。而相關涉老專業生源不足、後繼無人等同樣是導致養老專業護理人員供需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走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後發現,不同於人們傳統認知中「涉老行業沒有發展未來」的偏見與迷思,涉老專業實際上是融合溝通、護理學、管理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多領域的綜合型專業。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涉老專業實操教學場所

「我們不僅是培養照護師,我們更要培養能應對各類實際考驗而靈活變通的從業人員。」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旅遊健康產業系教學主任董韻捷介紹道。但由於學生實習期間無法獨立上崗、機構信任度不足、磨合時間有限、實習補貼少等多方面因素,機構需求與學校培養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常使學生在實操實踐中遭遇困境,導致相關對口專業「對不上口」、年輕護理員轉化率低的情況。

對於涉老專業招生情況,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旅遊健康產業系主任李娉婷直言「不容樂觀」,雖然該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有80%學生都是主動自願報考的,但每年僅能招收45人左右,今年新增的康復保健專業更是只有15名學生。「即便社會對養老院專業護理人員需求大,工作強度大、工資不理想、師資引入困難、學生和家長對專業認可度低等原因導致相關專業招生不易。」李娉婷回答道。

涉老專業老師湯韻為學生演示實際操作

如何破除社會對涉老專業的偏見與迷思?就讀涉老專業的曾同學堅定自己的選擇:「不支持我們讀這個專業,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人們沒有真正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涉老行業是有著無限可能的新興行業。」

失衡與困境並存,傳統養老迷思仍待破除

除了以養老院為代表的機構養老外,養老還分為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指傳統「養兒防老」,由子女、配偶或親屬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慰藉;社區養老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側重上門服務和社區日託。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家養老模式佔比過高,三種養老模式呈現出明顯發展不平衡的態勢:居家養老佔96%,社區與機構養老僅佔1%和3%。廣州將基層養老目標設置為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與4%機構養老,而如今居家養老比例同樣遠大於目標值。

廣東省居家養老服務協會秘書長歐陽智鴻認為解決養老問題需要三種養老方式的相互依靠,但根本途徑仍在於居家養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機構為補充」。破除傳統迷思需要政府加大對居家養老的投資,提高社會對其關注度,以信息化與大數據手段賦能居家養老,實現遠程監控與後臺監督,結合醫養結合理念與適老化改造。

對於失能、失智群體的機構養老剛性需求,養老院兩極分化嚴重、高低兩端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樣是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養老困局的重要原因——價格低廉,服務質量難保證;高檔質優,工薪階層難問津。「在老人與家人生活需求上缺乏考慮,僅注重增加養老機構數量無法破除養老困局。」歐陽智鴻說道。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茵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翁東偉

相關焦點

  • 2021國考面試熱點:老有所依,老有所依落實迫在眉睫
    開車路過的交警發現後,飛速跑過去將老人慢慢推到路邊,這暖心一幕被市民拍下並發到了抖音上,網友紛紛為民警點讚。從視頻上看到,車來車往的馬路中間,一位老人坐在輪椅上,一名交警正將輪椅往路邊推,不遠處停著一輛警車。這名交警介紹,當天上午他開著警車在H大道巡邏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路中間一個老人家坐在輪椅上。「老人看上去很疲憊,不時東張西望。」
  • 【民心築城·委員議】如何破局養老困境?廣州市政協委員出建議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黎裕姍 上期「基層養老痛點仍待破除」的話題提出,即便廣州市已積極開展基層養老健康服務建設,但養老院經營困局、涉老專業人才缺乏、養老觀念落後等問題依然存在。針對這些問題,如何加快照護隊伍建設、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看看廣州市政協委員們怎麼說。
  • 開啟老有所依新模式 南湖區新嘉街道「智慧養老」亮點多
    走進託老房間,記者看到床頭的「長護寶」顯示著房間溫度溼度,還兼具報警功能。老人的床鋪下面也「隱藏」著智能床帶,監測老人心率等生命體徵,夜晚老人離床如廁超過1小時,智能床帶會自動向值班人員發出報警,及時查看老人狀況。而在接待中心的智慧顯示屏上,老人們的近況實時顯示,呼叫中心、動態管理、設備管理等功能「一點就通」。
  • 養老方式優劣大分析,老有所依,最重要的是什麼?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安享幸福晚年不僅成了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成了擺在每個子女面前的現實問題。有很多老年人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我不怕死,但我怕老。從孩童到耄耋,是每個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但是人老之後,普遍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養老方式分為很多種,老人們可以選擇獨居、去養老院或者和子女同住。
  • 分宜縣「五辦」模式破解社區養老難題
    近年來,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推行「社區主辦」「民建公辦」「閒產活辦」「集中合辦」「醫養聯辦」五種模式,全力打造社區頤養之家建設,不僅豐富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而且為分宜老年人實現家門口養老探索出一條得民心、惠民意的好路子。
  • 【河南兩會·微訪談】河南省人大代表李海燕:儘快出臺留守老人養老...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 劉曉明)2019年,賀歲短片《啥是佩奇》曾刷屏成為「爆款」,其中反映的農村留守老人這一社會痛點引發不少討論。如何讓農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1月12日,河南省人大代表、周口市政協副主席、河南科技職業大學理事長李海燕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由政府牽頭,各部門聯動,儘快出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政策,建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長效機制。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持續加劇,解決健康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 視頻|一張愛心食堂飯票 一份「老有所依」的關懷
    12月8日中午11點,淄川區松齡路街道城張社區居民程大娘和幾位老鄰居有說有笑的來到了社區食堂,到食堂吧檯用五元錢買好一張「老人情」飯票後,便找個地方坐下聊天,等著食堂開飯。程大娘今年65歲,如今享受著社區每月發放的200元養老補助。她說,一天花5元錢打一份飯,這補助金一個月還花不了,而且這一份飯量大,他們老兩口能吃兩頓。
  • 如何理解並實現「用戶第一」?
    張小龍有一次在微信公開課上談到了騰訊的一條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可謂是洩露了天機,道出了微信等騰訊系產品生命力旺盛的根本原因。二、如何才能做好「用戶第一」下面我從「用戶第一」的行為內涵拆解來講一下,怎麼才能做好。1.
  • 【遠望社論】如何破解人造「天然獨」
    原標題為〈如何改變蔡英文的「現狀」?(四)──破解人造「天然獨」〉。前期回顧:【遠望社論】如何改變蔡英文的「現狀」?試想:如果蔡英文的「現狀」真的維持30年,也就是到本世紀中葉,臺灣仍是"臺獨"執政、兩岸仍然未能統一,那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何實現?所以,我們對蔡英文的「現狀」必須高度警戒,積極改變。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回眸「十三五」】吉林省加速發展養老服務業 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
    【回眸「十三五」】吉林省加速發展養老服務業 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編輯:吉林廣播網    來源:738早新聞
  • 老有所依 西藏丁青縣孤寡老人講述晚年生活
    她認為,該服務中心的180多位老人老有所依,非常滿足和幸福。丁青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中心負責人格桑德慶介紹說,該中心先期投資580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於2015年投入使用,集頤養、護理、康復、臨終關懷等功能為一體。
  • 湖北京山:多元養老模式讓老年人老有所依
    據了解,京山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1.85萬人,約佔全市人口18.2%,如何破解養老問題、老年人就醫等難題,京山推行了一系列有力舉措。近年來,京山大力推進「三社聯動」居家養老服務,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65%,養老床位總數4759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全市國辦機構供養1579名特困老人。
  • 「老有所依」
    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就是「老有所依」。說易也易,說難也太難。筆者在很多地方看到、聽到現在的青年人說,「我們這一代人太難了?」為什麼難?出於好奇,筆者稍加整理了一下。
  • 「板泉鎮」志願服務暖民心 「1」鍵呼叫「三大員」
    針對如何關注重點人群、如何實現服務入心等問題,多次組織副科級以上幹部、片區書記、村支部書記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安排人員採集五類重點人群信息,信息實行動態管理,主要包括姓名、年齡、健康情況等3大類10小項,為深化志願服務奠定基礎。
  • 凌淑芬:養老機構安寧療護仍存痛點
    近日,第二屆廣州市安寧療護服務交流會在越秀賓館舉行,會議邀請了中遠海運集團江南頤養院原院長、廣東省養老技能大賽裁判長凌淑芬做了分享這就涉及到如何在居家情況下為患者提供醫療和護理。包括對家人、病人的指導,以及家人的哀傷輔導。居家安寧的專業照護這塊,需要做好風險評估,這樣才能滿足終末期病人生命質量的需求。
  • 老有所樂!城企聯動,南昌高新區打造高標準鄉鎮養老機構
    老有所樂! 12月5日,《江西日報》刊登了題為《麻丘鎮敬老院「公建民營」實現老有所樂》的報導,聚焦南昌高新區:城企聯動打造高標準鄉鎮養老機構。
  • 如何吸引港澳長者前來佛山養老?探訪廣東首家外資養老院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 林曦 趙燕華 實習生 蘇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12月16日羊城晚報A10版報導綜述如何保證老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是事關億萬百姓福祉的重要議題如何吸引港澳長者前來佛山養老?近日,記者來到該養老院一探究竟。
  • 真情溫暖民心 破解治理難題
    去年,愛凌村以一條條板凳求民意、一件件實事解民憂、一場場宣講沁民心、一次次表彰淳民風的「四個一」活動,創新鄉村治理舉措,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榮譽。西場街道黨工委書記金山存說,用真情溫暖民心是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農村基層幹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的體現。板凳求民意「我覺得每個農戶都應該樹立衛生意識,家前屋後的亂堆亂放自己要清理。」
  • 「龍山「尋路記」連載⑤」心系龍山·老有所依│村幹部韓貴文:情...
    作為郗富貴的對點幫扶幹部,韓貴文每次走訪,總要苦口婆心地勸導一番。  「我不去養老院,不想去遠的地方,一個人都不認識。」郗富貴老人委屈地大哭起來。  老人故土難離,心中孤獨讓韓貴文頗有觸動,「儘管養老院設施建設好很多,但環境陌生,也少了鄉鄰親友的陪伴,我也不放心。」
  • 東易日盛集團董事長陳輝『六脈神劍』直擊客戶痛點,破家裝行業困局!
    環境嚴峻之下,如何綢繆?行業困局之下,如何破局?客戶多變之下,如何應對?『六脈神劍』直擊客戶痛點在實際裝修過程中,客戶依然會有很多痛點,如:痛點1選擇公司難痛點2方案決策難痛點3預算控制難痛點4保質保量難痛點5準時完工難痛點6投訴解決難東易日盛科技家裝就是東易日盛綢繆、破局、應對之道,亦是打通客戶痛點、破行業困局的「六脈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