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黎裕姍
據相關調查預測,2050年中國老年人將達到4.8億人的峰值,佔總人口的34.9%,對比全球人口,全世界每4位老人中將有1位生活在中國。如何讓銀髮群體在身體不再健碩、心智不再健全時體面地安度晚年是整個社會急需思考的問題。
2020年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第六期關注重點是基層養老。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養老院經營困局、涉老專業人才缺乏、養老觀念落後等問題依然是影響基層養老發展的重要因素,若要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必須從多方面、多視角共同打破養老困境。
疫情加多方壓力,民辦養老機構遇「寒冬」
儘管養老已被列入民生工程,政府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以扶持基層養老單位的發展,但如今日益激增的多元化、個性化養老需求仍為基層養老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據廣州市民政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市老齡化率為18.40%,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量為175.51萬人,而2020年廣州共計217家養老機構僅能為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總床位6.8萬張。
近日記者走訪了位於海珠區的普惠型松鶴養老院,看見院中老人們三兩成群共享溫馨舒適的冬日午後時光,或在花園裡曬太陽,或在寬敞明亮的休息區與家人分享生活趣事,或在老年大學中享受音樂與藝術的滋潤,或約上三五好友在棋牌上「廝殺」一場,生活好不快哉!
松鶴養老院老人大學合唱團高歌《西風的話》
一位長者在冬日暖陽中讀書
記者了解到,與老人們輕鬆溫馨的生活氛圍不同,養老院在運營管理上面臨多重挑戰。即便政府在用地、運營資助補貼等方面持續助力民營養老院的可持續發展,但面對用工壓力、租金成本、耗材支出等多方面的壓力,松鶴養老院總經理勞偉敏直言機構的成本與收入上升不成正比。
而疫情的衝擊對部分新興民營養老院更是一場衝擊,養老院入住率至少要保證50%左右,機構才有盈利空間。對於行業整體高達近50%的養老機構空床率,勞偉敏認為目前養老市場供需不匹配,缺乏兼備護理專業性與生活便利性的機構,而供給在速度與質量上有待平衡。
護理人員細心照顧老人生活
如今松鶴養老院入住800餘老人,護工人數130餘人。對於老生常談的招工難問題,松鶴養老院主任蔡海燕坦言,由於專業護理人員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社會認同低、從業風險高等原因,機構長期處於不滿編的狀況,而從業人員大多是初中文憑及以下學歷的50-55歲女性。對於行業始終難以迎來年輕「新血液」的加入,蔡海燕直言:「護理是非常需要家人支持的職位,就算年輕人願意來,他們的父母也不願意他們來。」
從事涉老行業長達11年的松鶴養老院一線護理人員黃合計坦言,過去她一直無法向朋友坦誠自己從醫院護士到養老院護理人員的轉變,「大家都覺得護理人員是低端、骯髒的工作」。隨著政府逐步重視、社會重新審視涉老行業,護理人員的地位與待遇相較以往已改善不少,「不僅是待遇好了,人們也逐漸開始尊重和理解涉老護理人員這份工作」。
需求與認可差異大,專業人員供需見鴻溝
據《2018中國民政統計年鑑》顯示,我國鑑定合格的專業養老護理員僅有4萬餘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2018年年底,衛健委統計顯示我國已有4400萬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若按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400萬名護理員。
除了養老專業護理人員供需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外,養老護理員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專業水平較低更成為人們普遍的認知。而相關涉老專業生源不足、後繼無人等同樣是導致養老專業護理人員供需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走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後發現,不同於人們傳統認知中「涉老行業沒有發展未來」的偏見與迷思,涉老專業實際上是融合溝通、護理學、管理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多領域的綜合型專業。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涉老專業實操教學場所
「我們不僅是培養照護師,我們更要培養能應對各類實際考驗而靈活變通的從業人員。」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旅遊健康產業系教學主任董韻捷介紹道。但由於學生實習期間無法獨立上崗、機構信任度不足、磨合時間有限、實習補貼少等多方面因素,機構需求與學校培養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常使學生在實操實踐中遭遇困境,導致相關對口專業「對不上口」、年輕護理員轉化率低的情況。
對於涉老專業招生情況,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旅遊健康產業系主任李娉婷直言「不容樂觀」,雖然該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有80%學生都是主動自願報考的,但每年僅能招收45人左右,今年新增的康復保健專業更是只有15名學生。「即便社會對養老院專業護理人員需求大,工作強度大、工資不理想、師資引入困難、學生和家長對專業認可度低等原因導致相關專業招生不易。」李娉婷回答道。
涉老專業老師湯韻為學生演示實際操作
如何破除社會對涉老專業的偏見與迷思?就讀涉老專業的曾同學堅定自己的選擇:「不支持我們讀這個專業,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人們沒有真正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涉老行業是有著無限可能的新興行業。」
失衡與困境並存,傳統養老迷思仍待破除
除了以養老院為代表的機構養老外,養老還分為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指傳統「養兒防老」,由子女、配偶或親屬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慰藉;社區養老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側重上門服務和社區日託。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家養老模式佔比過高,三種養老模式呈現出明顯發展不平衡的態勢:居家養老佔96%,社區與機構養老僅佔1%和3%。廣州將基層養老目標設置為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與4%機構養老,而如今居家養老比例同樣遠大於目標值。
廣東省居家養老服務協會秘書長歐陽智鴻認為解決養老問題需要三種養老方式的相互依靠,但根本途徑仍在於居家養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機構為補充」。破除傳統迷思需要政府加大對居家養老的投資,提高社會對其關注度,以信息化與大數據手段賦能居家養老,實現遠程監控與後臺監督,結合醫養結合理念與適老化改造。
對於失能、失智群體的機構養老剛性需求,養老院兩極分化嚴重、高低兩端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樣是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養老困局的重要原因——價格低廉,服務質量難保證;高檔質優,工薪階層難問津。「在老人與家人生活需求上缺乏考慮,僅注重增加養老機構數量無法破除養老困局。」歐陽智鴻說道。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茵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