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馬來西亞 (Malaysia)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大英國協的關係──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
【國歌】《月光》
【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重要節日】獨立日,8月31日(1957年);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家政要】最高元首 米詹扎因阿比丁 (Sultan Mijan Zainal Abidin),2006年11月被推選為馬第13任最高元首,12月13日宣誓就任,2007年4月26日登基;總理納吉布敦拉扎克(Najib Tun Razak),2009年4月宣誓就職 ;國會下議院議長潘迪卡爾阿明穆利亞,2008年4月當選 。
【自然地理】面積33萬平方公裡。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裡曼丹島北部。海岸線總長約4192公裡。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773萬。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8.7%,華人佔23.2%,印度人佔6.9%。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50多萬。其標誌性建築之一——國營石油公司「雙峰塔」高約452米,是當今世界最高的雙塔建築。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佛教、印度教的寺廟以及典型的穆斯林建築、中國式住宅和英國殖民時期建築隨處可見,並存相依,別有特色。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 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裡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大英國協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來源:新華網 編輯:蔡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