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白居易與乾隆:寫詩都易懂,然而大不同

2021-02-07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白居易是當時欽定的詩仙——李白則是生前被稱為謫仙人,被稱為詩仙,是後來的事了。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眾所周知。

這說法出處,是宋朝僧人惠洪的某段話,想吐槽唐末詩風太通俗。

「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降,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於鄙俚也。」


同時代,蘇軾一度也覺得元輕白俗,但蘇軾晚年品出白居易的味道了,覺得真香:

「東坡云:『白公晚年詩極高妙。』餘請其妙處,坡云:『如「風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時不到也。』」

白居易哪怕淺白通俗,也是返璞歸真的好。

蘇軾這種大才,都需要點時間來品味的。


當然,白居易的妙處,不只是平易近人。實際上連他的平易近人,都是自己著力追求的。

畢竟一個人如果只會寫大白話,是沒法成詩仙的。


元稹了解白居易,他誇白居易,那是樣樣都行: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諭之詩長於激,閒適之詩長於遣,感傷之詩長於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於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於情,賦、贊、箴、戒之類長於當,碑、記、敘、事、制誥長於實,啟、奏、表,狀長於直,書、檄、詞、策、剖判長於盡。總而言之,不亦多乎哉。」


白居易的境界高到什麼地步呢?

他知道怎麼寫能讓人喜歡,知道怎麼寫能讓人嘆好,但他對詩的眼光極高極寬,不想那麼狹隘。

他的平易近人,是故意的。


他的《與元九書》裡,傾訴過自己的理想:

以前的詩很寬宏,到周衰秦興,詩歌不能用來補察時政描述人情了,就變成傷別怨思了,後來也不過沉溺山水風花雪月罷了:太小眾了。

所以我不能這麼膚淺啊,我搞新樂府諷喻詩,我搞閒適詩,我搞感傷詩,我搞雜律詩。諷喻詩要兼濟天下,閒適詩要獨善其身。

我也知道喜歡我詩的,許多也就是喜歡雜律和《長恨歌》。可是大家喜歡的,反而是我不喜歡的。

我也知道我的諷喻詩太質樸太直白,閒適詩太迂闊,這些也就你(指元稹)喜歡了,不知道以後人喜歡不喜歡,也就你知我的心了。


以白居易的大才,要寫出讓學者詩人們讚嘆的玩意,簡直隨心所欲。

但在他眼裡,詩不該只是風花雪月山水怨思,而該是上下相通的東西。不該是一部分人的玩物,也可以是人民的藝術。

所以他是以大才子的身份,儘量寫點大家都能讀懂的玩意,以便擴大詩的影響力。

是所謂詩歌界的人民藝術家。他的通俗易懂是刻意的,而且如蘇軾們所欣賞的,其實並不影響他的高妙。



說一個反例:乾隆。

乾隆寫詩很多,許多也是大白話。當然,不是他想寫成大白話——是他只能寫出大白話。


金庸先生曾引周作人和稻葉君山的說法,說乾隆的詩妖異在:

——編不出字來,就用虛詞墊字。

——編不出典故來,就自己捏個典故湊。


比如乾隆南巡至海寧,有詩云:

「安瀾易舊名,重駐蹕之清。

石徑雖詰曲,步來哪用尋?

無花不具野,有竹與之深。」

——「重駐蹕之清」是什麼鬼?

「步來哪用尋」確定不是打油詩?


乾隆寫海寧的柴塘:

「北坍南漲嗟燒草,水佔田區竟變桑。」

——燒草不知道是什麼鬼。

變桑是啥意思?滄海桑田?


「伍胥文種誠司是,之二人前更屬誰?」

——第二句這個之字,是編不出來,硬湊一個字平衡字數吧?


「當前也覺有奇訝,鬧後本來無事仍。」

——本來該是「鬧後本來仍無事」,但因為事字不合轍,乾隆就任性了,「無事仍」。


「南坍與北漲,幻若谷和陵。江尚岸之近,樓如舫以乘。」

——與、和、之、以這四個字全是虛字廢話。如果把這四字去掉,本詩變成:

「南坍北漲,幻若谷陵。江尚岸近,樓如舫乘。」

好像根本不影響嘛……



所以平易近人,也分不同。

像白居易,不是只能寫大白話,他能寫各種體例風格,只是他希望將詩歌拓寬,於是刻意為之,是所謂詩歌界的人民藝術家,仙人下凡塵。

需要的時候,《長恨歌》、《琵琶行》、《遊悟真寺詩》這樣的大長篇,也是張嘴就來。


而乾隆的詩易懂,是他只能寫大白話,亂七八糟湊幾句假裝韻腳,就好像是詩了——還自己編點典故來假裝很深沉呢。


大概類似於:都是說大白話,老舍先生、汪曾祺先生的小說語言,就堪稱藝術作品。我小學教導主任的發言稿,就很容易讓我睡著。



更進一步:

白居易是可以「捫蘿蹋樛木,下逐飲澗猿。雪迸起白鷺,錦跳驚紅鱣。」可以「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群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也可以一口氣一百二十句《長恨歌》。

但他還是可以跟咱們「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為普通百姓發聲。


乾隆是需要虛字墊字才湊得出來詩,好吹自己的功績。至於指望他寫詩為賣炭翁這樣,被宮使欺壓的百姓發聲……嘿嘿嘿嘿。



相關焦點

  • 為何白居易的詩比較淺顯易懂?其實真正會寫詩的人都用大白話!
    唐朝有那麼多的詩人,可是真正讓大家比較讀得懂的詩人,大概可能只有白居易了,他的詩可以說是淺顯易懂,差不多與白話差不多了。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流傳到了日本。據說在日本,他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的詩人。
  • 乾隆一共寫詩四萬首,有一首選入語文課本,真是淺顯易懂
    乾隆一共寫詩四萬首,有一首選入語文課本,真是淺顯易懂乾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特別有名的會享受的皇帝。可以說,乾隆一輩子基本沒有「作過什麼難」,不像他的父親與爺爺一樣,一輩子活得都很辛苦。乾隆雖然也經歷過戰爭,但是遠遠不像康熙與雍正一樣艱難了。
  • 唐朝人眼中的「詩仙」,李白居然不在其中,人們更加推崇白居易
    ,可見這是最早提及「詩仙」,大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一直流傳至今,所以說他在唐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仙」。那麼唐朝真正被稱為「詩仙」第一位是白居易,這是公認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很出名,另外還是最早流傳到了國外,尤其是我們的鄰國朝鮮和日本,對於白居易更是推崇至極。
  • 一生寫詩4萬多首的乾隆,卻沒有一首能比得上這位國君
    詩詞是中國歷史上的最為燦爛的明珠,迄今為止仍有無數人吟誦著他們,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這些詩人、詞人的名字,想必每個中國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來,雖然這些人名氣很大,但是,在寫詩的數量上,這些專業人士,卻也不一定比得上非專業的。
  •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老婆婆都能讀懂,為何還被稱為詩王
    在文學史上,唐朝的大詩人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白居易的詩歌成就僅次於他們兩人,被稱為詩魔、詩王。白居易他的詩歌平易通俗,確實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婆都聽得懂,但這並不能說明他詩歌質量差,反而更能證明他被稱為詩王是名副其實的。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這首詩中,鄭鷓鴣把裴晤稱為詩仙,同情地說朝廷為什麼把這位詩仙貶謫了呢?可見,詩仙並非李白的專屬名詞,在唐朝,是個詩人都可以被人恭維稱詩仙。三、丞相承認的詩仙:劉禹錫、白居易牛僧孺是牛、李(德裕)之爭中牛派的領袖人物,曾經擔任過唐朝的宰相。
  • 詩王白居易寫詩,老嫗不懂則修改,是不是說明平仄不重要?
    白居易寫詩,首先讀給老太婆聽,問聽懂否?而不重平仄,為什麼? 這個問題不對。 白樂天晚年寫詩,先讓老嫗聽了能理解才收錄,否則的話就做出修改。這個故事出自宋朝詩僧惠洪的《冷齋夜話》卷一: 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這裡面可有一字提到了白居易對平仄的態度?並沒有。
  • 此人風雨無阻,每天寫作兩首爛詩,一生寫詩四萬餘首
    我國文化流傳五千年,文化深遠,悠久歷史中出現過的詩人,如過江之鯉,其中又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等,名氣源遠流長,雄霸詩壇一個時代,則面說明,寫詩不難,難得是值得別人銘記,才能流傳千古。但有人一生卻寫出四萬餘首詩,而且不出所料都是爛詩,不得不說一句,真乃奇葩也……正常人一生平均也就活大概三萬天,這位「奇人」到底是誰,他竟然可以天寫兩首爛詩,風雨無阻毫不間斷。而這位詩詞界的「奇人」雖沒作出什麼好詩詞,但在中國依舊很有名,因為他是乾隆皇帝,不得不說乾隆皇帝很勤快,每天處理政務還得寫詩,小編自嘆不如。
  • 白居易寫詩諷刺薛濤倒追元稹,通篇輕侮之言,滿紙狎褻之意
    唐朝寫詩最多的人,既不是「詩仙」李白,也不是「詩聖」杜甫,而是「詩魔」白居易,有近三千篇詩作傳世。正如言多必失,詩寫得多了,也更容易招惹是非,畢竟基數越大,出錯的概率越大。比如《贈薛濤》(又稱《與薛濤》),就是白居易筆下非常具有爭議的一首詩。看到《贈薛濤》這個標題,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元稹的《寄贈薛濤》,很顯然,這兩首都是寫給名妓薛濤的贈詩。
  • 五愛老人白居易,當官,寫詩,煉丹,敬佛,喝酒
    我認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大都十分的可愛,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個。白居易的可愛之處主要表現在:愛當官,愛寫作,愛喝酒,愛煉丹,愛觀音。不客氣的說,這麼多愛好,在古代文人圈子裡真是不多見,還有別人嗎?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那詩神和詩鬼是誰呢?
    事實上,除了我們常知道的詩仙、詩聖以外,還有詩佛、詩魔、詩鬼等等,他們都是誰呢?1、詩仙--李白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2、詩聖--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 李白是「詩仙」嗎
    只要讀過幾天書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詩文大家往往都有與其貢獻、影響、身份、詩風或文風相匹配的雅號。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等。今天,我們說說最有名的詩仙李白。更讓人稱道的是,由於人們對李白作品的喜愛,加上賀知章對李白「謫仙人」的評價,於是,李白有了「詩仙」的雅號,一千多年來,早已為人們所認同並深深銘記。就李白詩歌的藝術水平而言,稱其為「詩仙」一點也不為過。可是偏偏後來又出了一位皇帝口中的「詩仙」,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件事,這位「詩仙」就是白居易。
  • 詩仙、詩聖、詩魔,詩人的「外號」都是誰起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名,科教授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爛熟於心了。畢竟他們可能是語文課本裡,留下「全篇背誦」次數最多的詩人。作為熱愛詩歌的好學生,科教授也是很早就知道了他們的「外號」,分別是詩仙、詩聖、詩魔。不過科教授一直好奇,他們的這些「外號」都是誰給起的呢?
  • 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唯獨這一首,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唐朝詩人之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毫無疑問的三大詩人。其中白居易的詩歌最淺顯易懂,相傳他每有新作,都是先讀給不懂詩歌的老婦人聽,她們能聽懂了,這才算過關。白居易的詩,並沒有李白的瑰麗神奇,也沒有杜甫的沉鬱頓挫,卻是千錘百鍊的經典。
  • 是什麼支撐著乾隆,寫出了幾萬首破詩? | 短史記
    他還特別寫詩讚美杜甫,說他「歌謠寫忠懇,灝氣渾鬱積。李韓望後塵,鮑謝讓前席。緬想浣花溪,披讀仰高格。詩史非妄評,良足娛朝夕」——杜甫的詩裡充滿了對唐王朝的忠誠和期盼,滿滿的都是「灝氣」,其他詩人全比不上杜甫;自己總想起住在浣花溪邊的杜甫那高貴的人格,覺得他無愧於「詩史」之稱,讀杜詩實在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在乾隆自己看來,其詩歌吟誦的主題,實與杜甫、白居易等人處於「同一境界」。
  • 長恨歌的精華,都在這八句之中
    元稹當然在信中看出了白居易的自負。實際上從這件事也能看出,白居易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名氣,不僅是達官顯貴還是三教九流,都傳頌他的詩歌。很多人並不知道,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詩仙。唐宣宗非常欣賞白居易,而且希望白居易能夠入朝拜相,只可惜唐宣宗下詔的時候,白居易早就去世了。
  • 詩仙,詩聖,詩佛,詩鬼,詩魔,詩豪,詩傑,詩狂,詩囚,詩奴分別都是誰?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5、詩仙--李白 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澹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 白居易寫詩逼死關盼盼始末:一首詩,逼死一代名妓,殺人又誅心
    蘇軾曾寫過一首《永遇樂》,其中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等語,這裡的「佳人」和「樓中燕」,一個明指,一個暗喻,說的都是唐代名妓關盼盼。另外,南宋有文天祥寫詩《燕子樓》緬懷關盼盼,明朝有馮夢龍小說《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紀念關盼盼,元朝時,關盼盼的故事在民間更是極為流行,元雜劇《關盼盼春風燕子樓》曾風靡一時。
  • 中唐詩人白居易,為了寫詩留下一個典故、一個貢獻
    唐朝是詩的王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使得唐詩璀璨奪目,湧現出了名家無數,詩歌流派眾多,名家不計其數,甚至連販夫走卒都能吟誦一半首詩歌。也因為這樣,很多優秀的詩人被同行的光芒掩蓋,後面又被後人有意無意地遺忘。
  • 白居易:隨風飄搖的「琵琶女」
    白居易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內容是這樣的:「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朝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