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世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無著生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九百年(約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他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東毗提訶一位賓頭羅尊者為無著講說空觀,無著初聞,隨即悟入。後又至兜率天界,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學習《瑜伽師地論》等,歸來後如理思維。終於領悟,即破除小乘「執有」、「沉空」種種不究竟思想。繼之開振法鼓,集眾宣說,自此大乘瑜伽法門廣傳四方,相對於龍樹、提婆的「無相空宗」而言,本宗稱「法相宗」。
無著為大乘佛學的開轍大師之一,他以《現觀莊嚴論》、《金剛般若論》傳授出《般若經》的修行次第。他是首先弘揚唯識思想的人,也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創始者。所撰大乘論疏有《顯揚聖教論頌》、《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數十種重要作品,尤以《攝大乘論》為代表。
世親菩薩,又作天親。他也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由於聰慧穎悟,博聞強識,成為一個典型的有部學人。自從世親出家以來,專志於小乘教義,加上無緣深入大乘佛教,於是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造論抨擊大乘佛教。(因錄音缺失,以上轉自佛學詞典)
後來,無著菩薩感到世親菩薩這樣子下去,得不到大乘的利益,於是就點化他,於是就裝病,叫他來。那麼哥哥有病,他當然去了。一去之後,無著菩薩說我不是身上有病,就是心裡邊看到你沒有學這個法,感到很可惜,是心裡有病。好,這樣勸了半天,無著菩薩也把唯識的道理講了很多給他聽,世親菩薩就感動了,也接受這個唯識的觀點了。後來他感到很後悔,以前造了很多論,是弘揚根本部的,那時叫小乘。那麼他說要把自己舌頭割下來,以前說了那麼多壞話了,要處罰。無著菩薩說,你不必割舌頭,你再弘揚大乘的唯識就可以了。那麼世親菩薩又造了五百部論,弘揚大乘的唯識。所以他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千部論師,一共做了一千部論,弘揚大小乘,弘揚根本乘跟大乘。弘揚根本乘並不是不對,就是到此為止還不夠,我們說還要往前進一步。
世親菩薩晚年之後,停留在瑜伽的觀點上,中觀的觀點沒有進入,年紀已經大了,他就沒有進入中觀。他示現如此,真正他的本跡呢,當然我們說他中觀是通的。在一部達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裡說,世親菩薩不但是通中觀,而且密法是修得最好的。他臨終的時候,把《尊勝陀羅尼》這個咒,很長,從最後一個字背到第一個字,倒背,滾瓜如流的。
我們試試看,大悲咒從最後一個字背到前面,你能不能背?不要大悲咒,阿ra巴雜那,你把它後面背過來,能不能那麼快?不行的。他《尊勝陀羅尼》從最後一個字倒背到第一個字,跟念正的一模一樣快,「譁譁譁」地背下來。這個就是說他密法有大成就。所以說真正的世親菩薩,不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什麼大乘小乘,到瑜伽為止,他示現的好像是暖、頂,加行位,還沒有見道,實際上從某一些地方來看,他是證了很高的位的。從密法的成就,一般就是很高了。密法比顯教要高一些。這是世親菩薩的功績如此,中間我們還要講一些他的事跡。
他造了《俱舍論》。本來有部造《大毗婆沙》,把有部的理論總括為一個《大毗婆沙》,那是極高的、極豐富的一個寶藏。他們以此為他們的依據,所以有部很盛。世親菩薩感到東方有部的《大毗婆沙》還沒有學過,他就化了名進去學。這個時候他已經很出名了,已經接觸過、學過經部的那些進步的理論,在外邊也很出名。他就改一個名字。那裡是保密的,他們有部認為《大毗婆沙》是他們的寶藏,是不準普通人拿出去的。拿出去了,寶貝拿出去了,人家學會了,跟你辯論,你要輸的,所以一般外邊的人是不準學的。
那麼他冒了名進去之後,因為世親菩薩人家知道學過經部的,就害怕,不敢給他學。他冒了個名去學,學了四年。在裡邊他們學習要辯論,他辯論的時候,經常用經部的道理把有部的《大毗婆沙》辯輸。這樣之後,大家很奇怪,也不知道是世親。最後,一個阿羅漢,他入定一看,知道是世親菩薩,他說,「你趕快走,你不走的話,這裡還有一些沒有離欲的,就是沒有證果證道的,那些人可能要害你,趕快走!」
世親菩薩走了之後,就造《俱舍論》,一方面是依據《大毗婆沙》的道理來弘揚的,也有很多是根據經部的理論來批判《大毗婆沙》的,這個就是《俱舍論》。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進入唯識的橋梁。他的思想基礎已經安定了,經部再進一步就是瑜伽。所以世親菩薩經部的學說接受以後,以後進入瑜伽是非常自然的一個傾向。無著菩薩也知道,觀察這個機,把他領進瑜伽的門。
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出來之後,到處遊歷,大家辯不贏他。有一個國王的妹夫,是個婆羅門外道,他就想,這個《俱舍論》從哲學的理論辯他不倒,我要用文學的理論把他駁倒。他是精於聲明學——文學學得很好,他就根據他學的文學,把世親菩薩的《俱舍論》批判了一通。結果世親菩薩看到之後,又作了一部論,把他的論也批判了,批判得體無完膚。世親菩薩的論,不但是在哲學的理論上站得住、推不倒,在文學的基礎上也是第一的,其他人想用文學來推倒也推不倒。
世親菩薩摧伏了當時很多很多的外道。國王賞了他很多的錢,他把這些錢造了很多僧伽藍。這是他的功績。那麼我們說世親菩薩的功績如此,增高我們對於學他論的鄭重心,因為這樣大的菩薩所造的論,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好好地學。
(節選《大乘五蘊論講記-第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