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字來概括中國「孝文化」,大部分子女做不到這一點

2020-12-15 明德書院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中國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

而縱觀五千年歷史,「孝道」也是中國文化向人際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與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孝的概念最早在西周形成時主要內容集中在兩點:

一、尊敬祖宗;二、傳宗接代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

這與我們後來經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相傳承統一。

那麼這三不孝是哪三不孝呢?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

對父母曲意逢迎,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逐漸年老,自己卻不努力致仕掙錢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了族系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三種,不能綿延子嗣是最嚴重的,而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也同樣是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現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盡後代的責任義務為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認為,就好像告訴了父母一樣。」把無後解釋成「不盡後代應盡的責任義務」,在現在看來更符合當下的情景語境。

《禮記.祭義》中有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真正孝敬父母之人,一定會在父母面前始終如一的保持和悅之色。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所謂孝的核心還在於一個敬字。很多子女在對於孝道的做法上大體都是能過關的,但是在一個「敬」字上卻總是略有差池。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尤其在「敬」字學問上下足了功夫。

子夏向孝。子曰:「色難。又是,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有事情的時候,先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了,先讓老年人享用。這樣算是盡到孝道了吧?能做到這樣的人,放到現在來說,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但在孔子老人家看來,這還不算,孝道根本沒有這麼簡單。

孔子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餵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我們把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從敬養的層面解讀,分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值得我們去參考對照學習,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敬孝之道」。

這十二個字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

《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眾所周知,儒家對「立身」最為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始終不移的追求。立身然後方可言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

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於治平,在此意義上,立身之孝就會導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國事關懷。

提倡孝道要推及於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將對父母之敬愛,對兄長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於人,那一定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不僅會和睦九族,以親鄉裡,而且會以君為父而忠君,以民為本而愛民,由追祖宗而愛祖國,以師為父而尊師,以長老為父兄而敬老尊長等等,從而處理好一切人際關係。

如果全社會範圍內的人都做到了「親親」、「敬長」,那麼整個社會的穩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以孝道文化的核心來自省,您做到了「敬孝」嗎?

相關焦點

  • 百行孝為先—「孝」文化起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漫談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起源
    多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曾經參加過南北戰爭,妻子過世之後,自己獨自一個人在華盛頓州的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子,家中排行老二。作為女孩子的多德夫人特別細心,也非常能夠體會父親的辛勞。辛苦的父親每天白天要做繁重的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和這五六個孩子的生活。經過了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
  • 【儒道春秋】儒家文化中「孝」的概念
    「孝」是善於繼承前人的好思想,善於使前人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尚書·無逸》引周公的話:「其在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殷王小乙去世,兒子武丁即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亮陰」(兇廬)中靜默悼念父親三年。這說明,商朝統治者已開始把「孝」作為統治天下的重要指導思想。周公提這件事也是要突出這個思想的重要性。
  • 和朋友們探討一下,傳承孝文化,現代人如何盡孝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中國人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孝文化貫穿了整個的中國歷史。幾千年對孝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讓孝這種理念深入了中國人的骨髓。在社會正常的生活中。被人說不孝是每個人覺得最丟人的事情。雖然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西方文化的入侵,在有一段時間曾經動搖了這種孝文化的根基,自私享樂,不負責任曾經成為一代年輕人追求的生活。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崛起和復興。孝養父母再一次在人們的心中回到了重要位置。過去的很多帝王明君都是以孝治天下,並且帝王本身都身體力行。這些年代基本上都是風調雨順,老百姓享受和平的時期。
  • 德國遊客評價各國地鐵:日本乾淨,英國復古,中國用這2個字概括
    德國遊客評價各國地鐵:日本乾淨,英國復古,中國用這2個字概括!所有的國家旅遊行業的進步,離不開先進的交通工具,大多數國家的大城市都有地鐵,地鐵便利的城市的公司職員,大家都在使用多小時途中,遊客想去旅行,至少也可以節省時間。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那怎樣做才能算是算孝呢?《論語》中的這十句話,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孝的含義,共同學習一下。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第四》譯意:父母逐漸衰老,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
  • 曾國藩:齊家之道,不外乎這三條,多數人知道卻做不到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之說,指的是完成大事業,成為世人的楷模,為後人留下學說這三點。歷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寥若星辰,而曾國藩正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來逐一了解一下這三點:和睦正所謂「家和萬事興」,這個道理亙古不變。而這個所謂的和字,不止局限於夫妻、父母、子女之間。曾國藩說過:「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現代的家庭往往以小家為單位,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後,就漸漸與兄弟姐妹乃至父母疏遠,只顧自己的三口之家。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
    【心解】關於孝,在《為政篇》裡一共有四個人問孝,一個是孟懿子,一個是孟武伯,一個是子遊,一個是子夏。這說明在那個時候,什麼是孝是一個欲辨不清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孔子給每個人的回答其實都不一樣,有的是點到即止,比如給孟懿子的回答就是「無違」二字,再多的話情願告訴一個不相干的樊遲,也不告訴你孟懿子,自己琢磨去;有的是引而不發,比如子遊問孝,先將兩種情況說清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與「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個反問,「不敬,何以別乎?」
  • 聽父母講往事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新「24孝」你能做多少?
    網友「真心大冒險」在兩江論壇發帖稱,面對新「24孝」,自己覺得很慚愧,平時不細想還不覺得,這一刻才知道為父母做得太少了。     「真心大冒險」這番話引起不少網友的共鳴。記者發現,從8月13日新「24孝」發布到17日,短短4天時間,討論新「24孝」的新浪微博接近40萬條,百度相關搜索結果接近100萬個。而在華龍網兩江論壇等各大社區,新「24孝」也已成熱點話題。
  • 中國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
    中國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們成長,教育我們做人,這種恩情應該永遠銘記在心。不過要同時保持與父母的牽掛,若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應義無反顧地放下手頭的事情,來照顧父母。父母不會對子過於苛求,也不願讓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兒女生活得好,是所有做父母的所希望的。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責任。孝順子孫被人尊敬,不孝子孫受人譴責。
  • 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裡仁》)【譯文】孔子說:「對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以改變的,可以說是孝了。」【簡析】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後世宋儒說如果做不到這個,即使行善也不是孝,這種觀念是歪曲的。
  • 滑向犯罪深淵的勞榮枝的犯罪經歷無疑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
    勞榮枝墜落的經歷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遇人不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勞榮枝人生噩夢無疑是從認識法子英開始。涉事未深的勞榮枝無疑是被法子英身上虛假的光環所迷惑了。法子英雖其貌不揚,但足以迷惑剛踏入社會的小姑娘。法子英為其編織的網,就是其伏法後,勞榮枝仍未逃出。勞榮枝最初的經歷與楊儷萍有些相似,將男人不良習氣錯誤產生崇拜感,錯誤地認為這才是男子氣。
  • 孝文化築就「人間綠洲」——中設建工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紀實!
    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建築業綜合競爭力50強榜單,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浙江省百強建築企業、「浙江孝賢」企業等榮譽稱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長跑」中,中設建工集團除了依靠紹興人的「四千精神」,闖出一番新天地,更憑藉「以善為美、以孝為本」的企業慈孝文化凝聚了員工人心,激發了團隊合力,贏得了發展優勢。
  • 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子女由父母撫養成長,而父母年老之後的贍養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理論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諸子之書幾乎都對孝有所論述。《老子道德經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墨家提出「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志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而這其中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過於儒家的孝道思想。
  • 《孝的成長: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
    客家新聞網訊 王平 記者楊成雄報導:2020年12月22日,《孝的成長性——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儀式在贛州舉行。新書發布現場。據悉,《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是在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下,由湖北工程學院、北京慈孝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山西省孝文化研究會、湖北當代孝文化研究院等單位發起主辦的,反映年度中華傳統孝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的綜合性報告,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 孝的起源以及孝意識對人們的重要作用
    「孝」字義考古「世上至大莫如「孝字」。這「孝」字是否創自倉頡之手,目前尚無文獻斷定。按說「孝」字應出現於漢字形成的初始時期。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孝」字,卜辭中的「孝」字作《全璋所藏甲骨卜辭》,意思是要「奉先思孝」《商書·太甲中》。篆體作「將」,《說文解字》釋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不僅與「老」字相關,也與「考」字有涉。孝、老、考三字相通。朱芳圃注《甲骨學文字編》稱:「古老、考、孝本通。」甲骨文這三字相通,金文中也是。
  • 中國的這4個姓氏大部分人都會讀錯,今天才知道讀法原來是這樣的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這幾千年來已經衍生出了5600個姓氏,大部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不僅有單個字的姓氏,還有兩個字的複姓,比如歐陽、慕容、上官等等,但是還有一些極為少見的姓氏,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的這4個姓氏大部分人都會讀錯,今天才知道讀法原來是這樣的。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人這樣的族群,既從倫理道德起家,又能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的聖德在庇蔭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在引領著我們。我們今天可以學到中華傳統文化是結果,原因是我們祖先有這麼好的文明傳下來。我們現在學是結果,又將變成一個因:我們學得好,可以再傳五千年;我們不學,那中華文化就斷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後代子孫。
  • 遂溪縣大成中學舉行中國孝文化講座
    學校老師在認真閱讀《中國孝文化讀本》。潘海其 攝學校領導在認真聽講孝文化。潘海其 攝    湛江新聞網訊:以孝文化促校園和諧,以孝文化促教育發展。應廣東省遂溪縣大成中學邀請,10月9日晚上,著名作家、孝文化研究專家、羊城晚報出版社《中國孝文化讀本》主編宋乃裕在遂溪縣大成中學禮堂舉行中國孝文化專題講座。遂溪縣大成中學校長鄒嬋、副校長林亮及該校師生共1300多人參加講座。大成中學校長鄒嬋主持講座。    宋乃裕原籍廣東雷州,曾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近十年後轉行新聞工作十多年,著有教育類、新聞類、文化類等作品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