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健忘,父母別當小事,可能「感統失調」作祟

2020-12-09 騰訊網

「你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上課的時候老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一直不集中,回家得管一管」

「孩子怎麼走路怎麼這麼慢?有些時候還是手腳並用,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

「你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寫字的時候怎麼老是抄錯字,上次寫字,全班就她一個人這個字寫錯了!」

「你怎麼這麼笨?是七秒鐘的記憶嗎?怎麼這麼容易丟三落四,再這樣看我不收拾你?」

「你也太笨了吧,這麼大都不會騎自行車?」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事情呢?自家孩子看起來非常正常,但是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特點,比較好動像是個多動症,走路比較慢,甚至還有可能摔倒,寫字的時候不注意偏旁筆畫很有可能抄錯,還有就是有丟三落四的習慣,父母說的話孩子一會就全忘記,手腳使用能力差不會基本能力。

一些父母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不用擔心長大之後就好了!」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兒科醫生經過研究表明,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因為他們異於常人。

而是本身對於自己身體的把控能力不強,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對於自己的身體有較好的控制力。從孩子身體狀況來看,這或許是「感統失調」

01什麼是「感統失調」?

在大家的想法之中,大腦對於身體的控制是必須存在的,可是有一部分孩子大腦意識,以及身體行為確實並不在一個頻道上。

心理學家以及行為學家通過相應的研究認為:大腦對於行為控制不利,喪失了大腦存在的功能就是感統失調,而我們所了解到的感統其實就是感覺的統合。

大腦在人成長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孩子三歲以後,大腦發育成熟就會逐漸的指揮自己的行為,而我們身體所做出的行為必然是通過大腦作出反應—身體接受指令—之後行為出現。

只是對於某一部分孩子來說,因為感統失調的原因他們在面臨一些事物時,會比別人更加遲鈍,甚至慢半拍。如果從學習能力方面來考慮,或許孩子就是一種學習能力障礙。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也不是偶然的,不管是生理原因還是後天的因素,都有可能對孩子的行為造成相應的影響。

1)先天性感統失調

對於大部分的準媽媽來說,她們希望可以利用順產將自己孩子生下來,主要原因在於孩子可以經過產道的擠壓使得觸感更為明顯。

但是對於剖腹產的孩子,他們並沒有機會接受這樣的方式,自然而然觸覺能力也會失調,因此對外界的感知可能也會更不明顯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孕期出現胎位不正,也就是說,孩子一直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那麼即使出生後也不能鍛鍊平衡,因為先天性的條件抑制了孩子發育。

這種所謂先天性的感統失調,其實就是在孕期準媽媽,以及胎兒本身的狀況導致的。

2)後天教育引起感統失調

孩子在不斷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有一部分孩子智商高,另外一部分孩子顯得比較遲鈍,主要原因就在於後天環境對於他們的刺激作用較小。

如果長時間如此,腦部發育以及肢體協調能力不能相互融合,感統失調的情況就越來越明顯。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不管是爬觸摸玩耍其實都對他們有相應的刺激。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所有事物,避免讓孩子受傷。

因此他們的聽覺、觸覺等各個感覺就逐漸的不再像正常孩子那樣靈敏,自然而然不能通過大腦指揮進行相應執行。

02「感統失調」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問題呢?

從上面的分析之中,我們就可以得知孩子感統失調並不簡單。因為在孕期出現的問題,大都是先天性,以及後天性聯合而成的。

所以,我們也應該明白,感統失調對於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傷害,特別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很有可能讓孩子內心受挫。

孩子顯得較為遲鈍,學習能力也差

處於嬰兒階段的孩子學習能力其實是較強的,但是對於感統失調的孩子,他們會顯得比較遲鈍。

因為視覺系統傳達所看到的畫面,使大腦無法快速的接收,或者做出反應。長時間如此,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逐漸衰退,這樣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學習差的一類。

除此之外,因為孩子本身的能力不足,在學習過程之中可能也會表現出來丟三落四、不仔細,不認真,不嚴謹的情況。

孩子內心比較自卑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所以會通過相應的方式去促使孩子不斷的進步,但是我們會發現這種感統失調的孩子確實會和他人差距較大。

如果長時間如此,父母的壓制教育讓孩子內心痛苦不堪,甚至也無法快速的改變自己的現狀。

試想一下,處於一直被壓制的狀態又無力改變現狀,孩子怎麼能不自卑呢?

孩子較為敏感

有一部分孩子在較為緊張的情況之下,他們會咬手指或者打哆嗦,這其實就是因為自己心理上無法接受,同時大腦無法快速的接受這種信息讓身體適應。

因為和常人差距大,孩子很有可能表現的較為緊張孤僻,所以,他們也會不願意去和陌生人接觸,進入陌生的環境也會更加的恐懼,也就是說,孩子不願意嘗試,那麼就容易缺乏創造力,以及探索欲望。

03父母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因為「感統失調」影響一生發展?

我們應該了解到孩子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感統失調,並不是他們希望的,有一部分父母總是利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思考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真實的原因,甚至咒罵孩子不努力。

如果孩子感統失調可能是身體方面本身的原因,父母應該想辦法進行相應的引導。

▼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避免孩子因為感統失調,而出現過多的差錯呢?

減少對於孩子的安排,讓孩子自我嘗試

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在孩子嬰幼兒階段他們對於未知的世界會有自我的安排,這時候爸爸媽媽的引導較為關鍵。

父母全權負責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同時也減少了孩子接觸的機會。我們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就要讓他們在爬行的過程中進行觸感的訓練。

此外,爬行時候表達出來的身體協調能力,也是其他動作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在孩子8個月左右,爸爸媽媽一定不要一直將他們抱在身上,而是要讓孩子自由地選擇目的地進行爬行。

系統脫敏幫助孩子重塑感知

有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因為內心對於別人的畏懼,而表現出來不願意他人接觸的狀況,甚至和最為親密的爸爸媽媽也會減少身體的觸碰。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母子之間的觸碰會讓孩子更加心安,而孩子有這種感統失調自然而然也會拒絕。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系統脫敏或許可以幫孩子重塑感知。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相同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的接受。

比如想要和孩子多多接觸擁抱他們,我們可以先和孩子從拉手再到擁抱,或者尋找相應的擁抱感覺,比如利用吹風機緩緩地讓孩子接受到這種溫熱感,之後通過擁抱來讓孩子脫敏。

促進大腦發育

感統失調大部分的作用在於大腦本身的能力,所以,我們也要清楚促進大腦發育是較為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除了所謂的閱讀,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多多交流,讓他們在交談中通過相應的思考,以及思維邏輯鍛鍊促使大腦發育。

經過麻省理工研究表示交談,或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為重要的方式,我們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記住這樣的行為。

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逐漸的增加難度,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也相信當孩子大腦能力逐漸優化,自然而然也可以喚醒其他感覺進行配合。

孩子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狀態無異,為什麼後天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實就跟父母的教育問題有一定關係。

如果我們避免了上面所說的情況外,其實就應該考慮自己後天教育是否存在問題?

因為在嬰幼兒階段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慢慢的讓他們養成具有觸感聽覺,等肢體協調等能力,相信長時間的培養,自然而然也會使得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加快速。

人本身就是一個各個系統相互融會貫通的整體,如果某一種感覺失調,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相信這也是爸爸媽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因此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父母就應該對他們身上的各種能力進行培養。

而感統失調如果在十二歲之前,沒有糾正過來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也要記在心上。

相關焦點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一位姓陳的女士向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煩惱:她的女兒今年8歲,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表示孩子十分好動,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陳女士對女兒進行了口頭批評。有一次,孩子又做錯了事情,陳女士正準備批評孩子,不料孩子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媽媽你也知道,我犯錯也是沒辦法得嘛。」孩子屢屢拿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作為犯錯的藉口,陳女士終於覺得不對勁。但作為母親又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心裡很是著急。
  •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暈車、做事無條理……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
    不僅如此,媽媽還發現小北動作十分笨拙,而且「什麼都害怕」——學不會跳繩,連20釐米高的臺階也不敢往下跳。寫作業的時候小動作也特別多,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撓腿,一會兒擺弄衣服。經過醫院全面檢查,小北被發現存在感覺統合失調。他的責任治療師劉曉佩認為他存在前庭覺過防禦(重力不安全感)、雙側統合障礙以及動作計劃問題,並有針對性地給他制定了治療方案。
  • 感統失調:孩子笨手笨腳註意力不集中,巧用3個小妙招,進行規避
    幼兒園老師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建議小麗帶孩子去看醫生,可能是女兒「感覺統和失調」了。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表現:行為古怪,笨手笨腳,閱讀總是不能集中。或者多動,坐立不安,走路不穩,不願意和別人觸碰,不樂意洗澡,不樂意刷牙。或者沒有辦法好好戴紅領巾,不能自己繫鞋帶,做不了這些稍微複雜的動作。
  •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寶媽們是不是經常會覺得自家的娃平時在家挺聰明,一到學習上面就「掉鏈子」,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放學回家寫個作業也是拖拖拉拉,老師家長怎麼說都不管用。其實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不管是在學齡前還是在學齡後,普遍老師都會反應這些孩子們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與人交流有問題,考試馬虎,讀書跳行。
  • 孩子走搖搖晃晃,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祟,家長早幹預娃早恢復
    但有些小孩的這種表現,並不是特別明顯,但可能會在一些小事上體現出來。例如他們在拿東西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左右手混亂的情況,那麼這也是孩子感統失調的一些症狀。3)小孩的注意力較分散小孩注意力比較分散,難以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當他們出現感統失調後,往往也會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情況。他們會出現對正在做的事情,非常心不在焉的狀態,甚至用不了多久就會走神。
  • 孩子穿襪子這件事表明,父母的無知才是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的主因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地板襪的微頭條,本意是建議父母少給孩子穿這種地板襪,因為減少腳底感受到的刺激,容易導致孩子感統失調,而感統失調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結果是受到一群網友的冷嘲熱諷。讓我感到是哭笑不得。沒辦法,得這病的普遍都是城市人家的孩子,越是農村的孩子反而越不容易得這病,因為農村孩子是放養的,天天玩泥巴、到處亂跑,雖然渾身髒兮兮的,但是身體卻得到了充分的鍛鍊,也就不容易出現感統失調狀況。而城裡的孩子,父母普遍保護過度,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運動,大腦、肌肉、神經得不到充分的刺激,也就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 孩子總是寫反字,左右不分?是「感統失調」,用這5個小遊戲解決
    相信有很多的孩子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而也有許多的父母覺得這純粹是因為孩子左右不分。但其實,孩子總是寫反字不僅僅是因為左右不分,還有可能是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 孩子好動多動,要注意,很可能是感統失調導致的!
    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身體裡似乎儲存了怎麼也用不完的精力,對外界時刻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存在好動的表現是很正常的。但是對於進入學齡期的孩子來說,如果還存在好動多動等表現,將會極大的影響注意力,從而影響到學習成績。那麼有哪些原因可能會造成孩子多動呢?
  • 指望每周上2節感統課就能改善孩子感統失調?智商稅不是這麼交的
    如果只是感統失調造成運動反應遲緩,很多父母可能還體會不到,不當回事,但是感統失調很容易產生都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因為運動鍛鍊補充,手眼腦沒有完全協調,使得孩子在聽課寫字時就不能做到完美配合,所以就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 感統失調的7大類型,對比下自己孩子表現,是不是有感統失調?
    感覺統合是人的大腦和身體各組織的協調配合能力,而感統失調就是人的大腦和各組織器官的配合出現了障礙,以至於人們等外在行為上出現各種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容易摔倒等。歸根結底,感統失調是感覺統合的三個過程(感受、傳輸、統合)出現了問題。
  • 孩子常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感統失調!家長千萬別忽視
    來源:河南商報高家有小寶洛陽河南商報洛陽寶姨 關彩晴通訊員 高鴿寶媽李女士:我兒子今年兩歲了,最近這段時間我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經常丟三落四的,朋友說可能是感統失調,但是我也不確定,我想問一下感統失調是咋回事?有什麼表現呢?
  • 造成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前庭統合失調,有哪些表現,附檢測方法
    說句不好聽的,感統失調是一種富貴病,越窮的家庭反而越不容易得,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運動的更充分。相反,正是因為近些年人們越來越富裕了,孩子普遍被保護過度,所以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就是因為父母不懂感統概念,所以對孩子對感統也不重視。一般父母都是等孩子上小學後,被老師反映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父母才開始著急,才接觸到感覺統合。
  • 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 ,你家孩子有這些症狀嗎?
    現在很多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躁動不安、害羞、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或不愛學習等一系列症狀,家長總是誤以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其實這很可能是感統失調的緣故。  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 父母都想通過感覺統合訓練改善孩子注意力,注意力的本質是什麼?
    在我接觸的來諮詢感統失調問題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大部分都上小學來。也就是說,小學之前,大部分父母沒有發現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問題。他們最多也就覺得孩子有些特別,比別的孩子更加好動,更加調皮搗蛋。而上小學後,老師經常找父母,說孩子多動,坐不住,有可能懂得老師還會告訴家長孩子可能有感統問題,於是父母才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問題。可以說,大部分想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的父母,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孩子上課好動坐不住,解決孩子的注意力問題。那麼,父母了解什麼是注意力嗎?
  • 「感統失調是什麼?」,孩子要有這幾個表現,父母要注意了
    文/山爸爸育兒記「幼兒園老師說我們家孩子上課坐不住,有時會尖叫,建議我們去做感覺統合測試」,「什麼是感覺統合?我們家孩子需不需要上這種培訓機構?」「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感覺統合失調嗎?」據調查研究表明:現代都市有85%以上的孩子存在感覺統合失調,有30%的孩子為重度感覺統合失調。感統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必須要經過後天的專業訓練才可以改善,而13歲之前為最佳訓練年齡段。1,什麼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協調身體做出的反應。
  • 如果孩子有這3種現象,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怪,家長不要忽視
    於是朋友就開始緊抓孩子的學習,監督了一段時間,她發現兒子平時特別粗心大意,寫作業時候經常有粗心導致的錯漏,並且平時經常坐不住,只學習了一會兒就找藉口去做別的事情。這時有朋友告訴她,孩子可能是感統失調了。
  • 很多孩子感統失調,父母卻後知後覺,錯過運動學習的好時期太可惜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可能很多父母都沒有當回事,即便發現孩子身上有這樣的行為,也會被各種各樣的藉口搪塞過去,或者被選擇性忽視。但如果錯過了最佳的矯正時期,它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這個概念就是感覺統合失調。
  • 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表現,家長需注意
    視覺中國供圖 小北(化名)的媽媽第一次聽說「感統失調」這個詞還是在小北三四歲的時候。小北的美術早教班老師告訴她,小北跟別的小朋友有些「不一樣」,他非常「安靜」,而且很怕別人碰到他,別的小朋友互相追趕玩鬧時,他總是一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老師建議小北的媽媽帶他去檢查一下是否有感統失調或發育落後的問題。
  • 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表現 家長需注意
    小北(化名)的媽媽第一次聽說「感統失調」這個詞還是在小北三四歲的時候。小北的美術早教班老師告訴她,小北跟別的小朋友有些「不一樣」,他非常「安靜」,而且很怕別人碰到他,別的小朋友互相追趕玩鬧時,他總是一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老師建議小北的媽媽帶他去檢查一下是否有感統失調或發育落後的問題。
  •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它脫不了干係,家長必讀
    有些孩子由於注意力集中,很快就能進入學習狀態,但這些孩子畢竟是少數,注意力不能持久是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難題。孩子是否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是孩子的「感覺統合障礙」 ,父母應該給予良好的指導,那是什麼導致了「感覺統合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