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取義,利義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利與義有先後之分,不同人的選擇不同。先義後利的人稱為榮,先義後利之人稱為辱。選擇第一種人作為自己的目標。「舍」利取義,義可理解為責任,義氣;利,則可認為是金錢利益。」舍」並不意味著丟棄,拋棄而只是暫時地擱置把義放在首位,讓義提升品格,讓利塑造品質。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推動著世界。現在的人們處於高度緊張的環境下,在利益面前,他們的抉擇體現了社會普遍問題。
感動中國人物——張麗莉。她是一位教師,在災難面前,她選擇了舍利取義。她捨棄自己的健康學生的安危。自己的健康為利,學生的安危為義。她在一剎那選擇了義,即為責任心,愛心……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現了一位偉人令人尊敬的教師形象。她沒有絲毫的後悔和猶豫。她像位母親守護著學生,守護著孩子們的健康。人人都說老師是燈,指引前進的路;老師是蠟燭,默默奉獻……但從未有人說過老師是親人,守護我們的安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你貧苦而寬恕你,也不會因你無罪而強加罪於你。在任何時候你都有機會選擇你的命運。在利和義的面前選擇義還是利,只是一瞬間。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名武警戰士,在救災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安全帽戴在醫護人員頭上。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患者更加需要的是你們。」他用自己的安全換取別人的安全,也捨棄自己的「利」保全「義」,讓他人的利散發(此時的利之價值)。還有許多感人的事件,他們無不是選擇了舍利取義。例如最美司機吳斌,他在最後一刻停好車,挽救全車司機的性命;最美鄉村教師、村官……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農村的發展和規劃上,用自己的知識灌溉那片即將發芽的土地,將自己的畢生心血獻給鄉村。他們值得我們學習,敬仰讚揚。
舍利取義,即先義而後利。在利益面前,每個人的選擇決定著他的人生。正如荀子曾經說過的:「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如果一個人在小利面前抓緊不放手,談何大利益的出現。利和義,對一個人同樣重要。但二者不可同時得到,必須捨棄一個,保全另一個。放棄眼前的小利,擁抱義,著眼於長久,等待義的成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利」泛指利益,好處,報酬等,但「利」本身就有鋒利的意思,所以它是一把鋒利的刀。若是操控不當,便會割傷我們自己。從古至今不乏有追求利益而傷害到自己的例子。「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一味地追求利益,追求發展,追求國家的重工業化。為了完成這些追求,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工業的迅猛發展,巨大的利益,經濟的快速增長等。在這之中,對樹木的亂砍亂伐使許多原始森林消失殆盡,樹生百年而毀於一旦。對有經濟價值的動物,也毫無節制地捕殺獵殺,十幾年間便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數十種生物從此消失在地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人們帶來的這些破壞,十幾年後大自然悉數「奉還」給我們。亂砍亂伐導致了沙塵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重工業毫無節制地排放汙水廢氣,導致了全球變暖,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紛至沓來。當初我們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去破壞環境,現在我們卻要以之前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我們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這便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似乎「利益」才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就連曾經最純潔的友情,也因利益變得不堪而骯髒,失去了它原本的光彩。朋友之間簡單的幫助也要讓對方請客吃飯,這不僅僅是我們強加上去的,更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風氣,致使一切都蒙上了利益的面紗。就最簡單的例子來講,當你叫上你的同學一起去陪你買東西時,他總有這樣那樣的藉口來推脫。而當你說出「我請你」這三個字時,他會一改之前的說辭,與你一同前往。也許你覺得這沒什麼,但正反映出我們從學生時代便懂得向人索取好處,從每一件事中牟取利益,其手段之老練令人咋舌,同時也讓人感到惋惜。人生因利而變得捉摸不透,人際關係因利益而疏遠,友情因利益而變得不再純潔。
「利」字旁邊一把刀,註定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這把雙刃劍而變的不再美麗,而我們也因為這把雙刃劍而變成貪婪的餓狼。但我們應該學會去運用這把雙刃劍去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別「讓」利割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