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

2021-01-09 花落輕輕夢清幽

「舍」利取義,利義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利與義有先後之分,不同人的選擇不同。先義後利的人稱為榮,先義後利之人稱為辱。選擇第一種人作為自己的目標。「舍」利取義,義可理解為責任,義氣;利,則可認為是金錢利益。」舍」並不意味著丟棄,拋棄而只是暫時地擱置把義放在首位,讓義提升品格,讓利塑造品質。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創新推動著世界。現在的人們處於高度緊張的環境下,在利益面前,他們的抉擇體現了社會普遍問題。

感動中國人物——張麗莉。她是一位教師,在災難面前,她選擇了舍利取義。她捨棄自己的健康學生的安危。自己的健康為利,學生的安危為義。她在一剎那選擇了義,即為責任心,愛心……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現了一位偉人令人尊敬的教師形象。她沒有絲毫的後悔和猶豫。她像位母親守護著學生,守護著孩子們的健康。人人都說老師是燈,指引前進的路;老師是蠟燭,默默奉獻……但從未有人說過老師是親人,守護我們的安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你貧苦而寬恕你,也不會因你無罪而強加罪於你。在任何時候你都有機會選擇你的命運。在利和義的面前選擇義還是利,只是一瞬間。是否還記得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名武警戰士,在救災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安全帽戴在醫護人員頭上。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患者更加需要的是你們。」他用自己的安全換取別人的安全,也捨棄自己的「利」保全「義」,讓他人的利散發(此時的利之價值)。還有許多感人的事件,他們無不是選擇了舍利取義。例如最美司機吳斌,他在最後一刻停好車,挽救全車司機的性命;最美鄉村教師、村官……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農村的發展和規劃上,用自己的知識灌溉那片即將發芽的土地,將自己的畢生心血獻給鄉村。他們值得我們學習,敬仰讚揚。

舍利取義,即先義而後利。在利益面前,每個人的選擇決定著他的人生。正如荀子曾經說過的:「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如果一個人在小利面前抓緊不放手,談何大利益的出現。利和義,對一個人同樣重要。但二者不可同時得到,必須捨棄一個,保全另一個。放棄眼前的小利,擁抱義,著眼於長久,等待義的成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利」泛指利益,好處,報酬等,但「利」本身就有鋒利的意思,所以它是一把鋒利的刀。若是操控不當,便會割傷我們自己。從古至今不乏有追求利益而傷害到自己的例子。「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一味地追求利益,追求發展,追求國家的重工業化。為了完成這些追求,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工業的迅猛發展,巨大的利益,經濟的快速增長等。在這之中,對樹木的亂砍亂伐使許多原始森林消失殆盡,樹生百年而毀於一旦。對有經濟價值的動物,也毫無節制地捕殺獵殺,十幾年間便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數十種生物從此消失在地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人們帶來的這些破壞,十幾年後大自然悉數「奉還」給我們。亂砍亂伐導致了沙塵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重工業毫無節制地排放汙水廢氣,導致了全球變暖,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紛至沓來。當初我們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去破壞環境,現在我們卻要以之前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我們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這便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似乎「利益」才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就連曾經最純潔的友情,也因利益變得不堪而骯髒,失去了它原本的光彩。朋友之間簡單的幫助也要讓對方請客吃飯,這不僅僅是我們強加上去的,更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風氣,致使一切都蒙上了利益的面紗。就最簡單的例子來講,當你叫上你的同學一起去陪你買東西時,他總有這樣那樣的藉口來推脫。而當你說出「我請你」這三個字時,他會一改之前的說辭,與你一同前往。也許你覺得這沒什麼,但正反映出我們從學生時代便懂得向人索取好處,從每一件事中牟取利益,其手段之老練令人咋舌,同時也讓人感到惋惜。人生因利而變得捉摸不透,人際關係因利益而疏遠,友情因利益而變得不再純潔。

「利」字旁邊一把刀,註定它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這把雙刃劍而變的不再美麗,而我們也因為這把雙刃劍而變成貪婪的餓狼。但我們應該學會去運用這把雙刃劍去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別「讓」利割傷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義重於利,欲利先行義
    義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它不僅是一種素質的體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在那會兒就已經出現了利與義的結論,我還是傾向於義的。義是成為朋友的基礎。
  • 先義而後利,舍利而取義
    眾所周知,古人曾在《魚我所欲也》中發表了「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觀點。在當今物質充裕,生活美好的社會中,面對利益的取捨,我們又當如何抉擇呢?孟子曾經說過:「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花了幾億年進化的現代人?
  • 義我所欲也,義者榮,利者窮
    身處繁華世界,義與利的取捨,往往成為每個人的思考問題,其實問題的答案早在古人留下的話語中就已揭曉:捨身而取義者也。荀子曾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凡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則萬事可通矣。著名喜劇演員馬麗,他不為名利所驅,真誠待人,好爽待事,最終收穫了許多好友,以及發掘他的」貴人「沈騰,在演藝圈受到一致好評。孔子亦云:「生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代偉大聖人,也為我們對義與利的取捨做出了建議,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如二者不可兼得,則捨身而取義。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那麼,我們可以推出「義」的本義是殺羊分肉。「細切」是為了「均勻」。後來,義的意義有所引申,分配就是義。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義。再引申,合理的就是義,不限於物質分配。利是收穫財富,義是分配財物。實際上那時的義利關係相當於現在所謂生產與分配的關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裡克說:「克聞之:夫義者,利之是也;貪者,怨之本也。廢義則利不立,厚貪則怨生。」鼎是三隻足支撐著。
  • 義者,利之和也:深明大義、見利忘義中的義到底指的是什麼
    此之謂「義者,利之和也」。  我們常說某人深明大義,何謂大義,大義便是顧全大局,以國家民族之利為重,犧牲一家一己之小利,使家之利與國之利相調和。無國便是無家,有國才能有家。義者,利之和也。明於此理者,便是深明大義之人。  某一言行是否符合義,完全依照其是否帶來了「利之和」,所以古人常說「義利之辨」。提到義時,往往會有利的問題與之相伴。
  • 義與利孰重?
    作為一個百年品牌和一個始終銘記客戶和人福祉的企業,福特和長安福特「神盾行動」正在用行動去回答了一個問題:義與利孰重?點擊播放 GIF 0.0M利緣義取壓抑許久的汽車行業,期待著儘快解除封印,迎來復甦。點擊播放 GIF 0.0M和利以義眾所周知,在中國市場上要想獲得真正長久的利益,需要明白其背後的文化。
  • 細讀《資治通鑑》:什麼是義?什麼是利?
    (舊版《紅樓夢》裡的賈雨村與甄士隱)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的注釋裡說:《論語.裡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道義。利:功利,這裡指錢財。顯然,意思很明確,跟君子交往,多講道義,就是講義;跟小人交往,就多講利,就是講利益。可憐的是賈雨村後來判斷葫蘆案時,並沒把舊人甄士隱被拐子拐賣的女兒英蓮放在心上。
  • 每天學點國學:以義制利
    【原典】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戰國 《荀子·正論》) 【註譯】以偽飾性:以後天學得的禮儀去糾正天生的性 偽:人為,指後天學得的禮儀 飾:整頓,糾正。全句譯意為: 那些不能以道義制約利,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造惡的本性的人不能當官,只能做一般的平民。【品讀】 為官要有官德,有修養。荀子認為,「能以義制利」,就是有官德 「能以偽飾性」 就是有修養。這是為官的兩個基本條件,沒有這兩個基本條件,就只能做一般的平民。
  • 晉商精神:以義制利、以利弘義
    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獲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和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格守其業,天之鑑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自安而家肥高。」這是一段話,但這又絕不僅僅只是一段話。
  • 解讀丨朱熹如何看待義和利
    難就難在如何拿捏利與義的分寸,既不能把義與利撇得一乾二淨,又不能把義與利的關聯理解為沒有離開利的義,即所謂「義無利則不和」。朱熹像02新典範的成型朱熹詮釋義利問題的要點為門人後學所承繼,並得到新的概括與凝練。
  • 「見利思義,義然後取」,這才是正道
    儒家認為,只有能夠合理分配利,才是義。所以儒家說「見利思義」儒家思想中的義並不排斥利,如果利分配得不合理,取與不取都是不義。那麼如何去拿捏義與利之間的分寸呢?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在戰國時代捍衛儒學並發展儒學,成為亞聖,所以稱孔孟之道,也叫仁義之道。可見仁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孔子只講仁與義,仁義聯稱還是孟子的創造。
  • 以義為先,努力用行動來詮釋義的含義
    這就是義。說到底,你終究是為了愛與親情,只不過有些人的義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已。就像為救護車讓行的寶來車司機,地震中為醫生讓出安全帽的解放軍戰士……時勢造英雄,他們的事例告訴我們,我們的愛同樣是偉大的,只是沒有展示的機會。「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時代的腳步使我們不得不快步上前,但同時也造成了我們缺乏深度又急躁的狀態。
  • 拙讀《論語》第八十二篇:現代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利與義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義,小人只知道利。」而小人則相反,凡事都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的,義對小人來說,是不會考慮的,最少不是優先考慮的,有點「唯利是圖」的意味。對我們來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講的是要創造價值,要創造財富,那麼我們如何去衡量義與利的關係呢?記得有記者曾對拙說過這樣一句話:特別是在深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以利益為紐帶聯繫在一起的。這話說得很不好聽,但細想一下,事實似乎不也正是這樣嗎?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35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就能夠讓出去世間的名與利。名利就是遮蓋在我們本性上面的障礙物。能夠讓出去,才能夠明了本性的。前面四個人的長處,在加上禮樂,才能夠成人,人格才能樹立起來。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跟人家相處的話,我們就能夠把關係改善。所以這樣就可以成人了。當然這個標準是很高的。前面的那四個人都是孔子那個時候的人,但是他們有不同的個性。後面子路說。上面你說的這些人,恐怕做不到。
  • 義與利究竟有何關係
    在古代,我們所倡導的是義、利兼顧的價值觀,而且義在利前。我們的國度,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群人,才在殘酷的世界中始終屹立不倒。在今天的這個經濟社會環境下,再倡導義在利先還有其現實意義嗎?義究竟是什麼?1、義與利的同一性義與利作為對立的雙方,是必然尤其同一性的,這是對立的本質決定的。這個同一性是指,義不是別的,恰恰是我們自身的利益,而且是我們的利益中最根本的,利反而是我們的利益中較為次要的。
  • 「以義為先」是「最美逆行者」的共同價值選擇
    10天時間建好火神山醫院,12天時間建成雷神山醫院,在武漢市金銀譚醫院這個「戰鬥」最先打響的地方,張定宇等醫護人員於危急時刻所表現出的拋小家顧大家,以義為先、捨生取義的行為,感動著億萬國人,共克時艱成為無數人心底共同的聲音。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吳君哲:願在網際網路堅守以義制利、以利弘義的儒商精神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他的信仰,他從不依靠損人賺取利益。這種重義薄利的精神也使他成為儒商的鼻祖,成為商界備受推崇的聖人。青島作為一座充滿活力、富有激情、極具時尚的海濱城市,商業發達、貿易頻繁。在日新月異的商業浪潮中,有人選擇唯利是圖,有人選擇先義後利。而本文講述的青島君哲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吳君哲先生,便是儒商精神的學習者、踐行者、守護者。
  • 「義」字之新解釋
    正德子「義」字乃中國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國自三皇五帝以降,上至公卿大夫,下至文人士子無不深究其義,以期言行可不與「義」字相悖;歷代聖賢亦無不釋「義」字,以期「義」行能深入人心矣。「義」與「仁」。義者平也,有生必有不平,必以義平之,所以仁義前後相隨,不可偏頗。又仁者人也,義者我也,必平我以及人。《易經》有乾之四德之說。
  • 散文丨方富貴:說「義」
    「忠」「義」思想成就了晉文公卓著的文治武功,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就連當時用竹子做的七寸六分長「梜」(漢稱「箸」,明稱「筷」),也成了百姓家中的餐具,使人的七情六慾沿著正道得以彰顯。當時利他之風盛行,正直忠誠,公道適宜,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不分上下,盡心為人辦事準確,包括處理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朋友不出賣朋友,丈夫不拋棄妻兒,親情友情友誼友善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