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繁華世界,義與利的取捨,往往成為每個人的思考問題,其實問題的答案早在古人留下的話語中就已揭曉:捨身而取義者也。
荀子曾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這句話也許很多人見過,也理解它的含義,卻仍無法從義利二者中做出取捨,如果你說是的話,想必現在一定沒有達到你內心的目標吧。就如荀子所言,先義後利則榮,則常通,你選擇了義,便會有許多真心的朋友,也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真心的幫助,同時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近,馬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選擇了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受到別人的幫助;遊泳選手寧澤濤雖然未獲金牌,卻依舊受到國人的尊敬與喝彩,是因為他選擇了義,在對手成功時,真心為對方而高興,慶賀。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在勸誡自己的君主時曾如此說道。管理國家的君主尚且要以仁義為先,何況我們這些百姓呢,君主有了仁義,則會受到萬民愛戴,萬國敬佩,而我們亦以仁義為先,又何愁,不會收穫一二知心好友,三四前路知己呢?凡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則萬事可通矣。著名喜劇演員馬麗,他不為名利所驅,真誠待人,好爽待事,最終收穫了許多好友,以及發掘他的」貴人「沈騰,在演藝圈受到一致好評。
孔子亦云:「生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代偉大聖人,也為我們對義與利的取捨做出了建議,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如二者不可兼得,則捨身而取義。面對二者的選擇,孔聖人選擇了一,於是他座下芝蘭凝香,桃李滿天下,其語錄也被編著成書,流傳百世,流芳千古。而受到其影響,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中,也不乏品學兼優之人,儒家之仁也就此弘揚光大。仁義之德,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義與利同時擺在眼前,有人能堅守心中的「義」,於是他便成為賢人,為眾人所愛戴,而有人卻放棄心中的「義」,選擇了「利」, 於是他便成為談談眾生中的一員,敬仰著賢人。孔子周遊列國,雲遊四海,不為利所驅,為民所縛,於是成就了一代賢人的誕生。
面對義與利的取捨,我們要毫不猶豫的放棄利便大聲的說出自己的選擇:「利,我所欲也!「
面對先賢們對利和義不同的觀點辯駁,不僅成為文流名士為人處事的生活準則,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我最贊同的是荀子的利義觀——「先義而後利者而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除。諸葛亮盡心竭盡,幫助後主劉禪治理國務,上至國家戰爭,下至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一一過門,不肯讓他人打理。「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為了回報劉備的三顧草廬之恩。諸葛亮,不追求榮譽,成為史上一位有情有義的軍事間,流芳百世,歷來為人稱讚,獲得榮譽和名節,得到後人追捧。
居裡夫人發現鐳,而更由於他那勇於奉獻,是金錢於糞土,淡泊名利的可貴精神,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陶淵明退隱山林,享受田間生活的美好追求,高雅淡泊名利,只為寫出流傳百世的佳作,才能夠被世人牢牢的銘記於心;最美教師麗麗,她在學生遇困的危險時刻,緊急的作出反應;保護了幼小的生命,而自己也能落下殘廢,但他獲得的稱號,卻使他成為一位高尚的教師。然而社會中總有一些為獲取利益而最終受到了懲罰的人。他們在商業中,在網絡上,在各種活動中,損害了他人利益,當冰涼的手銬掛在他們的手上,他們才能夠悔悟,他們,受到人們的唾棄。
在商場的批發市場,小販們喊著老大爺們,老大娘們,竭盡全力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使用最卑鄙可惡的手段,騙取人們對他們的信任,騙取他們的錢財;只是為了自己的小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市容,抓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文明城市只能成為口號和空想。當然,他們的利益只是暫時的,相關部門,很快發動監察力度,嚴厲打擊老大爺,老大娘們很快也覺悟出來,與相關部門共同發力,維護了市場秩序,創和諧社會。
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必定有一定的為追求利益而以身冒險的人,但是他們的利益是長不遠的,本是有限的。利益是把雙刃劍,既有利也有弊,需要我們擦亮雙眼。正確選擇,共建社會主義偉大強國,完成復興夢。 義如清澈的湖水,蕩起的漣漪;像黑暗星空閃亮的星星;似青翠的枝頭飄落的綠葉;她如此美麗,讓我們以它為準則去行事吧,明天會更美好。謹記「義者常榮,利者常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