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我所欲也,義者榮,利者窮

2021-01-08 生活的梅花烙落英繽紛

身處繁華世界,義與利的取捨,往往成為每個人的思考問題,其實問題的答案早在古人留下的話語中就已揭曉:捨身而取義者也。

荀子曾云:「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這句話也許很多人見過,也理解它的含義,卻仍無法從義利二者中做出取捨,如果你說是的話,想必現在一定沒有達到你內心的目標吧。就如荀子所言,先義後利則榮,則常通,你選擇了義,便會有許多真心的朋友,也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真心的幫助,同時成功也會離你越來越近,馬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選擇了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受到別人的幫助;遊泳選手寧澤濤雖然未獲金牌,卻依舊受到國人的尊敬與喝彩,是因為他選擇了義,在對手成功時,真心為對方而高興,慶賀。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在勸誡自己的君主時曾如此說道。管理國家的君主尚且要以仁義為先,何況我們這些百姓呢,君主有了仁義,則會受到萬民愛戴,萬國敬佩,而我們亦以仁義為先,又何愁,不會收穫一二知心好友,三四前路知己呢?凡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則萬事可通矣。著名喜劇演員馬麗,他不為名利所驅,真誠待人,好爽待事,最終收穫了許多好友,以及發掘他的」貴人「沈騰,在演藝圈受到一致好評。

孔子亦云:「生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代偉大聖人,也為我們對義與利的取捨做出了建議,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如二者不可兼得,則捨身而取義。面對二者的選擇,孔聖人選擇了一,於是他座下芝蘭凝香,桃李滿天下,其語錄也被編著成書,流傳百世,流芳千古。而受到其影響,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中,也不乏品學兼優之人,儒家之仁也就此弘揚光大。仁義之德,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義與利同時擺在眼前,有人能堅守心中的「義」,於是他便成為賢人,為眾人所愛戴,而有人卻放棄心中的「義」,選擇了「利」, 於是他便成為談談眾生中的一員,敬仰著賢人。孔子周遊列國,雲遊四海,不為利所驅,為民所縛,於是成就了一代賢人的誕生。

面對義與利的取捨,我們要毫不猶豫的放棄利便大聲的說出自己的選擇:「利,我所欲也!「

面對先賢們對利和義不同的觀點辯駁,不僅成為文流名士為人處事的生活準則,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我最贊同的是荀子的利義觀——「先義而後利者而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除。諸葛亮盡心竭盡,幫助後主劉禪治理國務,上至國家戰爭,下至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一一過門,不肯讓他人打理。「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為了回報劉備的三顧草廬之恩。諸葛亮,不追求榮譽,成為史上一位有情有義的軍事間,流芳百世,歷來為人稱讚,獲得榮譽和名節,得到後人追捧。

居裡夫人發現鐳,而更由於他那勇於奉獻,是金錢於糞土,淡泊名利的可貴精神,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陶淵明退隱山林,享受田間生活的美好追求,高雅淡泊名利,只為寫出流傳百世的佳作,才能夠被世人牢牢的銘記於心;最美教師麗麗,她在學生遇困的危險時刻,緊急的作出反應;保護了幼小的生命,而自己也能落下殘廢,但他獲得的稱號,卻使他成為一位高尚的教師。然而社會中總有一些為獲取利益而最終受到了懲罰的人。他們在商業中,在網絡上,在各種活動中,損害了他人利益,當冰涼的手銬掛在他們的手上,他們才能夠悔悟,他們,受到人們的唾棄。

在商場的批發市場,小販們喊著老大爺們,老大娘們,竭盡全力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使用最卑鄙可惡的手段,騙取人們對他們的信任,騙取他們的錢財;只是為了自己的小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市容,抓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文明城市只能成為口號和空想。當然,他們的利益只是暫時的,相關部門,很快發動監察力度,嚴厲打擊老大爺,老大娘們很快也覺悟出來,與相關部門共同發力,維護了市場秩序,創和諧社會。

在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必定有一定的為追求利益而以身冒險的人,但是他們的利益是長不遠的,本是有限的。利益是把雙刃劍,既有利也有弊,需要我們擦亮雙眼。正確選擇,共建社會主義偉大強國,完成復興夢。 義如清澈的湖水,蕩起的漣漪;像黑暗星空閃亮的星星;似青翠的枝頭飄落的綠葉;她如此美麗,讓我們以它為準則去行事吧,明天會更美好。謹記「義者常榮,利者常窮!」

相關焦點

  • 義重於利,欲利先行義
    義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它不僅是一種素質的體現,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在那會兒就已經出現了利與義的結論,我還是傾向於義的。義是成為朋友的基礎。
  • 「舍」利取義,義與利不可得兼
    「舍」利取義,利義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利與義有先後之分,不同人的選擇不同。先義後利的人稱為榮,先義後利之人稱為辱。選擇第一種人作為自己的目標。「舍」利取義,義可理解為責任,義氣;利,則可認為是金錢利益。」
  • 以義為先,努力用行動來詮釋義的含義
    這就是義。說到底,你終究是為了愛與親情,只不過有些人的義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已。就像為救護車讓行的寶來車司機,地震中為醫生讓出安全帽的解放軍戰士……時勢造英雄,他們的事例告訴我們,我們的愛同樣是偉大的,只是沒有展示的機會。「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時代的腳步使我們不得不快步上前,但同時也造成了我們缺乏深度又急躁的狀態。
  • 先義而後利,舍利而取義
    眾所周知,古人曾在《魚我所欲也》中發表了「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的觀點。在當今物質充裕,生活美好的社會中,面對利益的取捨,我們又當如何抉擇呢?孟子曾經說過:「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花了幾億年進化的現代人?
  • 義者,利之和也:深明大義、見利忘義中的義到底指的是什麼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說「不仕無義」,這裡的「義」即是後文所說的「君臣之義」,君臣之義,即是為君者應該怎麼做,為臣者應該怎麼做。子路所謂的臣之義即是身為人臣,當事君能致其身,不可欲潔其身而亂君臣之大倫。  【二,義者,利之和也。】
  • 先義後利,成者榮
    在我看來,小人便是先利而後義者,而賢者便是先義而後利者。《出師表》中,諸葛亮勸說君主時便說:親小人,遠賢臣,這個國家必將衰落;親賢臣,遠小人,這樣國家才會興盛。所以我們要做賢者這樣先義而後立的人。先義而後利,寓意做人做事應講究義,而不那麼看重利。即使是講求利,也要把國家利益放在最先,個人利益放在後。當然這裡所說的先義而後利,可不是兄弟之間講義氣,這樣做是不對的。
  • 解讀丨朱熹如何看待義和利
    因此,他又謹慎地指出,「利者義之和」,固然也是聖人之言,但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不如像孟子那樣只說仁義不說利。朱熹承認,利是很難說的。難就難在如何拿捏利與義的分寸,既不能把義與利撇得一乾二淨,又不能把義與利的關聯理解為沒有離開利的義,即所謂「義無利則不和」。朱熹像02新典範的成型朱熹詮釋義利問題的要點為門人後學所承繼,並得到新的概括與凝練。
  • 細讀《資治通鑑》:什麼是義?什麼是利?
    《資治通鑑》第一次提到義與利是在周顯王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36年,這一年,孟子去見魏惠王: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 晉商精神:以義制利、以利弘義
    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獲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和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格守其業,天之鑑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自安而家肥高。」這是一段話,但這又絕不僅僅只是一段話。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大家好,我是文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義利的原始意義。在頗具倫理特色的中國思想史上,義利關係問題成為許多哲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議題。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義」者宜也
    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甲骨文「羊」,有「吉祥」含義下部「我」,是一種有利齒的像斧鉞的兵器,代表徵戰:
  • 義與利孰重?
    作為一個百年品牌和一個始終銘記客戶和人福祉的企業,福特和長安福特「神盾行動」正在用行動去回答了一個問題:義與利孰重?點擊播放 GIF 0.0M和利以義眾所周知,在中國市場上要想獲得真正長久的利益,需要明白其背後的文化。
  • 「義」字之新解釋
    義者平也,有生必有不平,必以義平之,所以仁義前後相隨,不可偏頗。又仁者人也,義者我也,必平我以及人。《易經》有乾之四德之說。四德者,元亨利貞,「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這四德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元亨者善美的所在或者源頭,這個「利」是利他的意思,意思是義的實現是在利他的這種行為上,而「貞」事之幹是鞏固的意思,意思是人之為義,是在於不斷地利他的這種行為。利他才是「義」字的實質根本那麼這種利他性是要處在一個什麼程度呢?也就是說,是利小集體之「他」還是天下之「他」呢?
  • 「以義為先」是「最美逆行者」的共同價值選擇
    過去的這大半年,看到一些關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最美逆行者」們的視頻與影視作品,我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捫心自問,我只是為影視畫面而哭嗎?不,作為今年疫情危機的一名親歷者,我更是為悲壯而勇敢的「最美逆行者」而感動。  疫情、武漢封城,轉瞬間,全國範圍內感染人數迅速攀升,全國人民籠罩在巨大的恐懼中。
  • 散文丨方富貴:說「義」
    一古老甲骨文的「義」字,是一種頂著羊頭的祭祀儀式;上有「羊」與「善、美」同意,下有「我」,古意為「執戈」之士,有威儀之相,以示「義」在「我」不在人。「我」「今後」的言行要符合群體的利益和群體中每個人的利益,從善從美,順承天意(即「天義」雛形)。
  • 35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我們來到人世間來我們都是人,什麼叫成人呢!古人講的小孩子到一定年齡就成人了,這裡不是那個意思。這裡是成就人格。就是成人。做人的人格有淺有深,標準不是一個,淺的方面就是做個正人君子。講到深處就是聖人的成就。學佛也是在人世間成佛的,人圓滿成就了,就是成聖人和佛了,這裡是從淺處講的。
  • 金輿:輿者,車也,金者,貴之義也
    《三命通會》稱:輿者,車也,金者,貴之義也。譬如君子居宮得祿,須坐車以載之。故金輿常居祿前二辰,如甲子人祿在寅,辰為金輿是也。此煞乃祿命之旄旗,兆妻賢子旺,不富即貴。紫虛局說:「祿前二辰號金輿,遇之此人福最殊,偏主聰明多富貴,一生清泰亦無虞。」
  •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三.探究課文課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