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叫《How to read a book》,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一本教你如何閱讀的書。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悖論,「我本來就不會讀書,怎麼能夠從這本書中學會讀書的方法呢?」。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就認為這本書毫無用處。我在讀過之後,就想把我從書裡得到的東西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正式開始我的分享之前,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我認為讀書應該是讓人感到快樂的事。就像有的人喜歡打籃球,有的人喜歡看電影,讀書也是一種愛好。如果你真的很討厭把時間花在閱讀上,那不如去做一些你真正喜歡的事,不要讓閱讀成為你的枷鎖。其次,這本書中介紹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所有的人,大家了解就好。如果能夠對你起到幫助,那再好不過了;如果覺得還是沒有什麼用,那就給大家拜個早年吧!
好的,進入正題。這本書是美國一位非常優秀的教育家莫提默在上世紀寫的一本讀書方法論。
讀書的四個層次:
基礎閱讀:就是要求你具備閱讀的能力,即明白書中詞句的意思。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學習的知識,就是我們閱讀的基礎。大家通常會在讀外文書的時候遇到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熟練地將外語文字轉化為我們能夠理解的意思,當這個過程耗時較長的時候,我們的耐心就會被慢慢消磨掉。這就是很多朋友閱讀外文書或產生牴觸情緒或半途而廢的原因。
檢視閱讀: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目的的略讀。例如我們希望在這本書裡找到什麼,帶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大致翻閱了一下,不管最後到底有沒有找到我們想要的,我們都能明白這本書大致講的是什麼。我們開始閱讀的時候,可以看看書的目錄、序言和宣傳文案,是否是我們感興趣的內容。簡單瀏覽一遍,而不是埋頭就讀。另一種是粗淺的閱讀。這裡的粗淺是一個中性詞,因為你在閱讀之前,可能並不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你認真的讀。如果拿到的每一本書,都投入全部心思閱讀的話,會讓人很容易疲倦,當你讀到一半,發現這本書寫得並不怎麼好的時候,你還會為自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感到懊惱。例如很多小說,不必逐字斟酌,看個意思就行了。
第三種層次,分析閱讀,要求我們能夠儘快明白一本書在講些什麼。首先要對書進行分類,你最好在讀書之前就知道自己讀的是啥。通常的分法就是小說類和論述類,在這之後還可以細分。我們可以在書的條形碼那裡看到這本書的類別。分類能夠讓我們知道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和態度去閱讀這本書。其次,是要求你能夠用簡短的文字概括這本書的內容,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後,沒法抓住書的重點,那要麼這本書寫的不太好,要麼就是沒有讀進去。再次,就是理清整本書的架構。這本書分為哪幾個部分,是怎樣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最後,試圖去明白作者的思想,找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這四個步驟構成了分析閱讀的整個過程,聽起來好像有點累,但記住,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分析閱讀,事實上大部分人在讀書的時候,做到檢視閱讀就足夠了。
最後一個層次是主題閱讀,他並不是閱讀一本書的方法,而是閱讀很多本書,找到他們共同的主題並深挖下去。比如美國的歷史,我們要從多本書裡提煉出不同方面的拼圖並把它們拼在一起。例如美國的邊疆假說、歷史淵源、黑奴制度、天賦人權等等,他們甚至不在一個學科裡,但是構成了美國歷史這個整體。主題閱讀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也沒有真正嘗試過。
這本書裡還講到了每個層次的閱讀需要運用到那些規則,你不必刻意去學,在閱讀的過程中,習慣是慢慢養成的,讀的多了,自然就懂了。掌握到這些規則後,讀書會是一件輕鬆而快樂的事。希望大家喜歡我的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