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和平年代,大部分都選擇了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把小家經營的溫馨和睦就行。而戰爭年代,山河破碎,風雨飄搖,最容易激發人的雄心壯志。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關羽、張飛,明朝的抗倭將領戚繼光,晚清北洋水師鄧世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抗日英雄,敵軍出動為抓捕他一人,出動上萬兵力,卻被他從眼前逃脫。
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北抗聯一路軍的總司令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依託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分為南滿、北滿、東滿三部分,分別由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領導。而楊靖宇驍勇善戰,因為活躍的南滿地區,臨近偽滿州的東邊道,又被稱為「東邊道之癌」,就連日軍最精銳的陸軍部隊關東軍都多次敗北於他。
日軍為了更全面的侵佔東北,首先要除的就是當地最大的抗日武裝抗聯,作為組織最具有凝聚力的創建者楊靖宇更是重中之重,為此他們制定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先打壓抗聯其他兩陸軍,北滿趙尚志被逼率領撤到了湯原等地的山野密林中,與日軍周旋;周保中部則被關東軍壓縮到了中蘇邊境的烏蘇里江畔,意在切斷楊靖宇的後續支援力量。
第二步,實行武裝屯田移民和保甲連坐制度。就是把百姓全都集中在一個地方住,並拿鐵絲將周圍圈起來,在附近設置崗樓、派遣巡警24小時巡邏。村民出去也要接受檢查,不得帶多餘的衣食。然後每200戶為一個集體,互相監督,若是有人給抗聯送東西,其他人沒舉報被發現,全部處死,以此斷絕百姓為抗聯提供物資。
第三步,發現抗聯就死死的咬住,逼著他們不得不分兵突圍,然後逐個擊破,這樣抗聯的隊伍就會越打越小。
第四步,也是最狠的一步,就是招降,只要抗聯裡的人背叛楊靖宇,提供機密,就能得到到日偽機關任職,享受更好的待遇。第一個叛變的是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在部隊中有著「小楊靖宇」之稱。走的時候不僅帶走了115名戰士,還向日軍告發了楊靖宇建造的70餘個密營所在地。密營裡放的是抗聯所用物資,包括糧食、彈藥、禦寒物等,因老百姓不能給他們提供幫助,這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可全被程斌給毀了。
第二個背叛的是張秀峰,楊靖宇的貼身警衛員,可以說是他一手養大的,很是信任,許多機密文件都由其保管。可他卻忘恩負義,為了榮華富貴,向日軍透露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和意圖,導致楊靖宇身邊的人全都戰死,僅剩自己一人被上萬日偽軍包圍。但楊靖宇利用自己超高的槍技,打傷了距離他好幾百米的跟隨程斌一起叛變的崔胄峰,製造恐慌,然後利用附近的石塊做遮擋,消失在茫茫密林中。
真正將楊靖宇置之死地的是一個叫趙廷喜的村民,他與另外三人是在林子裡碰到楊靖宇的,當時天寒地凍,楊靖宇已經5天沒吃過飯了,就託他們給自己帶點食物和鞋子。可沒想到4人在路上碰見了正在搜尋楊靖宇的關東軍,趙廷喜怕其他3人去告密自己遭殃,立馬就交代了楊靖宇躲藏的地方,並親自帶他們前去。楊靖宇再次被包圍,再加上連續幾天的奔波躲藏以及飢餓,他深知自己逃不出了。
日軍包圍楊靖宇後,並沒有立即殺了他,而是喊話想讓他投降,各種利誘,但都被拒絕。當時在場的一個名叫富勇義雄的日本兵記住了他的話:「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很多部下都犧牲了,我如今只剩自己一個人,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開槍吧。」
就這樣,楊靖宇壯烈犧牲,以一人之力面對上萬人的圍剿,面對接二連三的背叛,又是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生存下來,逃出包圍,可見其能力之高。而他出色的指揮作戰能力並不是一點一點磨練出來的。早在他22歲的時候,就在北伐戰爭中率領豫南農民武裝幹掉了北洋軍的一個正規旅,可謂天賦異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