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做好預案,或者製作成應對卡,帶著它去做事,能夠幫助我們完成高難度、高挑戰的任務,完成後贏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是海澱區教職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針對北京中小學再次停課的決定製定的師生居家心理建議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中心通過網絡宣傳、電話諮詢、現場授課、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師生和家長調整和保持心理健康。
作為海澱區教育工會選定的海澱教職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專兼職心理師資團隊,80名教師獲得國家心理諮詢師資質。基地2019年成立後,受海澱區教育工會委託,致力於服務全區教職工及其家庭,並為不同學科和學段的教職工提供心理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群體的心理輔導工作。統計顯示,中心已通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網和微信公眾號發表53篇文章;心理熱線接待了214次諮詢;推出心理視頻講座5次,文字講座1次;舉辦情緒調節、親子關係等心理輔導261次。同時,中心研發了《防疫期間的學生與家長心理防護指南》《防疫期間的教師心理防護指南》等圖文課程,藉助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推送。這些心理知識備受師生和家長的歡迎,敢於向他們敞開心扉的比疫情初期明顯增多。
受北京近日疫情影響,從6月17日起,全市中小幼各年級停止到校上課,重新開始線上教學生活。停課、複課、再停課……突發狀況把教學節奏打亂,難免會影響到師生的心情。對於家長和教師五味雜陳的情緒,中心的心理教師表示,精神出現波動很正常,重要的是儘快調整工作和學習狀態,保持心理健康。
十九中黨委副書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雪芬和心理教師劉欣、王芳、李保松、宮賀等策劃了居家心理建議,為師生和家長解壓。比如對家長群體,他們建議無論多難都要學會自我調適,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多與孩子溝通,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積極樂觀應對變化,勞逸結合安排居家生活。
對於教職工群體,他們建議要學會提升自己應對不確定的能力,不迴避焦慮、壓力,寫下頭腦中想表達的內容,下定義明確出來,再想辦法去解決。「俗話說:摸著石頭過河,石頭在過河過程中起到穩定的作用。教師們可以抓住屬於自己的石頭,幫助自己更好地解決問題,提升能力。」陳雪芬告訴記者,居家在線學習過程中的「石頭」包括固定的作息、適度的運動、成長的閱讀、熟練的家務、聯繫的朋友等,教師可以提前做好預案,或者製作成應對卡,帶著它去做事,「家裡有糧心不慌」,完成任務後會贏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本報記者 任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