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莫焦慮,穿越情緒,看見情緒的正面意義

2020-12-22 青雲心理工作室

這個春節,因為一場疫情,過得非常特別。

本該走親訪友,朋友相聚的我們。

只能守在家中,閉門謝客。

我們好像失去了很多。

不過,這個「意外」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

比如,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比如,我們終於可以有更多時間陪陪家人了。

比如,我們終於有更多的個人時間來思考了。

疫情當前,我們既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要守護自己的情緒健康,那麼我們該如何消除恐慌和焦慮,穩定自己的情緒呢?

疫情發生後,大家紛紛捧著手機或端坐電腦前,不時刷新,急切想了解最新動態。

一時真的假的、褒的貶的信息接踵而來,讓人眼花繚亂、難辨雌雄。

在家待久了逐漸理解狗想要被帶出去溜溜的心情

從客廳到廚房,從廚房到臥室,然後看了看窗外最終決定去臥室。

不上班一天還行,不上班一個月,還不能出門看電影、唱K、聚餐,在家大眼瞪小眼的,能幹嘛?

生活節奏全亂了。

曾經那些抱怨沒時間看書、成長、輸出的人去哪了?

都在焦慮呢,因為沒有藉口和擋箭牌可以用來拒絕成長和學習了。

每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都有它產生的合理性,初衷是為了保護我們,但是,如果防禦失當或過度防禦,形成持續的壓抑,就可能反受其傷。

新冠病毒間接引發的心理危機,嚴重程度並不輸給直接感染,只不過相對滯後而已。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諸如恐懼、驚慌、害怕等情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存本能。

當我們的先祖在叢林中遇到危險時,這些情緒會隨之而來,進而促進身體潛能的爆發,分泌腎上腺素,變得比平時更有力量去戰鬥或者更快的逃跑(fight or flight)。

這種本能反應是一種全自動的,無需思考的本能,是我們能生存下來的核心競爭力

創傷不僅表現為「戰鬥或逃跑」,也表現為情感麻木、無法感受現實。

這兩種狀況所激活的腦部層次是不同的:

哺乳類動物腦負責激活戰鬥或逃跑系統,負責保護自我、防止自我陷入情感麻木狀態;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證身體的安全。

在原始遠古時代,當生命隨時受到威脅,被野獸吃掉。

所以一發現威脅、危險,馬上就逃跑。

用最快的速度衝刺,保證身體的安全。

而爬蟲類腦負責激活崩潰系統。

當戰鬥或逃跑反應不能克服危機,我們會激活我們最後的警報系統:

爬蟲類腦。

這個系統最有可能在我們被攻擊者抓住而無法行動,或我們年紀還小無法逃脫可怕的養育者時激活。

創傷不僅表現為「戰鬥或逃跑」,也表現為情感麻木、無法感受現實。

這兩種狀況所激活的腦部層次是不同的:

哺乳類動物腦負責激活戰鬥或逃跑系統,負責保護自我、防止自我陷入情感麻木狀態;

而爬蟲類腦負責激活崩潰系統。

戰鬥或逃跑反應不能克服危機,我們會激活我們最後的警報系統:

爬蟲類腦。

這個系統最有可能在我們被攻擊者抓住而無法行動,或我們年紀還小無法逃脫可怕的養育者時激活。

所有你的情緒是本能自帶的,只是在一些環境下激發出來而已。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處在焦慮、失眠等狀態時,第一步是自我感知並調節。

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懂得自己現在的痛苦情緒來自於哪裡,並分清楚想像、網絡與現實的區別,努力把自己放在當下。

及時叫停,轉換場景。

當你在網絡上刷各種疫情消息刷到停不下來時,你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強行讓自己離開那個狀態,選擇小說、電影或遊戲。

如果你沒辦法通過這些途徑放鬆下來,可以通過寫日記、向別人敘述等方法,試圖完整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當我們以前面對壓力時,使用了哪些情緒應對方法。

如果現在依然有用,那麼可以繼續使用這個方法。

此外,我們還可以:

試著合理地宣洩情緒,如做一些室內運動、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和焦慮,然後問問自己這些,真的是你情緒的源頭麼?

這些情緒在提醒你什麼?

在危機時,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而且多從權威可靠的媒體理解信息,同時主動了解相關知識,同時學會判斷和篩選信息來源。

疫情從發生到蔓延開來,網上各種信息不斷,學會判斷和篩選信息來源,是減少恐懼和焦慮的有效辦法。

過量的信息可能會增加焦慮情緒的蔓延,建議在睡前不宜過度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

當我們心理更平靜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增強,我們焦慮時就更容易患上疾病。

你的一些情緒是在提醒你,你需要看到這一點。

給自己一次活得更好的機會

這一生,你準備怎麼活,這一次,你想好了嗎?

未來你準備做點什麼:

嘗遍天下美食?

走遍天下路?

享受此時此刻?

盡情的愛一場?

看花開花落?

還是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都可以,你只需要去找到這個意義

面對現在的疫情,我們能做的是照顧自己,關心身邊人,留心身邊的美好。

疫情是人生的縮影,你如何對待它就如何對待你的人生,這面疫情的照妖鏡,照出了人生百態。

我們所要做的

只是持心自守

前面的路還很遠

你可能會哭

但是一定要走下去

因為寒冬,終會回暖。

作者:小賢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受到擾亂時,人們的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就返工的相關話題專訪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表示,危機幹預通常包括四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如果公眾能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疫情猶如黑色風暴,在這場風暴裡,請務必守住你心中的光。」
  • ...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六)丨適宜的焦慮情緒有正面作用嗎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六)丨適宜的焦慮情緒有正面作用嗎 2020-0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從而獲取更多正面意義
    大家好,我是錢德勒勒勒,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負面情緒有哪些正面意義。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它的正面意義,就像一部戲裡面,有一些不討人喜歡的角色,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不討人喜歡的角色的話,那麼這部戲就不是一部生動有趣的戲。
  •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大家目前需要整天宅在家裡「休養生息」,於是有大把的時間以及多種渠道來獲得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自己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面對疫情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心理反應以及應對方法。常見的心理反應有哪些?
  • 教你怎樣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其實很多的抱怨,都是焦慮造成的。我認為有抱怨感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說明你是在追求成長的,而且是自我要求比較高的一個人。就像很多大咖都說反思自己「生活過得太安逸了」,其實就是在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主動為自己製造焦慮感和壓迫感。所以很多優秀的管理者不但不會抗拒和逃避負面情緒,還會巧妙地去運用這些情緒為自己創造更大的動能,或者解決某些問題。
  • 多做正面情緒反應——《了解情緒、掌控情緒》之一
    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觀察自己:負面情緒變少了,正面情緒增加了,一直到負面情緒非常少,經常顯露著正面情緒;人生的負面態度少了,經常保持著正面的態度,積極地投入安祥活動,關懷人群。這種心態才是檢測自己安祥是不是進步的尺度,因為安祥離不開正面情緒,當然少不了積極的態度。而且情緒變化的情形,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都可以掌握,假如連自己情緒的變化都不知道,那是失覺!
  • 情緒管理:如何增加我們的正面情緒?
    我們說到,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感覺,負面的想達帶來負面的情緒,那么正面的想法就能帶來正面的情緒。前面我們說到了如何減少不良情緒,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如何增加正面情緒。請記住:雖然你不能夠支配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事件,但是你有能力重新來評估它們。
  • 如何認識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
    有統計顯示,心理學領域對悲傷、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研究報告數量,比喜悅和其他正面情緒的多出17倍。最重要的正面情緒往往被我們忽略。所以在這裡,我們先不講負面情緒會怎樣影響身心健康,而是要強調正面情緒的作用,講講正面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 每個負面情緒裡面,都隱藏著改善生命的正面能量!
    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還會再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在夢中夢見一些我們並不願意看見和接受的畫面。 越大的情緒, 包含著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讀, 它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
  • 如何有效控制焦慮情緒
    克爾愷郭爾說,焦慮是人類在面對他的自由時所呈現的狀態。當個人預見可能性的同時,焦慮就已經潛藏在那兒了。就日常經驗的意義而言,我們或許可以從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機會與需要邁步向前的記憶來加以說明;例如孩子學會走路,成人走進婚姻和事業等。就像前面的道路一樣,因為還沒有走過,也沒體驗,所以這樣的可能性必然涉及焦慮。
  •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面對疫情,我們應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上——疫情,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日益新增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讓這個冬天似乎比往常更加寒冷。「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近日來,面對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防控形勢,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維艱。」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如何正確調整情緒,積極應對
    人類歷次的突發事件,情緒問題是排在第一位。在情緒問題中,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症狀的發生率最高。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容易出現以下情緒問題:  1.恐懼與焦慮  恐懼,是一種基本的情緒狀態,是企圖擺脫或逃避某種情境而又苦於無能為力的情感體驗,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害怕,是對特定刺激事件採取的自御反應。焦慮心理與恐懼情緒相近。
  • 面對疫情,出現焦慮時如何進行自我調適
    焦慮等情緒是個體在面對危機時的正常反應,適度地反應,則有助於個體順利度過危機;反之如果過度的話,就容易造成行為的失當。  湖南日報記者:公眾在疫情期間很有可能出現哪些常見不良情緒?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冥想已經被心理學界確認是非常有效的增加專注力,心理放鬆和緩解焦慮、抑鬱情緒的方法。 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如下:心律降低血壓降低耗氧量降低心態平和提升專注力緩解焦慮和抑鬱 基礎的冥想練習,一般採用腹式呼吸法,大概要領大家可以了解下,也可以到百度去收索相關視頻。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保持身體直立,背部不要靠任何東西。
  • 動不動就覺得很焦慮 專家告訴你怎麼遠離焦慮情緒
    他說自己曾經會因為處於沒有理想和目標的狀態而感到焦慮,而現在卻又因為有了理想,卻不知能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而焦慮。「工作了之後,總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滿意,害怕看到別人搶先一步完成我想做的事,害怕在我從事的領域被拿來和人比較,我不想輸,不想平庸地度過這一生,當不甘於人後的情緒逐漸被放大的時候,要強就變成了焦慮。我也經常想:當你放縱自己焦慮情緒的時候,或許別人正在努力,你要立刻行動。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02月28日   隨著新冠肺炎的暴發及疫情的加重,原本輕鬆愉快的春節,突然變得緊張嚴肅起來,人們的神經也越發緊繃。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
  • 疫情期間居家市民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怎麼辦?烏魯木齊心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8月3日17時,新疆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就烏魯木齊市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舉行第十七場新聞發布會。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測評科主任夏葉玲對市民居家期間的心理調整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四條建議,希望大家積極面對特殊時期,擁有健康心態。
  • 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第一、做最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在做自己感興趣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會全身心投入,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所以如果人們面對焦慮的時候,可以放下手邊的工作,做一些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說聽音樂、看電視、打籃球等,等做完這些事情的時候,人們會發現自己的煩惱、焦慮等負面的情緒早就無影無蹤了。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為了在疫情期間幫助全區婦女及其家庭成員舒緩情緒,緩解壓力,廣西女性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阻擊戰。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1)遠離不良信息:從正規渠道、官方網站獲取相關信息, 掌握必要的相關防疫措施和知識即可,避免接觸帶有各種強烈情緒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過載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的醫護人員對於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新冠病毒,由於對它缺乏認識,人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它也是束手無策,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抗疫情醫護人員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比如:恐懼焦慮、緊張不安、擔心、抑鬱等負面情緒,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應對這些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