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寶鈔做展品 德國貨幣博物館道盡千年金錢史

2021-01-16 中國日報網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馬迎晨】經濟學家哈耶克曾經說過,金錢是迄今人類發明的實踐自由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天,貨幣就是金錢的代名詞,它既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同時也是自由的基礎和前提。貨幣伴隨人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物理形態發生了種種變化,但基本功能沒有改變,依然是交易的媒介、計量的單位和儲備的手段。在德國法蘭克福有這樣一家貨幣博物館,專門向人們介紹相關的金融知識,講述和金錢有關的趣聞軼事。

收藏十幾萬種貨幣

在法蘭克福的維爾海姆-愛潑斯坦大街上,德意志中央銀行大樓的旁邊坐落著一座貨幣博物館。始建於1999年的這家博物館隸屬於德意志中央銀行,2013年德央行耗資1900萬歐元對其進行了翻修。2016年12月15日,博物館重新開放,展覽面積1000平方米,共分為4個主題進行展出,包括現金、記帳貨幣、貨幣政策和全球貨幣。中間的圓形大廳是一個叫做貨幣世界的360度環形銀幕影院。整個博物館擁有80個互動式多媒體設施,用於向參觀者同步演示和講解相關金融知識。

據了解,整個博物館收藏了上下三千年、縱橫五大洲、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十幾萬種貨幣。它向參觀者講述了貨幣的起源、金融的發展、貨幣政策的實施、中央銀行的職能以及貨幣在全球化世界發揮的作用。可以說,德意志中央銀行貨幣博物館無論從硬體設施上還是管理水平上都堪稱世界一流。

金疙瘩是金幣雛形

1號展廳展出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貨幣實物。那是公元前七世紀在西亞地區流通的幾種金幣。雖說是金幣,其實它們充其量只能算作是金幣的雛形,因為只是從金磚上切割下來的金疙瘩而已,既沒有面值標識,也沒有花紋裝飾,它的價值全憑自身成色和重量而定。到了紙幣時代,偽造者則需要花費很大的工夫製造紙幣印刷的模具。博物館展出了真假金銀幣的實物對比。一個天平兩端,一個是光亮的銀幣,另外一個是灰暗的鎳幣,二者的差別一目了然。

在1號展廳的牆上,可以看到現存最早的紙幣實物——中國14世紀發行的大明洪武寶鈔。在明太祖朱元璋畫像旁邊的說明文是:太祖也發現了紙鈔的內在風險,那就是發行太多會導致貶值。旁邊展出的則是歐洲最早的紙幣——瑞典銀行17世紀發行的紙鈔,上面既沒有發行機構的名字,也沒有發行的時間和地點。這種鈔票實際上是一種金銀貨幣的支票,為防止冒領將鈔票一撕兩半,在兌付時兩個半張鈔票的茬口能夠完全吻合才會生效。18世紀末,為了防止偽造,發行機構又在紙鈔上加印上了水印。

3號展廳用生動的實例闡釋了保持貨幣政策穩定的重要性。在一個小廳裡,一進門就看見一幅驚心動魄的場景。房間裡有一個鐵皮火爐,一堵用每張面值20億的成捆馬克砌成的鈔票牆,旁邊是一個普通人家的餐桌。牆上的圖表顯示,當時德國1公斤麵包的價格從1920年到1923年如何暴漲。牆上掛著當時報紙刊登的一幅漫畫,描述成千上萬的德國老百姓被淹沒在鈔票的海洋裡苦苦掙扎。這充分反映了一戰後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用漢堡體現購買力

在2號展廳的一個櫥窗裡,講述了一個17世紀熱炒荷蘭鬱金香的故事。在4號展覽大廳中間的空地上,赫然矗立著一個很大的玻璃櫃檯。櫃檯的玻璃罩裡有一個長方形的透明盒子,由七層防彈玻璃製成,有一個圓形的開口與外面相通。盒子裡面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磚。旁邊的標牌顯示,這塊金磚屬於德國聯邦政府資產,重量13公斤,純度9999,價值40萬歐元。每個到此參觀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把手伸進去,試圖抓住金磚把它舉起來,但是基本徒勞無功。仔細觀察金磚表面,上面有道道劃痕,大概有不少參觀者想揩點油走吧?旁邊牆上的一張示意圖說明,人類有史以來開採的黃金共計17萬噸,加在一起可以做成一個邊長21米的正立方體。作為世界上第二大黃金儲備國,德國目前黃金儲備是3381噸,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4號展覽大廳主要講解一些金融知識。比如展廳的一個小櫥窗裡,展示著4個一模一樣的巨無霸漢堡包,上面分別插著德國、美國、瑞士和印度的國旗,下面是標價牌(如圖)。旁邊的說明稱,巨無霸漢堡包指數是比較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的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在120多個國家生產的漢堡包規格基本一樣,但是價格差別很大,把以上幾個國家的漢堡包價格換算成歐元,德國3.59歐,美國4.59歐,瑞士5.59歐,印度1.77歐。由此可見,歐元在瑞士的購買力最弱,在印度最強,在德美兩國處於中遊。展廳裡還有一個形象解釋通貨膨脹率的實物展示。大廳牆上有一個四層的白色架子,每層擺了10個白色圓筒,每個圓筒上都漆著不同的淡綠色數字。每層架子左側的百分比代表通貨膨脹率。最後看到,假設年通貨膨脹率是2%,50年後100歐元就變成了37歐元。如果通貨膨脹率是8%,那50年後100歐元就變成了驚人的區區2歐元。以此類推,通貨膨脹的危害在這裡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德意志中央銀行貨幣博物館利用先進的光電設施給人們描繪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金融世界。晦澀難懂的金融知識在這裡變成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物、圖表、漫畫、圖片和視頻。

相關焦點

  • 票幅最大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你見過嗎?
    自從宋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後,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紙幣作為國家流通貨幣,採取金屬鑄幣和紙幣兩種貨幣並行的流通形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紙幣的使用甚至比硬幣更加頻繁。我們平常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平均票幅也就巴掌大小。
  • 【鑑藏】海口民間藏品「大明通行寶鈔」: 一張紙幣與一個王朝的興衰
    或許朱元璋覺得紙幣是個好東西,於是在建政後也頒行「大明通行寶鈔」,而且貫穿了整個王朝。  好奇心往往驅使人花時間費精力去做一些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   30年前,海口市食品總公司的一位員工花了一筆不菲的錢財,從一個老人手中收到了一張「大明通行寶鈔」。
  • 德國斯圖加特保時捷博物館新展品:《賽博朋克2077》強尼座駕
    德國斯圖加特保時捷博物館新展品:《賽博朋克2077》強尼座駕 Reddit用戶Sgt_Heisenberg日前在德國保時捷博物館發現了博物館的全新展品
  • 德國國慶日柏林博物館島逾60件展品遭破壞 德媒:或與陰謀論有關
    德國警方10月21日證實,本月3日德國首都柏林博物館島的60多件展品遭到破壞。警方已就這一破壞事件展開調查,肇事者的動機尚不明確,部分德國媒體認為事件或與陰謀論有關。據路透社21日報導,柏林警方當日表示,有不明身份者於當地時間3日在柏林博物館島的數個博物館中噴灑油狀液體。
  • 明朝時期的流通貨幣有哪些?
    在明朝前期使用的通用的貨幣為紙質鈔票「大明寶鈔」,在明朝開國之後由於缺少銅等材料,所以採用紙質「大明寶鈔」,這種紙幣在明朝流通了270多年,朝廷對待這種紙幣是只負責印製,對於一些破損的紙鈔也不回收,造成了當時的貨幣膨脹,慢慢的被民間拒收和摒棄,對於這個「大明寶鈔」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的
  • sheme「東方龍鳳」 舞動德國博物館
    成都本土鞋履品牌現身德國博物館特展 11月1日,德國克雷菲爾德市的德國紡織博物館舉辦了以「中國金線繡龍紡織品」為主題的展覽,一件件跨越中國元朝到中國現代紡織刺繡藝術的珍貴文物,成功吸引德國民眾駐足欣賞,使其通過這個跨度近千年的服裝變遷展覽,窺見到既磅礴又娟秀的中華文化縮影。
  • 「東方龍」舞動德國紡織博物館
    新華絲路法蘭克福11月3日電(記者沈忠浩)位於德國西部克雷費爾德市的德國紡織博物館11月1日推出「金線龍」中國紡織品特展,公開展示約120件帶有龍圖案的中國紡織刺繡服飾,吸引了當地民眾和媒體的目光。據德國紡織博物館館長安妮特·席克介紹,本次特展將持續至2021年5月。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博物館不得不在11月2日至11月30日期間閉館,但相信重新開放時會有許多民眾前來參觀。
  • 84件展品齊亮相!傳承千年奇石現身上海博物館
    4月29日上海博物館將推出一場以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這是我國境內大型公立博物館首次舉辦此類展覽,也是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古代藝術的專門領域中講好中國故事、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創新舉動。本展覽以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文房供石為主要展出內容。共展出展品84件,包括各類供石和仿石清供78件,另配合陳列上博舊藏清代「小方壺」供石1件,以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館藏繪畫5件。
  • 從「白俄羅斯中國古代貨幣展」說起
    原創 沈金博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文│沈金博2019年8月2日,一場名為《神奇的東方古代貨幣——白銀與紙張》展覽,在白俄羅斯共和國首都明斯克的國家歷史博物館9號展廳正式對外展出。
  • 以「金線龍」為主題 德國紡織博物館展出中國珍品
    德國紡織博物館在「金線龍」特展中展出的中國古代紡織珍品名為「金線龍」的主題展覽近日在位於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的德國紡織博物館正式開展,讓德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到從元代到當代、跨越數百年的中國紡織刺繡藝術魅力。
  • 大英博物館今重開:減少展品,正視殖民歷史
    今天,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表示,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試圖以更少的展品與觀眾來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為了防疫而採取的單向路線將實現展品之間的互動。不過,早在新冠疫情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便在計劃削減展品數量,並且對展品進行重新組織,其中包括將底層的埃及雕塑與樓上的埃及木乃伊並置起來。「重要的不是展品的數量,而是它們的布局,」費舍爾說道。「展品之間應該彼此互動……新的單向路線使這一點成為可能。」觀眾數量的減少也會有所幫助。
  • 【三水倉 展訊】大英博物館9月特展——大明王朝的燦爛
    「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覽將於2014年9月18日到2015年1月5日,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塞恩斯伯裡展廳展出。來自中國的108件精品文物將向英國觀眾展現明代的歷史文化。 該展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館的93件組108件文物,包括明仁宗行書誥命、鄭和銅鍾、湖北梁莊王墓出土金盞印託青花龍紋瓷鍾、山東魯荒王朱檀墓出土九旒冕等精品。這些文物屆時將和大英博物館以及美國、日本的博物館藏品共同展出,展現明朝前期的考古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
  • 太宗李芳遠可是去大明朝見過世面的人,於是,帶回了「點金之術」--紙幣.淺議元明紙幣對朝鮮早期貨幣形態「楮貨」的影響
    除了元朝在附屬國流通交鈔的緣由,明洪武21年,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曾出使明朝,當時正值大明寶鈔發行之時。李芳遠想必能夠感受到大明寶鈔對於俸祿軍費國家建設的支撐起了不小的作用。
  •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藉由100個物品來講述德國歷史——這個涉獵極為廣泛的項目,本身便是個巨大的挑戰:要縱覽幾千年的歷史,從中發掘出每個時期值得紀念的、最具歷史感的、最好還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物品
  • 悠悠湖湘文化、千年馬王堆漢墓,探秘湖南省博物館
    對於長沙這座城市,估計很多90後、00後是從看芒果臺才知道的,而文藝小青年對坐落於長沙的嶽麓山或許更加的熟悉,畢竟有千年書院——嶽麓書院,就在那裡呢。我雖對長沙早已嚮往,之前卻沒有機會,2019年當北方進入蕭瑟的冬季時,長沙,我來了。
  • 一座博物館看盡保時捷的前世今生,德國汽車史上的速度奇蹟
    但作為世界著名的豪華跑車,自己建立的博物館就是領略她迷人歷史最佳的場所,所以這次我來德國旅行,就一定要前往保時捷的總部和博物館「朝聖」,畢竟,這個心願已經在心裡藏了許多年。反正這輩子也買不起保時捷,就茲當是過過眼癮唄。
  • 月榜圖書|貨幣裡的中國史:歷代貨幣的源流和圖釋
    眼見漫江波湧、巨浪盈天的盛景,武侯詠嘆道:「偉乎哉我山河之固!壯乎哉我武卒巨櫓!」吳起憂慮道:「就怕是明珠暗投,主疑臣嫉。恐有一日,這滿船的壯士都會投奔敵國。」彼時魏國獨霸,天子震惶。武侯哪裡聽得進去吳起的諫言,權當作痴人囈語。其狂也猝,其亡也速。短短十數年,滿朝菁英,一朝奔散:吳起奔楚,孫臏入齊,商鞅出魏,張儀相秦,範雎亡命,信陵沉迷。
  • 一周觀展指南|追展「國際博物館日」,從馬王堆看到日本漫畫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會場設在湖南省博物館,特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以30套展品呈現中華文明。結合今年「5·18」,全球各地都推出各類新展:上海博物館近日開幕「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與「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兩場大展。
  • 苟小方:戲說千年紙幣
    三輛馬車拉著寶鈔,曉行夜宿,快馬加鞭,不敢懈怠。古道上,西風吹來,寒意漸起,馬匹愈發顯得消瘦毛長,枝葉飄落的老樹上古藤纏繞。枝杈上停歇著幾隻昏鴉,在官軍的驚擾下「哇哇----」四處飛散,一種風雨飄零寒蟬悽切蕭條的景象。翻過巴山,淌過蜀水,轉大運河來到汴京。一路上人疲馬乏。北宋王朝的財政已是入不敷出了。關外遼兵燒殺掠奪,百姓遷入關內人口激增,房價飆升,豬肉價漲,鐵錢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