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北京猿人食性探微

2020-12-26 騰訊網

北京人復原雕像

在遙遠的過去,古人類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教科書對我們耳熟能詳的北京猿人描繪如下:身著獸皮,手握石制工具,背著流淌鮮血的獵物,在夜色降臨的時候回到猿人洞,圍坐在篝火旁共進晚餐。

周口店景觀復原圖 陳瑜 繪

自北京猿人頭蓋骨被發現以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的大腦。要維持這個耗能較高的器官的運轉,營養豐富的肉類食物是划算的能量來源。在猿人遺址,確實發現了燒過的獸骨以及剔骨切肉的石制工具,於是教科書上的「借題發揮」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學家們開始探究真實情景究竟是怎樣的。北京猿人是獵人麼?洞中的動物骨骼,是他們食物的殘渣麼?如果是,哪些動物是他們的盤中餐呢?

丟失的北京猿人化石見報

猿人洞遺址內的沉積物厚達40多米,保留著幾十萬年前的人類生存圖景。在猿人時期,哪些肉類能夠為古人類提供營養?考古學家一邊對猿人遺址展開發掘工作,一邊對這個問題進行思索。

根據出土材料可知,遺址附近曾出現過動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可惜,複雜的埋藏學過程,包括風化、分解、動物搬運、啃咬等因素不斷地對動物骨骼造成破壞,導致許多動物遺骸都自然消亡了,比如鬣狗可以將一些幼年羚羊的頭骨整個吞咽下去,咀嚼得一點不剩。

即使這樣,在遺址中還是發現了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僅哺乳動物就達到了100餘種,包括在森林中常見的碩獼猴、李氏野豬、葛氏斑鹿等,棲居於草原環境的三門馬、扁角鹿等,近水地區有中國貉等;此外,還有一些兇猛的野獸,包括前後鋸齒利如短劍的劍齒虎、身材高大的中國鬣狗、洞熊和狼等。

當然,這些動物和人類的關係需要謹慎探究。2016年發表的動物考古學研究證實,洞穴內第三沉積層雖然出現了包括葛氏斑鹿在內的大中型動物,但是它們和古人類並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結論實際上並不新鮮。早在1931年,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裴文中先生就發現,動物骨骼上有齧齒動物和鬣狗的啃咬痕跡,猿人洞可能曾經是嚙齒類動物、貓頭鷹或者食肉動物的「家」。還有學者發現,洞穴裡有許多從外面衝刷進來的沉積物,有些動物骨骼也可能是後期被流水搬運到洞穴裡的,和猿人也沒有關係。

此外,猿人的生活本身充滿了風險,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野獸之口。可能在鬣狗的菜單上,猿人也是一道美味佳餚。古人類學家的確在一件北京猿人頭骨上,發現了食肉動物的啃咬痕跡。

短吻碩鬣狗中華亞種

(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 sinensis )

陳瑜 繪

腫骨中華大角鹿

(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

陳瑜 繪

碩鬣狗骨架

北京周口店發現的鬣狗糞便化石

那麼,北京猿人是食肉動物的獵物嗎?

還好,在包括鹿科、牛科動物和馬科動物骨骼上,發現了確鑿的人類加工痕跡。比如在馬科動物的下頜,出現了砍砸痕,在肋骨上也有一些可能是石器刃緣切割的痕跡,在腫骨鹿、斑鹿、野牛的骨骼上也有工具痕跡。

實際上,鹿、野馬和包括野牛、羚羊在內的牛科動物,是古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絕大多數人類遺址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動物種屬。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的許家窯遺址,僅野馬和野驢就有近300匹,所以許家窯人還有一個稱號是「獵馬人」。

三門馬

(Equus sanmeniensis )

陳瑜 繪

意外巨頦虎

(Megantereon inexpectatus)

陳瑜 繪

時至今日,牛肉、羊肉是我們重要的肉食來源,馬肉也是日本、歐洲、南美以及亞洲多國的烹飪傳統中重要的一部分。對於當前生活在非洲的狩獵採集民族,獵捕脂肪豐富的斑馬、野牛和鹿科動物,是他們狩獵活動中的重中之重。

這些工具痕跡的出現說明,古人類的確享用過肉食。那麼,他們是如何享用的?另外一種痕跡——骨骼上的灼燒痕跡,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相關的信息。

北京猿人遺址的堆積中,夾雜著許多灰燼層,最厚處甚至可以達到六米,一些燒過的骨頭就是從灰燼中發掘出來的。只是,有研究者發現,部分灰燼層的形成並不是燃火導致,而可能源於化學浸染,這樣,黑色的燒骨其實是被浸染過的骨骼。不過,目前學者們已經從多方面證實了北京猿人的確用火烹製過肉食。

直立人用火

其實,在距今約80萬年前,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古人類就能夠偶爾用火加工食物了,所以更晚期的北京猿人會用火,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燒烤不但可以消滅生肉上的細菌與寄生蟲,還能大大地縮短咀嚼和消化的時間。

下一個問題是,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樣獲取獵物的呢?

古人類對於動物資源的捕獲和利用,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成熟的狩獵能力甚至被視為人類演化的關鍵因素,因為從個體生態學、人體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體型並不適宜捕殺野牛、野馬這種大、中型動物,只有依靠技術的革新、團隊的力量,人類才能具有這種能力。而對北京猿人的相關研究,一直處於欠缺狀態。

過去,一些研究者們認為北京猿人會製作工具,懂得用火燒骨,當然是通過狩獵來獲取肉食,這還需要懷疑麼?於是,對於北京猿人遺址的研究,多集中在猿人所使用的工具和古人類的骨骼演化,古人類獲取獵物的能力和方式反而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個局面在上世紀80年代被一位知名的西方考古學家打破。他就是新考古學的領軍人物美國考古學家路易斯·賓福德。賓福德認為,包括北京猿人在內所有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古人類,都不具有狩獵能力;相反,他們是撿拾動物屍體的可憐的食腐者。

新考古學領軍人物 賓福德

該學者親自來到北京猿人遺址,運用了專業的埋藏學分析手段,對出土的動物骨骼材料做了比較深入的量化分析,包括測量骨骼的部位,骨骼上的切割痕跡,骨骼的破碎比例,最後得出結論:北京猿人根本就不會打獵,只是一些撿拾動物殘骸的人。

此番言論立馬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反對者們認為,賓福德有選擇地測量了一些數據,而不是全面地分析,因此數據的有效性值得懷疑。北京猿人是否會狩獵,需要經過更詳盡的研究才能有定論。

但是,北京猿人遺址的絕大多數發掘材料已經丟失,這場學術爭論也因為這個原因而不了了之。如今,結合近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回顧當年的學術爭論,或許能有一些新的見解。

比如,越來越多的材料表明,即使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也能夠偶爾捕獲一些動物,而不是僅僅將撿拾屍體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此外,撿拾自然死亡的屍體,搶奪食肉類動物的獵物,甚至狩獵行為,都能讓現存於非洲的狩獵-採集群體獲取到肉類資源,與其稱他們為獵人,倒不如稱他們為他們機會主義覓食者。

所以,回看經典的北京猿人形象,我們既不用浪漫地幻想他們是強悍的獵人,也不用假想他們是和食肉動物搶奪獵物的投機者,更不用妄自菲薄,認為他們僅僅依靠撿拾腐肉為生。真實的北京猿人一定是多面的,也許只有看到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採取靈活的覓食策略,才能更接近他們的生存景象吧!

來源:中科院古脊椎所供稿

相關焦點

  • 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是晉惠帝執政時期的一個名詞。
  •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今天講講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何不食肉糜」的三重境界
    01何不食肉糜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典故,它的主人公是晉惠帝司馬衷,一個據說有點痴呆的人。
  • 章子怡力勸盛一倫不要接爛片,被批「何不食肉糜」
    作者|小明 責編|圓圓摘要:章子怡作為「謀女郎」,事業還是非常成功的,憑藉張藝謀的幾部電影奠定了自己在娛樂圈的地位,近日,章子怡擔任了《我就是演員》的導師,力勸盛一倫不要接爛片,被吐槽是「何不食肉糜
  • 晉惠帝司馬衷: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
  •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為何能當上皇帝?後來他又是怎麼死的?
    縱觀中國歷史,有著許許多多的皇帝,而晉惠帝作為其中的一員,相比於秦皇漢武,他無疑是遜色的,是毫不起眼的,但是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他又是出名的,尤其是他的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更是讓後世人印象深刻。
  • 「王鳳雅小天使事件」的背後是「何不食肉糜」思想的盛行
    世界各地表現上述七國境內不同區域的HAQ 指數表明,中國和印度最不均衡,2016年,中國HAQ分值77.9,排名48位;中國HAQ指數地區差異值為43.5(北京91.5,西藏48.0);東部省份的HAQ指數要優於西部省份
  • 法國版「何不食肉糜」,真相是被流言纏上的法國斷頭王后?
    這就是令百姓痛恨的「何不食肉糜」的歷史典故。後世帝王家常常用它來教育子孫,務必要了解民生疾苦。起碼不要做一個白痴帝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千四百多年後的法國,也流傳著一則法國版的「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 |城市戰爭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 城市戰爭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一種觀點認為,未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大部分人力都要被淘汰,製造業容納了大量低端勞動力,沒有前途。質疑蘇州為何不發展網際網路金融,這更像是高階城市對低階城市「何不食肉糜」的赤裸裸追問,製造業才是蘇州的根本。
  • 《知否》齊衡:何不食肉糜般的想當然的愛情,終究害了人也害了己
    貴公子總會給人一種何不食肉糜地想當然。齊小二出生高門,但小說與電視劇中的背景並不同,齊小二年少的時候絕對不可能有小公爺這個身份。小說中,齊小二初遇明蘭之時,他的祖父正是現任的齊國公,父親是齊國公府的嫡次子,現任鹽使司轉運使,官至從三品,且鹽使司轉運使是一等一的肥差,非聖上信臣權貴不得擔任。
  • 有名的白痴皇帝,曾說「何不食肉糜」,卻是個有情有義的人
    大臣們在大殿上討論解決這場天災的方法,身居高位的晉惠帝也想參加,他認真地思考了很長時間,想到了一個自己認為最合適的辦法,興致勃勃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那一句「何不食肉糜?」因為這句話,晉惠帝被嘲笑了幾千年,後世也經常用這句話來嘲諷不知民間疾苦,高高在上,完全不了解現實情況的言論。晉惠帝也因此成為公認的傻子皇帝。
  • 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別傻了!
    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有什麼關係?通常大家的答案就是: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我們是從他們進化而來的。嚴格來說,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一些爭議。上海復旦大學分子人類學實驗室的結論是,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沒有任何聯繫。
  • 漢字裡的江湖——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但北京人不叫北京猿人
    最初的首領是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先後控制了當時的北京政府,鎮壓革命力量,出賣國家主權,連年進行內戰,所以才有了在北伐戰爭中的滅亡。北方話一般是指長江以北的漢語方言,但廣義上的北方話還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方言。因為北方話分布地域廣,使用人口多,所以普通話選擇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吃瓜群眾吃過西瓜南瓜冬瓜黃瓜,可你吃過北瓜嗎?
  • 北京猿人是猿和人的過渡物種嗎?猿人和直立人有什麼關係?
    「猿人」這個叫法出現得很早,單從字面上,我們就很容易體會到它最初得名的原因,那便是指代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上出現過的人類。「猿人」從何而來?最早使用「猿人」這個稱呼的是德國的博物學家和進化論學者海克爾,19世紀末期,他在研究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的時候,提出了一種人類演化之路的假想,他認為人類經歷了猿-猿人-尼安德特人-現代人的連續演化過程,猿人和尼人(尼安德特人)一樣,都是某個演化時期的早期人類,其中猿人最為特殊,因為它是猿到人的關鍵。
  • 何不食肉糜?順義新冠確診者都住在村裡,人不死總得算計著錢!
    北京這次酒店隔離了幾千人,不知道是免費還是怎麼收費?西安的基本原本都是自費隔離,各酒店收費不一樣,有一天249的,有一天四百多的,現在怨氣很大,新聞也報導了,據說疾控部門正在核實及申請,初步決定是免費,或者解除隔離的時候由酒店退費!到現在為止,被隔離人員的心還沒有因為這筆錢而安心!
  • 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這個問題和何不吃肉糜一個性質,私有制社會,魚蝦是大戶人家的地盤,不是隨便下河、下海就能捕撈的,老電影《劉三姐》裡面有一句臺詞:老鼠鬍子的管家對採茶的鄉民惡狠狠的說:這山是莫老爺的山,這水是莫老爺的水,想採茶要交茶稅,想下水要交魚稅。另外抓捕要有工具才行。
  • 最早的人類長什麼樣子,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如今直立人之前的人類化石基本僅見於非洲,而直立人的化石在亞歐非三洲都有大量發現,中國最早發現的一批古人類化石,如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和北京猿人,也都同屬直立人種。北京猿人到此,亞歐非三洲都有了直立人的蹤跡,那麼現存人類是否就是從這些各地直立人進化來的呢?
  • 北京猿人真的不是我們的祖先嗎?為何說人類起源於非洲?
    比方說,曾經很多人都相信中國人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它們生活在距今70萬年-20萬年前。那時的北京猿人不僅懂得人工取火,同時,它們也可以製作非常簡單、原始的工具。可是,後來經過研究,北京猿人是中國人祖先的說法卻被推翻了。因為它們後來被自然淘汰了,並沒有一直進化到現代。
  • 白痴皇帝司馬衷:為何說出何不食肉糜的人,先皇還是讓他登基了?
    比如說有一位很知名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留給歷史一句話——何不食肉糜?幾乎人人皆知。在我們每個人的認知中,司馬衷就是一個白痴,什麼都不懂,要不然也不能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胡話。可是司馬衷並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白痴,他實際上只是智商稍微有點低下而已,在現代社會這些人本來是應當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們也能有一段很美滿的人生的,結果很不幸他成了皇帝。
  • 來自香港的猿人創意
    2006年創立了自己的人偶品牌「猿創作」,恩師李樂詩博士為鼓勵我的創業,更協助把我設計的猿人人偶帶到南、北極作實地攝影,猿人偶就成為我公司主要創作作品,與不同的國際品牌合作,為品牌企業設計代言吉祥物,設計及生產自己的人偶及玩具,直至今天。這麼多年的廣告經驗,也大大幫助自己品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