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慕容編輯|樸芳
由馬可、張馨予、喬振宇主演的高顏值青春歷史大劇《思美人》已經在湖南衛視開播,此劇目前已經播出12集,收視從首播的破2到下跌到如今的0.78%,豆瓣評分也跌到4.2分。
這一路狂跌的架勢讓網友不僅感慨:這才是湖南臺應該有的模樣,這才是原來熟悉的「配方」。
前段時間《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臺熱播,從剛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後來收視一路狂飈,不僅成為了近十年來難得的收視劇王,更是為湖南臺贏得了諸多讚譽,當觀眾以為湖南臺會逐漸轉型的時候,隨之而來接檔的《思美人》卻用事實告訴我們:這樣的畫風才是湖南衛視正確的打開方式。
湖南臺在《思美人》的播出方式上延續了一貫作風,在《人民的名義》大結局晚上播出《思美人》第一集,用《人民的名義》超高收視帶動《思美人》,所以首播創造了破2的記錄,然而劇情經不住考驗,導致很多觀眾棄劇。
從《琅琊版》、《羋月傳》到《大秦帝國之縱橫》再到最近剛剛結束熱播的《人民的名義》,這一系列歷史劇、正劇的大火告訴我們:觀眾不是只愛看偶像劇、懸疑劇這些類型的電視劇,只要製作精良、只要用心,觀眾就看得到,不會虧待每一部好電視劇。
所以當《思美人》片方打著要還原偉大詩人屈原一生的名號進行宣傳時,觀眾內心是期待的,希望可以有一部製作精良、反映歷史的好電視劇出爐,然而播出後槽點滿滿的《思美人》卻著實打了出品公司完美影視、青春你好的臉,這樣戲說的歷史劇,我們寧可少一點,再少一點。
歷史正劇變成了披著歷史外衣的偶像劇
首先,《思美人》這部劇的名字來自於屈原的《楚辭﹒九章》中的《思美人》「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作品本身是為了感慨世事,勸諫君王。「美人」一詞是指楚懷王,而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美人。編劇起這個名字是為了要契合電視劇所要表達的意圖,本意是好,但是作為一般觀眾而言看到「思美人」這三個字很難保證不會聯想到其他地方,從而影響對整部劇的理解。
其次,作為一部講述屈原生平的歷史劇,重點應該放在屈原的作品創作以及在朝為官的事跡上,而從《思美人》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一直圍繞的都是馬可飾演的屈原與張馨予飾演的莫愁女之間的男女感情來描述。從剛開始夢中相會到後來生活中的相見,屈原政治生涯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因為莫愁女。屈原跟莫愁女的相識過程更是十足的瑪麗蘇劇情,由剛開始的誤會重重到後來一次次患難與共,已經讓人看得分分鐘想吐槽,更不用說就連張儀這樣的歷史人物都有感情戲。
這樣的電視劇當做架空歷史的偶像劇來看還過得去,但是作為一部講述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的電視劇來看,未免有些敷衍。
服裝、臺詞、劇情等不考究
《思美人》號稱劇本經過十年打磨,為了還原真實的楚國風貌,拍攝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且用五年的時間走訪了大量與屈原相關的地方,進行各項調研。
按理說,這樣經過精心打磨的電視劇,拍出來的效果不能說讓觀眾百分之百滿意,但是基本的尊重歷史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思美人》,感覺卻並不像宣傳所說的的那樣經過這麼多年的精心打磨。劇中過於豔麗的場景色調,讓人深度懷疑是不是於正二代的作品。人物的衣著顏色也過於鮮豔,雖然記載中說到楚墓中出土的絲織品顏色有紅、黃、綠、藍、紫、棕、褐、黑及藕色等,較其他國家而言色彩豐富,但是當時那個年代,技術還不是很成熟,資源也很匱乏,所以顏色再鮮豔也不可能人人都穿得起,只有少數貴族才會穿。
作為有史料記載的歷史人物,服裝造型上就應該要更加慎重。作為主角的屈原的造型還算可以,但相比之下同樣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張儀的造型就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整體造型給人一種很陰柔的感覺。
張儀靠一張嘴和智謀走遍天下,然而劇中的人物種種行為不僅沒有體現出他的口才和足智多謀,反而是留下了很陰險狡詐的印象。
臺詞上更是漏洞百出,現代感十足,是不是強插進去的屈原詩詞也讓人感覺生硬。劇中少年屈原的形象淡薄,對劇情的走向沒有起到作用,動不動的翩翩起舞讓人很是不解,為了突出屈原與蘭草為伴而讓屈原對著蘭草跳舞這種情節也著實醉人。
屈原在離騷中曾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從名字的來源來看,屈原的降生在當時看來是好兆頭,所以劇中屈原的父親因為屈原小時候生下來幾近夭折,又經過巫醫算命說「宜文不宜武,宜野不宜朝」而阻止屈原為官的情節未免有些兒戲。
屈原是我們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徵,是一個文化圖騰,不該隨隨便便被對待。一部電視劇的出現有時候不僅僅是娛樂大眾這麼簡單,像這種歷史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下一代的孩子有著引導和教育作用,我們不希望這種歷史戲說劇泛濫成災,讓下一代的孩子記住的是屈原的愛情故事,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更深刻的了解那個時代的屈原,理解楚辭的出現,理解他的抉擇與無奈,明白他的家國情懷。
口碑差,收視低的現象也是在警戒電視製作方只靠前期宣傳,而不用心做劇是要不得的。觀眾期望越大,落差就越大,吐槽越多,口碑和收視就越差,最後自食苦果的還是製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