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劇 該戲說還是細說?
作為最通俗易懂的傳播載體,很多時候,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正是出於某幾部歷史劇的薰陶。只是在更多時候,這些影視劇辜負了觀眾的期望,將對歷史劇的再創造弄成了胡編亂造,惹得努爾哈赤第十一世孫女愛新覺羅·溥楊都看不過去了,直斥熱播的清宮題材連續劇把後宮描寫得一塌糊塗。按照這位前皇親國戚的說法,不管是《還珠格格》,還是《甄嬛傳》,劇中皇上只迷戀於美色,不問朝政,簡直歪曲了清朝歷史。
不可否認,歷史劇有其娛樂功能,《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劇,適當運用戲說手段,娛樂大眾未嘗不可,但從《還珠格格》開始,螢屏颳起了一陣陣顛覆風潮,在顛覆這面大旗下,不少雷人角色披上歷史這件外衣「掛羊頭賣狗肉」:《陸貞傳奇》將「亡國妖婦」描述成一代明相;《王的女人》中又盜用劉邦、項羽的人物關係與原型,設計出呂雉愛上項羽、虞姬愛上劉邦的雷人劇情;到了《衛子夫》中,滿口「不爭不顯不露」的衛子夫居然上演了依靠運氣和和藍顏知己幫助,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獲得帝王心、稱霸後宮的橋段,這些「不科學」的劇情實在難以服眾。而歷史雷劇的最高峰莫過於穿越,古代人滿口後現代語言,雍正和十七爺握手言和,「八爺」甚至開著法拉利、拿著棒棒糖來接楊冪回家……
影視劇不等同於史書正傳,正所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然而在藝術被市場綁架的情況下,編導為了追求所謂「商業元素」而戲說歷史、解構歷史、消費歷史,樂子倒是有了,可就是怎麼也炮製不出《雍正王朝》《漢武大帝》這樣的精品。在這一點上,國內同行不妨向英國取取經,英國BBC的歷史劇結構嚴謹、劇情紮實,在拍攝上強調最多的是尊重歷史文化,不僅在文白臺詞上絕對要吻合當時的時代特色,在故事情節上更是杜絕戲說成分。這樣看似死板的創作理念,不但沒有流失觀眾,反而讓BBC的歷史劇成了世人了解英國的一面鏡子,甚至在倫敦奧運會期間,被作為文化輸出項目拿到世界各地大放異彩。
一個朝代總會過去,但關於一個朝代的影視劇總會留下。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看得越投入,就越容易被劇情「俘虜」,甚至把劇情當歷史來讀。若歷史人物一個個以創新的名義被戲說、被顛覆,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歷史在大家心裡豈不成了一筆糊塗帳?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徐亞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