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平: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

正在被我們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觀看歷史劇時能夠更方便及時地搜索史料,將劇中情節與史料比對。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本文試圖以個人長年從事歷史劇創作的體悟和認識,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談一下歷史劇與歷史學的區別,及歷史劇所具有的本質特徵。

歷史劇和歷史學

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

黑格爾說:「歷史敘述是與歷史事跡與事件同步出現。」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單從字面上看這句話像是個悖論,因為從來沒有歷史敘述和歷史事跡、事件是同步出現的(除了實錄或起居注,而實錄和起居注只是記載而不是歷史敘述)。如荷馬寫史詩,司馬遷寫史記,他們距離所敘述的歷史事跡和事件已經十分遙遠,不可能同步出現。所以黑格爾的論斷應該有更高層面的理解,那就是你要把歷史敘述和曾經發生的事件、事跡認定為同步發生。

在《史記》中,很多地名都是司馬遷自己安上去的,如他把廬山命名為廬山的時候,就是參照了最具有記載意義的事件——匤廬七子曾經在這座山裡結廬隱居,這一刻,他的敘述和曾經的事跡和事件就同時發生了。我們能不能這麼認為:真正的歷史敘事者往往是與歷史心靈契合,身臨其境。當遙想變成了邂逅,歷史敘事便與歷史事跡和歷史事件同步發生。這也正是對我們每一個歷史的敘述者的啟示。歷史學的敘述尚且這樣,歷史劇的敘述更是這樣。

必須明確,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在西方,《荷馬史詩》衍生出我們所熟識的古希臘戲劇,悲劇、喜劇、正劇等等;在中國,戲曲承接了詩歌的人文精神和美學品質。如果說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敘述必須基於考據與考證,那麼詩人則旨在用美學的眼光看世界,旨在講述一個好的故事。

於詩人而言,有時一個歷史故事儘管更接近史實,卻未必是一個好的故事。當然,這裡所說的 「詩人」是廣義的,用在我們的行業就是劇作家。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經常被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困擾,現在仍有不少評論家以及網友動輒批評劇情不符合歷史事實(史書記載的事實),然而他們並不了解詩人(包括小說、戲劇家)的任務。當一個歷史記載的事跡和事件在事實上的可能性更大,卻不是一個好的故事時,作家就不會採納這種說法,而寧願採納另一種版本的故事傳說,想像、虛構一個屬於好的故事的歷史講述。比如,荷馬在其史詩中將特洛伊之戰歸因為海倫的美貌,而歷史學界所考證的種種版本裡,特洛伊之戰十年,海倫並不在城中,戰爭的起因是波斯人對希臘人遠古的仇恨。這說明,荷馬在敘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放棄了那些更接近事實可能的版本,而是選用並大膽虛構和想像了大家至今喜聞樂見的海倫的傳說。

究其深層原因,詩人所講述的歷史代表的是一種文化思潮,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歷史的另一種嚮往。比如元末明初羅貫中寫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他對三國歷史的講述,並不採用《三國志》的種種記載,而是大量採用了從宋代到元代民間用說唱藝術和戲曲講述的三國故事。這些故事的形成,就是因為北宋之後戰亂頻仍,彼時民間百姓嚮往英雄再世,而三國那個英豪輩出的時代和諸葛亮、劉關張這些人物身上的英雄氣質,契合了彼時民眾的嚮往。蘇軾在《赤壁懷古》中詠嘆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民間,尤其是在元代出現了《關大王單刀赴會》等諸多演繹三國的說唱和戲曲,都是這一歷史時期人們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這幾百年通過《三國演義》所呈現的,已不是陳壽《三國志》所記載的事跡和事件,而是這一歷史時期人們的心靈歷史。好的歷史故事所承載的往往是文化思潮。這也許就是詩人虛構和想像的歷史與歷史學者記載的歷史能夠長期並存的根本原因。

詩性的品格

虛構和想像必須符合歷史本質。這樣的故事更能照亮歷史,也能照亮現實

既然歷史劇的源頭是史詩,那麼歷史劇理應具有詩性的品格。然而,在我國,當現代意義的歷史劇這一命名被界定後,在繼承傳統戲曲和借鑑西方戲劇電影嬗變的過程中,卻一度陷於兩難的困境,即歷史劇之「劇」需要保留劇作者自由虛構和發揮想像的敘事特徵,而歷史劇之「歷史」卻又要求尊重歷史文獻記載的史實。

典型的例證當首推郭沫若的《屈原》。當中華民族抵禦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救亡圖存之際,作為既是歷史學家又是詩人的作者,沒有選擇歷史上更具有直接意義的歷史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等,而是選擇了本就是詩人的屈原為核心人物創作了這部話劇,因其「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精神適時體現了整個民族所敬重的美德,而其「忠而見疑,信而受謗」的命運,作者則在劇中直接化用了主人公屈原「天問」的詩的語言,震撼了廣大觀眾。作者追求以史詩的形式敘述歷史的意圖由此可見。也正是在這部歷史劇中,作者自由虛構和想像的情節後來受到了許多質疑,以致引起了歷史劇應該「求真」還是「求似」之爭。這種兩難的困擾一直延續甚至上升到是否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度。較好地處理了這種兩難困境的作品是趙丹主演的電影《林則徐》和李默然主演的電影《甲午風雲》。尤其是《林則徐》,趙丹在拍攝前專門請教了我國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將中國戲曲詩化的表演藝術自然地融入到林則徐的身上,而李默然也以其爐火純青的話劇颱風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鄧世昌這個銀幕形象。在這兩部突出現實主義風格的歷史劇中,詩性的品格通過演員的表演藝術手段得到了發揮。自覺與不自覺地,歷史劇的主創們都在追求詩性的品格。

改革開放後,戲劇舞臺的歷史劇一度進入繁榮的創作期,出現了《秋風辭》《曹操與楊修》《南唐軼事》《甲申祭》等新編歷史劇,其共同的特點是從美學的角度敘述歷史,具有濃鬱的詩性品格。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劇全面取代了我國延續千年的戲曲,成為了受眾最廣的大眾藝術,同時也承擔了繼承發展歷史劇的使命。

不同於兩小時的舞臺劇和電影,動輒幾十集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延續詩性的敘事傳統講好更長的故事。

關鍵問題還是虛構。是遵循早已被界定的「詩人所講的故事往往是虛構的故事,詩人所講的歷史往往是想像的歷史」,還是遵守我國對歷史劇定下的鐵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本人在創作第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雍正王朝》時就曾經陷入困境。該劇最難的歷史敘事是雍正的改革。無論是詩人還是戲劇家,如果要進行詩性的歷史敘事,都不會選擇雍正改革作為敘事對象。原因很簡單,雍正的改革不是一個好故事,因為他的貫穿動作找不到反貫穿動作,形成不了不斷推向高潮的矛盾衝突,無法完成完整的戲劇結構。這也正是原著小說《雍正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是無需解決的問題,而戲劇敘事則必須解決。於是我運用了詩性敘事的虛構和想像,將在雍正三年就已經消失的八爺黨延續到雍正十三年,作為雍正改革的主要對立面,直到最後一集,將劇情推向最高潮,於是有了一個能讓歷史學界認同的好故事,一個不同於歷史學敘事的歷史劇敘事。後來我所創作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改稻為桑,《北平無戰事》中蔣經國所派的調查小組,都是堅持了詩性敘事虛構想像的特徵。當然,這種虛構和想像必須符合歷史本質的真實和歷史文化的真實。在這個基礎上,虛構的故事更能照亮歷史,也能照亮現實。這正是歷史劇基本的詩性品格。

溫柔敦厚之旨

對歷史、對歷史人物要取一種「了解之同情」,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

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詩性敘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詩人溫柔敦厚之旨」。《禮記·詩教》「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所謂溫柔敦厚之旨,首先表現在對歷史、對歷史人物要取一種 「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這種「了解之同情」,既是對筆下的歷史人物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給予希望與期待。白居易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洪昇著名的劇作《長生殿》,都對楊玉環的身世和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他們寧願相信楊玉環並沒有死,而是得到了救贖。這種溫柔敦厚的詩性傳說不僅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民眾,甚至影響了鄰國日本的許多民眾。直至中日合作的電影《妖貓傳》,依然延續著這個傳說。

溫柔敦厚另一條要旨是不販惡。人性最大的惡之源,是情緒上的惡,從「我就是看那個人不順眼,看不得那個人好」,到「我就要不擇手段幹掉他」,這樣的人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確實都有,但這樣的人格不值得寫進詩性敘事的文藝作品之中。現在有些宮鬥戲就在寫這樣不可理喻的 「情緒惡人」。以為劇是爽了,結果爽到網友紛紛留言想把劇中人弄死,甚至有網友直接遷怒於演員,不可理喻。

以上敘述,旨在強調,無論是歷史劇還是假託歷史的古裝劇,都應秉承詩性敘事的品格。劇作者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自媒體時代的觀眾互動也還有許多「了解之同情」的上升空間。

(作者為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然而,從技術指標與表現形態上來看,紀錄片和電視劇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真要把紀錄片當電視劇來看嗎? 《中國》的審美超越電視劇了嗎? 「歷史類紀錄片用再現表達,全世界都在這麼幹,但我認為依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你要拍到什麼程度?可能99%電視紀錄片的再現追求,就是一個三流電視劇的審美。
  • 劉和平!《北鬥南箕之歌》遙遙無期,《援軍明日到達》等官宣!
    這幾天在某博上看到了這麼一條消息:網曝劉和平的收官之作《北鬥南箕之歌》男主肖戰!三月進組。 1999年,首次擔任影視劇編劇的長篇歷史劇《雍正王朝》在央視播出,劉和平憑藉此劇獲得了第1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的榮譽,目前豆瓣上依然保持著9.1的高分。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歷史劇就該有歷史劇的樣子。/《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裡,只好看劇。無奈的是,看幾集就棄的劇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劇又太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看回老劇。歷史劇,一種在國產劇中近乎消失的門類——當然,如果把歷史劇的範疇擴大到僅僅以歷史題材為背景,那它的香火一直未絕。只不過,「歷史」這個古色古香的瓶子裡,裝著的大多是充滿現代意味的瑪麗蘇故事。
  •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原標題:   曾經風頭無兩的歷史正劇,命運歷經飄零沉浮。上周四晚,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後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
  • 劉和平:美式民主竟異化成民粹,所有西方國家需反思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相信,但凡邏輯思維正常的人,都會譴責美國國會發生的這場導致多人死亡的騷亂事件,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場騷亂,才使得整個美國社會開始冷靜下來了,並使得美國最高權力的和平有序交接成為了可能。否則,要是沒有這場騷亂,我相信川普仍然會繼續胡攪蠻纏下去,「確保權力的平穩、有序和無縫交接」這樣的話,絕對不可能從川普的口中說出來。
  • 劉和平:在香港問題上,蔡英文想要「一魚兩吃」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確實,在全國人大提出要制訂「港區國安法」的時候,蔡英文曾經揚言,一旦香港情勢發生變化,將會全部或部分停止適用《香港澳門關係條例》。這被外界認為是蔡英文在用過香港之後要準備拋棄香港了。
  • 劉和平:川普將新冠肺炎比作普通流感有何盤算?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總部(資料照片)QUESTION 直新聞: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新冠病毒在美國社區內傳播甚至是在全國大爆發,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僅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對此,你做何解讀?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雖然截止目前為止,美國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只有60例,而且其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是從「鑽石公主」號郵輪上撤回的乘客,但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這一判斷和警告,仍然是非常有必要、有意義的。
  • 江湄|當代歷史劇的文化功能:談《大明王朝》和《清平樂》
    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大明王朝1566》(2007)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劇,講國運講民本政治講官僚體制講政治人物,有真實的歷史感,又直擊現實,怪不得豆瓣評分高達9.7。比起來,今年播出的《清平樂》確實敘事雜碎,節奏冗長,但我一看豆瓣評分才6.3,立刻感到不忿,《清平樂》比《大明王朝》有文化追求,有精神性。
  • 劉和平:蔡英文的抗疫成績皆因歪打正著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總共確診病例才400多例,這在最早暴發疫情的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來說,算是非常少的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臺灣還被美國捧成了所謂全球防疫抗疫的典範,並把它當成了支持臺灣加入世衛的理由。
  • 營造詩性精神家園——談詩歌雜誌編輯的責任和堅守
    作為詩歌雜誌的編輯,要講黨性原則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肩負著引導、把關的責任,要把能量充足、導向正確、品格優雅的精品力作呈現給人民大眾。  英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特裡·伊格爾頓在《如何讀詩》中強調:「詩是道德的陳述。」這說的其實就是「詩言志」。詩人在創作中就應該有創作的道德感,這是詩歌能成立的可能和先決條件。
  • 維柯「詩性智慧」說與浪漫主義文學觀
    由此出發,維柯建立起自己的詩學新體系。維柯的詩學是浪漫主義美學的先聲和組成部分,對此後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應該都是維柯創造「詩性智慧」這個詞語來表達他的新學說的原因,這個詞語也更加符合他對原始思維和原始文化創造機制的強調,他把原始人(民族)都稱為詩人,「詩人」即創造者,他們以詩性智慧創造了文化,詩性智慧是以隱喻和想像性的類概念為特點的創造性思維。
  • 10首詠竹詩,象徵著作者高操的氣節和品格,令人百讀不厭
    鄭燮一生愛竹,寫竹和畫竹,在古代詠物詩中獨樹一幟。他在一首題竹畫詩中這樣寫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他畫竹四十年之久,體味不可謂不深 ,技藝不可謂不精。「畫到生時到熟時」,這正是詩人積四十年詩畫創作之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藝術哲理。
  • 劉和平:警惕恐怖勢力利用新冠病毒製作「人肉炸彈」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伊朗不僅是中東地區疫情蔓延最快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而且以目前來看,伊朗的死亡率是全球最高的,超過了18%。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值得國際社會尤其是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關注,人們要好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 把歷史當作最好的歷史劇看
    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我看歷史劇的時候常想,原來中國古代史家就是把歷史當作歷史劇來看的。這就是說,你若真能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你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學習怎麼當一個好領導,等你真的負起大責任的時候,你會幹得很出色。
  • 劉和平:新冠疫情讓逆全球化思潮彈冠相慶
    ANSWER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世衛組織通常的做法是,將全球流行性疾病分為6級,其中最高等級就是「全球大流行」。ANSWER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這個警示至少包括了這麼幾個層面——首先仍然是對各個國家的警示。
  • 德沃金的法律觀與法的品格
    內容提要:本文探討的是一個迄今為止還沒有引起法理學者們關注的基本問題:法的品格。法的品格是法律制度建設中統合正當性和合法性的基準,也是與公正、公平及法的正當程序等相輔相成的一項重要法律價值。本文通過對德沃金的法律觀的闡釋論述,法的品格這一概念的基本含義及其理論和現實重要性。作者:於興中,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教授。來源:《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 第6期。
  • 市蒲劇團開排大型歷史劇《忠義千秋》
    12月10日,新創大型歷史劇《忠義千秋》開排儀式在市蒲劇團舉行。該劇由高吉林、王思恭、潘廣民聯合編創,通過對「除惡霸」「桃園結義」「古城會」等關羽恢宏壯烈一生中諸多標誌性大事件的精彩演繹,力求將武聖關公「忠義仁勇」的高尚品格完美刻畫出來。該劇將通過還原歷史,挖掘和體現時代精神,打造出一部既傳統又出新的關公大戲,塑造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關公形象。
  • 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孩子們的童心,最初純粹、本真而充滿熱忱,當下的教育,有沒有把孩子心中的這份「詩性」喚醒?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 《清平樂》是偽歷史劇?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此處便不再詳細分析。從《清平樂》宣傳的歷史劇的失敗,再到市場上剩下的極少數歷史劇。未播歷史劇最知名的兩部,大概是《大秦帝國之天下》和《山河月明》,其它比較傳統的歷史劇已經很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