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當作最好的歷史劇看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

我看歷史劇的時候常想,原來中國古代史家就是把歷史當作歷史劇來看的。歷史劇通過人物和時勢的關係來模擬歷史,時勢充滿了鬥爭、機遇、變數,有陷阱有可能性,每個歷史人物都要在具體複雜變動的時勢之中,判斷形勢發展的可能性,揣摩人心,抉擇取捨,這些歷史人物的判斷和行動不但關乎歷史命運,更是把自己整個身家性命都搭在裡面。他們把觀眾帶入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讓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去考問其心術,去估量其行動的客觀後果,然後對他們有個評價。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敘論四》中這麼解釋「以史為鑑」:

設身於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於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

這就是說,你若真能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你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學習怎麼當一個好領導,等你真的負起大責任的時候,你會幹得很出色。

這也正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就論述的「禮治」的精髓要義,所謂「禮治」,並不是固守具體的規矩甚至儀式,而是要找到具體情境中的「恰當」,做到具體情境中的「合適」,也就是「中道」。一切的道理都得放到具體的變化的情勢中講。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講歷史其實就是講倫理講政治,也是講信仰講哲學,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哲學,往往以史論的形式展開。

「中國過去的歷史,差不多以歷史為個人活動的模範,此種特色,不可看輕」

我看歷史劇的時候,經常想,紀傳體史書的本紀就像分劇本的提綱,提示一幕一幕的主線,書志記載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就像舞臺布景,列傳寫人物,就像在特定舞臺上表演的歷史劇主角。《史記》就特別有戲劇感。中國最重要的史書體裁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而西方最重要的史書體裁是事件史,這個差別很有意思。整理國故運動中,梁啓超寫《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其實是講如何按照西方專門史、斷代史的模式,寫出中國的「新史學」,但他卻在本書中這樣表彰中國舊史的特點:

中國過去的歷史,差不多以歷史為個人活動的模範,此種特色,不可看輕。若從廣的方面解釋,是把史實羅列起來,看古人如何應付事物,如何成功,如何失敗,指出如何才合理,如何便不合理,這種若給他一個新名詞,可以叫做事理學。簡單地說,這種態度,就是把歷史當作學做人的教科書。

中國古典史學的史論,如「太史公曰」「臣光曰」乃至王夫之《讀通鑑論》之類,其中很大部分在近代史家看來,討論的根本不是歷史問題,如歷史發展趨勢、規律、因果脈絡之類,而是把歷史人物放在具體的變動的時勢情境裡,來辨個賢愚忠奸,其目的都是要讓觀者去學習、練習在自身的歷史處境中怎麼做人做事。很可惜的是,當今中國歷史學卻好像失去了史傳傳統,而當代歷史劇卻像過去的歷史演義、戲曲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傳統。

用歷史來教育自己,這種古今互喻、古今融通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潛意識

過去的歷史演義、戲曲,講的主要是帝王將相,逐鹿中原,改朝換代,其間種種愛恨情仇,但這並不妨礙歷史演義和戲曲的人民性,引車賣漿者流都愛聽愛看,階級和身份的差別,絲毫不妨礙他們把自己投射到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想像自己下著天下這盤大棋,所思所動關涉萬民蒼生。這其實是一種以歷史為教材的大格局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也是道德政治實踐智能的培養。其實中國的文化教育不完全在讀書,過去,普通民眾通過歷史演義、戲曲學習歷史、政治、倫理,這與中國文化小傳統與大傳統相貫通,社會相對容易流動比較平等,是有一定關係的。

現實中人把自己的命運投射於歷史,用歷史來自我省察,同時也用歷史來教育、範導自己,這種古今互喻、古今融通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潛意識。大家看京劇,一桌一椅,布景極其抽象,可以演春秋戰國,可以演漢唐宋明。看戲也一樣,看梅蘭芳新編京劇《穆桂英掛帥》,穆桂英雖然對趙家寒心已久,但一旦敵寇入侵,她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終於大義為先,披掛上陣,看到這時你就自動腦補,自古以來,國家危難則忠臣義士赴死,太平盛世則佞幸小人享國,然忠臣義士所以為忠臣義士者即在此,不免淚目,其實是自己感動自己了。這時,文化基因落實為價值判斷和排序的標準,就在戲曲上演和觀看中傳承因襲。

歷史劇的借古喻今、古今合流,源自中國文化的歷史意識,也強化了那種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大不可分割的貫通的整體的歷史意識,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很真實的歷史感覺和生活感覺,是中國所以為中國的一大黏合劑,人心的黏合劑,使中國歷經巨變、革命、斷裂而仍然是中國,是那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國。

(作者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江湄|當代歷史劇的文化功能:談《大明王朝》和《清平樂》
    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大明王朝1566》(2007)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劇,講國運講民本政治講官僚體制講政治人物,有真實的歷史感,又直擊現實,怪不得豆瓣評分高達9.7。比起來,今年播出的《清平樂》確實敘事雜碎,節奏冗長,但我一看豆瓣評分才6.3,立刻感到不忿,《清平樂》比《大明王朝》有文化追求,有精神性。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你現在看西方人的歷史類紀錄片,不管是BBC還是Discovery做,或是國家歷史頻道做,它的美學風格還是像電視劇,無非技術更好一點,錢花得更多一點,特效場景做得更壯觀一點。我們講的是『中國』,那麼用象徵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更真實的狀態,我覺得我們是做到了,它是高於電視劇的。」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歷史劇就該有歷史劇的樣子。/《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裡,只好看劇。無奈的是,看幾集就棄的劇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劇又太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看回老劇。驀然回首才發現,在這部電視劇面前,近些年大部分國產歷史劇,連歷史的邊都沒有摸到,也僅僅是「古裝劇」而已。
  • 歷史專家孫立群:有歷史劇滿臺都喊死人的稱號
    近日,《武則天》劇組曝光的劇照中,一張武則天手捧一本線裝書讀書的照片,再次引起質疑,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稱:「武則天看上線裝書了,這片子有歷史顧問嗎?」  許許多多曾經號稱要還原「歷史真相」的歷史劇,最終卻都因太多的歷史錯亂情節而被觀眾所批評。歷史劇究竟應該如何還原歷史?
  • 故事《臥薪嘗膽》陳道明是好的「歷史劇」
    本文在發表的《歷史和歷史劇》一文中,借鑑「解刨麻雀」的方法,對許多以「臥薪嘗膽」為主題的劇本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研究。上世紀代末,以「臥薪嘗膽」為主題的大量作品在短時間內出現,因此茅盾一直在觀察這一現象,並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寫出了一部關於「臥薪嘗膽」歷史劇的9萬字長文。
  • 評論:歷史劇該戲說還是細說?
    原標題:歷史劇 該戲說還是細說?  作為最通俗易懂的傳播載體,很多時候,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正是出於某幾部歷史劇的薰陶。只是在更多時候,這些影視劇辜負了觀眾的期望,將對歷史劇的再創造弄成了胡編亂造,惹得努爾哈赤第十一世孫女愛新覺羅·溥楊都看不過去了,直斥熱播的清宮題材連續劇把後宮描寫得一塌糊塗。按照這位前皇親國戚的說法,不管是《還珠格格》,還是《甄嬛傳》,劇中皇上只迷戀於美色,不問朝政,簡直歪曲了清朝歷史。
  • 劉和平: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
    於是,歷史劇的創作是否符合史書記載的史實,往往成了網上的熱議,迅速激化長期存在的所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給創作者和觀眾同時帶來困擾。本文試圖以個人長年從事歷史劇創作的體悟和認識,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談一下歷史劇與歷史學的區別,及歷史劇所具有的本質特徵。歷史劇和歷史學戲劇、小說的源頭是詩。
  • 這部演技派「神仙打架」的歷史劇,終於定檔央視
    預計接下來一段時間,以賦為名的國產歷史劇還將陸續登場,而國產歷史劇「帝」「王」時代基本已經宣告終結了。而《大秦賦》定檔,也標誌著國產歷史正劇很可能終結一段時期的小低迷,尤其是在被寄予厚望的《清平樂》口碑兩極分化,沒能真正引爆收視之後,國產歷史正劇終將迎來2020年最有可能的收視爆款。
  • 以「歷史劇」訴「少年志」 開創高校文化交流新局面
    舞臺上,藉助獨特的戲劇表現手法,唐高宗李治與過去的自己對話,道出成長路上的勇氣與決心,將劇目推向了高潮......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學員大隊500餘名領導和學員共同觀看由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劇劇組帶來的大型原創歷史劇《少年時》第二輪公演,扣人心弦的劇情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贏得在場觀眾們的陣陣喝彩。
  • 中國七大經典歷史劇,康熙王朝排第二
    起叔在此說說自己心目中的七大經典歷史劇,諸位看是否認同,倘否,說出你以為的,尤其前三…- NO.7 -東周列國一部上映於20年前的電視劇,其劇情主要採自《東周列國志》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分春秋、戰國兩篇…該劇的優點是較為完整地將先秦時期一些經典歷史故事搬諸熒幕,而由此,其也更像一部記錄片…此外,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這部小說也是值得一看的…- NO
  • 觀眾到底想看什麼樣的歷史劇?15年磨出一答案
    十五年放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只不過是須臾一瞬,但可貴的是創作團隊在此期間,全然吸收了秦人身上的那股毅力和倔勁,始終包含一腔「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的熱血,哪怕周遭看過去滿眼浮躁,也要腳踏實地,耐心的一筆一划勾勒歷史長卷。 拒絕戲說,尊重歷史,《大秦賦》的精良和優秀正在於此。
  • 《清平樂》是偽歷史劇?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506070年代出身的觀眾,因為歷史原因整體受教育的程度,不太高。他們對於影視文化的消費觀,本質上並不怎麼挑剔!這些年播放瑪麗蘇宮廷劇、都市言情劇、婆媳撕逼劇和抗日戰爭劇。還是以前的歷史正劇、年代劇、諜戰劇等等。
  • 暑期看歷史劇來挑刺:五兩銀子只夠買一隻雞?
    暑期看歷史劇來挑刺:五兩銀子只夠買一隻雞?濃眉曹操配上看不出年代的鎧甲裝好似日漫。    本月,正在安徽等衛視播出的《精忠嶽飛》因為是內地第一部嶽飛題材電視劇,而備受期待。
  • 重燃歷史劇熱度,《大秦賦》為何擁有如此高的全民參與度?
    從追劇到探討歷史,再從歷史中回望現實 《大秦賦》高討論熱度背後的秘密 《大秦賦》按集上熱搜的節奏將該劇推上了「全年最熱歷史劇」的王座。#段奕宏演呂不韋偷笑表情過於生動#等涉及劇情、演員、服裝、道具的話題都曾掀起網友熱議。
  • 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唱響京華
    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劇照12月11日晚,由中國方正出版社、陝西省紀委監委、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出品,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排演的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以慷慨豪邁的秦聲秦韻唱響一曲廉政文化建設的黃鐘大呂,為首都各界觀眾獻上一場文化盛宴
  • 大秦賦高開走低,觀眾炸毛,那麼還有哪些優秀歷史劇可以追呢?
    那麼除了《大秦賦》(大秦系列除了這一部,都不錯的哈)還有哪些歷史劇可以追呢?電視劇《東周列國》東周列國這部電視劇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部分,這部電視劇上榜理由很實在,劇中無論是衣冠儀禮、百姓生活、市井場景都做到了極致還原,可以說這部電視劇耗費的心血是巨大的,我們能從其中領略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厚重歷史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習慣看高清影視劇的朋友們習慣不了這種視覺感
  • 還沒等到《大決戰》,唐國強又一部重大革命歷史劇將襲,戲骨不少
    還沒等到《大決戰》,唐國強又一部重大革命歷史劇將襲,戲骨不少今年,戰爭劇、革命歷史劇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比如爆款抗戰片《八佰》、《金剛川》等,都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最近,在「大劇看總臺」2021年央視電視劇片單發布會上,也有不少紅色經典的電視劇赫然在列,比如《紅船》、《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劇,都備受觀眾期待。發布會當天,《大決戰》宣布正式開機,這部劇除了主演唐國強、劉勁等演員出演,而最近在《巡迴檢察組》裡擔綱男一號的于和偉也將在這部劇中出演林彪一角,非常讓人期待。
  • 《大秦賦》口碑褒貶不一,嚴肅歷史劇會否逐漸「消亡」?
    如此篇幅浩大、跨度長遠的歷史正劇創作,在國產劇的歷史上應該是前無古人的。劇中囊括了無數歷史人物的命運變遷、起起落落,涵蓋了歷史的輪轉更替、浩蕩前行。系列前三部劇斬獲過飛天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家級大獎,有著堅實而雄厚的群眾基礎。
  •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歷史劇回暖?《大秦帝國》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原標題:   曾經風頭無兩的歷史正劇,命運歷經飄零沉浮。上周四晚,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後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
  • 鐵骨錚錚 大氣凜然——大型秦腔歷史劇《隴上鐵漢》
    鐵骨錚錚 大氣凜然——大型秦腔歷史劇《隴上鐵漢》 2020-08-28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