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家孫立群:有歷史劇滿臺都喊死人的稱號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歷史劇中屢屢出現的「穿越情節」,向來被許多觀眾、學者和批評者所詬病,然而,硬傷卻總是層出不窮,難以扭轉。諸如「皇后沒死丈夫卻自稱哀家」、「烏紗帽變成黃紗帽」、「皇帝皇后自稱諡號」、「已婚女性俱稱夫人」等等,乃至吃錯食物、穿錯衣服,拿錯兵器,用錯東西之類,更是反覆引起批評,卻又反覆出現。

  近日,《武則天》劇組曝光的劇照中,一張武則天手捧一本線裝書讀書的照片,再次引起質疑,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稱:「武則天看上線裝書了,這片子有歷史顧問嗎?」

  許許多多曾經號稱要還原「歷史真相」的歷史劇,最終卻都因太多的歷史錯亂情節而被觀眾所批評。歷史劇究竟應該如何還原歷史?

  對此,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孫立群說:「既然以歷史為名,就不能離開歷史太遠,要真正還原歷史的風貌並不容易,差錯在所難免,但最起碼態度要嚴肅,多做功課,不要拿歷史開心,不要輕易地錯亂時空,太隨心所欲的歷史劇,其實很荒唐。」

  不要拿歷史開心

  首先製作者在知識儲備上可能有些問題,對於當時代的社會生活了解不足。更嚴重一點說,這其實也是一個對歷史的態度問題,對歷史要敬畏,不能拿歷史開心。

  北京晨報:歷史劇中屢屢出現基本常識的錯亂,對此有批評者,也有持無所謂態度的,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劇?

  孫立群:我自己看歷史劇不是很多,偶爾看看,第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很多劇中說話的方法、表達的方式太現代了,包括劇中人的思維方式,都是現代化的。中國的社會文化在近代以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時代人們的語言規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都跟現在有很大的不同。當然,不能要求完全按古代的方式去表達、去行動,但是至少不能太現代化,不能太失真,類似於兩個男女在街上碰見,就能勾肩搭背去逛街吃飯這樣的情節,同齡人相遇直呼其名之類的現象,在古代都是不大可能出現的,既違反禮法,也不禮貌,這樣的細節很多,不注意就容易鬧出笑話來。

  北京晨報:您認為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會屢屢出現呢?

  孫立群:首先製作者在知識儲備上可能有些問題,對於當時代的社會生活了解不足。更嚴重一點說,這其實也是一個對歷史的態度問題,對歷史要敬畏,不能拿歷史開心。差錯固然難免,而且因為史書本身也不盡準確,要完全還原歷史太難,但不能因此而隨心所欲,像明朝人穿唐朝的衣服、秦朝的學生讀《三字經》、劉備高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樣的情節,顯然是很容易避免的。

  一樣的屋舍房梁,一樣的服裝飲食,一樣的語言禮儀,一樣的官服禮帽,一樣的鐵騎兵戈,背後都是一樣的歷史錯亂感。南宋才傳入中國的胡蘿蔔擺上了關羽的桌面,明朝才引入的玉米成了水滸英雄大戰的背景,楚漢的英雄們使用著阿拉伯數字,隋唐的好漢們看著宋體印刷的地圖……

  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孫立群認為:「文藝作品固然可以虛構,但是既然故事落在某個具體的朝代,那麼當時代基本的生活狀況就應該儘可能加以尊重。而這些,其實並不難做到,中國傳統的歷史往往過分重視政治史而忽視社會生活史,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也有非常多好的成果,稍加參考,可能就會少很多笑話。」

  滿臺都喊死人的稱號

  我看過一部關於趙武靈王的話劇,我們知道,趙武靈王是諡號,是他死了以後後人起的,因此演趙武靈王的時候就不可能出現這個稱呼,不能滿臺都喊一個死人的稱號,這很滑稽。

  北京晨報:歷史劇中有一些明顯而且反覆被批評的錯誤,比如稱謂問題,這些錯誤為何會一犯再犯呢?

  孫立群:歷史劇不是歷史事件敘述,它會有很多細節的東西,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著人們的觀感。當然不能要求所有的細節完全符合歷史,這也不現實。但是有些明顯而且重要的問題應該加以注意。我看過一部關於趙武靈王的話劇,我們知道,趙武靈王是諡號,是他死了以後後人起的,因此演趙武靈王的時候就不可能出現這個稱呼,不能滿臺都喊一個死人的稱號,這很滑稽。事實上,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孝莊皇后自稱孝莊,不要說她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個諡號,就是知道也不能自稱啊。

  北京晨報:大的問題之外,很多生活的細節也往往出錯。

  孫立群:是的。比如說錢的問題,歷史上各朝各代使用的錢幣都有不同的講究,比如說秦漢以前的歷史劇中,常有「賞千金、封萬戶侯」之類的話,那個時代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銅。實際上,整個中國歷史中,拿黃金做流通貨幣的也極少,一般情況下,人們使用的都是銅錢。再如銀子,影視劇中常有一頓飯幾十上百兩銀子的情節,或者商人往來動輒百萬千萬兩銀子,真正的歷史中都不可能出現。這些情節看似細小,但反映的是製作者對於歷史的態度,不可不慎重。

  如何避免細節出錯

  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都是不同的,大到風俗習慣,小到一言一行,都有各自的特點,同時也都不是小事,有了這些,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時代,如果這些全都錯亂了,歷史也就不成歷史了。所以說,這要求編劇、導演、道具等製作者,要做一點兒功課,對歷史多保持一點兒敬畏的態度,很多錯誤其實是很容易避免的。

  北京晨報:如何避免這些細節上的錯誤呢?

  孫立群:其實還是一個態度問題,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都是不同的,大到風俗習慣,小到一言一行,都有各自的特點,同時也都不是小事,有了這些,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時代,如果這些全都錯亂了,歷史也就不成歷史了。所以說,這要求編劇、導演、道具等製作者,要做一點兒功課,對歷史多保持一點兒敬畏的態度,很多錯誤其實是很容易避免的。

  北京晨報:那應該怎樣做功課呢?或者說從哪裡找到這些歷史的細節?

  孫立群:原汁原味的歷史細節,從正史裡的各種禮儀志、食貨志等都能找到,或者講述某個地域的故事,也可以在當地的方志中獲得一些資料。此外,這些年來,史學研究中有很多研究社會生活史、斷代史、民族史、禮儀制度使等的學者,出版了許多非常好的著作,如果稍加注意,其實就能夠查到很多詳細的資料。就不會出現諸如商朝軍隊都是騎兵,歷史名人們一個個披頭散髮之類的事情了,這樣的錯誤不應該犯,因為這些知識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在馬上作戰是很難的,戰車、戰陣是主要的方式,騎兵即便有,往往也佩弓弩,下馬作戰。另外,古代成年男子都要加冠、戴帽子,披髮左衽是沒有開化的標誌,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類似的東西很多,缺的其實是態度。

  歷史的另外一面

  以前過於重視政治,和長期以來政治變亂對社會的巨大影響有關,人們一想到歷史,就想到王朝興衰,個人的生活也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開始興起,其實這也正是社會的發展帶給歷史學的影響,使得歷史學開始關注市民生活,開始關注一個時代方方面面的細節。

  北京晨報:傳統的歷史書中,更多描述的往往是軍國大事,帝王將相,而對普通的社會生活往往缺少詳細的描述,這種態度是否也是今天不注重細節的一個原因呢?

  孫立群: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中國傳統的歷史基本上都是政治史,比如《史記》、《資治通鑑》等,基本上都是講政治事件、王朝演變的,對社會生活記錄和描述不足。這種傾向於政治的歷史觀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佔主流的,影響所及,歷史研究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偏重於政治。不過到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這種情況有所轉變,政治的比重逐漸下降,社會生活史的研究越來越熱,甚至成為顯學。

  北京晨報:這樣的觀念是如何形成和轉變的呢?

  孫立群:以前過於重視政治,和長期以來政治變亂對社會的巨大影響有關,人們一想到歷史,就想到王朝興衰,個人的生活也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就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來說,宋朝以前,朝廷內部的廟堂史學佔據主流,注重政治也是自然而然。宋以後,由於市民階層的出現,城市繁榮,大眾生活興起,廟堂史學開始進入民間,有了許多對於民間生活的記錄,但政治色彩依舊很濃。在歷史研究的層面,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開始興起,其實這也正是社會的發展帶給歷史學的影響,使得歷史學開始關注市民生活,開始關注一個時代方方面面的細節。

  虛構和史實如何結合

  文藝作品當然難免虛構,但是如果冠以歷史劇之名,那就要對歷史的真實加以注意……當然,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完全虛構的,連朝代背景都模糊處理的,既看不出來是哪個朝代,又不知道故事何來的,就無所謂了。

  北京晨報:似乎注重社會生活細節的歷史觀,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孫立群:目前在研究方面確實已經有了很好的觀念,研究者眾多,並且有了很多非常好的成果。但是在普通人中確實影響不夠大,這需要從我們的歷史教育開始慢慢轉變人們的觀念,目前來說,大學教育中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嘗試,但是在基礎教育中還相對缺乏。

  北京晨報:那麼,在文藝作品中應該如何體現歷史的真實才算恰當呢?

  孫立群:文藝作品當然難免虛構,但是如果冠以歷史劇之名,那就要對歷史的真實加以注意。如果說作品有明確的朝代指向,故事固然可以虛構,但是基本的背景就不能完全虛構,不能讓商朝軍隊鐵馬金戈地去衝鋒,不能讓秦朝的小孩子讀《三字經》,不能讓宋朝人吃明朝才傳入中國的玉米等。當然,另外一方面,有一些完全虛構的,連朝代背景都模糊處理的,既看不出來是哪個朝代,又不知道故事何來的,就無所謂了。比如以前有一部《喬老爺上轎》,這種可以叫做古裝虛構劇,就不必過分追求,他穿什麼衣服,說什麼話也都無所謂。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連結

  歷史劇常見錯誤

  騎兵:騎兵正面作戰需要馬鐙,不然騎在馬上無法固定自身,也難以用力。馬鐙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無定論,普遍認為出現在漢朝以後。許多描述秦漢以前故事的歷史劇中,都使用了有馬鐙的騎兵,如《墨攻》、《大秦帝國》等。

  稱謂:帝王劇中常常出現稱呼的錯誤。帝號之中,諡號、廟號都是帝王死後追封。廟號只有皇帝有,如趙武靈王、唐太宗、宋高祖等等。諡號君主、諸侯、后妃、大臣等均可有,如嶽武穆、孝莊皇后等。這些稱號在當事人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出現,如不能在李世民活著的時候稱「唐太宗」、「太宗皇帝」等,更不能自稱。如《康熙大帝》中孝莊自稱「我孝莊」。古裝劇中皇后常自稱「哀家」,「哀家」本是皇帝死後皇后的自稱,起源於戲劇,並非真實的稱呼,更不能在皇帝沒死時自稱。此外,「夫人」是封號,是尊稱,並非所有已婚女人都可以稱為「夫人」。

  經濟:古代錢制各朝不同,購買力也並不穩定,治亂之間差距很大。日常流通,基本上以銅幣為主,黃金極少出現在流通領域,秦以前的「金」都指銅,田忌賽馬中齊王賭「千金」, 是「銅千斤」,而非黃金。白銀大規模流通,出現於明清時代外國白銀大量流入之後。一般來說,銀是硬通貨,購買力相對很高,《紅樓夢》中劉姥姥第一次打秋風,得銀20兩,自稱「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而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初遇,在張家口一家小飯店中一頓飯就吃了十九兩銀子。此外,電視劇中常有「一碗湯五兩銀子」「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千萬兩銀子」之類。據載,明萬曆年間,全國國庫年收入僅200萬兩。

  服飾:古代服飾複雜,等級制度下各階層又有不同,一般來說,長袍也並非所有人都穿,勞動者一般都穿短衣,孟子說墨子「衣短褐」,意為墨子和勞動者一樣打扮。帽子則是古人重要的服飾,男子二十加冠,以示成年,女子則加笄,即簪子。「披髮左衽」則是無禮,未開化的標誌。

  姓名:古人姓名字分開,有名有字,其外又有號,一般平輩之間交往,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字,或稱對方的號,只有長輩對晚輩、上下級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如《康熙大帝》中稱呼納蘭明珠為「明相」,納蘭明珠姓葉赫那拉,名納蘭明珠,字端範。不能稱其「明相」。

  太監:並非所有的宦官都叫太監,太監是宮中官職名,太監之外,還有少監。而且並非每朝都有太監一職。如唐朝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元代設太監,明代不設此官,清朝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源於秦朝,但直到明朝才正式使用在帝王詔書上。聖旨的結尾並不都是「欽此」二字,有的沒有結尾語,清朝聖旨則多以「布告天下鹹使聞知」結尾。

  孫立群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

相關焦點

  • 悼念 | 南開大學歷史教授孫立群病逝!一生熱愛教學,傳遞智慧
    今天,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沉痛宣告:著名的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於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歲。
  • 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逝世,多次登上百家講壇
    孫立群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資料圖澎湃新聞記者從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悉:著名的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於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歲。孫立群,男,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著有《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華文化通志·社會階層制度志》、《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等及合著合編的專著、教材10餘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 孫立群:一生泛舟史海,難捨三尺講臺
    「 孫立群先生為人寬厚,待人友善,工作勤勉,深受講壇諸友敬重。先生專業精進,並為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實為我輩楷模!」  ……  「孫老師年輕時曾是足球場上的健將,大家都覺得他身體底子好,人又堅強,應該會慢慢恢復起來。可是有沒想到,得到的竟是老師去世的消息!」
  • 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孫立群——把命懸一線的病人「拽」回來
    南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攝在馳援武漢的江蘇醫護戰隊中,重症救治力量是擔任主攻的「特種部隊」,而來自南京的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孫立群又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為了不讓病患掉入深淵,她每天「在懸崖邊與死神拔河」,憑藉果斷處置和專業技術讓眾多患者轉危為安。2月23日,江蘇省人社廳、省衛健委出臺表彰決定,授予孫立群等9人「江蘇省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 把歷史當作最好的歷史劇看
    把歷史當做最好的歷史劇看,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我看歷史劇的時候常想,原來中國古代史家就是把歷史當作歷史劇來看的。歷史劇通過人物和時勢的關係來模擬歷史,時勢充滿了鬥爭、機遇、變數,有陷阱有可能性,每個歷史人物都要在具體複雜變動的時勢之中,判斷形勢發展的可能性,揣摩人心,抉擇取捨,這些歷史人物的判斷和行動不但關乎歷史命運,更是把自己整個身家性命都搭在裡面。他們把觀眾帶入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讓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去考問其心術,去估量其行動的客觀後果,然後對他們有個評價。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2020年2月10日,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0歲。孫立群教授,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2020年2月10日,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0歲。孫立群教授,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
  • 陝西有一活死人墓,全真教道長守護至今,專家:終南山下並非虛構
    金庸作品都有著關聯,像《倚天屠龍記》當中所出現的黃衣女就被猜測是小龍女和楊過的後人。《神鵰俠侶》的故事很感人,但我們都知道這是金庸的作品,所以對於所謂的終南山下,活死人墓,大家也都是當作玩笑話來看待的,但其實活死人墓是真的存在的。西安有一座活死人墓,全真教的道長守護至今,為此專家曾出面表示終南山下並非虛構。
  • 《大明風華》舉辦研討會 專家聚焦歷史題材「新敘事」
    李準 小新 攝7日舉行的研討會上,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等領域的專家代表就該劇的創作背景、敘事手法、文化內涵、社會影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圍繞新時代下歷史劇創作如何平衡歷史邏輯與藝術邏輯展開討論。李京盛指出,「前一段對歷史題材最大的兩個詬病,一個就是說過多的權謀,第二個過多的後宮戲,這個不提倡的,不能把歷史興趣、歷史眼光、歷史趣味都引到這樣的層次,但是只要有一定的厚重歷史劇,講歷史一定離不開朝堂,離不開皇帝,要加一些情感劇一定離不開後宮,這又是歷史劇必備的元素,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寫朝廷怎麼寫後宮,我覺得《大明風華》很巧妙的既寫了朝廷跟後宮,也避開了以往一些歷史題材作品在這兩個問題上所帶來的那些審美開掘上不應該著力的地方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網紅歷史紀錄片的「致富密碼」 起用明星來「出演」紀錄片,早已蔚然成風。 2019年12月,金鐵木導演的「劇情式歷史紀錄片」《戰國風雲之列國》在騰訊上線。該片的演員陣容有海一天 、于榮光 、鄭則仕、林永健、王勁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請了一個明星。
  • 華晨宇喊了關曉彤,脫口而出的稱號太曖昧,鹿晗都不好意思這麼喊
    雖然關曉彤她的男朋友是鹿晗,但是鹿晗陪伴關曉彤的時間,確實是沒有華晨宇陪伴關曉彤的時間多,畢竟鹿晗和關曉彤都是各自有各自的事業,但是華晨宇和關曉彤就不一樣了,他們兩個是因為工作的原因
  • 故事《臥薪嘗膽》陳道明是好的「歷史劇」
    中央電視臺播出41集大型歷史劇《臥薪嘗膽》,當時,國內歷史劇被瘋狂輸出,包括革命青春歷史劇《恰同學少年》;歷史劇是最高和最準確的《大明王朝1566》,因此《臥薪嘗膽》很容易被忽視,主要演員陳道明和胡軍在當時也很有名,尤其是陳道明,有無數歷史劇上演,比如《胡雪巖》,《末代皇帝》當然,最著名的是《康熙王朝》。現在許多年輕人通過前一段時間流行的戲劇《慶餘年》被稱為陳道明。
  • 評論:歷史劇該戲說還是細說?
    原標題:歷史劇 該戲說還是細說?  作為最通俗易懂的傳播載體,很多時候,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正是出於某幾部歷史劇的薰陶。只是在更多時候,這些影視劇辜負了觀眾的期望,將對歷史劇的再創造弄成了胡編亂造,惹得努爾哈赤第十一世孫女愛新覺羅·溥楊都看不過去了,直斥熱播的清宮題材連續劇把後宮描寫得一塌糊塗。按照這位前皇親國戚的說法,不管是《還珠格格》,還是《甄嬛傳》,劇中皇上只迷戀於美色,不問朝政,簡直歪曲了清朝歷史。
  • 還沒等到《大決戰》,唐國強又一部重大革命歷史劇將襲,戲骨不少
    還沒等到《大決戰》,唐國強又一部重大革命歷史劇將襲,戲骨不少今年,戰爭劇、革命歷史劇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比如爆款抗戰片《八佰》、《金剛川》等,都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最近,在「大劇看總臺」2021年央視電視劇片單發布會上,也有不少紅色經典的電視劇赫然在列,比如《紅船》、《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劇,都備受觀眾期待。發布會當天,《大決戰》宣布正式開機,這部劇除了主演唐國強、劉勁等演員出演,而最近在《巡迴檢察組》裡擔綱男一號的于和偉也將在這部劇中出演林彪一角,非常讓人期待。
  • 劉和平: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
    歷史劇的敘述不能等同於歷史學的敘述黑格爾說:「歷史敘述是與歷史事跡與事件同步出現。」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單從字面上看這句話像是個悖論,因為從來沒有歷史敘述和歷史事跡、事件是同步出現的(除了實錄或起居注,而實錄和起居注只是記載而不是歷史敘述)。
  • 死人造句和解釋_死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死人(sǐ rén)。近義詞有:死屍。反義詞有:活人,生人。已死的人。[除了死人,活人都有思想。]使人死亡。[這樣做不會死人。]詈詞。[餘開選《獅人》:「我正要找你,不知你這個死人到哪去了。」]死人參考例句:1、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
  • 以「歷史劇」訴「少年志」 開創高校文化交流新局面
    舞臺上,藉助獨特的戲劇表現手法,唐高宗李治與過去的自己對話,道出成長路上的勇氣與決心,將劇目推向了高潮......近日,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學員大隊500餘名領導和學員共同觀看由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劇劇組帶來的大型原創歷史劇《少年時》第二輪公演,扣人心弦的劇情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贏得在場觀眾們的陣陣喝彩。
  • 法國最昂貴的歷史劇,沒想到你這麼大尺度
    從此過上沒羞沒臊的觀影生活電影派Vol.555之前派爺給你們推了一部歷史劇《名姝》。講述倫敦娼妓界的爭霸血淚史不但有呼之欲出的誘惑,還有無下限的汙。最重要的是婊婊們都漲了姿勢。我所有的一切都願同你分享。臥槽!這都什麼鬼?!(貴圈真亂)這是打著嚴肅歷史劇的招牌光明正大地調戲觀眾啊!相比紙醉金迷、肉慾橫流的「凡宮戲」。我國「清宮戲」什麼的簡直是太小清新了!難怪俄羅斯把所有王弟的基情戲都剪掉。英國媒體甚至宣判它為色情片,登報批評:「十七分鐘裡竟然有四場不雅戲!」
  • 《清平樂》是偽歷史劇?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此處便不再詳細分析。從《清平樂》宣傳的歷史劇的失敗,再到市場上剩下的極少數歷史劇。未播歷史劇最知名的兩部,大概是《大秦帝國之天下》和《山河月明》,其它比較傳統的歷史劇已經很稀少。
  • 江湄|當代歷史劇的文化功能:談《大明王朝》和《清平樂》
    歷史劇通過人物和時勢的關係來模擬歷史,時勢充滿了鬥爭、機遇、變數,有陷阱有可能性,每個歷史人物都要在具體複雜變動的時勢之中,判斷形勢發展的可能性,揣摩人心,抉擇去取,這些歷史人物的判斷和行動不但關乎歷史命運,更是把自己整個身家性命都搭在裡面。他們把觀眾帶入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讓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去考問其心術,去估量其行動的客觀後果,然後對他們有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