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之聲】敬請聆聽《九歌•國殤》

2021-02-28 大海之聲

九歌•國殤

文:屈原   誦:大海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4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此詩分為兩節,第一節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第二節頌悼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戰況的激烈和將士們奮勇爭先的氣概,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屈原生活在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戰國七雄中後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自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國曾經和秦國發生多次戰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戰於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殤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於藍田。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與齊、韓、魏聯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陽北)。次年,楚軍再次被秦大敗,將軍景缺陣亡,死者達2萬。再次年,秦攻取楚國8城,楚懷王被騙入秦結盟,遭到囚禁,其子頃襄王即位。

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攻取析xi1(今河南西峽)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據以上統計,楚國就有15萬以上的將士在與秦軍的血戰中橫死疆場。後人指出:《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古代將 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1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屍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相關焦點

  • 誦讀:九歌·國殤
    九歌·國殤【作者】屈原 【朝代】先秦操吳戈兮被
  • 屈原:九歌·國殤
    注釋: ①吳戈:吳地所產之戈。戈,兵器名。犀甲:犀牛皮製成的鎧甲。 ②「車錯轂」句:謂敵我雙方兵車交錯,短兵相接。錯轂,謂兩車交錯而過。轂(gǔ),車輪中央固定輻條的圓木,中間有孔,用以插軸。短兵,短制兵器。 ③「旌蔽日」句:形容敵人之眾。
  • 讀經典:屈原的代表作品《九歌》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
  • 729聲工場阿傑首次獻聲重慶 邀您在武隆聆聽晝夜之聲
    風石之聲、山澗之聲、晝夜之聲、美食之聲……閉上眼睛,用心聆聽地球最美的聲音,與大自然來一場聲臨其境的奇遇。4月30日,來自729聲工場的阿傑首次獻聲重慶,邀您在武隆聆聽晝夜之聲>。這一次,讓我們跟隨「729聲工場」阿傑一起,感受萬物在武隆留下的痕跡。讓聲音,與世界相遇。
  • 《九歌》——中國文學的硬弓
    ,比楚辭其他篇目要高明一些,於是今天談談《九歌》。大司命《九歌》難《九歌》很難,這畢竟是遠古的東西了,今日的我們未必能理解當時的屈原,事實上我們很可能不理解,屈原是極為偉大的詩人,寫得出《九歌在我理解,《九歌》中最為精華的便是她的藝術性,學到了文學的藝術,就超過了宗教和哲學,就算是拿到了伊卡洛斯的翅膀,飛出了迷樓,把一切都能看得通透,可是該怎麼去學?拉硬弓,拉一輩子硬弓,一直學,所以說九歌難——難理解、難學、難堅持。
  • 古詩詞吟唱:《楚辭·九歌·湘夫人》
    曲調來源:傳統吟誦調歌詞:九歌《楚辭·九歌·湘夫人》(節選)吟唱:劉冬穎編曲:何洋錄音混音:董宇總策劃人、出品人:劉冬穎「九」在古代漢語中往往並非實數,而是泛指。《九歌》本是楚地古老的民間祭神樂歌,屈原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傳世的《九歌》11篇。
  • 屈原:九歌
    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每天一首古詩詞】|屈原《國殤》--平偉年播講
    【注釋】1.國殤:為國戰死的將士。  2.轂:車輪貫軸之處。
  • 【國學】楚辭·九歌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
  • 屈原《九歌》名句精選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是屈賦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國宗祖的功德和英雄業績為詩;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風物為詩;以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為詩,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間忠君愛國、憂世傷時的愁苦心情和「蕩志而愉樂」,「聊以舒吾憂心」,「寓情草木,託意男女」,「吟詠情性,以風其上」的心旨。
  • 體驗國匠之行,聆聽國匠之聲
    如今,後人追憶先賢,以國樂再續傳奇,以聲樂之美為世人再現大唐玄奘西行求取真經的傳奇史詩。由中南置地和中央民族樂團聯袂打造的全球首部器樂劇《玄奘西行》7月7日~12日在北京正式首演,並於9月拉開全國巡演序幕,與世界一起聆聽國匠之聲。
  • 以國之名,共祀國殤。舉國之祭,祈願和平
    ——12.13——國家公祭以國之名,共祀國殤。舉國之祭,祈願和平。蒼穹天際,星河四野,以國之禮,緬懷逝者。三山五嶽,江河湖海,以國之儀,哀悼亡靈。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國之祭,祭奠冤魂。邊塞海防,都市山村,以國之名,共祀國殤。
  • 【六院新聞】聆聽科研之聲 ——首屆上海六院臨床研究發展論壇順利...
    【六院新聞】聆聽科研之聲 ——首屆上海六院臨床研究發展論壇順利召開 2020-12-16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衛填海——神鳥與大海
    「精衛填海」的故事發生在「母權制」的末期,所以,海水可以淹死太陽神之女。在這個時期,對於自然崇拜和母系英雄的崇拜已經鬆動,精衛填海,實則乃是一曲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裂變時的一首悲歌。但即使女神葬送於大海,依然精神不滅。 在《山海經》中,人死之後化作動物和植物乃是一件先民所期待的事。《中山經》中寫道天帝的女兒死後化作一種樣子很漂亮的草。
  •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四)之大司命與少司命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屈原《九歌》中的《湘君》與《湘夫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這裡本期,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九歌》中的《大司命》與《少司命》。作為《九歌》天神體系中的最後兩位神祇,大司命與少司命又是兩位怎麼樣的神靈呢?何為「司命」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何為「司命」?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司命」,「司」,有掌管、掌控的意思;「命」可以解釋為「生死命運」。
  • 聆聽風雅蟲鳴之聲,體察自然多樣聲景
    初夏聽著蟲聲尋找草地中的鳴蟲暖風幾度吹拂,蟲醒了。叫聲柔和、單調,會發出間隔的「喱- 喱- 喱-」聲。雖然沒有黃臉油葫蘆那種華麗的叫聲,但是作為能在初夏聽到的柔和蟲鳴而言,這種叫聲令人心生難以捨棄的美好。
  • 秦時明月天行九歌之一葉知秋---我似乎明白天行九歌的含義了
    本集中出現的四個人物,都是廣大秦時明月迷們所喜愛的,有天行九歌的主人公韓非、鬼谷縱橫學派的衛莊和蓋聶,還有秦王嬴政。特別是年輕時的劍聖蓋聶,在秦時明月中是粉絲最多的角色,在天行九歌中是首次正面亮相。戰國時期,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俠,都喜歡論道,所以造就了諸子百家的爭鳴和各種學說典籍的流傳。在秦時明月這部劇中,則隨之出現了大量文武全才的人,既能以武會客,也能以道服人。
  • 愛樂之聲、聆聽只屬於你的新春之聲
    每次聽到《春之聲圓舞曲》,都會被樂曲開端一聲響亮的聲音震撼到,這聲音讓原本昏昏欲睡的人頓時清醒了過來,也讓陰鬱的氣氛一掃而空,仿佛生氣勃勃的春天再次回到了這裡......這一切的美景正如聲樂中所唱到的那樣:"春之聲在天空中蕩漾,小鳥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閃耀著光彩,谷音在迴響。
  • 北京文博|明天8:00,敬請關注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運河之上...
    自11月6日起,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合作推出《運河之上》系列廣播節目,圍繞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考古、水務、園林等五個方面,結合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進行宣傳推介,展現京華風範、運河風韻、人文風採、時代風尚。大運河的千載歲月見證了沿岸哪些繁榮興盛的歷史?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煥發新的生機?大運河沿線考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 【書畫欣賞】 元 小篆《楚辭·九歌》
    本文小篆長卷的創作是源於屈原《楚辭·九歌》十七篇中的一篇,由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祭祀的是楚國當時的九類自然神氏,為祭神樂歌,共十一篇歌辭。屈原,約生於公元前340年的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卒於公元前278年。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