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通儒龔鵬程告訴你哪些文章改變了中國歷史

2021-02-07 國語社

龔鵬程


曹丕《典論•論文》曾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是真能有這種功效的文章並不多。龔鵬程先生學識淵博,是當代公認的通儒。底下他挑選的這些文章,則當之無愧。


它們有些改變了歷史,有些標記了歷史的改變。


前者是說中國的歷史因這些文章而改變了,或者倒過來說,是這些篇章形塑了中國。例如,若無李斯 <諫逐客書>,秦國可能就把包括李斯在內的各國遊士全趕回老家去了,那麼後來秦也就未必能統一天下。若無董仲舒 <賢良對策>,漢代黃老之治的現實即不會改變,中國爾後獨尊儒術的歷史也未必即此確立。又若無梁啟超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引發了倒袁的風潮,袁世凱稱帝之事到底如何了局,亦無人可以逆料。故這類文章可說是具體牽動了歷史。


後者,則是歷史變動之直接證詞。例如政事方面的漢文帝 <除肉刑詔>、<南京條約>、<太平天國奉天討胡檄>;學術思想方面的<論六家要指>、<移讓太常博士書>、<大唐三藏聖教序>、<論迎佛骨表>、<太極圖說>、<譯幾何原本引> 等,或代表一個新觀念新時代之出現,或宣告了變局之形成。


兩者結合起來,中國的歷史軌跡即粲然可見。因為再也沒有什麼比這些原始文獻更能直接說明歷史了。對於歷史,我們這一代人總是忙不迭地替它解說,用我們的想法和一套套的理論去塗飾它,其實把這些文章擺出來,由它們自己說明自己,豈非更為直截真切!


想通貫地瞭解歷史,沒有比這更簡捷的了。近年理解傳統文化之呼聲漸高,可是怎麼入門呢?怎麼建立歷史的通識呢?這就是鑰匙!


1. 尚書•堯典篇(作者不詳)

2. 尚書•盤庚篇(盤庚作)

3. 尚書•牧誓篇(姬發作)

4. 利簋銘(利作)

5. 尚書•大誥篇(姬旦作)

6. 尚書•洪範篇(作者不詳)

7. 尚書•康誥篇(姬旦作)

8. 何尊銘(何作)

9. 盠駒尊銘(盠作)

10. 裘衛盉銘(裘衛作)

11. 史牆盤銘(史牆作)

12. 禹鼎銘(禹作)

13. 多友鼎銘(多友作)

14. 中山王詈鼎銘(詈作)

15. 方升銘(商鞅作)

16. 諫逐客書(李斯作)

17. 議廢封建(李斯作)

18. 初併天下議帝號令(嬴政作)

19. 禮運(作者不詳)

20. 除肉刑詔(劉恆作)

21. 論貴粟疏(晁錯作)

22. 難蜀父老(司馬相如作)

23. 賢良對策(董仲舒作)

24. 論六家要指(司馬談作)

25. 劇秦美新(揚雄作)

26. 移讓太常博士書(劉歆作)

27. 漢書敘傳(班固作)

28. 三綱六紀(班固作)

29. 說文解字敘(許慎作)

30. 渾天儀(張衡作)

31. 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作者不詳)

32. 求賢令(曹操作)

33. 典論論文(曹丕作)

34. 出師表(諸葛亮作)

35. 養生論(嵇康作)

36. 徙戎論(江統作)

37. 蘭亭集序(王羲之作)

38. 文心雕龍序志(劉勰作)

39. 宋書恩幸傳論(沈約作)

40. 文選序(蕭統作)

41. 遷都議(元宏作)

42. 顏氏家訓序致(顏之推作)

43. 徵高麗詔(楊廣作)

44. 切韻序(陸法言作)

45. 隋書經籍志序(魏徵作)

46. 大唐三藏聖教序(李世民作)

47. 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作)

48. 尚書正義序(孔穎達作)

49. 釋教在道教之上制(武曌作)

50. 史通自序(劉知幾作)

51.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作)

52. 論關中事宜狀(陸贄作)

53. 原道(韓愈作)

54. 師說(韓愈作)

55. 論迎佛骨表(韓愈作)

56. 平淮西碑(韓愈作)

57. 封建論(柳宗元作)

58. 通典序(李翰作)

59. 復性書上篇(李翱作)

60. 與元九書(白居易作)

61. 論維州事誼狀(李德裕作)

62. 罪言(杜牧作)

63. 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李炎作)

64. 景德傳燈錄序(楊億作)

65. 復宋誓書(耶律隆緒作)

66. 御製冊府元龜序(趙恆作)

67. 朋黨論(歐陽脩作)

68. 畢昇發明活字版(沈括作)

69.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王安石作)

70. 義田記(錢公輔作)

71. 蘇氏族譜引(蘇洵作)

72. 太極圖說(周敦頤作)

73. 西銘(張載作)

74. 集古錄序(歐陽脩作)

75. 濮安懿王典禮議(司馬光作)

76. 進資治通鑑表(司馬光作)

77. 進新修營造法式(李誡作)

78. 詣宋安撫納土狀(張覺作)

79. 立楚國張邦昌冊文(完顏晟作)

80. 農書自序(陳旉作)

81. 通志總序(鄭樵作)

82. 鵝湖之會(陸九淵作)

83. 大學章句序(朱熹作)

84. 長春真人西遊記序(孫錫作)

85. 建國號詔(徒單公履作)

86. 賀平宋表(孟祺作)

87. 馬可波羅遊記引(馬可波羅作)

88. 行科舉詔(程巨夫作)

89. 諭中原檄(宋濂作)

90. 封諸王詔(王褘作)

91. 開科舉詔(王褘作)

92. 進五經四書性理大全表(胡廣作)

93.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鄭和作)

94.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作)

95. 擒獲宸濠捷音疏(王守仁作)

96. 禦倭議(歸有光作)

97. 童心說(李贄作)

98. 進本草綱目疏(李建元作)

99. 譯幾何原本引(利瑪竇作)

100. 天工開物序(宋應星作)

101. 即位詔(李自成作)

102. 上攝政王啟(范文程作)

103. 薙髮令(福臨作)

104. 致史可法書(多爾袞作)

105. 與荷蘭守將書(鄭成功作)

106. 撤藩詔(玄燁作)

107. 舉博學鴻儒詔(玄燁作)

108. 與友人論學書(顧炎武作)

109. 尼布楚條約(作者不詳)

110. 明儒學案序(黃宗羲作)

111. 頒大義覺迷錄諭(胤禛作)

112. 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作)

113. 開四庫全書館詔(弘曆作)

114. 古文尚書疏證提要(紀昀作)

115. 書朱陸篇後(章學誠作)

116. 疇人傳序(阮元作)

117. 漢學商兌序(方東樹作)

118. 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林則徐作)

119. 擬諭英吉利國王檄(林則徐作)

120. 南京條約(作者不詳)

121. 海國圖志序(魏源作)

122. 太平天國奉天討胡檄(楊秀清、蕭朝貴作)

123. 討粵匪檄(曾國藩作)

124. 統籌新疆全域疏(左宗棠作)

125. 興中會章程與同盟會盟書(孫文等作)

126. 臺民佈告中外檄(作者不詳)

127. 譯天演論自序(嚴復作)

128. 孔子改制考序(康有為作)

129. 定國是詔(載湉作)

130.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梁啟超作)

131. 革命軍序(章炳麟作)

132. 鐵雲藏龜序(羅振玉作)

133. 民報發刊詞(孫文作)

134. 宋元戲曲考序(王國維作)

135. 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梁啟超作)

136. 文學改良芻議(胡適作)

137. 臺灣通史序(連橫作)

138.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作)

139. 國父遺囑(孫文作)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主任。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轉自鳳凰網,本公眾號重新編輯為正體字版,原文之錯字逕改。



相關文章:


龔鵬程談漢字:獨有真文開世界

周振甫 | 怎樣學習經典古文

嚴復論白話文:如春鳥秋蟲,聽其自鳴自止可耳

王文元論文言文(長文,正體版)

錢穆先生:中國人之必讀書

錢穆:中國人的九部書


相關焦點

  • 【拍品預覽】中國嘉德香港2014秋拍「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本次秋拍設有六大專場,逾千件精選拍品亮相,拍賣範圍包括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中國20世紀及當代藝術及名表珠寶翡翠。「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蓄勢待發 專場集結了中國早期油畫名家潘玉良、吳大羽、關良、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陳蔭羆,中國現代水墨領軍人物劉國松,新水墨代表青年藝術家郝量,抽象繪畫先鋒王光樂、當代藝術大家蔡國強、徐冰、許江、蘇笑柏,以及倍受國際藏家認可的老中青雕塑家朱銘、隋建國、蔡志松的一批精品力作。
  • 專訪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 : 我以中國人身份見證歷史
    請問當時您經歷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盛智文:1997年6月30日晚,我受邀參加了英方的撤離儀式和在新落成的會展中心舉行的中英交接儀式。那天雨下得很大,是我記憶中香港下過最大的雨。這場雨令我們所有人渾身濕透。隨著英方撤離儀式進行到次日凌晨4點,我們就保持濕透的狀態待到儀式結束,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體驗。但這完全無關緊要,因為我們見證了歷史,見證了這場全世界都在關注的裡程碑式的儀式。
  • 茶 雜誌|當代香席藝術在柏林
    館內交錯著當代國際知名藝術家作品、中國古典家俱、以及東南亞藝術珍品,呈現出古典與現代互相激盪的趣味。2016年四月底首度開幕時便在預覽週門票全部售出,獲得國際藝評喝彩。2016年夏季,該美術館被選入第九屆柏林雙年展的當代藝術主要展廳,並有超過100,000名訪客造訪。
  • 新書:《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新文學與舊傳統楊貞德  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彭小妍  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應磊  現代覺音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季進  重估《學衡》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胡曉真  發現文字,想像歌聲:五四學人對非漢族民歌及其歷史傳述之研究的當代意涵
  • 悼念文章丨勞格文:施舟人老師改變了我的治學之路
    施舟人老師改變了我的治學之路勞格文(John Lagerwey)
  • 七弦琴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位置
    就是說很簡單的一個板子,在上面綁上幾條絲線來彈,這就是最早的琴吧。開始究竟是幾條弦呢?在堯舜的時候是五根弦,後來到了文王、武王的時候又加了兩條弦,這就是七條弦,就叫做七弦琴。大家想一想,琴從那時就開始,據有關文獻記載,從歷史有文字的時候就出現了。就是說,在夏禹以前的石器時代,還是用石頭做鋤頭時,就有了琴,同時也有了醫,古書有記載,這兩種東西:中國的醫和中國的琴,它們的歷史都是很悠久的。
  • 【中國嘉德17春拍】首日成交20.19億 大觀夜場再創亞洲拍賣歷史
    昨夜,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海內外藏家及各界朋友不僅見證了中國嘉德2017春拍的奇跡,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回暖與火爆。中國嘉德2017春拍首日成交金額高達20.19億,其中大觀夜場總成交16.66億 ,創亞洲拍賣歷史。
  • 【南懷瑾老師】中國隱士
    這是代表文化精神的一個招牌;甚至歷史上已經出名的高士、隱士,都受文化思想的批評,這個民族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們要瞭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隱士學派;三千年來,二十六代的歷史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子。而他們在國家時勢危急的時候出現,撥亂反正,救世救人。等到天下太平了,有許多連名都不留就走了,就是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
  • 香港是一座當代美術館
    當代美術館Contemporary ArtMuseum當代美術館,它該指向更多可能性。無論是當代或後當代,它既可以不在傳統裡,也可以不在未來裡,但它必然有過去的歷史文化的痕跡,也有未來的隱喻,它該是開放性,流動,變幻,沒有明確的定義。
  • 臺灣吧|你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續篇)
    2014年9月1日起,每個月都會出一集關於臺灣的歷史動畫片,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向大家呈現,身為臺灣人的你/妳,或是對臺灣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們,很推薦可以打開影片看看,全部8集,加上小單元後全部共14部小短劇,上傳騰訊影片,有些原因導致無法上傳,最好還是到臺灣吧官網看,影片主要放在youtube,你們懂的。
  • 「三聯人文書系」——讀書人陳平原勾勒出的「當代中國人文學」側影
    「三聯人文書系」——讀書人陳平原勾勒出的「當代中國人文學」側影老北大有門課程,專教「學術文」。在設計者心目中,同屬文章,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文藝文」,也可以是步步為營的「學術文」,各有其規矩,也各有其韻味。所有的「滿腹經綸」,一旦落在紙上,就可能或已經是「另一種文章」了。
  •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名家推薦] 桑梓蘭探索中國女同性戀論述的文化、歷史和性別的諸多因素,拓展了現代中國主體性一個從前鮮為人知的領域。本書評述晚清以來女同性慾望在中國公共領域浮現的過程及其文學表現形式,誠為中國和比較性別研究新的裡程碑。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 新書:蔣竹山《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
  • 漢雅軒新書《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件藝術物》出版發佈會及座談會
    「三個藝術世界:中國現代史中的一百件藝術物」是長達一年的項目,反映了數十年的探索與機遇。「三個藝術世界」這個理論架構並列了三種藝術生產和藝術機制,包括:中國傳統世界、中國的社會主義世界和全球資本主義世界,嘗試並置和分析這幾股左右中國文化想像力的最主要力量。這三個世界並非如線性歷史般接踵而至,而是在事件之流中交相激盪,彼此消長,在藝術史、社會史的鬥爭和運動中錯綜而為「當代」的汪洋。
  • 臺灣吧|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2014年9月1日開始,每個月都會出一集關於臺灣的歷史動畫片,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向大家呈現,身為臺灣人的你/妳,或是對臺灣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們,很推薦可以打開影片看看,全部8集,但是加上小單元後全部共14部小短劇,上傳騰訊影片,有些原因導致無法上傳,最好還是到臺灣吧官網看,影片主要放在youtube,你們懂的。
  • 「中央大學」歷史所蔣竹山副教授榮任該所第10任所長
    《This Way 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2016。《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2016。《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北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4。
  • 讀圖識中國:從歷史地理到風土人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繁體版的《讀圖識中國》有哪些精彩內容吧。以圖片插畫、簡潔文字,助你認識中國,開闊視野。中國面積有多大?黃河、長江發源於哪裡,為甚麼自西向東流?少林寺、武當山在哪個省?大熊貓生活在哪裡?釣魚島的最高峰叫甚麼?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哪個民族人口最多,哪個民族人口最少?這些問題,翻開這本書,就會找到答案。
  • 張方遠:「臺獨」歷史教科書的由來與現狀
    蔡英文當局力推「108 課綱」,在教科書上進一步「去中國化」,引發強烈爭議要想理解臺灣歷史教科書的爭議與背後脈絡,或許可以先從近來的具體事件作為切入點。2020年端午佳節過後不久,臺灣發生匪夷所思的一幕: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在臉書發文,稱「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分子嗎?」同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接力發文呼應,指「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