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邱吉爾和史達林在莫斯科會晤,商量戰後歐洲的新局勢。
當談到巴爾幹半島時,邱吉爾對希臘、羅馬尼亞等國進行了簡單的勢力劃分,他一邊向史達林口述,一邊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
紙的面積不大,索性需要寫的東西也不多:
羅馬尼亞:蘇聯90%,其他國家10%;希臘:英國90%,蘇聯10%;保加利亞:蘇聯75%,其他國家25%;南斯拉夫:50%對50%;匈牙利:50%對50%。
邱吉爾奉行的,依然是一戰時期劃分勢力範圍的模式。換句話說,當這個地方是你的勢力範圍時,即使不吞併它,你也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接到邱吉爾的提議後,史達林稍一停頓,便拿起鉛筆,在紙上打了一個對勾,隨後又將它還給了邱吉爾。
擁有55萬平方公裡和數千萬人口的巴爾幹半島,就這樣迎來了它的命運,確定它的時間還沒有寫下它的時間長。
不會有人詢問他們是否接受這樣的安排,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抗議都是毫無意義的。
一等國家做棋手,二等國家做棋子,三等國家做棋盤。
龍應臺當年在北大演講時曾說:「我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然而事實是,小民是否有尊嚴,並不由小民自己決定,而只取決於大國的意願。
命運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睡覺才能睡得踏實。
自1840年以來,中國便逐步淪為列國角逐的戰場,以至於後來日俄兩大國在中國爭奪勢力範圍,晚清政府還要保持「中立」,並在國內劃定一塊土地供兩國作戰,這種屈辱的棋盤命運,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革命黨人推翻了清政府,並逐步在國內整肅軍隊、發展經濟。這裡面,既有孫中山、宋教仁這些人的堅持,也有袁世凱、段祺瑞這些人的努力,甚至就連蔣介石,也在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逐漸的,中國開始從棋盤向棋子過渡,雖不能上談判桌,但也不是任人宰割。
真正完成從棋子到棋手的轉變,不是抗日戰爭,也不是開國大典,而是韓戰。
沒有足夠大的拳頭,就不會有足夠強的地位。
過去是這樣,現在和未來也都是這樣。
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自然也不會例外。
在歐洲戰場,德國的失敗也是近在眼前,東線的蘇軍和西線的英美聯軍,均已深入到德國本土,蘇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柏林已不足80公裡。然而,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日本的形勢卻仍不明朗。
論洗腦的能力,日本天皇稱第二,就沒有人敢稱第一。在彈盡糧絕、必敗無疑的情況下,日軍採取的行動往往不是投降,而是進行自殺式衝鋒。最慘烈的一次是在塞班島戰役,不僅士兵自殺,數千平民、甚至還有抱著孩子的母親,在美軍登陸後都毅然決然地從海崖上一躍而下。
直到雅爾達會議之前,美國依然沒有佔領日本本土一寸土地,唯一稍沾點邊的,就是戰事尚不明確的硫磺島。
僅靠美國一人之力,想佔領日本本土不是不可以,只是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更何況,日本陸軍的最強戰力——關東軍,還在滿洲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回歸本土進行支援。
那麼,美國能找誰進行幫忙呢?
邱吉爾?
顯然,英國對能否戰勝日本這件事,本質上並不感興趣,遠東並不牽扯到英國的核心利益。
蔣介石?
看看蔣介石在豫湘桂戰爭的表現,羅斯福很難相信國軍能和日本關東軍作戰,就算自己給全副美援,恐怕最後也只能落到日軍手裡。
唯一的選擇只有史達林。
當然了,史達林也不是慈善家出身,讓他出兵卻不給他好處,根本想都別想。
史達林的條件是這樣的:維持外蒙古獨立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庫頁島、千島群島、外蒙古,這些都曾經是中國的領土。至於旅順、大連,以及位於東北境內的中東、南滿鐵路,就更不用說了。
滿足史達林的條件,蘇聯才肯在歐洲戰場結束三個月後出兵東北。
中國的利益就這麼被人肆意劃分,而我們卻連坐在談判桌上的資格都沒有。
自然,對於蘇聯的要求,美國並不會替中國打抱不平,羅斯福沒有過多思考,便答應了蘇聯的條件。
至於他的「盟友」蔣委員長,直到幾個月之後才接到了這份通知。
得到這份結果,蔣介石當然不願意,但弱國的不願意,在強國面前毫無意義。
如果蔣介石不同意,蘇聯很有可能賴在東北不走,或者乾脆從新疆進軍,強行將這些地方進行接管。
退一萬步講,不承認外蒙古獨立又能怎麼辦呢?派兵打嗎?打得過嗎?
弱國無外交,這是自古的道理。
內外壓力下,蔣介石只能接受雅爾達協定所籤訂的全部內容。
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