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出現過讀完一本書感覺很迷茫的狀態,不知道這本書到底講了寫啥?下述的情況你是否遇到過呢?
原本你計劃在周末讀一本書,但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很多的詞語你不懂它的意思,於是你就去查字典,結果時間浪費了一大半,最後啥也沒讀懂。當你好不容易在某個周末良心發現,決定拿起書來讀書,但讀書時卻發現有其他事情還沒做完,於是你就先去做其他事情了,結果昨晚發現該吃晚飯了,你也就錯失了讀書的最佳時機。最終自己辛辛苦苦把這本書給搞定了,但讀完書後發現自己不但沒有感到快樂,反而感到很失落和無聊,因為你覺得即使讀完這本書,自己的頭腦仍然是空的,對現實生活也沒有任何的幫助。其實這都是你對這本書沒有真正的讀透,不會去正確拆解這一本書的意思,你不知這本書帶給了你哪些感悟和收穫,所以你才會感到為難困惑。
歸根結底這其實就是你還不沒有掌握拆解一本書的正確方法。因此,我將根據樊登的《讀懂一本書》這本書中的把書讀薄:如何解構一本書等部分內容,結合自身的實踐經歷來跟大家談談如何正確去拆解一本書。
這是我總結出來的拆書4種解決辦法:學會拆書幫便籤讀書法,學會梳理拆書的框架,選對拆書的時間和了解拆書的意義。下面我將圍繞這四個方法具體的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讓大家學會正確的拆書,希望可以幫到屏幕前焦慮的你。
01學會拆書幫便籤讀書法
拆書幫便籤讀書法又叫做「便籤法」,就是指通過非常簡單的方式,幫助你從初級學習者迅速升級為高級學習者。便籤法其實非常的簡單,學一遍不超過5分鐘,很快就能上手,幾次下來你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學習效果的迅速提升。
便籤法的最初靈感是來自於在阿里巴巴舉辦的現場學習。當時有許多人參加了拆書幫的現場研究學習後,感觸頗深。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在便籤上面寫下來並貼在牆上。
因此,我想到了我們可以在便籤上寫下在某次拆書幫活動中或在讀書的時候想到的應用實例,然後將其貼在書中或牆上,以方便提醒自己應用。
拆書幫便籤讀書法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A2(以後我怎麼應用)
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在《讀懂一本書》裡面我讀到了一個沉浸式學習VS觀光式學習,讀完後我覺得這個對我非常有用,於是我就採用便籤法把它給記錄了下來。
R:沉浸式學習VS觀光式學習I:沉浸式去學習跟觀光式學習是相對應的,就拿旅遊舉個例子,我們去上海旅遊,當我們跟著導遊去遊玩,基本上就是每天規定好要玩的幾個景點,然後把它逛一遍,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整個旅途結束之後,你不知道上海的風貌是咋樣的。而與之相對應的沉浸式旅遊的特點就是你在上海的一個朋友的的家裡面住下來,當你沉浸在這座城市裡面的時候,你就會了解上海人的生活習性,這個時候你對上海感覺就會和觀光客有天壤之別了。AI:我自己在讀書其實也是觀光式學習,只是大概的把書本讀上一遍就好了,沒有把好的句子記錄下來,沒有讀懂這本書的意思,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沒有任何的借鑑意義。A2:在以後的讀書過程中我需要帶著目的去讀書,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讀書前先要想清楚這個本的架構是什麼,開篇講了啥,這裡邊最動人的故事是哪幾個, 最有價值的點在哪兒,只有帶著目的去讀書才會有所收穫。
只要大家可以做到這個,你就可以成為別人的拆書家,來組織拆書幫現場學習了。如前所述,成為幫助別人學習的拆書家,將大大提升你的價值。
02學會梳理拆書的框架
每一本都帶著它自己的使命,而讀書的過程就是需要我們去搞懂這一本書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它可以帶給我們那些收穫。每一本書都有它的主心骨,哪怕再複雜的書都有一個結構,只要掌握這個結構你就自然而然就會讀懂這本書了。
下面我就從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熟悉寫作的背景,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這四個方面,教大家學會梳理拆書的框架。
①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當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搞清楚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這本書解決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你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這本書,你就會這本書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說大家所說的《論語》,這一本看上去沒有任何的結構,前後的內容完全不挨邊,這本書既沒有時間線,也沒有按照孔子的人生經歷來寫,全篇都是學生和老師的對話。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論語》加上一條主線的話,你就會欣喜的發現《論語》其實解決的是一個人怎麼安身立命的問題。
當你這個時候再去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你就會恍然大悟,頓時就會理解書中所有的對話都是有意義的。有的講的是朋友關係,有的講的是家庭關係,有的講的是和君王的關係,有的講的是和自己內心的關係。
所以我們說任何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主線,當你在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你把這個問題給搞明白了,你對這本書的理解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你只需要帶著這個目的和意義,去閱讀這一本書就好了。
②熟悉書的寫作的背景
在了解清楚這本書所要解決的問題之後,我們就需要熟悉這一本書的寫作背景。很多人在寫論文的時候,總是喜歡研究現狀,儘管看上去他們大多是因為不愛動腦子,其實這部分內容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關於書中的主題,相關領域的人曾經做過哪些討論,哪些機構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結論是什麼,有些書一定會這樣去寫。而有些書則是沒有背景敘述的,一上來就直接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上。
比如我之前讀過的一本書《小王子》,這本書其實講的是一個戰爭故事,它不僅在隱喻的意義上如此,事實上,它的寫作與「二戰」期間法國戰敗直接相關。正是對法國在這場戰爭災難中的恥辱感與困惑才促使聖埃克蘇佩裡寫下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我了解清楚這個寫作背景之後,我再去閱讀這一本就了解了整個書作者所要傳達的意思。因此我們說一本書的背景知識,往往可以幫助讀者開闊眼界,讓他們了解到一個理論的前沿研究的狀態,從而間接理解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③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再次,就是這一本最有價值的部分了,這本書解決了哪些方案,對於故事類的書籍就是說這個故事是如何發生的,它的變化過程是什麼。
比如說《蘇東坡傳》《李奧納多.達.芬奇》就是這樣的書,這樣的書講的是過程,並沒有給出直接的解決方法。這一類的書它要告訴讀者的是故事中主人公所經歷的階段,全文運用的都是講故事的手法。
工具類的書就跟故事類的書不一樣,它更直接提出了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思維不設限》這本書,講完了主題的重要性之後,就開始講如何利用交叉點產生非凡的創意和如何訓練自己的多元化思考能力,最終讓我們成為思維的高手。
在這些解決的方案論證過程當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論據。比如說:統計數字、逆轉假設、頭腦風暴法的案例,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一些都是書中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④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
最後就是用一句話總結價值升華,一把來說這部分都在書本的最後會寫到。價值升華,其實就是指這本書的意義所在,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想讓讀者讀完後有自己的感受。
在《讀懂一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他參加辯論賽時候的例子,一辯負責定義,二辯負責講邏輯背景,三辯負責講事實和例子,到四辯的時候,開始總結陳詞。往往四辯最容易獲得「最佳辯手」,這是因為四辯講的是意義,全是在拔高。
其實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書本其實和辯論一樣,前面講的是定義,然後解釋清楚背景,再次解決問題的方案,到最後一定就是價值的升華。
因此,當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從書中提煉出問題,而這也是這本書的使命所在,同時將它的價值進行升華。
03選對拆書的時間
我們平常在工作的時候一般都會特別的忙碌,總是找各種藉口拒絕。那麼我們就應該利用幾個甚至多個零碎的時間來拆書。
早晨起床早上起床是意識最清醒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你的大腦裡面可以存儲很多的知識。這個時候選擇拆書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清這本書的結構。
工作的間歇時間在你的工作當中肯定會有空閒的時間,你可以把握住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看似好像意義不大,但是你一天下來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拆了很多內容了。
晚上睡覺之前下班回家之後,晚上是最安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專注力也會得到大大的提升。利用這個時間去拆書對你的幫助是很大的。
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擁有寫作習慣,把拆書視為寫作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時間順其自然地拆書。久而久之,你會自己不知不覺已經拆了好幾本書了,這對你的幫助是很大的。
04了解拆書的意義
在學習了上述的3個方法之後,對於我們而言拆書就不是難事了。但我們得明白拆書拆的是什麼?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與應用的過程。其實學習的框架並不難學,難的是如何運用實際生活當中。
拆書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了應用,那麼舉一反三式的應用才是正道。這時的「拆」就不再局限於拆書,而是「無艱不拆」。
例如有一本叫做《這書能讓你戒菸》,我一位好朋友告訴我說他自己很喜歡抽菸,一直戒不下來,但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他利用了書裡面的方法居然成功的戒掉了煙。
他跟我講說書中的一句話打動了他,這句話就是:「戒菸最重要的是不要調動毅力,如果你調動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煙。戒菸應該是輕鬆愉快的,靠的是認知。」我的好朋友就是從書中得出方法,然後在現實生活當中實踐,這也說明他真正的理解了這本書的意義。
05寫在最後
在大家學了這四招之後,我敢肯定很多人還是沒能學會拆書。拆是為了用,而學同樣需要用。每一次讀書,覺得有道理有價值的內容都應該反覆對比於現實加以印證,直到成為自己理解和應用的東西。拆書是一門學問,應用亦是如此。
所以,真正的動力其實還是在於你內心的渴望和原動力。希望我今天所講到的這四個方法,能夠激發你內心的渴望,讓你通過拆書來獲得收穫,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把心態放輕鬆,這樣讀書就會輕鬆很多。大家不願讀書的原因是覺得讀書很累,實際上讀書是最有意思的,並且也是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