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河縣華店鎮華中社區,由300餘個攝像頭聯網組建的智能管理平臺,可自動識別抓拍高空墜物、綠化帶踐踏、火災等,極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視頻截圖)
在齊河縣華店鎮華中社區,由300餘個攝像頭聯網組建的智能管理平臺,可自動識別抓拍高空墜物、綠化帶踐踏、火災等,極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視頻截圖)
□ 大眾日報記者 張海峰 趙君 毛鑫鑫
6月17日,齊河,細雨濛濛。距離縣城約10公裡的華店鎮華中社區裡,數座高層住宅樓林立,樓前樓後的小花園,一片鬱鬱蔥蔥。
「以前住村裡,很不方便,尤其是這種雨天,到處都是泥,出行困難。現在住上樓,舒服多了。」36歲的範美一家一個月前從5公裡外的辛店村搬到這裡,134平方米的新家裝修得精心別致,打掃得乾乾淨淨。「不遠處就有超市、菜市場,買東西很方便,鎮上的醫院也離得近,看病不愁。」範美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兒子在附近的藍天小學上五年級,將來還要到城裡上初中。
「目前,華店鎮共建成華中社區、張博士社區、華北社區三大社區,搬遷村莊20個,安置群眾約12000人。」華店鎮黨委書記楊孟斌說,從開始的二層獨棟樓房到「5+1」樓房,再到11層小高層電梯房,我們逐年提高住房標準,實現了「三級跳」。尤其是去年交工的華中社區三期工程,不僅水、電、天然氣、採暖壁掛爐一應俱全,而且建設了臺地式分體車庫,實現了人車分流。「我們還不斷加強社區配套建設,對群眾的就醫就學、購物消費、休閒娛樂、養老等問題全部妥善解決,最大限度方便群眾生活。」
住上樓、住得好,對於華店鎮村民來說,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決之後「幹什麼」的問題。
「以前家裡有4畝地,種些麥子、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情況好的時候大概能有個4000元。那時候,我也還在附近廠子幹活,白天黑夜連軸轉,澆地、打藥時只能請假,本來就2000元工資,到手的就更少了。」範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搬到華中社區後,她將4畝地流轉給了村裡的種糧大戶,一年收入3600元。不僅如此,因為住得離縣城近了,她還在城裡找到了工作,月工資4000多元。
「很多村民像範美這樣,搬到社區後,將家裡的地流轉給了別人,再也不用操心種地的事兒了。」辛店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水告訴記者,老村址370畝土地經過復墾,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3家企業用於規模種植,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多萬元。「我們計劃拿出其中30%,用於社區物業管理等,剩下的主要用作農業生產設施維修和村民增收。」
為了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華店鎮還在社區周邊規劃建設了民營創業園,實現了生活社區、產業園區共建。「目前已進駐企業百餘家,涵蓋高端機械製造、智能裝備製造、綠色包裝印刷、環保產品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加工等產業,可提供就業崗位5000餘個。」楊孟斌介紹。
華億鋁業便是園區進駐企業之一。辛店村李加存、王青夫婦已在這裡工作十年,幹著鋁合金門窗加工、入庫的活兒,月收入加起來有一萬元左右。自從搬到華中社區,夫妻倆切實體會到了工作的便利。「之前住在村裡,離公司很遠,騎車要20多分鐘才到,碰到雨天,只能頂風冒雨前行,有時候弄一身泥巴。現在近多了,路也好走了,5分鐘趕到,打卡上班不耽誤。」李加存高興地說。
「觀賞草坪,請勿踐踏。」採訪中,記者發現,社區裡攝像頭隨處可見,旁邊喇叭裡偶爾傳來報警提醒。為加強社區管理,華店鎮投資370餘萬元建設了社區智能管理平臺,通過雲後臺與釘釘系統的互通互聯,自動監測、報警,向網格員推送綠化帶踐踏、垃圾箱溢出、高空拋物、秸稈焚燒等社區管理痛點難點問題,並及時跟蹤處理。
居民姜爾國曾參與社區綠化工作,對於自己種下的一草一木,最見不得有人毀壞。聽說「智慧華店」系統安裝啟用後,他興致勃勃地跑去花壇「試一試」。「往花壇裡一探身進去,附近監控旁的喇叭就大聲提醒了。」姜爾國笑著告訴記者,「有了這個智慧系統,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