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縣華店鎮搬遷安置社區住房「三級跳」,居民家門口就業就醫上學

2020-12-16 海報新聞

在齊河縣華店鎮華中社區,由300餘個攝像頭聯網組建的智能管理平臺,可自動識別抓拍高空墜物、綠化帶踐踏、火災等,極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視頻截圖)

在齊河縣華店鎮華中社區,由300餘個攝像頭聯網組建的智能管理平臺,可自動識別抓拍高空墜物、綠化帶踐踏、火災等,極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視頻截圖)

□ 大眾日報記者 張海峰 趙君 毛鑫鑫

6月17日,齊河,細雨濛濛。距離縣城約10公裡的華店鎮華中社區裡,數座高層住宅樓林立,樓前樓後的小花園,一片鬱鬱蔥蔥。

「以前住村裡,很不方便,尤其是這種雨天,到處都是泥,出行困難。現在住上樓,舒服多了。」36歲的範美一家一個月前從5公裡外的辛店村搬到這裡,134平方米的新家裝修得精心別致,打掃得乾乾淨淨。「不遠處就有超市、菜市場,買東西很方便,鎮上的醫院也離得近,看病不愁。」範美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兒子在附近的藍天小學上五年級,將來還要到城裡上初中。

「目前,華店鎮共建成華中社區、張博士社區、華北社區三大社區,搬遷村莊20個,安置群眾約12000人。」華店鎮黨委書記楊孟斌說,從開始的二層獨棟樓房到「5+1」樓房,再到11層小高層電梯房,我們逐年提高住房標準,實現了「三級跳」。尤其是去年交工的華中社區三期工程,不僅水、電、天然氣、採暖壁掛爐一應俱全,而且建設了臺地式分體車庫,實現了人車分流。「我們還不斷加強社區配套建設,對群眾的就醫就學、購物消費、休閒娛樂、養老等問題全部妥善解決,最大限度方便群眾生活。」

住上樓、住得好,對於華店鎮村民來說,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決之後「幹什麼」的問題。

「以前家裡有4畝地,種些麥子、玉米,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情況好的時候大概能有個4000元。那時候,我也還在附近廠子幹活,白天黑夜連軸轉,澆地、打藥時只能請假,本來就2000元工資,到手的就更少了。」範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搬到華中社區後,她將4畝地流轉給了村裡的種糧大戶,一年收入3600元。不僅如此,因為住得離縣城近了,她還在城裡找到了工作,月工資4000多元。

「很多村民像範美這樣,搬到社區後,將家裡的地流轉給了別人,再也不用操心種地的事兒了。」辛店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水告訴記者,老村址370畝土地經過復墾,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3家企業用於規模種植,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多萬元。「我們計劃拿出其中30%,用於社區物業管理等,剩下的主要用作農業生產設施維修和村民增收。」

為了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華店鎮還在社區周邊規劃建設了民營創業園,實現了生活社區、產業園區共建。「目前已進駐企業百餘家,涵蓋高端機械製造、智能裝備製造、綠色包裝印刷、環保產品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加工等產業,可提供就業崗位5000餘個。」楊孟斌介紹。

華億鋁業便是園區進駐企業之一。辛店村李加存、王青夫婦已在這裡工作十年,幹著鋁合金門窗加工、入庫的活兒,月收入加起來有一萬元左右。自從搬到華中社區,夫妻倆切實體會到了工作的便利。「之前住在村裡,離公司很遠,騎車要20多分鐘才到,碰到雨天,只能頂風冒雨前行,有時候弄一身泥巴。現在近多了,路也好走了,5分鐘趕到,打卡上班不耽誤。」李加存高興地說。

「觀賞草坪,請勿踐踏。」採訪中,記者發現,社區裡攝像頭隨處可見,旁邊喇叭裡偶爾傳來報警提醒。為加強社區管理,華店鎮投資370餘萬元建設了社區智能管理平臺,通過雲後臺與釘釘系統的互通互聯,自動監測、報警,向網格員推送綠化帶踐踏、垃圾箱溢出、高空拋物、秸稈焚燒等社區管理痛點難點問題,並及時跟蹤處理。

居民姜爾國曾參與社區綠化工作,對於自己種下的一草一木,最見不得有人毀壞。聽說「智慧華店」系統安裝啟用後,他興致勃勃地跑去花壇「試一試」。「往花壇裡一探身進去,附近監控旁的喇叭就大聲提醒了。」姜爾國笑著告訴記者,「有了這個智慧系統,我就放心了。」

相關焦點

  • 東西協作 莞昭情深 | 家門口就業上學記!
    東西協作 莞昭情深 | 家門口就業上學記!魯甸縣副縣長、東莞港(濱海灣新區)黨工委委員鍾雅哲介紹,卯家灣安置點總投資52.6億元,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完善配套,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就醫、上學。離居民樓不遠,有一排食用菌大棚,居民陳永剛正在裡面料理花菇。陳永剛的妻子早年去世,幾個孩子上學,家境貧困。從鄉鎮搬到這裡後,他先在產業園打工,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有了技術和本錢後,去年,他自己承包了一個大棚。
  • 臨渭區雙創家園社區:「5432」模式顯成效 獲國家級美麗搬遷安置區...
    (記者:王林)「十三五」期間,臨渭區建成4個集中安置社區,共搬遷貧困群眾2535戶10144人,其中雙創家園社區最為典型,該社區建設採取「5432」模式推進,總佔地620畝,布建東西兩大區域,西區以安置居住為主,東區以配套景區為主,共安置貧困群眾503戶2047人,達到了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搬得出
  • 遵義新蒲新區537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完成
    日前,新蒲新區舉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證書集中頒發儀式,該區480戶1992人(含跨縣安置95戶410人)537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完成不動產登記,讓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據了解,該區2017年6月啟動首批搬遷安置工作,2018年6月27日全面完成搬遷安置任務,並積極為搬遷群眾開闢綠色通道,提供結對幫扶、就業培訓、社區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保障服務。
  • 邵陽縣3163戶11547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新生活
    邵陽縣梅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梅溪嘉園。(邵陽縣發改局供圖)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邵陽縣梅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梅溪嘉園的社區廣場上一片歡歌笑語。休閒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這裡生活真的很舒心。」
  • 國新辦發布|甘肅易地扶貧搬遷49.9萬人,後續扶持重在產業和就業
    11月10日,國新辦在蘭州舉行甘肅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甘肅省委副書記孫偉在發布會上就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如何扶持的情況進行了介紹。▲甘肅省委副書記孫偉。圖片來源/國新網孫偉說,甘肅「十三五」期間計劃易地扶貧搬遷的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現在已經全部搬進了新居,並基本實現了產業扶持全覆蓋和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個人在務工就業。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看病就醫、住房和飲水安全等「兩不愁 三保障」的問題一次性地解決。這些群眾不僅順利搬遷了,也基本穩住了,正在向逐步致富努力。
  • 新家園裡的「五心」幸福生活——鐘山區水月園區易扶搬遷安置點見聞
    楊忠英一家於去年12月搬到水月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就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做苗族服飾,孩子在工作室旁的兒童樂園玩耍,有工作人員照看,家門口就業還能夠管家、管孩子,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楊忠英對此很滿意。  市易扶辦工作人員夏鑫介紹,安置點安置的是鐘山區貧困五鄉鎮金盆鄉、保華鎮、木果鎮、青林鄉的部分群眾。
  • ——延川縣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搬遷戶就業小記
    縫紉工馬小蓮是今年3月份來到這裡工作的她說:「我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一名低保戶,政府在馬家河移民搬遷安置點給我分配了住房,但丈夫沒有勞動能力,兩個女兒還小,現在上班的地方到家裡只有2公裡,我每個月有穩定收入,還能把家裡照顧好。」馬小蓮說。據馮海崗介紹,華延服裝廠立足發展實際,充分發揮就業扶貧基地作用,全力開發就業崗位,最大程度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市縣動態 崇義文英助力貧困戶搬遷脫貧
    崇義文英助力貧困戶搬遷脫貧 一條條整潔的道路,一棟棟漂亮的樓房,一張張喜悅的笑臉……春日陽光下,孩子在廣場上嬉戲玩耍,村民們在田裡忙著春耕春管。近日,走進崇義縣文英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源德社區,只見處處呈現出景美人歡的幸福圖景。
  • ...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貴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全面...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含恆大集團援建畢節新增搬遷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隨著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由搬遷安置向後續扶持轉移、由完成目標任務向聚力提質增效轉移,不斷鞏固提升搬遷脫貧質量和成效。
  • 百色右江區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紀實
    右江區共有百色深圳小鎮、迎龍「老鄉家園」和汪甸瑤族鄉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5125戶2.1萬餘人。該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設置服務站點、優化社區管理、開展就業培訓、發展特色產業等舉措,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加大後續幫扶力度,確保貧困戶穩增收、有奔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省搬遷安置辦到麒麟區東山鎮開展交叉稽察工作
    7月23日,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公室稽察審計處副處長陳麗輝及雲南省搬遷安置辦公室稽察審計處調研員張展榮率各州、市搬遷安置辦相關領導到麒麟區東山鎮開展交叉稽察工作,曲靖市、麒麟區搬遷安置辦主要領導陪同稽察。交叉稽察組一行到東山鎮獨木村禾草必移民搬遷安置點實地了解了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查看了整個安置點的人居環境提升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情況,詢問了移民群眾移民政策知曉情況及現存困難和下步工作建議,著重查看了禾草必安置點的汙水處理設施,隨後到獨木村委會與鎮村幹部及部分移民群眾開展了交流座談會,傾聽群眾心聲、探討產業發展思路。
  • 劍河思源社區5028名易地搬遷戶「搬」出的自信 「穩」住的幸福
    走進社區,映入眼帘的是13座拔地而起的移民安置房,三三兩兩的老人或盤地而坐、或圍著健身器材拉拉家常,婦女們或在一起討論各自刺繡的絕技,歡聲笑語間,一幅幅美好生動的幸福畫面盡收眼底。2019年在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協調幫助下,依次開展了菌類、家政、刺繡、廚師、電工、美容美髮及殘疾人等勞動技能就業培訓,參培居民800餘人次。
  • 麟遊縣發展新社區工廠提升移民搬遷後續就業質量
    麟遊縣發展新社區工廠提升移民搬遷後續就業質量 來源:麟遊縣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0-07-30 08:29 瀏覽次數: 近年來,麟遊縣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社區工廠,探索「閒房變廠房、農民變工人、無業變就業」的就業扶貧模式,帶動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 營造「搬遷後的幸福感」
    由此,安康明確,對全市300戶以上的安置點單獨設置基層黨組織,300戶以下的安置點採取聯合、掛靠方式組建黨組織,對暫不具備成立黨組織條件的安置點選派黨建指導員、第一書記,設立工青婦群團組織。全市1364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黨組織和工作「全覆蓋」。2019年6月,漢陰縣興隆佳苑社區成立黨支部後,經調研發現,社區搬遷群眾有養蠶的傳統,有產業發展扶持資金。
  • 鄄城縣左南安置區: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新生活
    因為經常面臨水患威脅,灘區人大多不會把房子建得很好,這也影響了村民居住環境的改善,「自從搬遷後,不僅環境得到了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在二層樓的社區服務中心裡,容納了辦公室、活動室、黨建室、閱覽室、警務室、衛生室、物業管理辦公室、便民服務大廳、鄉村記憶館等功能,此外,社區裡還建有超市、農村幸福互助院。
  • 「我的扶貧故事」把搬遷群眾帶進「幸福裡」丨凱裡市大橋路社區...
    我所在的清江移民小區安置點是凱裡市易地扶貧搬遷五大安置點之一,現有移民851戶,3712人,其中市內搬遷706戶3126人,跨行政區域搬遷145戶586人,主要來自州內的臺江、劍河、錦屏、黃平等縣。由於搬遷群眾人數多,而且不少搬遷群眾來自不同的地方,移民工作十分繁瑣。
  • 洛陽市堅持搬遷入住與後續扶持兩手抓 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伴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地,張嵩現搬進了新房。村裡發展「手繪小鎮」風生水起,他又利用舊宅發展蜜蜂養殖。「鐵拐張」牌蜂蜜深受寫生愛好者喜愛,他因此脫了貧,還娶了媳婦,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洛陽的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6萬餘人居住在深石山區。鄉親們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擺脫貧困的路只有一條——搬出大山,洛陽的這個任務佔到全省的23%。
  •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讓三都搬遷群眾快速融入...
    三年前搬遷進城時,由於捨不得放下做農活用的鋤頭、斧頭、鐮刀等工具,白大軍一併帶著它們來到了離縣城一公裡的城南社區安置點新家。如今,鋤頭和鐮刀已經生了鏽,根本用不上。「這裡吃穿不愁,平時要上班,哪還需要那些工具?」白大軍沒想到,曾經的生活必需品,就這樣成了擺設。2018年,搬遷到城南安置點後,白大軍和妻子都在社區保潔公司上班。
  • 宣威: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的原則,圍繞省、曲靖市「50個工作目標」要求,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便民服務等,依託原有資源,通過就近就便共享或配建等方式,全面解決搬遷群眾上學、就醫等問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 決勝2020丨就業協管員何松麗:我幫新鄰居找到新工作
    我們是就業協管員」 最近,社區附近的街上又新開了一家川菜館,何松麗決定去跟老闆談談,希望能為移民搬遷安置社區的待業居民,爭取到一到兩個就業崗位。何松麗一看川菜館的招人要求並不高,社區裡的很多人都符合條件,她覺得應該讓大家都來試一試。 入戶走訪及時了解每位居民的就業情況,同時為未就業居民就近推薦相匹配的工作,讓他們儘早融入新環境——這是社區的就業協管員何松麗每天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