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英在製作苗族服飾
□本報記者孔盤龍
用手工描繪出的筆直線條,線條上各色花線在縫紉機下流淌,組合成苗族服飾中的一個又一個圖案,靈巧的雙手、精美的服裝……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這一切都吸引著所有參觀嘉賓的眼球,嘉賓們通過詢問、錄音、鏡頭等方式,將這些美景帶走。
5月6日,記者與市易扶辦工作人員來到鐘山區水月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看到鐘山區貧困五鄉鎮金盆鄉村民楊忠英正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製作苗族服飾。
「工作室裡的每件苗族服裝,都是她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用料特別考究,染料也是她們從山林裡取來的植物熬製的。手繡配合縫紉機,一件衣服要5到10天才能夠做好。在這裡,我們能夠真正看到苗族文化得以傳承。」幸福裡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
楊忠英一家於去年12月搬到水月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就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做苗族服飾,孩子在工作室旁的兒童樂園玩耍,有工作人員照看,家門口就業還能夠管家、管孩子,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楊忠英對此很滿意。
市易扶辦工作人員夏鑫介紹,安置點安置的是鐘山區貧困五鄉鎮金盆鄉、保華鎮、木果鎮、青林鄉的部分群眾。為了更好管理服務群眾,鐘山區在安置點成立了幸福裡居委會黨支部、組建居委會,大力開展創建「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工作,通過「五強五心」舉措,確保易扶搬遷安置後續工作做深做實做細。
市易扶辦工作人員賀海波說:「安置點2017年開工建設,安置群眾588戶277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72戶2696人,佔比97.3%,目前已完成搬遷入住工作,這得益於『五強五心』在安置點的有效開展。」
據了解,在強化基層黨建,讓搬遷群眾對未來「堅定信心」方面,鐘山區在安置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堅持「黨建帶群團建」工作思路,成立了工會、婦聯、健康養老、鄰裡互助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確保每一名搬遷群眾都納入網格化精細管理。
在強化公共服務,讓搬遷群眾保障上「住得放心」方面,完善公共服務陣地,建設以戶籍、就醫、民政、社保等9個窗口為一體的多功能黨群服務大廳,「一站式」服務更加方便群眾;建設完成1所幼兒園,整合區十二小、十四中等優質教學資源,實現49名幼兒入園、763名中小學生全部就近就學;建設衛生服務站,聯合區人民醫院,全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等便民政策,有效避免了搬遷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配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讓群眾開展文體娛樂活動有去處、有設施、有人氣。
在強化文化服務,確保搬遷群眾精神上「感到舒心」方面,搬遷群眾自發組建4支文藝隊伍,開展「感恩教育、移風易俗教育和自主創新教育」三項教育,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成立「品味農耕文化園」,從搬遷群眾中收集各種古老農具、生活用具、手工織品和民間樂器,讓搬遷群眾懷揣念想留住鄉愁、展望未來融入城市;組建「巧娘工作室」等,按照訂單需求製作苗族刺繡、蠟染等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既解決了就業,又傳承了文化。
在強化社區治理,讓搬遷群眾生活上「過得安心」方面,引導搬遷居民自發組建老年人志願者、環境衛生志願者、治安巡邏志願者、文化宣傳志願者等「四支志願者服務隊伍」,開展居民自治,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確保安置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在強化就業培訓,讓搬遷群眾發展上「充滿信心」方面,重點在用好公益性崗位、用活自主創業、抓好勞務輸出、統籌周邊務工、抓實技能培訓促就業「五項就業」上下大力氣。目前,搬遷群眾中510戶1162人勞動力中已解決就業491戶1126人,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基本實現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走進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旁的「巧娘工作室」,只見搬遷群眾三五成群的圍在桌前粘鞋幫。「我們兩個一天能夠粘100多雙鞋幫,晚上加個班,粘200多雙不成問題,一天收入超過100元。」保華鄉村民雷文貴、劉明菊夫妻說,「以前在老家,靠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孩子讀書也很方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
「居委會與水月園區的一個製鞋廠聯繫,通過手工製作,讓我們的搬遷群眾靠勤勞、靠雙手增收。我們還爭取了電動沙發製作、竹掃把加工、烤酒等項目,將帶動更多的群眾就業和自主創業。」幸福裡居委會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