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園裡的「五心」幸福生活——鐘山區水月園區易扶搬遷安置點見聞

2021-01-09 多彩貴州網

楊忠英在製作苗族服飾

  □本報記者孔盤龍

  用手工描繪出的筆直線條,線條上各色花線在縫紉機下流淌,組合成苗族服飾中的一個又一個圖案,靈巧的雙手、精美的服裝……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這一切都吸引著所有參觀嘉賓的眼球,嘉賓們通過詢問、錄音、鏡頭等方式,將這些美景帶走。

  5月6日,記者與市易扶辦工作人員來到鐘山區水月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看到鐘山區貧困五鄉鎮金盆鄉村民楊忠英正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製作苗族服飾。

  「工作室裡的每件苗族服裝,都是她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的,用料特別考究,染料也是她們從山林裡取來的植物熬製的。手繡配合縫紉機,一件衣服要5到10天才能夠做好。在這裡,我們能夠真正看到苗族文化得以傳承。」幸福裡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

  楊忠英一家於去年12月搬到水月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就在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做苗族服飾,孩子在工作室旁的兒童樂園玩耍,有工作人員照看,家門口就業還能夠管家、管孩子,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楊忠英對此很滿意。

  市易扶辦工作人員夏鑫介紹,安置點安置的是鐘山區貧困五鄉鎮金盆鄉、保華鎮、木果鎮、青林鄉的部分群眾。為了更好管理服務群眾,鐘山區在安置點成立了幸福裡居委會黨支部、組建居委會,大力開展創建「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工作,通過「五強五心」舉措,確保易扶搬遷安置後續工作做深做實做細。

  市易扶辦工作人員賀海波說:「安置點2017年開工建設,安置群眾588戶277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72戶2696人,佔比97.3%,目前已完成搬遷入住工作,這得益於『五強五心』在安置點的有效開展。」

  據了解,在強化基層黨建,讓搬遷群眾對未來「堅定信心」方面,鐘山區在安置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堅持「黨建帶群團建」工作思路,成立了工會、婦聯、健康養老、鄰裡互助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確保每一名搬遷群眾都納入網格化精細管理。

  在強化公共服務,讓搬遷群眾保障上「住得放心」方面,完善公共服務陣地,建設以戶籍、就醫、民政、社保等9個窗口為一體的多功能黨群服務大廳,「一站式」服務更加方便群眾;建設完成1所幼兒園,整合區十二小、十四中等優質教學資源,實現49名幼兒入園、763名中小學生全部就近就學;建設衛生服務站,聯合區人民醫院,全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等便民政策,有效避免了搬遷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配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讓群眾開展文體娛樂活動有去處、有設施、有人氣。

  在強化文化服務,確保搬遷群眾精神上「感到舒心」方面,搬遷群眾自發組建4支文藝隊伍,開展「感恩教育、移風易俗教育和自主創新教育」三項教育,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成立「品味農耕文化園」,從搬遷群眾中收集各種古老農具、生活用具、手工織品和民間樂器,讓搬遷群眾懷揣念想留住鄉愁、展望未來融入城市;組建「巧娘工作室」等,按照訂單需求製作苗族刺繡、蠟染等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既解決了就業,又傳承了文化。

  在強化社區治理,讓搬遷群眾生活上「過得安心」方面,引導搬遷居民自發組建老年人志願者、環境衛生志願者、治安巡邏志願者、文化宣傳志願者等「四支志願者服務隊伍」,開展居民自治,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確保安置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在強化就業培訓,讓搬遷群眾發展上「充滿信心」方面,重點在用好公益性崗位、用活自主創業、抓好勞務輸出、統籌周邊務工、抓實技能培訓促就業「五項就業」上下大力氣。目前,搬遷群眾中510戶1162人勞動力中已解決就業491戶1126人,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基本實現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走進苗族文化傳承工作室旁的「巧娘工作室」,只見搬遷群眾三五成群的圍在桌前粘鞋幫。「我們兩個一天能夠粘100多雙鞋幫,晚上加個班,粘200多雙不成問題,一天收入超過100元。」保華鄉村民雷文貴、劉明菊夫妻說,「以前在老家,靠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孩子讀書也很方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

  「居委會與水月園區的一個製鞋廠聯繫,通過手工製作,讓我們的搬遷群眾靠勤勞、靠雙手增收。我們還爭取了電動沙發製作、竹掃把加工、烤酒等項目,將帶動更多的群眾就業和自主創業。」幸福裡居委會工作人員說。

相關焦點

  •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景泰縣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景泰縣對2396戶996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搬遷,一大批群眾開啟了致富新篇章,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搬遷到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1000多戶困難群眾。孫治秀是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搬遷戶,家裡有6口人。搬遷前,她家住在20公裡以外的山裡,靠天吃飯,種的是旱沙地,住的是破舊房子,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感到生活沒盼頭。
  • 「我的脫貧故事」新房子讓我少奮鬥20年|鐘山區南開鄉易地扶貧搬遷...
    我叫陳雪,今年31歲,是鐘山區南開鄉人,以前帶著3個孩子與公婆住在南開鄉合興村二組一間不足40平方米、低矮的小平房裡,靠丈夫打工為生。2019年2月遷入鐘山區南開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家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 廣西田陽:「老鄉家園」裡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深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不斷完善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老鄉家園」周邊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全方位滿足搬遷群眾安居、上學、就醫、就業、創業等需求,搬遷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新華社照片,百色(廣西),2020年4月15日 廣西田陽:「老鄉家園」裡的幸福生活 4月15日,搬遷群眾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老鄉家園」內的扶貧車間工作。
  • 「庭院美 廁所美 村莊美」 西藏森布日搬遷安置點的「美」好生活
    圖為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 攝影:王淑中國西藏網訊 「通過培訓我獲得了一技之長,11月饅頭店和茶館生意很好,賺了2萬多元。」生活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的達修說。圖為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 攝影:王淑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改善海拔氣候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2019年12月,達修跟隨那曲市4058名農牧民群眾一起搬遷入住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
  • 湖南江華:易地搬遷搬出民眾幸福生活
    「我們的易地扶貧移民安置房好,社區環境又漂亮,這樣的房子在縣城現在均價到了4000元一個平米,我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背著掃帚進屋,每戶最多不超過1萬元。」華瑞電子有限公司老闆陳朝暉既是四聯移民去理事會的負責人,又是涔天河水庫移民,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感激不已。他介紹,四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於2018年8月上旬開工,佔地55畝,19棟,全部採用「1+5」磚混結構,一層作為後扶產業用房。
  • 「易」出廣廈萬千 「扶」出火紅生活丨貴州全力以赴縱深推進易地...
    搬進新家園的近萬貧困群眾的生活剛起了個好頭,就遇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必須千方百計挖崗位,多措並舉穩就業,為鄉親們的城市新生活穩住「陣腳」。聲音裡有底氣!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儘快復工,提升帶貧能力,利用公益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業機會。」
  • 永平鎮易地移民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我從大山老村搬到了新社區,現在生活發生大變樣,買東西、出行、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近日,永壽縣永平鎮裕豐社區胡芳芳說道。自從搬到了新社區,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她對現在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特別滿意。胡芳芳一家原本住在蘇興村,老村地處槐林深處,溝壑縱橫,道路、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2018年,在省、市、縣及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永平鎮建成裕豐社區暨貧困群眾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胡芳芳一家成為這項惠民政策的第一批搬遷戶。
  • 貴州印江:搭橋建家天地寬 搬遷群眾生活美
    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這是長期以來生活在山區裡的貧困群眾面對的共同難題,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出大山才有脫貧致富的希望。「十三五」以來,印江自治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013戶17882人,共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個。
  • 「快樂星期六」讓易扶點孩子嗨翻天~~
    「快樂星期六」讓易扶點孩子嗨翻天~~ 2020-06-07 0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崗區代表團到鐘山區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在下步工作中,西崗區將保持幫扶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斷加大對鐘山區在產業幫扶、鞏固脫貧成果等方面的投入,助推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王贇對西崗區多年來對鐘山區的傾力幫扶表示感謝。他說,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西崗區給予了鐘山區鼎力支持。
  • 臨渭區雙創家園社區:「5432」模式顯成效 獲國家級美麗搬遷安置區...
    (記者:王林)「十三五」期間,臨渭區建成4個集中安置社區,共搬遷貧困群眾2535戶10144人,其中雙創家園社區最為典型,該社區建設採取「5432」模式推進,總佔地620畝,布建東西兩大區域,西區以安置居住為主,東區以配套景區為主,共安置貧困群眾503戶2047人,達到了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搬得出
  • 易地搬遷幸福來
    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突出「四引四促」,切實抓好搬遷後扶,取得了顯著實效。易地扶貧搬遷考核連續兩年並列全省第一,「寧遠速度」受到省委書記點讚並批示在全省推廣;首創的「四引四促」後續幫扶經驗在全省全面推介;2020年被評為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防城港市那良鎮那巴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防城港市那良鎮那巴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美如畫 2020-09-19 16: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扎西德勒,我們的新家園——西藏易地扶貧搬遷...
    ——西藏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羅博、王炳坤、趙一鴻  9月的高原,秋高氣爽。  而一場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則是消滅貧困的關鍵。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西藏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睹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生活正在發生新變化。
  • 易地搬遷住新房 黔江金溪鎮村民陳義一家的幸福生活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6日8時訊(記者 姜力菘)為搬進城裡集中安置點的新家,一家人特意挑選了好日子,買來大紅福字貼門口……那天是 2019年12月21日,儘管已過去1年,回憶起當時的心情,黔江區金溪鎮岔河鎮2組村民陳義依然記憶猶新。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原來住的土坯房在山腰上,又舊又破,快要垮了,莫法住了……」站在新村聚居點的院壩裡,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近九旬的吳天壽老人向記者講述住在山腰上的種種不便。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
  • 陝西旬陽縣麻坪鎮:「八小工程」讓搬遷後扶變「厚福」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兩頭跑」,麻坪鎮陽光新區在安置點附近流轉土地20畝,為47戶搬遷戶各免費劃分3分土地,讓搬遷群眾吃菜不用買,「菜園子」工程不僅讓各搬遷群眾經常吃上新鮮菜,還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 搬出窮山窩 走向新生活——新化縣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目前,新化已全面完成主體項目工程建設並實現搬遷入住率100%,全面完成各集中安置點的配套設施建設,正穩步向「打造幸福小區」的目標邁進。在搬遷安置項目建設上,新化緊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將集中安置點選址靠近旅遊景區、小城鎮中心區域、行政村中心區域、縣鄉產業園區。新化共建設易扶項目126個,其中集中安置點124個,靠近景區的有15個、靠近縣鄉產業園區的6個、靠近城鎮的29個、靠近行政村中心的63個。
  • 承德縣一中開學了;頭溝鎮易地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
    承德縣頭溝鎮:易地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生活。近年來,承德縣頭溝鎮立足當地實際,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的總目標,攻堅克難,加速推動安置點建設,讓更多群眾早日搬出大山住進新家走上致富路。據了解,我縣頭溝鎮小孤山集中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涉及小孤山村40戶126人,其中建檔立卡26戶,同步搬遷14戶,目前村民們已全部完成了搬遷安置,住進了新房。走進村民郭顯民家中,房屋裝修精美,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
  • 寧蒗:讓易地搬遷戶家家有副「金扁擔」
    就在瀘沽湖大道兩旁和縣城東過境線之間,分布著3個配套完善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截至2019年底,先後有全縣各鄉鎮的280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共12717人成了這個新城區裡的「新市民」。而今,在易地扶貧搬遷三期「幸福家園」,一家人有了一個100平方米的新家。大女兒遠赴上海務工,小女兒在寧利鄉一幼兒園上班,兒子大學畢業正備考公務員,一家人的生活正越來越有奔頭。寧蒗縣城易地扶貧搬遷二期——河濱家園。(2020年7月9日攝) 「因為上學要走10多公裡山路,我10歲才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