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小魚媽咪育兒原創,歡迎@魚魚媽咪,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文/小魚媽咪育兒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疑問,覺得很有代表性,一起來看一下:
我一直在盡心盡力扮演一個好媽媽,疫情期間每天督促在家學習的女兒。一天因為一點小事,已上大三平時很乖巧的女兒竟對著我說:「這個家沒有你就完美了。」
之後的半個月,我都沒理她。儘管此後她表現比之前要好,學習運動各方面都很自覺,但我心理還是有芥蒂,是我太玻璃心了嗎?
「媽媽,你走開,我不要你「
「媽媽,我要爸爸,你走」
「媽媽,我打死你」
……
相信這些話對於媽媽來說,並不陌生。很多媽媽也跟這位網友一樣經歷過孩子的語言傷害,驚愕之中更帶有深深的傷心。
是啊,自己一直在履行媽媽的責任,竭盡所能地為孩子付出。即使女兒已讀到大三,還絲毫不敢有半點鬆懈,但孩子卻不領情,媽媽確實難以釋懷。
但這其實並不是所謂的玻璃心,而是確實需要警醒了。
◆ 女兒為什麼會這樣說?
也許在女兒眼裡,自己已經大三是個成年人了,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也並不想媽媽過度幹涉自己。
但是媽媽就是不肯放手,依舊每天都嘮嘮叨叨,女兒心裡早就煩悶不已。
但也知道媽媽是為自己著想,想掙脫,卻無可奈何,只能發發牢騷。
◆ 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嗎?
學習應該是自己的事情,她應該要懂得如何安排,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但是很顯然,女兒對學習缺乏自主性。女兒已經上大三了,學習還需要媽媽天天督促。
在此之前,是不是一直太依賴媽媽的督導,其實並沒有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 父母與孩子是否缺少有效溝通?
其實女兒的真實想法是要讓媽媽認識到,自己的確已經長大,想讓媽媽尊重自己,讓自己有自主安排生活、學習的權利。
但是方法不對,直接一句沒頭沒尾的話,不但起不到溝通的效果,還傷了媽媽的所謂的用心良苦。
媽媽也並不主動找女兒溝通以解決矛盾,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鑽牛角尖,暗暗生女兒的氣,想以此來達到繼續幹涉女兒生活的目的。
教育方式問題:
有些父母看似在奉獻和犧牲,但對孩子來說卻是災難。事例中孩子之後的表現更好更自覺,主要是出於內心的愧疚,並不是真正的改變。
不肯放手的父母,容易弄巧成拙,讓孩子有逆反心理。而家長並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任其發展,孩子終會發洩出來。
比如孩子喜歡喝可樂,母親怕影響孩子身體發育不讓孩子喝,孩子又執意要滿足,這樣矛盾就出現了,堅決不讓喝,喝就揍你?還是採用迂迴的辦法?是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問題。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如果一味的鎮壓、幹涉孩子,孩子必然心生逆反,引發矛盾,進而影響親子關係。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優秀的同時,還能與自己相親相愛,那要如何實現呢?
解決方法:
1、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需要自由,想要做主,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並不想被控制,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意願。
父母要其實更應該要充當引導的角色,比如小的時候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自主性、自律性更是重中之重。
2、懂得適當放手。人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能成長。
很多事情,即使你說一萬遍,也不及孩子親身經歷一次。經驗和教訓才是孩子最珍貴的寶藏。
3、定規矩,少嘮叨。若犯錯按規矩執行,不要反覆說教,更不要翻舊帳。
父母的嘮嘮叨叨,管東管西,孩子非但不會感恩,更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厭煩。
4、愛孩子,要先愛自己。父母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應該騰出一些精力,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教大於言傳,看到父母的優秀,孩子自然會深受影響。
父母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毫無疑問,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父母在愛孩子的路上,也請記得聽聽孩子的聲音,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旁觀者姿態,自己少做一點,握住手中的線,把握方向,放手讓孩子自由去飛翔。
你的孩子有說過讓你傷心、氣憤的話嗎?你是怎麼看待的?最後又是怎麼解決的?歡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