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手術機器人系統:幫醫生減少4小時的手術時間

2021-01-08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ROSA手術機器人系統:幫醫生減少4小時的手術時間

發表於 2018-03-27 16:09:00

隨著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其精密、穩定的特性也逐漸得到了醫療行業的認可,手術機器人在醫療領域變得也尤為重要,目前已經有多家醫院開始大批引進機器人來輔助醫生進行一些疑難雜症的手術治療。

機器人腦部手術

今年2月份,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市的Mater Hospital進行了一次腦部手術,該手術由布裡斯班臨床精神外科專家Jason Papacostas主刀,接受手術的是一名47歲的耐藥性癲癇患者。

Mater Hospital是一家樂於嘗試各種先進療法的醫院,所以也不意外,這次手術使用了一套名為ROSA的手術機器人系統。Jason Papacostas教授表示,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大約有90000戶家庭正在遭受癲癇病的困擾,然而很多人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於常規的藥物治療會有耐藥性,在藥物不起作用情況下,手術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傳統的耐藥性癲癇手術一般需要6個小時,這種時間不但容易給醫生造成疲勞,而且耽誤治療效率。而使用ROSA手術機器人則可以在2小時左右完成手術,而且手術效果更安全、更穩定。

Medtech SA和ROSA

手術機器人系統ROSA是由法國公司Medtech SA設計研發,Medtech於2002年成立,總部設於法國南部城市蒙彼利埃,公司專門從事設計、研發和銷售創新的醫療相關輔助手術機器人系統,致力於幫助外科醫生能夠更安全、更高效的實施微創手術。目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已推出51個手術系統,分布在全球各大頂級的神經外科中心,包括克利夫蘭診所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

2007年,Medtech研發了著名的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ROSA出世,ROSA專門用於腦部手術輔助,剛剛推出就獲得了歐洲和北美多家醫院的引進,有醫生評價ROSA說其實腦部手術治療的革命性新技術。

以耐藥性癲癇病為例,癲癇病灶的準確定位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的關鍵。在早期,定位癲癇病灶主要依賴頭皮腦電圖,但是由於腦電信號經過頭皮和顱骨時衰減嚴重,加上發作時肌電活動的影響,約 38% 的患者在所有無創檢查評估後仍不能定位癲癇灶。顱內電極埋置的出現給這部分患者帶來了希望。它的優點是不受頭皮、顱骨、肌電和日常活動的幹擾,清晰地顯示腦電圖的細微變化過程,靈敏度高,不足之處是患者必須要承擔開顱手術放置電極的痛苦和較低的手術風險,如顱內出血、腦水腫、腦脊液漏和感染等。而ROSA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能夠使顱內電極植入手術更便捷、更安全,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傷害和風險,給廣大癲癇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2013年,公司被全球增長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評為神經外科機器人類別的 「歐洲年度企業」。

ROSA最初只有腦部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但這明顯不符合公司「醫療科技革命」的目標,所以,在後來經過研發和整合,2014年7月,Medtech在ROSA機器人的基礎上研發了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並將這兩款成熟的旗艦產品整合,分別取名為「腦部手術機器人 ROSA Brain」 和「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ROSA Spine」。這兩款產品均已獲 CE Mark 認證與美國 FDA 的批准,且在全球上市。其腦部手術機器人於2014年獲得中國藥監局的批准,並已銷入數家國內頂尖的綜合及神經專科醫院。

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ROSA Spine

資本注入

隨著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全球高度關注,Medtech在行業中的聲譽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2015年11月,匯橋資本集團(Ally Bridge Group)宣布,以可轉債及認股權證的形式對Medtech進行投資,總額達1500萬美元。匯橋資本集團是一家專注於跨境醫療投資的基金,他們的資金注入給Medtech帶來了新的活力。

醫療科技市場的慢慢成熟,促進了市場的融合,今年7月,外媒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全球骨科巨頭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公司將的價格收購Medtech,具體收購方式是以按照每股50歐元的價格購買創始人及其他個人持有者手中的140W+的ROSA股份,其餘將以另外協商價格收購匯橋資本手中的若干股份。

由此以來,對於Medtech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機器人對於醫療已經越來越重要,目前,美國已經把手術治療機器、假肢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心理康復輔助機器人、個人護理機器人、智能健康監控系統定為未來發展的六大研究方向。歐洲也在計劃將建立「Robotics for Health-care」網絡,促進醫療機器人在歐洲的發展和應用。中國和亞太地區多家醫院也開始了醫療機器人的引進和研究,這對於未來醫療是一種趨勢。Medtech SA如今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又手握在領域內領先的技術,無論對於手術機器人市場還是醫院、患者,都將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探秘]ROSA機器人是如何進行DBS手術的
    ROSA機器人是近幾年科技發展的集大成者,全稱為「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輔助系統」,它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強大的影像處理系統
  •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解放醫生雙手
    在2017創交會上亮相的手術機器人,是他們朝向目標邁出的第一步。讓醫生坐著做手術  在一些大熱的醫療劇中,已經可以看到類似手術機器人的「身影」:在手術臺前,一臺機器以微創的方式進入人體,醫生在人體外操作這臺機器,最終完成手術。
  • 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李耀說,腔鏡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醫生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才能上崗,而且「醫生少,病人多,根本忙不過來」。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是常事,一些複雜的手術,醫生需要從早到晚在手術臺上忙碌,非常疲憊。回國後,李耀發現和歐美市場相比,醫療器械技術在高速發展,但醫療機器人才剛剛起步。他想研製更契合中國醫生和患者需求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提高效率。
  • 機器人手術系統在食管癌治療中的發展與展望
    應用最多的是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DVSS),因其卓越的機械臂活動度以及三維成像技術,部分彌補了腔鏡食管切除的不足[4]。本文通過回顧相關文獻,探討機器人治療食管癌的技術進展,並對機器人食管癌手術的發展進行展望。
  • 行研|神外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專科化趨勢的重要賽道!
    機器人[4]。RAMS 進行了震顫過濾和梯度運行,手術精確性、靈巧性明顯提高[6]。Le Roux 等[7]應用RAMS 成功進行了大鼠頸動脈吻合手術,但手術時間較人工手術長。       2、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醫療服務質量需求手術機器人能夠更加精準地治療患者疾病,減少患者手術痛苦,降低人工操作失誤,提高醫療效率,也有助於緩解乃至解決國內醫療服務供需的不平衡。
  •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
    作者:崔萌,馬曉東,張猛,朱巍,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開顱手術機器人屬於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範疇,而傳統的神經外科機器人多用於立體定向手術。立體定向機器人輔助神經外科穿刺活檢平均目標準確度已可達0.9~4.5mm,診斷活檢率可達75%~100%。
  •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在臨床中,它應用的很廣泛。比如普通外科、婦產科、神經外科等等。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是整個醫療領域中最尖端的設備,簡單地說它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
  •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330例手術啦!
    「醫生,能讓『達文西』機器人給我做手術嗎?」在哈醫大四院,很多患者都這樣問自己的外科醫生。自2019年6月,哈醫大四院在省內率先引進首臺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以來,這個手術機器人成為患者心中當之無愧的「大明星」!不到一年時間,哈醫大四院已累計完成「達文西」機器人手術330餘例,涉及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甲狀腺外科、肝膽外科、結直腸外科等學科。
  • ROSA手術機器人之父BertinNahum:夢想定會照進現實!
    ROSA One Brain系統是Zimmer Biomet在ROSA Brain的基礎上改進的新一代神經外科機器人。此後,Bertin Nahum便一發不可收地鑽研醫療機器人技術,不放過任何一個跟臺外科醫生手術的機會。
  • 「達文西機器人」主刀肝癌手術
    第一例患者是今年51歲的老程,在體檢中發現肝臟的左右兩葉均有腫瘤,還伴有嚴重的肝硬化,王志偉教授與肝膽胰脾外科主任陸玉華教授經過詳細檢查與討論,決定先對其肝右葉約2釐米的腫瘤實施射頻消融術,對肝左葉5釐米的腫瘤實施手術切除。  如何在手術成功的前提下,將創傷降到最小?微創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派上了用場。
  • ...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無邊
    張忠濤介紹,當前,在醫療領域活躍著眾多手術機器人,其中包括腦外科、骨科、介入手術機器人等,而相對於這些擁有「精準定位」優勢的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因其功能複雜,開發難度也是最高的。它擁有懸掛定位系統,且長著3至4條柔性「手臂」,能夠完成很多精細化操作。「我們現在使用的是一種柔性可彎曲結構的手術器械。
  • 協和醫院完成國內首例機器人胸腔鏡食道閉鎖手術
    湯紹濤教授說,食道閉鎖是小兒較嚴重的畸形,手術最關鍵的,就是重新吻合食管。 「新生兒食道細,又靠近心臟,會隨著心跳顫動,外科醫生縫合時如同踩著浪縫合。」湯紹濤說,稍有不慎,要麼食管漏了,要麼梗阻。如果開胸手術,對孩子創傷太大;而腔鏡手術是二維畫面,專家縫合挑戰大。
  • 全球首創 湘雅醫院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人民網長沙12月12日電 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切除手術和縱膈腫瘤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這一切都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 據悉,其中一臺肺腫瘤手術是全球首例胸外科機器人輔助肺腫瘤切除日間手術。
  • 我校附屬醫院脊柱外科手術專用機器人上崗
    新聞網訊 繼達文西機器人、電磁導航手術系統、沃森機器人大展身手後,近期,我校附屬醫院又應用脊柱外科手術專用機器人成功開展手術11臺。青大附院也成為山東省首家、全國第3家應用機器人進行骨科手術的大型綜合醫院。
  • 《健康生活》|手術機器人:醫生的好幫手
    《健康生活》|手術機器人:醫生的好幫手 2020-08-31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日本醫用機器人首次成功實施手術,醫生贊「百分百滿分」
    手術現場(圖源:產經新聞)據日本《產經新聞》14日報導,神戶大醫院14日宣布,醫療用機器人製造商「Medicaroid」開發的日本首款手術輔助機器人「hinotori」成功實施了第一例手術參與開發並擔任手術主刀的神戶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研究科科長藤澤正人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沒有發生大麻煩,拿到了滿分。萬分感慨。」據醫院介紹,該手術的患者是一名患有前列腺癌的70多歲男性。此次手術是前列腺全摘除,時間約為4個半小時。據說患者術後情況良好。
  • 「妙手」機器人上崗,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
    1月6日,醫院為胡某實施手術,本次手術首次採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操刀」輔助手術,手術獲得圓滿成功。據悉,這是珠海首例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也是珠海首次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完成脊柱、創傷等骨科手術,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珠海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上崗」進行了直播。
  • 威海市立醫院首例穿刺導航機器人手術成功實施
    手術開始後,治療團隊首先對患者進行了肝臟CT掃描並將圖像傳入穿刺導航機器人系統,由機器人系統採集病變區域圖像信息,並確定第一個穿刺點與穿刺路徑。醫生在機器人手臂上連接定位器,行局部麻醉後,在定位器引導下微波刀準確到達預定位置。
  • ...到24小時!全球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成功切除腫瘤_騰訊新聞
    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切除手術和縱膈腫瘤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 如此神奇的一幕令人不可思議,卻有賴於該院胸外科團隊將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與日間手術的優勢相結合,產生了1+1>2的效果。
  • 看機器人如何完成關節置換手術
    也正因如此,為了給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更先進醫療技術,Mako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稱為RIO機器人手臂骨科手術系統),於2019年1月正式入駐北京和睦家醫院。 Mako骨科機器人適用於患有非炎性或炎性退行性關節病的成年人。 適應症包含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和膝關節單髁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