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甄嬛傳》第5期:
前情回顧:
皇后給華妃派了一個宮女——福子,卻在不久後死於了後宮荒僻角落的井裡,而發現的這天正好是各位小主到皇后那首次覲見的時候。
甄嬛、沈眉莊、安陵容在回宮的路上被夏冬春攔住刁難,恰好遇到了一直懷恨在心的華妃,於是夏冬春被賞「一丈紅」。驚慌逃脫後,甄嬛又不小心見到了井裡的福子,於是驚嚇過度後的甄嬛,開始思考人生……
楊角風談《甄嬛傳》第5期:甄遠道有私心,他並不想甄嬛爭寵,為何還讓浣碧也進宮?
一、
剛剛入宮的甄嬛,接連受到驚嚇,又無意中在碎玉軒桂樹底下挖出了麝香,這更讓她恐懼萬分,思前想去,她決定避寵。
但避寵一事並非是甄嬛心血來潮或者臨時決定的,早在她進宮之前,其父甄遠道就已經給她提了醒:
「若無完全把握獲得皇上恩寵,你可一定要韜光養晦、收斂鋒芒……」
什麼叫完全把握?
即使後來的甄嬛到了盛寵之巔峰,她也沒有完全的把握把控皇上的心,到頭來還是危機重重,無法平安快樂,這也跟甄遠道後面這句話產生了矛盾:
「但願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樂,平安終老。」
做父親的,尤其是做女兒的父親,不是有一句話這麼說嘛,自從有了女兒,為父的一條腿就已經邁進了監獄。
沒有任何一名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快快樂樂,平平安安終老一生的,甄遠道的囑咐,正應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甄遠道對甄嬛的愛都是顯而易見的,他也很清楚甄嬛的性格,也知道她的鋒芒外露,從他流出的淚光中,也確實能看出一個父親的擔憂。
但有一點卻讓我們很迷惑:
既然甄遠道為女兒是為之計深遠,那麼,為什麼明知另一個女兒浣碧並不是十分強烈想一同入宮,他還是同意甄嬛的提議,把她派去當甄嬛的貼身丫鬟呢?
二、
當得知甄嬛入選了秀女之後,流蘇和浣碧曾經討論過要不要一起入宮,當時的流蘇回答是小姐去哪她去哪,而浣碧的回答卻有點遲疑:
「我不知道,要是我們這樣一下子都走了,誰來伺候老爺,夫人呀?」
浣碧是甄嬛的同父異母妹妹,這個事實在甄嬛入宮前,甄遠道才告訴她。也是因為其母親是漢人,且是罪臣之後,所以不能光明正大嫁到甄府,自然也就不能給浣碧正式的身份。
其實,此時的浣碧還是存在幻想的,她之所以猶豫不定,是對自己命運的不甘心。如果仍然留在甄府,說不定奇蹟會發生,哪怕甄遠道收她當個義女,也比丫環強啊。至少不會像浣碧後來在宮裡說的那樣,如果不進宮,頂多嫁個府上小廝,終老一生。
但甄遠道並沒有公開認她的準備,一方面為了名聲,另一方面也為了自保,畢竟她是罪臣之後。
對於甄嬛,他尚且希望平平安安過一生,為什麼不讓浣碧留在身邊,哪怕就是嫁個小廝,也能平平安安過一生啊?
用甄嬛的話講,是這樣的:
「將來若有機會,一定給她指個好人家!」
可是要知道,甄嬛嫁給皇上,也就進了後宮,浣碧的身份就是個貼身丫環。皇上後宮能見到的男人除了皇上就是太監了,太監還是半個男人。
甄嬛進了宮,根本就沒機會接觸到好人家,又怎麼能有什麼機會把浣碧嫁給好人家呢?
三、
正所謂,知女莫過父,讓浣碧進宮的背後,藏著甄遠道的私心!
那麼甄遠道究竟有什麼私心呢,我們還得從浣碧說起,以及她進宮前後的變化:
浣碧第一次出場是跟甄嬛還有流朱去寺廟燒香許願,當時流朱和她都是丫鬟身份,但明顯的浣碧穿的衣服要比流蘇華麗的多。
到後來她們入宮後,在某一次浣碧發脾氣之後,流朱擔心大家誤會她,於是向槿汐解釋:
「小主在家時就多讓著她,寵得跟二小姐似的,回頭我跟小主說說她,姑姑別往心裡去。」
按照流朱的說法,浣碧在甄府上時,就已經被寵的像個二小姐了,那麼是不是說明浣碧在甄府時就被老爺和夫人當二小姐對待呢?
並不是,浣碧跟流朱唯一的區別就在於衣服的不同,但並不是說流朱就沒有好衣服。在甄嬛第一次入宮選秀女的時候,流朱跟浣碧穿的衣服並沒有什麼不同,而甄嬛選上秀女回府後,流朱馬上就換了一身樸素的衣服。
實際上,如果大家仔細看劇情,會發現浣碧換來換去,就那麼一件華麗的衣服。不然也不會在甄嬛將安陵容贈送的浮光錦衣服給她後,且警告她別太招搖時,她還是穿著新衣服出去,還諷刺人家安陵容穿同樣的衣服不好看。
這也導致後來安陵容到甄府時,錯把浣碧認為了二小姐,也讓隨同的姨娘大為驚嘆:
「一個丫環都打扮的這麼華貴,可想甄府是多麼的氣派!」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甄府對待府上的丫環,都是好吃好喝相待,並沒有刻意去區分主僕,甚至沒有強制要求浣碧和流朱伺候甄嬛。
四、
關於這一點,在甄嬛入宮並分到碎玉軒之後,一切忙完,三個人去屋裡休息,流朱還知道扶著甄嬛,而浣碧只顧自己伸懶腰。甚至與甄嬛一同坐在臥榻之上,而流朱卻在下面給甄嬛捶腿。
此時的甄嬛可是她們的小主,比在甄府要高貴的多,浣碧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甄府時,她是什麼表現。
那是不是代表浣碧在甄府就是以二小姐的身份自居呢?
當然不是,不然流朱不會這麼介紹她,而甄嬛也不會在聽甄遠道講浣碧是自己妹妹後,驚詫。更何況還有甄母在家,如果真以二小姐自居,不就等於認可了她的身份了嗎,那浣碧也就沒必要派進宮了。
後來甄嬛獲寵後,浣碧的身份也逐步提升,不乏一些拍馬溜須者恭維浣碧。比如說她比那個得寵的餘答應還俊秀呢,比如說她長得跟正在受寵的甄嬛有點像,再比如說她也會被皇上喜歡……
一系列的誇獎讓她找不到北了,也迷失了自己,最終想在皇上面前表現一把,結果弄巧成拙,被皇上諷刺一番,說她太過俗氣。
再到後來,她甚至背叛了甄嬛,被甄嬛及時發現,化險為夷……
她的這種心態,在背叛甄嬛前的一次燒香中展露無疑:
「娘,你一輩子為奴為婢,還要受漢人身份的限制,沒有辦法得到應有的名分,連女兒也只能為奴為俾……」
所以,浣碧最想做的,就是擺脫這個私生女的身份,以及為奴為婢的身份!
五、
之所以浣碧會答應跟著甄嬛進宮,源自於教導還沒入宮的秀女學禮儀的芳若姑姑。當芳若姑姑提到皇上和皇后時,浣碧脫口而出:
「聽說皇后是庶出?」
芳若回答:
「有福之人不分嫡庶!」
這就是後來浣碧種種行為的出發點,她認為,即使自己的庶出,甚至是私生女,但不妨礙她有福。
她的心態在入宮之前就已經崩了:
皇上第一次到碎玉軒,誇了流朱兩句,當時浣碧的臉就拉得跟鞋拔子似的,相當不高興。餘答應受寵,浣碧更不高興,憑什麼她出身和相貌都不如自己,卻搖身一變成了小主?甚至她都妒忌安陵容,認為這個八品縣丞的女兒怎麼也可以受寵,同樣的衣服穿得又沒我好看:
「她原就是窮門小戶出身,再好的料子用在她身上也是白費!」
這也導致了浣碧的最後叛變!
而浣碧的這一系列變化,真的是後來才發生的嗎?
當然不是,流朱都說了,在甄府上的時候她就已經這樣了,而且甄遠道在跟甄嬛夜談的時候也講了她們三個從小一起長大!
那麼我們就要分析一下了,為什麼浣碧在甄府的時候,就已經沒大沒小,不懂禮儀,甄遠道卻不管呢?
六、
其實,造成浣碧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原因,就出自甄遠道身上:
道理很簡單,他覺得對浣碧有愧疚,沒能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所以,這些年來,他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對浣碧已經近乎是溺愛了,除了名分不能給你,其他的能給的全給了。
要衣服給衣服,要首飾給首飾,沒大沒小不伺候人沒關係,跟大小姐平起平坐也沒關係,不懂禮儀,喜歡耍小性子,還是沒關係。
甄遠道明明知道浣碧想要什麼,但迫於形勢,他偏偏給不了她這個名分。越給不了名分,就越在其他地方縱容她,從而沒能讓浣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價值觀。
就像前幾年飽受爭議的一部電視臺節目,叫《變形記》,你把窮苦鄉村的孩子帶到了城裡,又好吃好喝好伺候,帶他見識了世面。回頭又把他送回到窮苦鄉村,他想要一個城裡爸爸的名分,偏偏這是不可能的事。
最終,窮苦鄉村的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憑什麼他有富爸爸,我卻只有窮爸爸,我不甘心!
浣碧本身就是漢人女子生下的孩子,甄遠道愛惜她,把她接到了身邊。本是小姐的身子,偏偏要承受丫環的命運,長此以往,怎麼可能不崩潰?
而甄遠道恰恰是最了解浣碧的,知道她的不甘心,也知道在甄府,她根本就得不到她想要的東西,不如讓她去宮裡闖一闖:
「如此,那就看她的造化了!」
我叫楊角風,我們解讀的不是《甄嬛傳》,而是一部活生生的職場教科書,第5期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關注吧!
前情回顧:
甄嬛傳:細思極恐,被扔進井裡的福子,真的是被華妃害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