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評《記憶記憶》︱俄國歷史的記憶拼圖

2021-01-14 澎湃新聞

《記憶記憶》,[俄]瑪麗亞·斯捷潘諾娃著,李春雨譯,中信出版集團·中信大方2020年11月出版,432頁,78.00元在孩提時代,瑪麗亞·斯捷潘諾娃便決定為自己的家族寫一本書。十來歲時,她在小學的練習本上洋洋灑灑寫了五六頁的家族史。在以後的三十多年,這個計劃一直沒有擱淺,她為此搜集資料,遍訪祖輩們定居過的偏遠小鎮,直到這本以記憶為名的書完結定稿。斯捷潘諾娃的寫作初衷是私人的:源自個人對整個家族的使命感。不過,在寫作的過程中,她漸漸擴張了自己的野心,用她的話說,這是「一次註解20世紀的嘗試」。從這本《記憶記憶》的呈現狀態來看,斯捷潘諾娃檢索到的、對過往的記憶是凌亂不堪的,讀起來有一種玻璃炸裂帶來的震驚與慌亂的感受。那些碎片從不同的角度望過去,可以看到被反映物不同的側面。極度的困惑與極度的震撼奔湧而至,或許這也是一場實驗,用以模仿記憶本身斑駁陸離的面孔。而支撐實驗效果的實驗參數,除了有敘述者眾多經歷豐富的祖輩,還有整個俄羅斯20世紀詭譎多變的歷史。

整本書的開頭第一句話相當簡捷—— 「姑媽死了」。這幾個字確立了整本書的調性——作者想要通過追溯「記憶」,對「死亡」進行再闡釋;以回憶為名,還原當時當地的時代氛圍。不過,這些回憶性的文字與死者們真實的經歷究竟相差多遠,抑或只是斯捷潘諾娃單方面與死者展開的「對話」?這些自然無從考證。斯捷潘諾娃作為一名詩人,詩歌風格極其獨特,而對於「家族記憶」這同一個主題幾十年鍥而不捨的思考,也使得她寫出的文字層次紛繁複雜,不少已經凝結成了個人色彩鮮明的思想觀念(這也是這本書讀起來艱深晦澀的原因之一)。讀完這本書會忍不住想,也許家族史就是斯捷潘諾娃的一個幌子,她是要通過「寫家譜」,展示自己縱橫交叉、龐雜深刻的思想。這些五光十色、類別繁多的思想觀點在家族成員和歷史人物中間交織,仿佛構成了一條條通往神秘花園的、彼此交叉的小徑。

戀物:日常器具的神聖之光

斯捷潘諾娃為自己的追憶過程羅列了上百種舊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為該書封面的、殘缺的瓷娃娃。這些本來只為運輸物料途中減少碰撞而生產的瓷娃娃,在幾十年後成了商店裡走俏的擺件,殘缺使得它們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也是這本書的一個核心隱喻。為了節省成本,這些名為「冰人夏綠蒂」的瓷娃娃在粗糙的加工過程中只有一面上釉,不期然被時間鍍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芒,仿佛當年日本的浮世繪風格繪畫,作為瓷器的包裝紙被帶到歐洲,結果影響了印象主義的繪畫觀念。附著在器物之上的記憶,增加了它的靈韻。文中,斯捷潘諾娃也是從整理加利婭姑媽雜亂的遺物時,觸碰到深居簡出、特立獨行的姑媽的另一面。作為日常器具的舊物,構成了整體歷史的一個個細節。

同樣作為記憶憑證被討論的,是平日裡司空見慣的老照片。斯捷潘諾娃使用了一章的篇幅,對手中的二十張老照片進行了工筆畫一般的描述——是文字描述,而不是將照片直接插入書中作為參考。在隨後的一章,她又否定了照片對於保存記憶具有的權威意義。斯捷潘諾娃對照相術(包括紀實攝影)所持的態度是否定的。她不信任鏡頭下的瞬間,認為它們妨礙了抵達生命的本質。彼時包法利夫人第一次經歷照相術,不禁發出一聲讚嘆:「這就是我。」而後,她從三十六張照片中,挑選出自己最滿意的一張。但是相比於畫像追求的「相似性」,斯捷潘諾娃認為照片的刻板和如實再現反而令人抗拒,「照片的機制並不意味著對現實之物的保存」。

「照片首先關注到的是變化,周而復始的成長、興盛、衰落、消亡……藝術所從事的是截然相反的東西:任何成功的文本庫都是關於成長的大事記,並不與第一條皺紋或者黃褐斑的出現完全吻合。照片則一絲不苟:它確定無疑,所有這些很快就將不復存在,因而儘可能地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一切。」

這裡斯捷潘諾娃展開了一個悖論性的命題:表面上最為忠誠的影像,最終可能距離真相最遠。這部分的論述,大概會讓痴迷於拍照修圖的當代讀者陷入尷尬的境地——如今太多人執著於「理想化攝影」,恨不得出門就戴上一副具有濾過功能的眼鏡。斯捷潘諾娃帶著諷刺,宣稱數碼技術製造出來的大量機械複製的圖片,最終會進入「另一個墓地」,那是一個最終被人拋棄的、龐雜的圖像垃圾場。比較而言,她反倒肯定了攝影師拍照時露出馬腳的疏漏之處,「比如狂歡節絲綢盛裝下的難看鞋子」,至少它們忠誠於自己的時代。

日記與信件:曖昧多義的記憶存儲庫

除了對當事人曾經使用過的器物進行考察,斯捷潘諾娃還把記憶挖掘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他們留下的文字上面。從姑媽留下來的黑色日記本開始,斯捷潘諾娃開始藉助家族成員的文字進行知識考古。不過,她並不認為這些文字都是可信的,她判斷的依據是寫日記的人是否構想了一個「潛在作者」。斯捷潘諾娃據此將日記分成了兩類:具有特定閱讀對象的「表演性日記」,以及為了個人量身打造的私密性日記,外人很難進入。姑媽的信帶給她的是後一種感受,那些事無巨細的清單羅列像寬眼漁網一樣,留下了本人外部生活的可靠證據,而真正的內部生命卻完全留給自己。

日記對於訪客或許是封閉的,而信件則儘可能地敞開了語義豐富的大門。這些信件裡最使人難以忘懷的,是二戰期間發自列寧格勒戰場的幾封家書。作家外祖父的姨弟廖吉克由於徵兵年齡的變更,十九歲便參加二戰,並隨著隊伍四處遷移。像普遍的戰爭文學那樣,廖吉克在信裡向家人傳達愛國的熱情,分享戰場上的喜悅,但他在負傷後也會流露出消極的情緒,向家裡人訴說想家的苦悶。或許那些文字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恐懼。斯捷潘諾娃在文中引用了書寫「列寧格勒大圍困」的作家利季婭·金斯堡的說法,二戰以及「列寧格勒大圍困」使得個性特徵消失,個體的人變成了群體的「死者」。而她的這些追溯將廖吉克從萬千死者的隊伍裡推了出來,使一段近乎遺失記憶重新被發現,被更多人讀到。

此外,書中還有不少信件,穿插在第一、二部分的章節之間,構成了舉足輕重的「插章」。這些通信大都與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人物——太姥姥薩拉·金茲堡有關。薩拉·金茲堡曾遠赴巴黎學醫,從世界著名的醫學院畢業。少女時代她受到革命思想鼓舞,曾參加1905年下諾夫哥羅德的街壘戰,後來由於散發非法傳單被捕。她與後來的蘇聯高層領導人曾經是同學,也數次在政治劫難中倖免,像足夠幸運的「瓷娃娃」一樣得以保全。斯捷潘諾娃選取了她與太姥爺「桑丘·潘沙」之間的通信作為「插章」,這些信件沿著兩條線行進:個人層面上的學業、生活、男女情感,以及公共層面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對時局的評價。這些進入到記憶存儲庫的信件材料是有趣的,它或許不過是革命年代裡的「大眾敘事」,但放在今天的語境裡,以我們的「經驗」去觸摸革命理想主義的文本,會明顯感受到記憶曖昧多義的一面。

故地重遊,尋找記憶花園的坐標

斯捷潘諾娃在書中提到自己華盛頓的一位歷史檔案學者交談時,稱自己是如今非常流行的、熱衷於尋根之旅的遊客之一。事實上,她的尋根之旅比泛泛意義上的遊客要全面豐富許多。在籌備這本書的三十五年時間裡,她沿著祖先走過的路途去了很多地方:為了更多地獲取沉默的家族的隱秘,她走過波欽基的羊腸小道;為了更近地感受到太姥姥當年的心境,她專程造訪過薩拉一個世紀以前在巴黎住過的旅館;為了尋找記憶更深遠的源頭,她只身前往祖太姥爺的故鄉敖德薩……事實上,這些地理坐標也都和俄羅斯歷史的不同側面有隱秘的聯繫,斯捷潘諾娃的尋根之旅帶著一枚俄羅斯歷史的羅盤。

尋訪的過程有些類似於懸疑小說的情節,但很少有「水落石出」的結局撫慰旅途的勞頓。在赫爾松市的檔案局,她從文件中獲知祖太姥爺曾經一手操辦鑄鋼廠、鑄鐵廠、機器製造廠,也從1918年的工廠委員會的一份會議記錄中,讀到古列維奇私人財產移交至工廠工人所有的決議,甚至從普遍的歷史文獻中了解到1917-1920年間赫爾松經歷的政權更迭、社會變動,但關於祖太姥爺個人的命運,她卻沒能夠得到任何確切的消息。具體的「人」的形象被隱沒了,只有博物館裡一臺龐大的、配件完整的犁具還聳立著,機身的大寫基裡爾字母「古列維奇卡霍夫卡工廠」,證實祖太姥爺的家族確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

通過故地重遊重建歷史形象,這是一種精準的考古,還是個人主觀情感的附會,在斯捷潘諾娃筆下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命題。在友人的帶領下,她來到位於薩拉託夫的外祖父的舊宅院。院子裡的一切令她激動不已,她覺得自己與這個地方心靈相通,「我清晰地回想起了一切,纖維畢現地還原了家族當年在此地的生活:他們如何在此地居住,又為何離開這裡。院子將我抱在了懷裡」。然而,此後不久,朋友卻打電話告訴她,上次搞錯了,他們去的並非外祖父的宅院。這段經歷對所有試圖找回記憶的人,都構成了一次拷問:我們真的是在忠實地保存自己的記憶,還是被一種對自己有利的力量裹挾著「編排記憶」?

「同時代人」:家族記憶的「大歷史」視野

單純寫家族成員的命運不會是斯捷潘諾娃的落腳點。在她包羅萬象的追溯中,家族的記憶從純粹私人的空間跳脫了出來,她將追憶的範圍擴大到與自己的祖輩同時代的世界文化名人身上,大量的歷史史實與家族成員間的命運遭際相互交織纏繞,作為參考的「同時代人」,構成了通往二十世紀記憶花園的另一條幽暗的入口。

譬如,從作品內頁的家族人物圖譜可以看到,斯捷潘諾娃的祖先們來自於斯捷潘諾夫、金茲堡、弗裡德曼、古列維奇,而這些姓氏中有三個都屬於猶太人。在追溯記憶的過程裡,斯捷潘諾娃也曾經多次提到猶太人的歷史境遇問題,這個二十世紀人類記憶繩索上的一個死結。從太姥姥寄往家中的明信片和信中對一切與猶太人有關的信息諱莫如深,到格奧爾基·伊萬諾夫、庫茲明、勃洛克等人對曼德爾施塔姆猶太身份的揶揄,猶太人的種族問題像一條充滿恥辱的尾巴一樣,被藏在了俄國主流文化的背後。不僅如此,斯捷潘諾娃還在世界各地拜訪屠猶遇難者紀念館、猶太公墓,尋訪那些文化名人的蹤跡,如遭到納粹迫害的夏洛特·薩洛蒙、安妮·弗蘭克等,在一陣虛妄的衝動驅使下,她甚至希望可以憑藉個人的回憶,拯救湖裡那些「像煮熟的餃子一樣在沸鍋裡翻滾」的頭顱。現實生活裡,那被驅逐、被迫害的陰影揮之不去,以至於斯捷潘諾娃的父親得知自己當年的家書要被發表,表示了強烈的反對。祖輩們在歷次政治鬥爭中遭遇的無妄之災,教給了他們韜光養晦的哲學,斯捷潘諾娃卻勇敢地向人暴露傷疤,她試圖重整這些慘烈的記憶,恢復自己的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應有的地位。

俄羅斯評論家將這本書稱為「世界之書」,這主要是就它寬廣的寫作視野而論。斯捷潘諾娃擔任了多年文藝網站的主編,平日閱讀面十分龐雜。她身上具有俄羅斯白銀時代知識分子的特質,對世界文化如數家珍,這從譯者在正文後附上的兩百多條注釋就可以看出來。斯捷潘諾娃在與故去的家庭成員對話,也在和世界文化名人進行觀點的溝通,賽巴爾德、曼德爾施塔姆、拉斐爾·戈德切恩、弗朗西斯卡·伍德曼、夏洛特·薩洛蒙等等文化符號,被同一根線串了起來:究竟什麼是記憶?應當怎麼去看待人類的記憶。尤其是在那些形成巨大歷史分水嶺的事件之後,應該怎樣講述所謂的「後記憶」?

在具有非虛構特徵的散文集《時代的喧囂》裡,詩人曼德爾施塔姆追憶了自己和同時代人的過去。斯捷潘諾娃認為,他的目的是將過去「蓋棺定論」,歸根結底「排斥記憶」,而這是同時代的大部分作家不能認同的。他的朋友茨維塔耶娃也是堅定的反對者之一。她以丈夫的白衛軍形象為傲,曾經寫過多首詩歌獻給心目中的「騎士」。她認為曼德爾施塔姆站在布爾什維克的立場詆毀了白衛軍,因此在多個場合對他進行批判——她要擁護的「記憶」,完全是另一種模樣。斯捷潘諾娃藉此對記憶的客觀性再次提出質疑。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讓家族記憶在「大歷史」的背景下模糊了邊界,成了思想史研究的剖面。

作為本書中心人物的太姥姥薩拉·金茲堡,和「瓷娃娃」一樣,是歷次劫難的倖存者之一。過往的經歷塑造了她,使得晚年的她顯得極其幹練,「山巖一樣」,「仿佛一座消散之力的紀念碑」。在斯捷潘諾娃留存下來關於她的記憶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薩拉·金茲堡喜愛在鋼琴旁彈琴唱歌,她最後一次天鵝遺曲般的歌唱,選擇的竟然是青春時代低沉而悲壯的《你們在殊死搏鬥中犧牲》。當那激動的嗓音從她衰老的軀體裡湧出時,「身陷布特爾斯基監獄的十五歲的馬雅可夫斯基、手持《愛爾福特綱領》的中學生曼德爾施塔姆、雅爾達革命者集會上的十三歲的茨維塔耶娃」——所有太姥姥同時代的年輕人奏響了一曲合唱,宣布要與舊世界決裂。通過種種記憶的拼貼,斯捷潘諾娃再次試圖擴大家族記憶的範圍,所有相互交叉的小徑朝著同一個方向延伸——俄羅斯乃至全世界整個二十世紀詭譎多變的文化與歷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記憶記憶》:塑造完滿自我與未來的碎片
    採寫丨宮子《記憶記憶》作者:(俄)瑪麗亞·斯捷潘諾娃譯者:李春雨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1月致敬詞記憶不是單純的往昔,它是銜接著當下與未來的橋梁。我們或許無法將記憶轉化為明晰具體的當下,然而,通過捕捉記憶的過程,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接近完滿的認知,正如在意識到拼圖的所有碎片後,才有可能構想完整的畫面一樣。我們致敬《記憶記憶》,致敬創作了它的俄羅斯作家瑪麗亞·斯捷潘諾娃。
  • 《記憶記憶》:一曲吟唱「冰人夏綠蒂」|書評
    作者始終營造出讀者在場的真實感,以各種記憶材料為佐證,將家族往事與俄羅斯20世紀風雲詭譎的歷史事件一一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史詩作品。 歷史與記憶仿佛存在於同一空間卻屬於兩個世界的孿生姐妹,譬如「冰人夏綠蒂」的正反兩面,我們以為後背朝天浮在水面上的粗陋已經是記憶的全部,殊不知歷史的真相往往由於過於沉重而背離人們的視線,將自我深深埋於水下。
  • 《記憶記憶》:缺胳膊斷腿、身體磨損,依然努力向前奔跑的冰人
    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俄國詩人瑪麗亞·斯捷潘諾娃寫出了《記憶記憶》這本書。《柏林報》評價它有「片段式的反思和有力的詩性」,《莫斯科回聲》說它是「近幾年最重要的俄語小說,一場仍懂得閱讀之人的盛宴」。它還斬獲許多文學大獎,比如「帕斯捷爾納克文學獎」「安德烈·別雷獎」「萊裡奇·皮詩歌獎」等等獎項。《記憶記憶》真的有盛讚之中的那麼優秀嗎?
  • 三代人時光記憶裡的檢察拼圖
    我們翻開記憶中的老照片,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都在訴說著一段檢察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三代檢察人,聆聽他們四十年的檢察記憶,拼湊那張時光記憶裡的檢察拼圖。80年代從前的我們辦公地點兼辦案區域,艱苦的條件沒有難倒老一輩的檢察人。從前的我們只有兩個輪子、一張紙、一支筆,就能撐起心中小小的檢察夢想。
  • 《神堂記憶》:與主流歷史不盡相同的「社會記憶」
    在《神堂記憶》中,人類學家景軍藉助大川村民口耳相傳的口述歷史,重建了與主流「歷史」不盡相同的「社會記憶」,描述了個人的遭遇
  • 高中歷史最難記憶?掌握這幾個方法,成績分分鐘80+
    歷史對於大多數文科生,可能最大的痛就在於:背!確實,高中歷史知識點繁瑣複雜,如果沒有記憶方法和策略,記住的內容一多,就很容易混淆。 這裡學長給大家分享幾種記憶方法,掌握住了成績很容易提升!
  • 醫學英語學習:醫學英語詞根快速記憶方法
    那麼,如何克服困難,從而達到快速記憶的目的呢?本章通過列舉大量常駐用醫學詞彙的分解式實例,來充分說詞根在快速記憶單詞時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習才應該熟記它們的拼法和含義,除此之外,再熟練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綴和後綴,可以斷定,拼寫笛長的單詞也全變得容易記憶了。
  • 為什麼說《記憶記憶》是近幾年最重要的俄語小說?
    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記憶記憶》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被譽為「近幾年最重要的俄語小說」。《記憶記憶》文本獨特,敘事與哲思交錯,精巧和遼闊並存。全書由兩條線串起,一條是作者對20世紀歐美文藝界的回溯,探尋俄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記憶保留白銀時代精神;一條則是作者通過尋找自己的家族遺蹟,拼湊出一個俄羅斯猶太家族幾代人的生命歷程。
  • 記憶與記憶障礙
    一、記憶量的改變 記憶量的改變包括記憶增強、記憶減退和遺忘三方面,臨床上多見的是記憶減退。
  • 中國歷史朝代記憶口訣
    中國歷史朝代記憶口訣
  • 過目不忘記憶力訓練,如何記憶竹子、荔枝單詞
    而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做出更容易孩子記憶的單詞課程,所以發散思維,豐富想像力,提高記憶力,對孩子各方面的學習都是有好處的。說到咱們的記單詞也是需要想像力和分析力的。比如下面這兩個單詞的記憶:bamboo [bmbu] 竹子拆分:bam 爸媽近似音,boo 像600記憶:爸媽種了600根竹子
  • 開發記憶潛能,過目不忘的記憶技巧
    《超級記憶術》秦泉 主編大腦並不會隨著時間的逝去而生鏽,只是我們淺薄的觀點不再要求自己學習和記憶。其實人到了三十歲心理才算成熟,開發記憶技巧有的時候記憶的效果會比孩子還好。只需要改變單純的機械記憶,掌握一些記憶要訣,活到老學到老,記憶也應該如此。
  • 記憶簡史:記憶的探索與科學基礎
    文/卞同學本文主要圍繞「記憶的傳承」、「人類對記憶的探索」和「記憶的科學基礎」三個方面進行分享。通過回眸歷史,初窺人類記憶簡史;直面記憶困境,準備出發,迎難而上,向「記不住」發起挑戰!1 記憶傳承記憶是人類存在的基礎。那麼人類的記憶從古至今都是以什麼方式存儲和傳承的呢?
  • 鐫刻母城記憶 賡續歷史文脈——2020•母城記憶志願者團拜會綜述
    小編絮語重慶「母城記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間志願者組織,旨在倡導人們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目前,「母城記憶」微信群已經匯集了2000多名重慶母城文化保護與傳承志願者。是共同的愛好和對「母城」文化的傳播,讓大家相互走到了一起,聚在了一起,尋找母城記憶,飽覽魅力重慶,保護歷史文脈。
  • 淺析人類兩種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記憶是人類一種重要能力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記憶系統,我們將記憶分為兩種:第一種工作記憶;第二種長期記憶。所謂第一種記憶「工作記憶」,主要是指人類大腦對於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時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在之前科學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的工作記憶一次性只能容納7個記憶單位或者組塊。
  • 歷史哲學中那些關於記憶的往事
    在與回憶區別的意義上,記憶屬 於關於非親歷性對象的間接識記,如我們由閱讀史乘所得的對史實的記憶。這種記憶往往屬於 「語義性記憶」,不必然伴隨憶者的情感體驗。就此而論,歷史對我們來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均屬 於記憶而非回憶。
  • 中國歷史年表記憶口訣
    全球通史「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 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 盤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註:三皇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 初中歷史地理兩門學科,採用正確方法增加記憶效果,減輕記憶負擔
    初中歷史地理兩門學科,無從下手只會死記硬背,短暫性記憶效率低很多同學在沒有理解知識點和深層含義之後,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即使當時記住了,忘得也很快,屬於短暫性記憶,長期下來,效率很低,同學也會進行自我懷疑,是否是自己的記憶力比較差導致短暫性記憶,之後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出現逃避學習的現象。
  • 筆記|C6 記憶 之二、感覺記憶 & 三、短時記憶
    二、感覺記憶(一)感覺記憶的含義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感覺登記)。它是記憶系統開始的階段。存儲時間大約為0.25—4秒。(二)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感覺記憶的編碼)1.
  • 怎麼喚醒消費者對品牌的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
    在認知心理學中,一般吧記憶的種類分為「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這三類。這種記憶形態的分類與廣告效果的信息處理過程相對應。廣告信息處理的結果主要是情節記憶的形式;品牌信息處理的結果是作為概念記憶被保存;而購買信息處理是一種需求與品牌相結合的形式,因此適合採用程序記憶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