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齋」已不時髦了?那就持「心齋」吧

2020-12-16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玄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小時候常聽鄰居家的太婆講神話故事,記得每逢初一、十五的時候她都會跟家裡人提醒要「吃齋」。第一次聽到這詞就覺得挺奇怪?看太婆「吃齋」那餐飯也沒啥嘛,難道這餐加了一個「齋」字在太婆那就變得特別好吃?記得那時候問了太婆,她老人家說就是那個樣嘛,反正是那個樣也沒說明白。

後來長大後朦朦朧朧知道一點,這個「齋」不是為了「吃」,而是要「持」的。入了道門之後,有了更多的接觸方知「齋」並非如此。在《修真辨難前編參證》中,講到:「道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若非齋戒,不得妄聽。」

齋戒牌

索性就仔細查查看,不過是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這個「吃齋」、「持齋」大有說頭,且不簡單吆。先看這個「齋」字,有如下解釋:

1、古祭祀前整潔身心,以示虔誠。

2、指施捨給道士的財物飯食為齋。

3、稱謂,名詞。謂身無雜務,心不外想,內外清虛,抱元守一。

4、一種修持方式。言潔齊心地,靜定安慮,毋使雜亂。

通過這四個關於「齋」的解釋,發現有三處解釋都提到了另外一個字「心」,想必諸位道友也都已經發現了。那麼,小道就要拋出今天的話題了——「心齋」。「心齋」最早出現於《南華經·人世間》。南華真人借孔子和其弟子顏回之口,提出「心齋」這個概念,並對「心齋」進行闡述。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注釋:

有心:指懷有積極用世之心。

暤(hào):通作「昊」,廣大的意思。「暤天」就是上天。

宜:當,合適。

葷:舊注指葷辛,即蔥蒜之類的菜。

一志:意思是凝寂虛忘,摒除雜念,心思高度專一。

氣:在中國哲學中「氣」是一極為重要的概念,指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

南華真人這裡借孔子和其弟子顏回之口,提出「心齋」這個概念,並對「心齋」進行闡述。小道就以自己淺薄理解,試著翻譯一下:

孔夫子對顏回說:我現在呢要給你講「齋」。以有求之心謀事,哪會那麼容易成功呢?凡事太容易,則不合天道啊。顏回就老實答道:我本來就家裡條件不好,飲酒、吃肉、食葷已經斷了好幾個月,這還不算齋嗎?

想必當時孔夫子是搖了搖頭的,然後說道:好徒弟啊,你說的這個這屬於祭祀範圍之「齋」,並非「心齋」。顏回一聽「心齋」,當即就問:「心齋」是什麼。(可見顏回是真的好學生,馬上就能領會到老師的意思,若是當時小道在場,可能就「嗯嗯」兩句跑開了)孔夫子答道:專一心念,不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再一步莫用心聽用之以「氣」。所聽之聲止於耳,能聽之聲止於心,從而和於真道。

接下來,南華真人借孔夫子的話又提了一遍:首先,「氣」需要內在身心虛靈自然。再接下去,把這個內在虛靈的境界保任久了之後,自然會回歸到道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心齋」。

在這段關於「心齋」的探討對話,孔子所傳顏回的「心齋」屬「內聖外王」中「內聖」之修養工夫,也是修道者內煉之法。

道祖在《道德經》中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道祖所言關於返還本源之道,若是做到了「心齋」那不就是其最好的註解嗎。

《論語·子罕》中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提出要杜絕四種思維方式:不憑空亂揣測、不絕對偏執、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尊。在自媒體高度發展和傳播的今天,各種信息迎面撲來,當然這其中有利亦有弊。如何超脫回歸自我、達到天人合一,這個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其實也就是依孔夫子所言要我們放下固執和偏見,收攝身心「和其光、同其塵」做到「心齋」,也就是與道相應。

修行且不離塵世這個大道場,是一個修道者自我探索和終身奮鬥追求的事業。祖師們的智慧,已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裡生生不息的傳承下來。道不遠人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似魚在水中而不覺水一樣。作為後繼者的我們要給祖師長臉吆,諸位道友共勉。

相關焦點

  • 從「心齋」、「坐忘」談思維意識在應用中如何內修
    今天就「心齋」和「坐忘」來談談思維意識在應用中如何內修。先說「心齋」:「心齋」是淨化思維意識方法中的一種吧?文字這東西永遠敘不透思想中的潛臺詞和話外之音;其一,「唯道集虛」,這虛的境界裡有什麼示相沒法說清楚,在這裡以四字簡略了,當中已省去N字;其二,結合前文,顏回是準備去說服衛國國君的,而夫子卻提出「心齋」的方法,在我們常人看來這兩者不搭界;這就是夫子看重「心齋」的威力,你悟到了道的境界,當然有能力面對一切,應對一個衛國的國君當然是遊刃有餘了。為什麼?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同時我們從「心齋」這段話中,很容易聯想到戰國時代南北道家諸多觀點的相通之處。「心齋」修養方法,最緊要的是心神專注,其進程只簡要地這麼提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些乍讀起來有些玄虛,其實它們是可以被經驗或體驗到的,那就是從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統轄功能,而後到氣的運行,循序而進,層層提升。
  • 論「坐忘」與「心齋」法
    肢體聰明,識不自識,幻者認以為識。知身本於無有,則支體將自墮。必期於墮之者,未離於身見也。知心本於不生,則聰明將自黜。必期於黜之者,未離於心見也。且肢體聰明之尚無,則仁義禮樂之安有。向也作德於肝膈之上,而物物皆知,今也無知。向也役心於眉睫之間,而物物皆見,今也無見。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對於《易經》哲學,黑格爾這樣評價道:「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相比而言,現象學這一派就不一樣了, 通過它的思想視野,有些哲學家能夠看到東方思想的優點。
  • 從心齋 茞溪 食香草的豬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是我家老祖宗說的。一個人既能遵照自己的內心,說自己想說的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還能不破壞共守的規則,有超然處,合自然法,這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於是我便取從心二字為齋號,自號從心齋主人,但實際上有號無齋,只聽了個名聲。        茞溪是後來取的。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字讀什麼?有什麼含意?茞是香草,茞溪就是一條長滿香草的小溪。這是我理想的歸處。另外,我屬豬,茞是草字頭,溪是水字旁,有草有水,不愁吃喝。這是我生活的願望。朋友半開玩笑地問:一頭食香草的豬?我也半開玩笑地答,要麼香死,要麼餓死。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 心齋—讓自己集中專注的修行方式,平靜身心,專注聚集
    心齋的修行不在於形式,聽息也好,靜氣也好,這些都是形式,如果念頭很亂,這些形式做法停止不了自己的念頭。昨天一位練習過心齋的朋友說,他喜歡做數獨,做完數獨遊戲後,不僅不覺得腦子累,反而腦袋很專注,很有精神。另一位朋友喜歡喜歡畫畫,畫完之後也有同樣的感受。沉浸其中,感受不到自己和外在,寧靜守一,這就是心齋。
  • 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那怎麼去除這感情中的些煩惱呢?我們來看下《心齋》。《心齋》是以孔子和顏回的對話的形式敘述的,顏回遇到了麻煩,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向孔子請教良策,孔子,你先進行齋心,我再告訴你辦法。顏回說,我家裡窮,好幾個月沒喝酒吃葷了,這算不算齋心呢?孔子答到,你這是「行齋」,而不是「心齋」。
  • 虛者心齋也
    在《莊子·人世間》這一篇裡,莊子提到了一個重要詞語就是「心齋」。心齋怎麼解釋呢?如果用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虛」。虛又是什麼意思呢?虛是與實相對的。裡面充滿了辯證認知的方法論。以至於讓初聞大道的顏回說到:在不知道心齋的時候我是真實的我自己,在領悟到心齋後我才知道就不曾有我自己。
  • 何謂「心齋」?《周易》鹹卦中的天人感應之道
    莊子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很妙的「虛舟」的比喻:「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把自己變成虛舟的辦法,就是「無心」。孔子把這個「虛」字稱為「心齋」,是道之所集: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人間世》
  • 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是修道人斷染的根本途徑
    可見,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生天得道經》指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可見,生天得道之法將齋戒也提到了前面。那麼,道教究竟為何如此看重齋戒呢?《三天內解經》指出:學道首先持齋,外則不染塵垢,內則五藏清虛,降真致神,與道合居。能修長齋者,與道合真,不犯禁戒。齋,即存三守一。
  • 《延禧攻略》裕太妃一生吃齋念佛,卻被一道天雷劈死,天大的笑話
    《延禧攻略》裕太妃一生吃齋念佛,卻被一道天雷劈死,天大的笑話在大家心中吃齋念佛之人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應該是慈悲為懷之人,但世上也並非所有都是如此,如《甄嬛傳》中的靜白師太,在比如說《延禧攻略》中的裕太妃,《延禧攻略》這部劇當時還是非常成功的,這個裕太妃也是一個比較奇葩的角色,用高貴妃的話來說她就是紫禁城中最大的笑話,一輩子都在吃齋念佛,最終卻被一道天雷給劈死了,與她生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怎麼讓小巧的Mini包更時髦 加條看似不搭的寬肩帶吧
    時髦寬肩帶Mini包  Mini包包雖小,也是能掀起一陣時髦浪潮的,最近時髦達人想在厚重的外套下,凸顯Mini包包的時髦感,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娛樂圈的時尚明星景甜、李沁、袁姍姍、王子文等都在小包包的搭配上花了些心思。
  • 冬天想要穿的顯瘦又好看,那就選大翻領外套吧,時髦洋氣又好搭
    而屬於冬季的外套款式那可以說是多姿多彩的,形態各異或者是在衣服一些小細節上面的略有一些不同,那視線就不一樣,會打扮的女人會很好的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穿搭,而不會穿的有些喜歡隨大流。但是這樣是穿不出自己的特色的。
  • 這位日本和尚不吃齋念佛,卻想改變日本,還闖下了偌大名號
    摘要:這位日本和尚不吃齋念佛,卻想改變日本,還闖下了偌大名號江戶時代,自從黑船來航後,日本上下開始思變,其中最為激烈的就是長州藩。除了藩立學校培養人才外,各種寺子屋和私塾大量出現,雖然這些地方只教導百姓識字讀書,但並非全部如此。
  • 周一請吃素:新素食主義 讓「吃齋」成為一種美食態度
    新素食主義讓「吃齋」成為一種美食態度(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時下,如果你在餐桌上碰到某位女士發出「我吃素」的聲明,不要大驚小怪。吃素,對很多人來說,已不再是出於宗教的禁忌和約束。「吃齋」已經成為一種很時尚的「我行我素」的美食態度。濱城漸起「素食」風家住南竹島的網友「緣素」是2005年加入素食一族的。在她看來,素食與環保、動物保護一樣,代表著一種「不受汙染」的文化品位和現代意識。剛吃素時,「緣素」很不適應,每頓飯似乎都要與大魚大肉的誘惑作鬥爭。
  • 延禧攻略:裕太妃一生吃齋念佛,為何最後被雷劈死,天大的笑話!
    延禧攻略:裕太妃一生吃齋念佛,為何最後被雷劈死,天大的笑話!延禧攻略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非常的經典,並且也是非常的好看,劇中的每一個人物的穿著打扮都是那麼的經典,並且人物刻畫的非常成功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劇中非常的奇葩的事情,就是裕太妃一生吃齋禮佛,為何最後卻被活活的劈死了!
  • 鑑賞|洙心齋葡萄浮雕茶則
    茶則在於藝術的介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品,擺放在茶席上,在造型上求方正簡約,簡約得好,往往意思不減反而回味無窮。不同的茶則可以創造不同的情趣,因材質極美, 只需最簡單的造型,用意在樸內含禪意。這款日本洙心齋茶則,以日本芝麻斑竹製作而成,表面有葡萄串及一些夏日動物的浮雕。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大小適中,包漿漂亮是一款難得的佳品!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覺得就如同這次肖戰被黑的事件來說,他應該怎樣應付艱難的世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