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玄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小時候常聽鄰居家的太婆講神話故事,記得每逢初一、十五的時候她都會跟家裡人提醒要「吃齋」。第一次聽到這詞就覺得挺奇怪?看太婆「吃齋」那餐飯也沒啥嘛,難道這餐加了一個「齋」字在太婆那就變得特別好吃?記得那時候問了太婆,她老人家說就是那個樣嘛,反正是那個樣也沒說明白。
後來長大後朦朦朧朧知道一點,這個「齋」不是為了「吃」,而是要「持」的。入了道門之後,有了更多的接觸方知「齋」並非如此。在《修真辨難前編參證》中,講到:「道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若非齋戒,不得妄聽。」
齋戒牌
索性就仔細查查看,不過是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這個「吃齋」、「持齋」大有說頭,且不簡單吆。先看這個「齋」字,有如下解釋:
1、古祭祀前整潔身心,以示虔誠。
2、指施捨給道士的財物飯食為齋。
3、稱謂,名詞。謂身無雜務,心不外想,內外清虛,抱元守一。
4、一種修持方式。言潔齊心地,靜定安慮,毋使雜亂。
通過這四個關於「齋」的解釋,發現有三處解釋都提到了另外一個字「心」,想必諸位道友也都已經發現了。那麼,小道就要拋出今天的話題了——「心齋」。「心齋」最早出現於《南華經·人世間》。南華真人借孔子和其弟子顏回之口,提出「心齋」這個概念,並對「心齋」進行闡述。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注釋:
有心:指懷有積極用世之心。
暤(hào):通作「昊」,廣大的意思。「暤天」就是上天。
宜:當,合適。
葷:舊注指葷辛,即蔥蒜之類的菜。
一志:意思是凝寂虛忘,摒除雜念,心思高度專一。
氣:在中國哲學中「氣」是一極為重要的概念,指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
南華真人這裡借孔子和其弟子顏回之口,提出「心齋」這個概念,並對「心齋」進行闡述。小道就以自己淺薄理解,試著翻譯一下:
孔夫子對顏回說:我現在呢要給你講「齋」。以有求之心謀事,哪會那麼容易成功呢?凡事太容易,則不合天道啊。顏回就老實答道:我本來就家裡條件不好,飲酒、吃肉、食葷已經斷了好幾個月,這還不算齋嗎?
想必當時孔夫子是搖了搖頭的,然後說道:好徒弟啊,你說的這個這屬於祭祀範圍之「齋」,並非「心齋」。顏回一聽「心齋」,當即就問:「心齋」是什麼。(可見顏回是真的好學生,馬上就能領會到老師的意思,若是當時小道在場,可能就「嗯嗯」兩句跑開了)孔夫子答道:專一心念,不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再一步莫用心聽用之以「氣」。所聽之聲止於耳,能聽之聲止於心,從而和於真道。
接下來,南華真人借孔夫子的話又提了一遍:首先,「氣」需要內在身心虛靈自然。再接下去,把這個內在虛靈的境界保任久了之後,自然會回歸到道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心齋」。
在這段關於「心齋」的探討對話,孔子所傳顏回的「心齋」屬「內聖外王」中「內聖」之修養工夫,也是修道者內煉之法。
道祖在《道德經》中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道祖所言關於返還本源之道,若是做到了「心齋」那不就是其最好的註解嗎。
《論語·子罕》中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提出要杜絕四種思維方式:不憑空亂揣測、不絕對偏執、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尊。在自媒體高度發展和傳播的今天,各種信息迎面撲來,當然這其中有利亦有弊。如何超脫回歸自我、達到天人合一,這個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其實也就是依孔夫子所言要我們放下固執和偏見,收攝身心「和其光、同其塵」做到「心齋」,也就是與道相應。
修行且不離塵世這個大道場,是一個修道者自我探索和終身奮鬥追求的事業。祖師們的智慧,已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裡生生不息的傳承下來。道不遠人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似魚在水中而不覺水一樣。作為後繼者的我們要給祖師長臉吆,諸位道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