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甲魚)
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就會發現,現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去哪都是開車、公交等,大街上步行的人越來越少。交通的便利為我們換來了「舒服、節省時間」,反之也送給我們一具弱不禁風的體魄。每年變季時,人們感冒的次數也有所增加,醫院、診所長期排隊。說到底,科學改變習慣,習慣改變體質。
值得高興的是,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注重運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馬拉松賽場更是幾十萬人的踴躍報名。如今,小區附近的公園裡,不僅能看到中老年人跳廣場舞,還能看到年輕人跑步。
每天堅持跑步對身體的傷害大,還是對健康更有益?可以確定的是,跑步對體質有正面的幫助。可以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減少生病的可能性,提升生活幸福感。不過跑步也沒那麼簡單,它需要你科學地運用跑姿。好的跑姿可以讓我們跑得又快、又輕鬆,並防止運動損傷。
跑步技術動作其實很簡單,先把它分為三個區域來看。從上至下,上肢:手臂、肩部、頭部;軀幹:背部、核心;下肢:腳、小腿、臀部。業餘跑者們只要合理運用跑姿,就可以避免受傷,還能提高運動成績。
1. 上肢技術:在跑步過程中,上肢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如果是中長跑,上肢的主要職責是協調雙腿的快速運動,並讓全身保持平衡。
業餘者在中、長跑比賽時,肩膀難免會出現左右晃動,此時手臂就需要配合全身做出運動,才能協調身體的平衡,並且降低自身體能消耗。
業餘者慢跑時,此時擺動腿步幅變小、步頻加快,因此擺臂的幅度變小(前不露肘,後不露手即可)。擺臂時,肘部自然形成90度,手臂與身體保持2~3cm的空隙即可。
擺動手,向前擺動時,手掌「虛握拳」與胸部同高度。避免身體左右搖擺,手可以靠近臀部時向後,但不要將手伸到身體後面去。
2. 軀幹技術:我們在跑步時,軀幹的技術相對簡單,身體要保持抬頭挺胸,直立時身體要保持正常姿勢。頭部不應低頭,身體重心不應前後移動。保持腹部緊繃,身體儘量挺直。有些人跑步時喜歡前傾,但這很容易使你的下背部肌肉緊張,中長跑時最好不要這樣做。(核心力量不足時就容易前後晃動,建議專項訓練)
3. 下肢技術:跑步中最難訓練的一個部分就是下肢。如果是中長跑,需要的就是頻率要快、步幅要小,通常要求為1分鐘擺動170~190次。這樣做的目的是,跑者的腿部肌肉不容易酸痛,身體也不容易受到來自地面的衝擊,跑步也更容易。
跑步時,如果速度比較慢,應先用後腳跟著地,再用前腳著地,這樣更省力,也不易造成小腿疲勞。當你跑得更快的時候,你需要用前腳著地。可以減少膝關節的衝擊,對身體有更強的保護作用,但不推薦長跑,小腿肌肉無法先著地。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注甲魚聊跑步運動不迷路!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