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娃,二娃關係局勢緊張」,錯誤的根本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錯了

2020-12-17 小柳育兒指南

我是1988年出生,2007年上大學,上大學後有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發現南方的同學都有手足兄弟,而我們北方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也曾羨慕人家有玩伴,上大學也會互相惦記打電話聊天問候關心。

但是,我同學給我講了一個她6歲的時候發生的事情,讓我感到吃驚,她說:「她和弟弟相差六歲,小的時候她特別討厭弟弟,因為就覺得大家眼裡只有弟弟,已經不喜歡她了,心裡難過又不平衡,感覺全家只喜歡弟弟,自己很多餘,她就趁著媽媽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偷偷把弟弟抱出去扔在了樹叢裡。」

還好媽媽發現的及時,問她弟弟去哪了,她感到害怕了就說了,媽媽又把弟弟撿回來了。這種感情我們體會不到,被人把愛分走的感覺我們獨生子也體會不到,雖然覺得我同學有點「狠」,但是也不能多做評價,而且當時歲數小,就是覺得真逗,哈哈大笑就過去了。

二胎開放,響應的人並不多

跟身邊朋友聊天,都會說二胎開放了,還想再生一個嗎?我們都不願意,原因一般有兩點:

1.養孩子像是噩夢

從懷孕辛苦,到育兒艱難,再到上學更是煎熬,說精力實在是不夠了,而且平時上班忙,真是感覺分身乏術。而且現在養娃成本太高,有房貸,有車貸根本負擔不起。想想算了,別給自己加壓了。

2.擔心大娃失落

如果兩個孩子相差三歲以內還好,從大娃懂事就有弟弟,這樣會相處的很融洽,如果大寶已經五六歲,獨生子的習性已經養成,突然多個二寶平分秋色,大寶受到的打擊會有點大。兩個孩子關係要是不好,手心手背都是肉,雞飛狗跳的斷不完的「官司」怎麼辦。那就真是永無寧日了。

導致大寶從內心牴觸二胎的原因有哪些?

1.獨生子特有的「自私意識」已經形成

因為自從大寶出生,就是家裡唯一的寶貝,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專寵於這一個孩子。大寶可以說是全家唯一的愛,可以享受全部的物質,精神,感情與愛。這樣一來,二寶就是一個侵略者。本來是專血,現在有人平分秋色。

2.父母沒有提前讓大寶做好心理建設

既然決定要二胎,就要尊重大寶的意見,要全家人通過。如果沒有過過大寶的同意,大寶就會覺得件件事情很突然,很難接受,無法理解。會感覺是不是父母不喜歡自己了,想再生一個可愛的或者是對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見不在乎。

3.受到親戚朋友鄰居的影響

在我們中國,很多人願意用孩子近介懷的事情來「逗」孩子。經常會說:「你媽媽不喜歡你了,要生小弟弟了。」這樣惡性的趣味的玩笑,使大寶對還未見面的二寶就已經心生怨恨嫉妒。敵意就已經萌芽。

家長如何幫助大寶做心理建設,接受二寶?

看了一檔綜藝節目,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跟爸爸說,把弟弟扔出去吧。從節目中可以看出來,大寶對二寶真是充滿了敵意,「不給你吃,不給你玩,你靠邊。」這些「冷言冷語」都是這個小姐姐對弟弟說的。

可見這對姐弟,關係令人堪憂,孩子的想法也是真實而恐怖。

1.讓大寶參與到照顧弟妹的工作中

從這檔節目中可以看出,孩子已經被父母「劃清界限」,父母照顧二寶,抱著二寶而大寶在一邊看著,體會不到自己是姐姐也有照顧弟弟的責任,家長忽略了姐姐的感受,也忘記了告訴大寶:「爸爸媽媽依然愛你」。大寶覺得自己不重要。

而且不許大寶太吵影響弟弟睡覺,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然後大寶內心的不平衡越來越嚴重。

2.多帶孩子參與到二胎稍微大一點了的家庭中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現在的獨生子確實孤獨,現在孩子自己不能隨便出去玩,家裡只有自己與玩具動畫片電腦相伴,大人的照顧滿足不了孩子需要玩伴的需求。

其他家庭的二寶稍微大些,可以和姐姐哥哥一起玩了,孩子接觸到了也會期待自己的弟弟妹妹快快長大就能和自己玩了。可以感受有弟弟妹妹的快樂。

3.不要忽略大寶

小寶因為小所以需要更多的照顧,父母的精力肯定分得更多些,很多家庭的二寶出生正是大寶的自我意識形成時期,情緒敏感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大寶感受到自己被忽視了,必將引起大寶的情緒波動。

家長如何協調大寶與二寶的關係?

網上有一對網紅兄弟「大博二博」。同樣參加了這檔節目,與這對小姐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對兄弟哥哥充分表現了「社會你博哥」的氣質與擔當。看起來在家帶二寶的不是父母,而是大博,幫助弟弟刷牙,給弟弟講道理,弟弟犯錯了媽媽收拾弟弟,哥哥挺身而出:「那麼大聲不給孩子嚇壞了呢,他那麼小懂事嗎?不用你們管,我管」。這些小大人的話都是從哥哥嘴裡說出來的。而弟弟對哥哥也是十分的依賴。有事就喊:「哥」。

1.讓大寶參與到照顧二寶的勞動中

這樣大寶可以感知自己的責任,也能看到自己的價值,並且會逐漸的認為弟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可以訓練大寶的生活能力,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己的自信,有主人翁意識。

2.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偏不向

「你是姐姐,讓著弟弟,」這樣的話真的讓大寶有很強的失落感,不能有了二寶就忘記,大寶也才幾歲,也還是個孩子。節目中:爸爸讓姐姐分享水給弟弟喝,姐姐不願意,便成了爸爸口中「自私的孩子」,這個爸爸嘴上說姐姐是孩子,卻要求姐姐做大人的事情。

3.不要對比,別把「別人家孩子」帶回家

不要說:「你看姐姐多聽話,你看弟弟吃飯多好。」這樣的話,會引發孩子內心對彼此的嫉妒與怨恨,就像我們小時候都討厭的那句「你看人家孩子……」。

4.家長適當「偷懶」讓大寶「忙」一點

節目中,姐弟家庭聽取了節目組的建議,讓孩子單獨相處,開始姐姐還是討厭嫌棄弟弟,但是過了一會兒,姐姐竟然開始餵弟弟吃水果,喝水。

大寶可以代替部分父母照顧孩子的工作,比如親子共讀,大寶認識拼音,或者已經上學識字,可以給二寶朗誦,講故事,這樣又鍛鍊了大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大寶自信,增進倆寶感情,兩個孩子都不寂寞。

相關焦點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養育出來的孩子陽光、自信。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而那些長大後消極自卑的孩子,往往是由於不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的。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多重要?
    每一對父母對孩子教養方式,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性格、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傳遞知識的方法、對孩子日常行為舉止的要求、面對孩子的成長或犯錯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無一例外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形成。
  • 「把弟弟丟到垃圾桶」,姐弟關係糟糕,暴露了父母的教養方式
    JoJo媽在粉絲群做了一個小調研,調查結果顯示,以前是擔心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父母精力有限,所以沒有生育二胎的打算。如今很多父母表示,不是不願意生二胎,是害怕處理不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兩個孩子無法好好相處,無法相親相愛,彼此陪伴,家裡烏煙瘴氣,還不如只生一個孩子清淨幸福。
  • 初中生心理//建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
    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個體能夠積極的適應環境壓力,影響個體心理彈性的因素包括個體外部的因素,比如來源於家庭中父母的積極的教養方式、較低的家庭壓力、有序的家庭環境;家庭外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學習、他人的聯繫等;也可以是個體本身的一些特點,比如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智力技能、人際交往的吸引力等。
  • 孩子教養的好壞,來源於父母的悉心教導,別讓孩子輸在沒教養上面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一個人的教養是通過言談舉止來表現的,平時小孩子是否懂禮貌,尊重人,從他和別人說話的過程就能看出。孩子的教養從何而來,那肯定是父母的責任。作為父母,花很多錢給小孩上學,想在知識和前途上做投資,但不要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做人,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隨著生活差距的拉大,能掙錢的一個月掙幾十萬上百萬,不能掙錢的一個月兩三千勉強養家餬口,人們慢慢地就意識到了教育的投資回報非常大。上一個好的大學和不上大學收入天壤之別,所以家長們都開始使勁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越來越密集,密集型教育開始興起,「直升機父母」越來越普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 新手父母須知:你的帶娃方式也許都錯了
    很多父母在育兒方面都會犯錯誤,尤其是新手爸媽更是錯誤頻頻。
  • 《知否》顧偃開:他錯誤的教子方式,給做父母的提了醒
    身為侯府嫡子,他自幼失去母親,又不得父親寵愛;遭到兄弟們的嫉恨,被他們敗壞名聲;當自己被冤枉的時候,父親從不站在他身邊,喜歡對他採取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即使到了最後,顧廷燁都沒能跟父親顧偃開解開誤會。顧廷燁之所以跟父親顧偃開誤會重重,與顧偃錯誤的教子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當葫蘆娃來到現代,三娃躺著睡覺都能賺錢,六娃能力用錯地方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當葫蘆娃來到現代,三娃躺著睡覺都能賺錢,六娃能力用錯地方。 01大娃力大無窮去搬磚100一天 大娃是第一個破開葫蘆出來的,作為大哥的他,不僅力大無窮,還能夠將身軀變大變小,然而在智謀上卻有欠缺,由於是第一個去救爺爺的,卻在過程中被困在泥潭之中有力使不出,繼而被抓住。
  • 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不妨試試海沃塔聊天法
    孩子在不斷的成長,漸漸地,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或許一些觀點和家長不一致,這就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關係變得緊張,孩子想反抗、想證明自己的才是對的,而家長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想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這就導致家庭變成了「戰場」,父母和孩子經常爭吵嗆聲。
  • 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適合的才是正確的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對應著一種典型的父母,對應著一類典型的孩子。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 三個故事告訴你:孩子的教養,就是父母最高級別的炫富
    人們常說:「教育孩子,先成人後成才」,而成人的深層含義就是做人要有道德修養,即我們常說的教養。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有些父母炫富曬娃蔚然成風,殊不知,最高級的炫富曬娃是教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而通過上面這些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孩子的教養,其實就是父母最高級別的炫富。一個人的教養是如何體現的呢?
  • Jasper向鏡頭道歉獲贊,孩子骨子裡的教養,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
    而孩子這種骨子裡的教養並非天生,有賴於父母從小教育。應採兒嚴厲的家教,也讓Jasper明白,父母不會縱容自己,犯了錯就要主動承擔。同時,在Jasper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鼓起勇氣彌補的時候,應採兒又會欣慰地給予孩子暖心的擁抱。
  • 90後父母「冷漠式帶娃」火了,娃趴著大哭,父母:哄你算我們輸!
    雖然我們只看到了這對父母的背影,但是可以判斷,他們當時只是雙手插在胸前,就這麼冷眼的注視著孩子,不聞不問。這個視頻在網上引起極大的爭議,甚至一開始連視頻的拍攝者還被錯當成當事父母遭到網友痛罵。其實,現在很多90後帶娃的方式讓很多人看不懂,甚至看不慣,因為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面,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一旦要是哭了就應該趕快去哄,不讓他繼續哭下去了,這種冷漠式的帶娃不知道是否會影響孩子。因為視頻很短,就不到一分鐘的時候,所以我們不知道後面這對父母是如何處理的。小編認為在這裡我們也不能就說這對父母不好,帶娃的方式就有問題。
  • 5歲孩子不愛笑,心理專家:「控制型」教養方式不可取
    「我都是為孩子好,對 他未來負責,怎麼還錯了?」何止是錯了,多數家長會用「控制型」方式教育孩子,但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對娃來說意味著什麼?控制型的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他們認為孩子聽話就是乖巧,如果有反抗就是調皮。以這樣的方式來控制孩子,並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未來。本來是好意只是方法用錯了!
  • 孩子「沒教養」的4種表現,外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裡有數
    4個跡象,暗示你的孩子「沒教養」,做父母心裡必須要有數:1、不尊重他人許多孩子都是我行我素,輕視別人的感受,甚至在別人傷心的時候,還說一些更傷人的話。2、大吼大叫一般來說,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是很弱的,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直接表現出來。但有些孩子生氣時,心中的怨氣卻會無緣無故地撒在別人身上。就算有一點不滿意,就會不分場合的大吼大叫,亂發脾氣。
  • 一家6口搞不定一個娃?養孩子不是「從來如此」,管教應該有邊界
    以前的父母,就跟老爺爺種葫蘆娃似的,一口氣養7個,大娃帶二娃,二娃帶三娃……現在一家6口帶一個娃,還被磨得"死去活來"。上了年紀的人覺得這樣做未免太誇張。但我們卻身在此山中,把這些條條框框當做理所應當,是不做不行的金科玉律。
  • 人情商高更易獲取成功,父母用好這5種教養方式,教出高情商孩子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夠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呢?實際上,孩子能培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01 做權威型父母是教出高情商孩子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日常教育實踐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對待同一個問題時,不同的父母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對待。
  • 「懲罰教育」已過時,父母可以用「優勢教養」,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既然如此,那麼一種又快速又高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誕生了,那就是懲罰教育。但是,懲罰教育真的好用嗎?不可否認,懲罰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當孩子受到懲罰,他們就會心生畏懼,也就不敢再犯此類錯誤了。但是恐懼往往只是一時的 ,當恐懼過後,他們依舊我行我素,該犯的錯誤一樣兒也不會少。懲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但他同時也會帶來種種弊端,家長一定要謹慎。
  • 孩子沒教養的4個特徵,外人不直接明說,但父母要心中有數
    其實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僅體現他個人的素質,而且還反映了家教,所以父母們更應該教導好自己的孩子,使其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發現孩子的表現很差勁時,父母們要及時教導孩子哦,比如以下的這四個表現對於孩子以後的人生影響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千萬不要忽。1.不懂得感恩小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否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從其是否對他人表示謝謝的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