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裡,顧廷燁無疑是最後大贏家。他幫助皇帝扳倒了太后,是下一任皇帝最信任的人;他娶到了心心念念的盛明蘭,兒女雙全。然而,在跟盛明蘭結婚之前,顧廷燁的人生過得很不順暢。
身為侯府嫡子,他自幼失去母親,又不得父親寵愛;遭到兄弟們的嫉恨,被他們敗壞名聲;當自己被冤枉的時候,父親從不站在他身邊,喜歡對他採取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即使到了最後,顧廷燁都沒能跟父親顧偃開解開誤會。
顧廷燁之所以跟父親顧偃開誤會重重,與顧偃錯誤的教子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顧偃開是個典型的封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完全不講章法。他錯誤的教子方式,給做父母的提了個醒。
01 別人告自己的孩子狀的時候,不先查清楚真相,直接認定是孩子的錯。
在電視劇《知否》裡,顧廷燁遭到幾個兄弟的算計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了。
顧廷燁的幾個兄弟跑出去喝花酒,故意不給錢,寫欠條還留下顧廷燁的名字,導致顧廷燁名聲受損。當老闆娘找上門要債的時候,顧廷燁直接質問:「看清楚,是我這張臉欠的錢嗎?」
可是,顧偃開根本不去調查事情真相,直接認定是顧廷燁在外面不務正業。顧廷燁本來是想辯解兩句的,但是,父親一句「商門祿氣,無可救藥」寒了顧廷燁的心,也不想再跟父親解釋了。
還有,顧廷燁科考落第,起因是他在自家的書房裡為楊無端鳴不平,觸怒了官家。
既然是在自家的書房鳴不平,還能傳到官家的耳朵裡,很明顯,顧廷燁遭到了別人的算計。可是,顧偃開不僅不為顧廷燁討回公道,而且說了這樣一番話:「就算他說了,也得有他說的東西,若你沒說這狂悖之言,他就是想傳揚到八裡之外,也得有他說嘴的東西。」
顧偃開犯了很多父母都會有的通病,那就是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先不查清楚真相,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錯就直接動手教訓,不是自己孩子的錯也要歸咎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比如,很多父母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他為什麼不打別人只打你?肯定是你做得不對」。實際上,有的事情真的是自己孩子的錯嗎?
父母不問是非黑白責怪子女,只會寒了子女的心,也會失去子女的信任。既然自己的解釋父母從來不信,那子女解釋又有何意義?
02 喜歡採取暴力的方式教子。
顧偃開認定顧廷燁犯錯,加上顧廷燁的脾氣也十分倔強,從來不知道說句軟話,於是他打定主意要懲罰顧廷燁。在劇中,顧偃開懲罰顧廷燁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直接用暴力的方式。
暴力教子的方式是一個不可取的行為,首先,父母採取暴力教子的方式,很容易因為掌握不好分寸對子女造成傷害;其次,父母喜歡採取暴力教子的方式,也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發生扭曲。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喜歡家暴的人在小的時候就遭遇過父母的家暴行為。最後,如果你不跟孩子講清道理,那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就直接處罰他,根本起不到警示的作用。畢竟,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03 明明愛著自己的孩子,非要隱藏在心裡引起誤會。
顧偃開是愛著顧廷燁的,這點在劇中早有體現。
在顧廷燁科考落榜之後,顧偃開跟齊國公一樣,跑去找人詢問落榜原因。父母之所以關心孩子成績差的原因,就是為了提醒自己的孩子,下次避免重犯錯誤。因此,顧偃開為了顧廷燁跑去討好主事者,就可以看出他對兒子的一片愛意。
還有一點,當顧廷煒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之後,為了讓顧廷燁庇護自己的妻女,當著親戚的面公布了顧偃開的遺囑。在遺囑裡,顧偃開特地標出了顧廷燁該得的那一部分,可見,他對這個兒子還是疼愛的。
可是,直到遺囑公布,顧廷燁才意識到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無論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還是情侶之間的愛,都是需要說出來的。其他人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如果你一味地對子女採取嚴格教育的方式,又不表達自己的愛,子女怎麼會相信你是為了他好?
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父母既需要嚴格管教子女,防止他走錯了道路,也需要用親情來給子女溫暖,給子女信心,讓他在嚴厲又不缺乏關愛的環境下成長,才能成長為父母心目中的樣子。
END.
今日話題:你認為顧偃開疼愛顧廷燁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