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2020-12-14 秦思君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戰國地形圖

特別是在戰國時期,一些極端思想日益顯現,他們把名利看得極其重要。從清高自重的思想內核,發展到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寧願背負罵名,也要享受榮華富貴,這些不被世人認可的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吧

戰國時期社會動亂,階層分化嚴重,底層的士人階層地位動搖,為了維持自己的階級地位,很多「士」不得不走極端,以求進入統治者眼中

1.當往日輝煌煙消雲散時,士人需尋找新出路

在戰國以前,士族是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他們從出生之時就享受著諸多榮耀,當劃分到這個陣營之後,手中的財產自然會跟著積累。他們有著優渥的生活條件,對國內的一些大事有著決定權,整體勢力可以影響到一個時代的命運。

這期間的士人根本不屑於靠不正當手段來得到一些利益,社會已經給予了這些身份的人應享有的一切。高雅有品位的生活貫穿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淡泊明志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

這樣的生活在戰國以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逐漸成為了空有虛名的人,手中的權力利已經被更高地位的人所掠奪。他們表面上保持著以前的門面,實際上沒有實際性的資產,甚至不如一個平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物質資料

戰國時期的君主和大臣

他們名下的固定財產已經被拿走了,以前基本的不動產已經更換了主人。他們成為了夾在社會中間的人,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沒有資源來積累財富。他們在王者面前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只是王手中的走卒。

他們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特殊的一無所有的人,和以前衣食無憂的生活相比,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骨子裡面的氣質和驕傲不允許他們落為乞丐或者販夫走卒。

他們心中最渴望的生活就是成為王身邊重用的人,這樣不僅可以繼續維持以往的體面和尊嚴,而且能從中得到無盡的財富和地位。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和王已經有很大鴻溝的人,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他們看來過程不重要,儘管手段遭人唾棄也「勇往直前」。

2.為改變生活境況,士人紛紛不惜生命

「五鼎亨之,謂被攫,亨之誅」,古時的刑法多種多樣,每一種都體現著人所能想到的殘酷和無情。如果犯了大罪,不僅要失去生命,而且掌管者會讓他在極其痛苦的過程中死去

生活中受到萬般刁難的士子們,明明知道這種刑法的後果,身後會讓世代子孫抬不起頭,但是依然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在險象環生的職場裡披荊斬棘,甚至不惜犧牲人格尊嚴,換得一時的榮耀,重新擁有祖先們所享受的地位,自己不再過風餐露宿的日子。

士子們以前有過不錯的生活品質,正是因為前後生活差距的加大,才讓這些人在經歷了痛苦之後,暫時忘卻祖輩們的精神,為逐利用盡一切手段

前後的落差的改變,讓他們的思想境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一直保持自己的傲骨,可能也會造就一番佳話,如果選擇肆無忌憚地爭取,思想領域的動蕩將掀起很大的波浪。思想的天平無限延伸,最終在盡頭處形成了各自的代表。

春秋以後,周禮所規範的士人行為準則被打破,士人階層與君王的關係向僱傭方向轉變,失去了統一的信仰

1.商業風氣興盛,士人掘利益鏈

大地沒有統一之前,各個區域的人們蠢蠢欲動,各個代表著,都將壯大國力作為重要的任務,這樣才能有最大可能在眾多小國之中擁有話語權。強大國力,避免不了要大力發展經濟。比如齊國,這裡的民眾擁有很好的經商環境,他們不僅得到上面的支持和扶助,而且民間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交易系統。

在這裡生活的人每天都在計算著利益,他們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利潤,時間一長認真投入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豐厚的財物給他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當民眾生活提高時,國的實力跟著增強。在其他地區人的眼裡,這裡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在這裡生活的人有花不完的錢財,認為這才是一個人所應該擁有的生活。

管鮑之交中管、鮑二位都是士人

當時的地區之間尚有密切的交流,經商的風氣慢慢傳入到其他地區,肉眼可見的錢財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一個國家也積極地通過這一途徑讓國庫更加充盈,錢似乎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東西。本來生存空間極其有限的士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思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儘管他們不親自從事商業。但是該行業人對利的考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

士人們發掘身上獨有的資源,那就是才學和智慧,它同樣可以給自身帶來一定的利益。怎樣讓主人看見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是他們日夜需要思考的事情。當思想價值被肯定時,他們能得到維持生活和體面的金銀。

如何在這個利益鏈中一直走下去是他們重要的任務,他們將其他行業重利的思想充分發揮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他們的行為不受道德所控制,更多的是盈利和虧損之間的轉換。

2.王臣之間相互利用,思想逐漸脫離軌道

王的招人方式也很符合當時社會風貌,直接拋出誘人的金錢作為引子,吸引更多有頭腦和想法的人加入自己的旗下,幫助國家強大,鞏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錢之外,對於重要的職位,他們還會拋出地位和資產的橄欖枝,妥妥的利益交換,在君臣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需求關係,對士人來說,這是絕佳的翻身機會,怎樣在這次浪潮中,重新奠定以前的地位,就要看怎樣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了。

戰國文物

在求職人眼裡,他們只想追求更多的財富,很多時候把自己的抱負拋擲腦後,儘管在王的陰影下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但是迫於沉甸甸的利益,他也不願意離去

有的人在看到其他地區有更好的前途時,他會決斷地離開現有的位置,一切奔著利益而去,不會把忠誠等思想看得過重。「朝為秦,暮則為楚矣」,工資成為了唯一吸引人才的東西,士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地喪失了自己的獨有的思想,被利益牽著鼻子走,走的路會逐漸偏離軌道,極端的事情早晚會發生。

戰國後期,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加劇了士人階層本身的兩極分化

1.重利思想產生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商和政是社會的重大組成元素。前者的本質是利,這是促進其正常運行所不可缺少的,不應該成為被人詬病的行當。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的整治,亂象也將會發生。不健康的習氣可能會沾染到很多人的身上。

當人們紛紛把義放在末位的時候,人身上的最為寶貴的品質將跟著消失。官場被這樣的人侵佔的時候,整個社會想要取得健康長足的發展實屬難事。

2.反利思想出現

令人欣慰的是,總有一些人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始終保持著精神上的自由,他們給社會帶來了有利的平衡,讓民眾及時反思,讓社會更加和諧。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追求更多的財富本身沒有錯,而以此背信棄義,踐踏良知,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當古社會進入集權統治時,人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並且試圖將打壓商人作為扭轉社會風氣的手段。

當時的思想家提出,人在面對各種環境時,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初心,堅守住道德標準,才能稱之為君子。這樣的思想教育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引導民眾怎樣成為一個更受大眾歡迎的人,怎樣從堅守內心來獲取心靈上的富足。

其實錯的不是商人,而是那些控制人行為的可怕思想,它不會因為行業受到限制,是人性的一面,需要正確引流。社會價值觀對每一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極其重要,它不僅促進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如何讓民眾擁有健康公平的競爭意識,需要從教育做起,也需要從規範規章法律等抓起。

結語:

士人思想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了重大改變,這是有社會各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質疑的不是士人這個群體,他們只不過是披著特殊外衣的普通人

當社會發生變故時,他們將人性的其中一面展現了出來。雖然在整體士族發展中,它是不太光彩的一面,但是由此帶來的社會思考有很大的價值,同樣組成了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戰國策》

《管子學刊》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烹牲禮器「鑊鼎」
    鑊鼎,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飲等重大禮儀活動中煮牲用的烹食器。《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
  • 最後的縱橫家主父偃,父母不相認,嘗盡人間寒涼,以極端方式自毀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我困厄一輩子,受盡苦難,大丈夫要麼獲「五鼎食」的榮耀,要麼就下五鼎被烹殺,我的未來不多了,所以必須要倒行逆施!倒行逆施這個成語,就從他這裡來的。能給自己定下這麼一個行為準則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多極端,攫取利益的貪婪有多粗俗,就都不難理解了。
  • 當權貴阻礙發展,就必須變法——談談戰國的「士人階層」
    原標題:羅志淵:談談戰國時候的「士人階層」,當權貴阻礙國家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變法! 很多人說,如今之中國,缺了「士人階層」,那麼「士人階層」是怎麼產生的?
  • 魏晉南北時期士人的奇裝異服現象到底寓意著什麼?
    但總體看來,這種奇裝異服的現象包含了士人對世俗名利的放棄,對優雅氣質的追求,和當時社會生活風貌的體現。任情放縱的生活魏晉風流人士對於奇裝異服的愛好最極端的形式就是袒露身體,在當時儒家思想逐漸被摒棄,但新思想並未成型,士人多不受約束而開始表現自我,此時的士人不僅任情,而且放縱。
  • 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離騷》)縱然如此,他至死都沒有背棄自己所眷戀的楚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與楚王同宗。到了春秋前期,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瑕於屈,後代遂以屈為氏。戰國時期,與君主同族而另去他國謀職的人並不罕見。如商鞅是衛國公子,韓非是韓國公子,卻皆曾出仕於秦。假如對楚國獨有的文化缺乏認識,的確會覺得屈原不願去國的決定在當時是個異數。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觀展|四川博物院——「食味人間」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由四川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以時間為線索,通過新石器到近現代的118件/套文物,向我們展示了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如九鼎配八簋,即為天子之食,規格最高。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
  •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從輓歌詩看古人關於生死的深刻思考
    輓歌即古人送葬時為死者所唱之詩歌,這一文學樣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初現萌芽。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子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曰:「《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當被問起為何如此拼命,他說出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讓人為之動容。這句話也就因此流傳下來。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
  • 【文章推介】韓偉︱春秋戰國時代禮樂體系的神性與理性
    春秋、 戰國之際, 士開始活躍起來, 並逐漸成了知識分子的通稱, 他們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 或者充當遊說之士幹預政治, 或者聚徒講學宣揚個人學術主張。在講學過程中, 士人的思想不斷成熟, 並被廣泛傳播, 其中以孔子及其弟子為代表, 儒家學說逐漸佔據主流。
  • 士人造句和解釋_士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士人參考例句:1、古代士人常經由科舉考試謀得官職。2、江左風景不殊,然南遷士人心懷中原。3、處士橫議對士人精神、社會變動有過積極影響,也存在弊端。4、士人怕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則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5、前倨者,士人不面諛權貴,乃節,後恭者,士為知己者死,乃義。6、戰國策士的遊說對後來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 春秋戰國時期的圍棋與一些歷史趣事
    說到春秋時期,咱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時期的由來,這個是過程是比較有意思的。周朝第十任國王周厲王,姬胡。史書上描述他殘暴,貪財,信任小人,同時引起上層貴族與底層人民的不滿,這還沒完,他南徵荊楚,防禦活躍在陝西甘肅一帶的西北遊牧民族,也一直與活躍在淮河中下遊的一個淮夷部落徵戰。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看人生百態,觀眾生之相,可謂是差別甚大。有的人整日裡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的人卻忙忙碌碌辛勤勞苦了一輩子。不能說這兩種活法哪一種比較好,因為走的是兩個極端,其實兩種活法都不好。中國人一貫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更提倡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都要和諧的相處。一個人如果老是貪圖安逸整天無所事事,就會喪失了自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反之,一個人若把自己活成了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那也難以體會到生活的精彩和樂趣。
  •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好想知道,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終究萬事萬物都是什麼生,又怎麼死。佛家講因果和輪迴,那麼生在輪迴,死在輪迴,三界五行是客觀世界,人的存亡都是由天不有由命,生不是真的生,死不是真的死,空空如也。道家講養生之道,並非長生不老的方術和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