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90%的創新來源於這七個機遇

2020-12-16 創業邦傳媒

充電」是創業邦推出的乾貨類欄目,旨在服務於繁忙都市下的網際網路人、創投人士、企業家,成為碎片化時代的充電站。

作者丨鍾小玉

想要學習如何管理和創新,不用費盡心思從琳琅滿目的書籍中尋找品牌,因為德魯克就是品牌。

事實上,德魯克撰寫了超過30本經典著作,他所著的《公司的概念》、《管理的實踐》,這兩本書問世後,管理才真正成為了一門學科,「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稱謂也當之無愧。

無論是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都是德魯克的忠實追隨者。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被視為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該書的內容並非像書名聽起來是定性和感性的,事實上相當具體。書中的創新戰略和實踐,都是過往大量公司經過檢驗的。立足於「可行」,使得這本書極具乾貨。

可以這麼說,這本書給每一個想要創新的企業家(這裡的企業家並非單指公司創始人或高管,任何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都可以稱為企業家),提供了具體清晰的思考路徑和操作指南。

創新,是避免消亡的唯一辦法。創新並非是靈光乍現、不可捉摸的,恰恰相反,90%的有效創新,都是通過有目的、系統的方法而達成。創新要提升成功率,需要了解方法論,以及其背後的基本法則。

這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創新實踐「,講述可獲取的創新機遇的七大來源;第二部分為「企業家精神的實踐」,展現了如何真正打造具備企業家精神的內部組織;第三部分為「企業家戰略「,講述如何讓創新贏得市場。

在德魯克看來,創新的訓練,是企業家精神的知識基礎。它是一種具有診斷性的訓練——對變化進行系統檢查,以發現創新機遇。

創新機遇來源一: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能衝擊人的固有觀念,因此是創新很大的源泉。這一來源是所有創新機遇中最容易獲得和可預測的,而且所需的創新時間最短。

要把握這一創新來源,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對待意外事件?

通常,意外事件並不引起管理者注意,往往被當做「難以持續」的事情,甚至是威脅,因為它們讓管理者感到「失控」。因此,首先要改變的就是態度。

面對意外事件,要讓有目的分析和調查,代替一竿子的「貼標籤」,比如顧客都是不理性之類。需要跳出框架看問題,沒有事情是「理所應當」的,要分析事件發生背後的原因。當然,將意外事件納入報告體系,是管理層獲得該類信息的必要途徑。

對於意外的成功,德魯克提供了幾個供管理者加以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對它加以利用,它對我們會有什麼意義?它會帶領我們走向何方?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將它轉換成機會?我們如何著手進行?

至於意外的失敗,特別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執行後仍然失敗,常常預示著根本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機遇。管理者可以問:現實中是否發生了某些事情,讓我們對消費者行為的假設不再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若想發現意外事件帶來的機遇,僅停留在研究和分析上是不夠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做調查,走進人群,觀察用戶,了解他們的期望、價值觀和需求。

因為有效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對事物正確的認知基礎上,即先回答「是什麼」。

創新機遇來源二:不協調的事件

不協調的狀況往往是「感受」出來的,而不是分析出來的。也因此,這一創新來源,具有較高的可檢驗性。

第一種是經濟現狀之間的不協調,表現往往是在需求增長下,產業卻普遍賺不到錢。這種創新來源比較適合小型且資源高度集中的新企業,因為傳統企業仍然在試圖「改善」現狀。

比如曾經大型鋼鐵廠面對日益增長的鋼鐵需求,卻虧損嚴重,原因是成本過高,後來創新者利用這一不協調,建造了迷你鋼鐵廠,開始享受發展紅利。還比如,綜合醫院面對患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卻管理費用高昂,這給民營專科醫院的產生提供了創新機遇。

第二種是現實與假設之間存在的不協調,表現多為產業參與者努力工作,非但沒能使情況好轉,反而使其更加惡化,那努力的方向就很可能搞錯了。

比如曾經遠洋貨輪,面臨港口擁擠、等待時間長、偷盜嚴重等問題,剛開始假設是運輸經濟性的問題,於是使用更高效的發動機,但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後來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閒置成本,通過貨櫃等方式,讓遠洋貨輪得以在港口快速裝卸貨,問題解決。

從滴滴的例子,也可以看到現實與假設的不協調。早晚尖峰時段,打車難,於是滴滴通過獎勵、招募司機等擴大運力,卻讓打車似乎變得更難。問題可能在於,滴滴以為是運力的問題,其實是交通、接送效率的問題,更好的辦法是將早晚高峰的派單邏輯從應答率改為就近原則。

第三種是認知與實際的客戶價值和期望之間的不協調。你以為用戶要的是鑽頭,其實他要的是鑽孔。在所有不協調中,這一不協調最普遍。

還有一種是程序的節奏或邏輯存在內部不協調,通常反應程序需要。這種不協調,往往是產品的使用者/產業內部的人更容易意識到,也因此調研非常重要。

比如以前眼科醫生在做手術時,需要切到眼角的一根韌帶,容易造成出血,即使經驗豐富的醫生仍然難以放鬆。愛爾康給眼科醫生提供一種「酶」,可以直接溶解韌帶,得到了普遍採用。

創新機遇來源三:程序需要

程序的需要,與其他創新來源不同,它並不始於環境內部或外部的某一事件,而是始於有待完成的某項工作,往往通過發現程序中的不協調來獲得,或者是對人口統計數據的研究等。

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是一種系統上的創新,通常有兩種方式——改善現有程序的「薄弱環節」,比如愛爾康給眼科醫生在手術中提供溶解眼角韌帶的酶;或者補上「欠缺環節」使得某個程序成為可能,比如生鮮電商,因為冷鏈而使配送成為可能。

在這裡,「項目研究」較為重要,能夠界定清楚潛在的程序需要具體是什麼,以及需要怎樣的新知識。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解決方案必須符合用戶的習慣和價值觀,否則可能難以被採用。

比如當前一些試圖「替代」醫生做決定的人工智慧方案,往往會被醫生排斥,因為醫生以自身經驗為自豪。反而是對醫生能力進行「增強」而非「替代」的應用,會更有市場。

創新機遇來源四:產業和市場結構變化

產業和市場結構似乎非常穩定,其實並不如此。面對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需要每個人重新問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業務是什麼?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答案。

對於產業結構的變化,業外人士往往更敏銳。當某項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於經濟或人口的增速,特別是當一段時間內這種增長翻了一番時,可以預測結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多項獨立的科技被整合在一起,也可能導致產業結構突然變化,比如5G+AI+雲,可能使得手機可以承載更多應用,而不需要更高的配置;還有產業的運營方式正在發生迅速改變,也會帶來產業結構的改變,比如醫生多點執業之下,產生的醫生集團。

當產業結構變化,傳統定義市場的方式將變得過時,這就是創新者的機會。

創新機遇來源五:人口統計數據

人口統計數據包含哪些維度?

通常有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組合、就業情況、受教育狀況及收入情況等。人口統計數據對於顧客群、喜好、購買力等都有重大參考。

人口變化看似是「長期」的變化,但其實不然。好比歐洲的移民潮,經過30年就讓美國的鄉村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在當前時代,關於人口的一個基本假設應該是,人口本身就是不穩定的,而且隨時都會發生突變,比如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嬰兒潮」,毫無徵兆。

現在的商業健康險,就是建立在對人口統計數據的判斷上,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醫療費用僅靠基本醫療保險難以承受。還比如對人工晶狀體機會的判斷,是建立在白內障人群持續增長導致手術量增加之上。

創新機遇來源六:認知的變化

事實本身沒有變,但認知變了,意義就變了。

「資源」也是如此,曾經青黴素被認為是一種細菌時,只是一種物質,當被發現可以作為抗生素時,它變成了資源。

這由人的心態決定。但認知的變化,其實非常具體,可以被界定、被檢驗、被利用。比如小米手機,打出的slogan是「為發燒而生」,印製的粉絲服寫的是「屌絲」。這其實也是小米敏銳捕捉到了新一代年輕人的認知變化,屌絲不再是貶義詞,而是戲謔性的極客的代名詞。

如果要利用認知變化進行創新,需要特別關注時機。在認知確實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需要及早佔領用戶心智,如果太晚,市場將拱手讓人。

創新機遇來源七:新知識

知識創新的一個特點是,幾乎從不基於一個要素。單個知識往往談不上創新,但將多種不同知識融合,可能創造出大的機遇。比如計算機的產生,便屬於知識創新。

但知識創新的限制也很多。一是時間跨度長,根據規律,知識變成可應用的技術,進而開始被市場接受,所需要的間隔時間大約25~35年之間。更何況,基於知識的創新,需要所有必需的知識齊備,此外,基於知識的創新還面臨市場的不可預測性。

知識類創新,屬於高風險、高回報。

不過,通過把新知識與創新機遇的其他來源相結合,比如程序需要,知識創新風險是可以降低的。其實就是給基於新知識的創新尋找落地場景。緊貼具體需求的創新,才能降低風險。

比如當前火熱的5G概念,是前沿的新技術,據創業邦採訪的投資人預測,儘管5G正在加速推進,但從提出到應用的成熟,可能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但創新者仍可尋找落地場景,比如結合醫療行業中的實際痛點,將5G作為遠程醫療解決方案中的工具,可以提高市場的可預測性。

基於知識的創新,最大的威脅是所在領域變為大眾市場,將面臨大量的競爭。也因此,該類創新的窗口期很短,要求一擊即中。僅佔領概念和建立標準並不夠,還需要佔領該領域。

創新者最好能親自參與終端市場,這樣能夠確認創新在市場中的滲透情況,以及有效遏制潛在競爭者的進入。比如杜邦公司研發出尼龍纖維的同時,幫助發展尼龍襪等下遊產業。

寫在最後

以上七個創新來源,沒有高下之分,但有共同的原則:

首先,創新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取得領導地位,否則不可能具有足夠的創新性,也就不可能有所建樹。

其次,要使創新行之有效,必須簡單明了,目標明確,且使操作者容易上手,這樣才有助於更好地調整。

相關焦點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Drucker,1909.11.19~2005.11.11),現代管理學之父,1909年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其家族在17世紀時就從事書籍出版工作。父親是奧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曾創辦薩爾斯堡音樂節;他的母親是奧國率先學習醫科的婦女之一。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文化的環境之中。
  •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這10個管理法則,領導者不吃飯也要讀3遍!
    所謂:「三分戰略定天下,七分執行決輸贏」就是這個道理。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認為:「一個企業的成功,20%在戰略,80%在執行。」可見,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企業就要抓好1個重點、2個前提、3個管理和4個心態,才能打造狼性執行力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高榮譽。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NO.1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旁觀者:現代管理學之父管理大師德魯克的回憶錄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分享一本書——《旁觀者:管理大師德魯克回憶錄》。作者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大師,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旁觀者》這是一代管理大師的自傳,是這一代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實質、韻味和感受。《旁觀者》的寫作目的是描寫一些特殊的人和他們特立獨行的人。它可以說是短篇小說集,每一章都可以是獨立的。
  •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管理者必備的五項修煉
    德魯克是作家、諮詢顧問、老師、社會生態學家。這是他在世的時候,別人問「你是誰?」,他通常回答的順序。前三個稱謂顯而易見,什麼叫社會生態學家?這是德魯克先生自己創造的術語。德魯克終其一生,花了66年的時間,研究了三件事:人、組織與社會。簡言之,研究人與組織,組織與社會,人與社會這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人,就叫社會生態學家。
  • 現代管理學之父 彼得·德魯克 60句 經典名言
    彼得·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我們熟知的營銷、目標管理、人力資源和知識工作者等許多管理理論和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來的。Drucker,1909.11.19~2005.11.11),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魯克思想的影響。彼得·德魯克1909年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的文化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 總結「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63條管理經驗,絕對受用!
    他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對管理學者和企業家們影響頗深,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將其思想奉為圭臬。他的《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等書,暢銷幾十年,經久不衰。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11.19~2005.11.11),1909年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 二次元裡的德魯克,棒球隊裡的管理學
    社團幹部,經理萌新想學管理,卻看不進一板一眼的管理學巨著?好奇於赫赫有名的德魯克,現代管理學大師,但面對900頁的鴻篇巨作只能打退堂鼓?看了很多管理學書,感到不會應用?可以先從這本《當棒球少女遇上德魯克1》看起。這是一本閱讀輕鬆,情節豐滿,以小說為體裁,棒球隊為主題的日式輕小說。
  • 當棒球少女遇上德魯克,管理學就向她展示了神奇的魔力……
    彼得·德魯克,當之無愧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他出版的《管理的實踐》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而《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更是被譽為「管理學」的「聖經」。故事線很清楚,大家可以自己看:而管理線則是隱藏在故事當中,筆者簡單為大家理一理:對於管理線來說,第一章是個引子,第八章則是故事的結局,我們暫且放在一邊。
  • 管理大師德魯克經典收藏版
    Drucker,1909.11.19~2005.11.11),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魯克思想的影響。 彼得·德魯克1909年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的文化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 《當棒球少女遇上德魯克1》:學習管理學知識,讓夢想照進現實
    如果你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那你是不是對「現代管理學之父「這個稱謂感到熟悉?彼得·德魯克可以說是現代管理學的奠基者。他所著的《管理》一書,被認為是管理學領域的經典作品,一經出版就風靡全球且暢銷不衰。但是由於這本書太過於專業,從而使想了解管理知識的人望而卻步。儘管如此,如果我們想了解管理學知識,還是可以從入門級管理學讀物開始。
  • 管理之父德魯克:目標管理8要素和7步驟,建議領導者最少讀3遍!
    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一生著作頗豐,先進的管理思想也傳播到130多個國家,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二、目標管理的八要素和七步驟一個優秀的目標管理體系要解決好以下八個問題:(1)目標是什麼?——實現目標的中心問題、項目名稱。(2)達到什麼程度?——達到的質、量、狀態。
  • 德魯克共學日:團隊共學德魯克,成為有效管理者!
    我認同德魯克的說法,從外部來講,為用戶提供創新、高品質、有效率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企業基礎的社會責任。對於公司內部來說,公司存在的意義,是通過公司這個方式實現人們的創造力。在《華為基本法》起草時,有專家提到德魯克的事業理論,並提出基本法第一稿的框架可按德魯克關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個命題來寫,即企業要有前途,工作要有效率,員工要有成就感。
  • 德魯克共學日:共學共進共發展,企業管理的必備手冊!
    那麼,在眾多的管理學課程與管理學大師中,備受世界著名管理學商學院教授以及知名企業家推崇的莫過於,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 德魯克的管理理念及思想! 11月19日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11.19~2005.11.11)的生日,其著作和思想影響了世界眾多企業家和學者。
  • 德魯克共學日:共學共勉共成長,企業管理事半功倍!
    ,放眼未來把握趨勢,才能有所成就,這也是德魯克先生堅持的思想。德魯克強調社會、企業與人是三位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即保留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激活他們的個性,使他們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出來,並約束他們為共同的事業與目標做貢獻。一家企業想要長遠發展應該鼓勵員工創新,不斷的創新才能增強企業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德魯克的很多思想是站在未來看未來,洞悉趨勢、把握趨勢。
  • 德魯克的四種創新戰略
    德魯克認為具體的創新戰略有以下四種:第一種創新戰略叫「孤注一擲」。採用這種戰略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產業或新市場並且獲取永久性的領導地位。相比其他的戰略,「孤注一擲」戰略強調的是企業家首先發現了創新機遇,聚集巨大的資源開拓出新的產業或市場並能夠佔據了持久性的領導地位。
  • 德魯克創新理論過時了嗎?
    解讀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不可迴避的問題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理德魯克在30多年前的著作對企業創新活動還有指導作用嗎?或者說,時至今日德魯克的企業創新理論沒有過時嗎?事實上,我一直是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習《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的。
  • 大文豪德魯克的小說
    學校裡一名普通教授的太太的憤怒,在短短時間內,以令人詫異的速度將這一切擊了個粉碎,而且碎得無可挽回。偏執狂點燃集體歇斯底裡這位憤怒的教授太太,令所有人厭惡。她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審判者、她有受迫害妄想症、她以小人之心散播惡毒的謠言、她對丈夫實施PUA控制。
  • 10本管理學書籍,深受科技行業企業管理者好評
    管理學,無論是員工或者管理者都應該學習一下。這對提高工作效率,團隊合作都有非常大的好處。管理學書籍非常多,例如人們常說的管理學十大名著、30部必讀的管理學經典等。其中有些是適合初級管理者看的書,例如十大經典管理類書籍、管理學入門書籍等。
  • 2020商業大變局的叩問:德魯克獲得「總統自由勳章」18周年祭
    ,也是對德魯克開創管理學的褒獎。即將到來的2020年6月20日,中國某機構借這一天舉辦一個網絡論壇,討論和學習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邀請段王爺寫一篇文章祝賀,於是就有了這麼一段文字。段王爺本人對德魯克是無比敬重的,因為理論無國界,德魯克屬於美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