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電影檔,各位小夥伴都去刷了幾部電影啦?作為體育迷,這部電影是無論如何都要先刷一遍的,那就是《奪冠》。
重溫女排精神,重現那些精彩的比賽瞬間,海報上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算是雞架我的最真實的觀影體驗。而且,有些很獨特的關於運動精神,關於鞏俐飾演的郎平教練問隊員們「你愛排球麼?」,關於那些「要做個運動員,首先要做個人。」等等的細節,更是會引發體育迷的強烈共鳴。
當然,說這些,不是因為雞架我又跳臺到娛樂頻道了。而是,這部《奪冠》中,最打動我的另一句臺詞,讓我瞬間想到了我的"主業」——羽生結弦。
這是片中吳剛飾演的功勳教練在對隊員施行」魔鬼訓練「時的一句臺詞:「當你的判斷成為下意識的時候,你在賽場上才可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下意識怎麼來?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
為什麼會想到羽生結弦,你看,這是不是幾乎一樣:
這是羽生結弦的所屬社ANA此前為他拍的應援片。「奇蹟是如何誕生的」。
「在這塊匯集了全世界才華的冰場上他一來 氣氛便為之一變
聲音 高度 視野 全都不一樣
無數次無數次 重複著同樣的動作
看起來像是在一點點剔除雜質然後創造出世界上最純粹的物質。
啊!原來奇蹟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啊!」
運動場上,沒有所謂的奇蹟,只有「無數次無數次,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才能達成大賽場上的臨危不亂、處事不驚。只有「一點點剔除雜質」,千百萬次、上億次的訓練,才能創造出最純粹的花滑。
所謂運動場上的「下意識」,其實雞架我之前也寫過多次,關於羽生結弦臨場改構成的「神機妙算」。場上遭遇突發失誤等狀況時,臨場改構成的羽生結弦,常常被業界贊為「超級大腦」。
但其實,哪有人真的腦子裡裝了電腦,又哪裡僅僅是「腦子快」那樣簡單的事情啊。花滑賽場上,時間以秒記,失誤的瞬間,能迅速接、補上的跳躍,不僅要能「算」出來,更得要做出來。怎麼做?拿什麼做?靠什麼做?
當然就是平日裡千次萬次的練習、千次萬次的準備,給自己的節目構成做出了「萬種可能」,身體形成了「下意識」,才有可能在瞬間反應過來,迅速拿出。
那個調侃自己「手中握了一把牌,想出哪個出哪個」,帶著孩子氣的羽生結弦,其實手中的這「一把牌」都是怎麼來的?
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訓練來的!」
「不是一般的訓練!是千百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
歸結到最後,還是那句,運動場上,沒有所謂的「天才」,也沒有所謂的「奇蹟」,所有的「天才」和「奇蹟」,其實在最初就已經寫好了劇本。寫就那些熱血劇本的是什麼?是運動員們日復一日的,汗水和血淚。
致敬中國女排,致敬羽生結弦,致敬所有偉大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