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臨洮高原夏菜。(受訪者供圖)
「以前種一畝地差不多掙1500元,現在種一畝地能掙七八千元!」算起2020年的帳,甘肅定西市臨洮縣峽口鎮新集社社長宋學敬喜笑顏開。
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西芹,圓滾滾的花菜……漫步峽口鎮,一片片生機勃勃,多姿多彩的農田,正是宋學敬的脫貧密碼。近年來,倉山區、臨洮縣持續深化東西部扶貧友好協作,著眼促農增收,實現了高原夏菜產業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土豆片,土豆泥,土豆粉……說到定西特產,土豆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然而,產品高度相似,價格競爭激烈……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僅靠土豆難以佔得先機。
「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種植作物,才能為農業增收帶來發展新契機。」峽口鎮副鎮長王學緯表示,經過精心篩選,榆中縣的高原夏菜進入了福定兩地幹部的視野。
高原夏菜,是指代利用西北氣候特徵,於高海拔地區生產的優質蔬菜:蘭州周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蔬菜品質先天優異;獨特的上市檔期,可彌補東南沿海夏季蔬菜供應的缺口……與臨洮相鄰的蘭州榆中是高原夏菜的重要種植基地,豐收的歌聲,早已在相鄰的大山間唱響。
「榆中與臨洮一衣帶水,地理相似,氣候相近。榆中能辦成,臨洮沒有理由辦不成!」抱著決勝脫貧的決心與不服輸的毅力,兩地幹部大膽調整產業結構,向榆中引進高原夏菜種植技術,開啟了從無到有的旅程。然而,種植土豆的觀念在當地早已深入人心。如何打消種植戶疑慮,成了高原夏菜產業落地的第一道坎。
「要讓種植戶主動種上高原夏菜,就要幫他們算好帳。」王學緯表示,產業尚未落地,關於高原夏菜的宣傳就已在各村鎮如火如荼地展開,向種植戶們計算經濟效益,科普夏菜產業,暢談發展前景;與此同時,兩地幹部還積極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社實地勘測,做好水利工程的前期準備。虛實兩手抓,全面消除種植戶的思想顧慮。
發展高原夏菜產業,臨洮走出了第一步。
途經峽口鎮的309省道旁,一個巨大的土坑格外顯眼。這個坑深近10米,面積200多平方米,土坑底部還有著一個圓圓的井口。「別看這井不起眼,周邊的高原夏菜可全靠它。」宋學敬笑道。
「高原夏菜的用水量比土豆高很多,要種好高原夏菜,水源是關鍵。」宋學敬表示,臨洮當地水源較深,靠種植戶自己難以挖出符合要求的水井。近年來,兩地幹部利用社會幫扶,依託福州市倉山區企業家協會、組織海欣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福州星火科技等愛心組織、企業捐贈資金,在臨洮各鄉鎮援建大口井,解決灌溉缺水問題。如今,村民們只需藉助水泵,便可在井旁的泵房中取水。
建設一個大口井,可遠遠不止挖一條井道那樣簡單。井口周邊的巨大土坑,同樣是大口井工程的一部分。「原先的計劃是建設蓄水池,但大面積的蓄水池佔用土地不說,還會造成滑坡,塌方,也給周邊居民帶來安全隱患。」王學緯表示,經過實地調研,福定兩地幹部調整方案,將蓄水池放到地下,以大口井與之相連。在蓄水池上則回填土地。「別看這裡一片荒涼,來年可就是一片嶄新的農田了!」
記者了解到,每座大口井的投資金額為15萬元,可滿足周邊600~800畝高原夏菜的種植用水,每年平均可為群眾帶來300萬元~400萬元經濟收益。目前,全縣已建設大口井8座,臨洮縣高原夏菜的種植面積也從原有的3200畝發展到現在的45000畝。
門外寒風呼嘯,門內風平浪靜;窗外大雪飛揚,屋內溫暖如春。隆冬臘月裡的張郭家村,從事大棚種植多年的彭雷天正熟練地將保溫膜鋪在地上,保護剛剛播下的蔬菜種子,「靠這個大棚,去年的純收入就能達到23000元,脫貧攻堅真是暖到心坎裡去了!」
走出彭雷天的家,一望無際的田野中,一排排潔白的大棚傲然挺立於風雪之中。在當地,這些大棚還有著一個特殊的名字:陽光房。近年來,依靠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倉山區投入資金751萬元,累計建設陽光房434座、配建蓄水池70個,帶動6個鄉鎮21個村434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陽光房」,已成為貧困戶心底的一道暖陽。
「如果說大口井是高原夏菜的種植基礎,那麼『陽光房』就是夏菜產業後續發展的基石。」王學緯表示,高原夏菜產業的一大優勢便在於上市期特殊,能夠填補其他蔬菜產區種植期的空白。引進溫室大棚,可進一步實現高原夏菜的「春提早,秋延後」,形成錯峰上市的格局,進一步提升蔬菜種植收益。
作為村裡第一批用上「陽光房」的人,曾經的建檔立卡戶彭雷天在2018年便早早脫貧,這兩年更是在縣城裡買了房,過上了好生活。「以前地裡只能種種土豆,蓋好『陽光房』以後,種上了蔬菜不說,一年還能種個兩茬。一個大棚,一年的純利潤就有2萬元以上!」彭雷天說。
王學緯表示,隨著臨洮高原夏菜品質的逐漸提升與基礎設施的日漸完善,打造本土高原夏菜品牌已成為未來的工作重點,「我們將努力把高原優質蔬菜打造成無公害、高品質的蔬菜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一條龍產銷體系,幫助當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