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就腳冷,或是血管「病」了,若伴有3種症狀,建議醫院看看

2021-01-14 天天養生匯

一入冬就腳冷,或是血管「病」了,若伴有3種症狀,建議醫院看看

每到冬季,腳最容易受凍,或許會有人告訴你說,是腎氣虧虛,多吃些熱性食物、多注意補腎、多泡泡腳、多運動等或能好轉,這些都還是不錯的建議。但是這些方法只適合普通人,如果你感覺腳涼的同時還伴隨一些其他症狀,就有可能是血管「病」的信號,要引起重視。

一入冬就腳冷,或是血管「病」了,若伴有3種情行,建議醫院看看

當血管功能出現障礙時,會影響血液運行輸送,腳部作為離心臟最遠的部位,受到的影響自然是最嚴重的。如果伴隨下面這些症狀,最好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

一、走一段路就腿疼

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肌肉酸脹疼痛,休息一會可緩解,再行走一段距離後又重複出現疼痛症狀,甚至有些嚴重的人,不活動時也可出現明顯的疼痛,可能提示疾病發展比較嚴重,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以排除危險因素。

二、 下肢浮腫

如果腳部經常發冷,而且有浮腫的現象,尤其是下午到到晚上睡覺前比較嚴重,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或有所好轉,早上起床時並沒有完全消失。這也可能是血管發出的「救援」信號,不可忽視。

三、 靜脈曲張

下肢,特別是小腿肚青筋暴露,甚至出現瘙癢、發黑、破潰等。這種現象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一眼就能看出,只是很多時候,感覺除了影響美觀之外,並無其他不適,因此沒有引起重視。要知道,這種現象就叫靜脈曲張。到了一定程度後會身體會感覺到其不是症狀,因此也要引起重視。現代醫學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因此,雖然不用擔心,但是還是需要重視的。

以上這些現象,或許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當然如果沒有這些現象,一般人也會有腳冷的現象,那麼在生活如何調理呢?其實大部分人都會出現腳冷的情況,只是有些人表現得更為明顯一點,這跟「末梢循環不良」有關,主要是天冷導致肢體末梢的小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導致。生活中多加注意就可以了,下面來分享一下小編的經驗。

1、冬補

常說「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就是說冬季進補是有益健康的,或能使自己變得強壯。多吃低脂蛋白質,如魚肉、家禽肉,牛羊肉等等。此外還要多補充些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消化吸收,同時還能促進排便;烹調時為菜餚添加一些香料,生薑、蔥、辣椒、胡椒、大蒜和咖喱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或能讓身體恢復暖氣。

2、堅持冬練

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眼下雖然還沒到三九天,不過很多地方已經非常寒冷,保持適當的運動鍛鍊,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從而讓身體恢復暖氣。

還記得以前上學那會,需要沒有供暖設施,每到冬天,同學們特別喜歡擠在一起,我們叫「擠油炸」,身體暖暖的。

3、堅持每天泡腳

天氣寒冷之後,洗澡的次數可以酌情減少,特別是老人、小孩、以及體弱多病者,減少洗澡次數還能減少一些安全隱患。但是保持每天泡腳是必須的,不僅僅是講究衛生。泡腳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腳部血液的供給,以及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讓腳部恢復暖氣。而且泡腳還能促進睡眠,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4、準備好取暖工具

對於腳部保暖而言,首先要重視的就是要選好鞋襪。好的鞋襪對於腳部保暖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對於襪子每天要一換洗,如此保暖效果會更好。然後是就是熱水袋了,對於經常腳冷的人來說,最難受的就是晚上睡覺了,或許上床後很久都捂不暖和被子,因此準備一個或者兩個熱水袋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老人家,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一切都準備妥當,那就不用擔心腳部會受凍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吧,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醫生提醒:腳出現5種變化要小心,暗藏全身疾病,趕快脫鞋看看
    立足科學理念,傳播營養健康,又到了和友們說健康的時刻,今天要和友們分享的健康話題是腳與健康的關係,我們都知道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通過身體的外在表現看身體的健康程度。其實,臨床醫生早期發現疾病,就離不開腳上的各種表現。他提醒我們:腳出現5種變化要小心,暗藏全身疾病,趕快脫鞋看看!
  • 血管堵不堵,看手就知道?若手上出現4種異常,或是血管堵塞了
    若手上出現這4種異常或血管已堵塞,莫忽視第一:手冷麻木現在的天氣越來越冷,手腳冰涼已經是正常現象,若經過恰當的保暖或進食後,手就會變得暖和,如果手一直處於冰冷狀態,怎麼也暖不起來,很有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原因,除了手冷以外偶爾還會有麻木感,這就應該考慮一下是否血管出現異常的表現
  • 天冷腳麻或是血管問題 別亂泡腳
    來自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專家介紹,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70~80歲是其高發人群,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趨勢,如50多歲開始患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會出現小腿潰瘍甚至截肢,若早期通過積極地治療,可以幫助患者保住肢體,重新上路。
  • 血管變窄並非靜悄悄,告誡:若腿上有2種症狀,或是血栓「靠近」
    血管變窄並非靜悄悄,告誡:若腿上有2種症狀,或是血栓「靠近」腿部抽筋。在日常生活中,若經常出現腿部抽筋的情況,多數人認為這是缺鈣所導致的,其實除了缺鈣和受涼之外,這與血管堵塞也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在生活中,出現這種情況,要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治療檢查,避免血管變窄,危害身體健康,希望你別不自知。所以在生活中,腿部出現以上這兩個異常的表現,也是血管堵塞的一個重要信號,希望你在平時能夠注重適當的保養,而要想保護血管,調節日常飲食和作息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
  • 「急凍式降溫」,這些病注意預防;上海今年的入冬日可能是...
    今天上海全天3~6℃,大風持續,偏北風4~5級陣風6級,「溼冷」的魔法攻擊下,讓人感覺更冷。寒冷刺激會使人體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血液循環的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病。上海嶽陽醫院心內科主任樊民說,心臟最怕溫差大,如果室內溫暖室外又特別寒冷,一進一出很容易引發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梗。
  • 「大病來前,腳先知」,腳部若出現這幾個症狀,或是像你發出信號
    「大病來前,腳先知」,腳部若出現這幾個症狀,或是像你發出信號腳部溫度低有些人天生體質一寒,經常出現手腳冰涼,這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的,但是有些時候腳部發涼,可能是神經系統出現問題,導致血液流通不順暢引起的,一般出現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率會大一點。
  • 血管堵,腳先知,走路時如有3個表現,或是血管堵了,試試1物調理
    血管堵,腳先知,走路時如有3個表現,或是血管堵了,試試1物調理。人之所能健康地生活,離不開營養以及氧氣的及時供給。而血管作為這些物質的「載體」,只有血管健康暢通,才足以保證血液的正常流通,營養的供應也才能及時。
  • 血管不是突然「阻塞」,出現五種表現後,最好查一下腦CT
    血管堵塞了嗎?測試: 方法一:觸摸腳背 恭喜,你的血液流得如此流暢,可以到達你的腳。 如果你在散步後感到腿和腳疼痛,而你腳上的動脈已經消失,你可能有輕微的動脈堵塞。 方法二:抬腿 仰面躺在床上,把腳伸直到45度,大約兩分鐘。然後看看你的腿。
  • 身體有病,雙腳先知!當足部出現這幾種症狀時,可能疾病已經來臨
    我們的雙腳不僅可以用來走路,由於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有時候身體出現健康問題時雙腳可能會最早有所表現,因此有人又把腳比喻為「健康警報器」。那麼雙腳出現哪些症狀時預示著身體可能存在哪些疾病呢?常見腳部症狀與疾病的關係1.腳抽筋腳抽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如果只是偶爾的腳抽筋或者劇烈運動後發生腳抽筋,這多是由於姿勢不正確或者過度勞累所致,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是短期內反覆出現腳抽筋,就要注意鈣、鎂、鉀等電解質缺乏或者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可能了,所以建議先到醫院檢查一下電解質。
  • 血管堵塞,腳先知!醫生:腳上出現3種「感覺」,當心血栓已「紮根」
    原來,張大爺的右腳出現了「二次發育」,眼看著越長越大,左右腳的鞋碼都差了2碼,張大爺想不通:「這是為啥呀?」後來張大爺實在忍不住了,跑去醫院裡檢查,醫生說張大爺這是患上了「下肢動脈閉塞」,下肢血管堵了,右腳的血液循環不暢,這才讓它「越長越大」。
  • 通過腳能看出身體的健康狀況,腳上出現4個症狀,建議做個檢查
    中醫是如何通過看腳看健康!腳上出現4個症狀,建議做個檢查,為了您和家人要了解!1、雙腳冰涼如果是冬天,雙腳冰涼不足為奇,但如果你不分季節的雙腳冰涼的話,要引起注意了。中醫認為是氣血不足,氣血不足時,沒有足夠的力量運行到身體末端時,內臟陽氣不能通達四肢,就會腳冰涼。但現代醫學認為腿腳離心臟遠,如果供血不好,自然暖和不起來,也就是說腳趾冰涼,則表示血液循環變差,最好看醫生檢查一下。這是因為若下肢動脈因粥樣斑塊形成發生管腔狹窄,遠端供血不足,就會腳發涼。
  • 周圍血管疾病有症狀嗎?當然,一文帶你從「症狀」認識周圍血管疾病
    周圍血管病也就是外周血管病,是除心、腦血管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如動脈、淋巴系統和靜脈等疾病。大部分周圍血管性疾病,隱病隱匿且早期症狀並不是很明顯,一旦有典型症狀已經進入病情中後期,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因此不妨多了解周圍血管病變的症狀且及早治療。
  • 長沙一夜入冬,他們都出現了口角歪斜的症狀,真是冷風在惹禍?
    突然之間,長沙一夜入冬,湖南旺旺醫院神經內科特別提醒,歌曲好聽又浪漫,但氣溫驟降,冷熱變化大,中老年人千萬別隨便去吹吹風!同時就診,症狀類似,但治療效果卻不同白領小王外地出差返回長沙時,正好碰上長沙大降溫。
  • 肝臟不好,腳或是「軍師」,腳掌若給你5種提示,或是在尋求幫助
    一、肝臟不好,腳或是「軍師」,腳掌若給你5種提示,或是在尋求幫助1、 腳掌紋理大家閒暇無事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腳掌,若是平滑的,則說明身體健康。3、 腳部皮膚瘙癢我們腳掌上的穴位是很多的,所以比較的敏感,對於身體產生的變化,腳會先感知到。當肝臟不舒服的時候,腳掌就會發癢。
  • 挑戰腦小血管病--孫辰婧001
    2015年3月25日就診某醫院,骨科以「頸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症」收入院,於4月4日在全麻下行「頸椎管狹窄症後路減壓成形+內固定術」,術後次日出現右上肢無力,未行特殊處理。出院後上述症狀進行性加重。2015年10月逐漸出現言語不清,先後就診於多家醫院,給予激素、營養神經及對症藥物,上述症狀進行性加重。2016年4月初出現尿頻,患者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我院。
  • 身體異常,腳先知,5種信號出現,或是大病前兆,最好別拖著
    腳被稱為第二心臟,在腳上能找到五臟六腑的反射區。也就是說腳是五臟六腑疾病的外在表現,通過觀察腳就能看出身體上的異常情況,不妨來對照一下看看你有沒有出現以下異常。大病突襲,腳先知?排除工作因素,若隔三差五雙腳就腫脹有可能是心臟、肝臟和腎臟器官出現病變,也有可能是淋巴組織發生堵塞或靜脈曲張,需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切不可拖延。2、腳發麻和抽筋一般蹲的時間太長,保持同一個姿勢易出現雙腳發麻,這和血液流通不暢有關。若經常出現腳發麻,說明血管堵塞或已經有血栓,或是中風的前兆。
  • 血管堵塞,腳部會有提醒,若有腳麻等明顯症狀,警惕血栓「上門」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最害怕的是血管堵塞或狹窄。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和韌性有所降低,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得血管狹窄或堵塞。一旦血管堵塞,會誘發一系列的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當血管堵塞時腳部會有明顯症狀,平時可以多觀察腳,如有異常,應該及時就診。
  • 天冷腳麻有可能是血管問題,別亂泡腳!
    來自醫院介入血管外科專家介紹,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70~80歲是其高發人群,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趨勢,如50多歲開始患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會出現小腿潰瘍甚至截肢,若早期通過積極地治療,可以幫助患者保住肢體,重新上路。
  • 血糖升高「腳先知」?若雙腳沒有4種症狀,或許說明血糖比較穩定
    對於糖尿病的併發症,一旦出現就很難逆轉,尤其是上了年紀以後,平時的日常飲食,加上身體機能下降,很容易導致血糖上升,所以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血糖,當血糖值上升時,腳部會有以下這4種情況。一、血糖升高「腳先知」?
  • 醫生:肩膀若出現這1症狀,或是心臟在求救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是劇烈且持久的胸骨後疼痛,同時伴有發熱和白細胞增多,隨著疾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但也有一部分心梗患者會出現非典型性疼痛,如肩膀、下頜和牙齒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