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人性的善與惡,往往就在一瞬間轉變

2021-01-08 寶哥最有料

最近我看了很多有哲理性的高分電影,除了他們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之外,我認為很多問題,是需要我們私下再多想考慮的,比如說關於愛情、親情、人性的問題。

說到人性,這真的是一種讓人絞盡腦汁,都猜測不到的東西。有人說人性是自我和黑暗的,但是又人說人性是善良的,但是究竟人性是哪一種?我不知道。但是我認為在不同的事件上,會展示出不同的人性。但是其實人性的好壞也跟人有關,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些人就會表現得非常的黑暗和貪婪,但是有些人就做得非常的無私和善良。

前些天我看了《我不是藥神》,說實話,這可以算得上是近幾年我看過最讓我感動的電影了。電影講述的是,在當時的年代,經常有人們患一種絕症,但是維持患者生命的藥物是非常的昂貴,可以說,除非是富豪家庭才吃得起,一般家庭都是吃不起的。這時候有一些人,就發現了一些商機,從國外走私一些相同成分的藥物到那個地方。可以說,這一舉動對藥販子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國家明令禁止走私藥物,更何況這種藥物還是威脅藥廠盈利的東西。

《我不是藥神》中的人,做一個「救世主」,而做的一種賠錢慈善福利。在這個故事裡,我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輝,而不是人性的醜惡。人性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的讓人捉摸不透。最初男子掙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當他得知了賣假藥的後果之後,它依然的選擇了放棄這個行業,同時自己還能得到一筆轉手費。這樣的舉動對於自私的人來說是非常的滿意的,因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得到錢,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可是這樣的人性同樣也是黑心的。

人們永遠不知道,事情發展到最終的樣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同樣的人性也是非常複雜的,有的時候也許人們就良心發現,有的時候人們卻活在自私自利當中,但是,其實我不想把是否自私,和是否善良淪為人性當中,我更想把它淪為是個人的意願。就像是有些人從頭壞到尾,終究都是自己的選擇。

當男主發現,他轉手的那個商人,竟然開始高價販賣藥物,這樣的舉動令病人非常的生氣,於是他們聯合向警官舉報了這一個行為。沒想到這樣換來的卻是所有病人都沒有廉價藥吃,於是男主良心發現,決定做一項公益,就當是贖罪吧。於是他頂風作案,冒著被入獄的風險,來救這些病人,高買低賣給病人提供藥物。

其實有時候,我還是比較佩服那些,明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害處,卻依然為了他人著想而放棄個人利益的人。也許男主就是救世主吧,願意犧牲個人利益,而拯救世間千萬人,這樣的行為道不是嗎?有時候,我們看問題也不能太片面,就像故事最開始,我是恨極了男主這樣的人。但到故事最後我又發現了他人性的光輝,有的時候人就是這樣讓人捉摸不透,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這個人的人性究竟是怎樣的。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是非常善良的,只是人們為了追求一些個人利益,有的時候會損傷別人的利益。但是我希望,每個人都要學會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其實生活還是非常美好的,人性也是非常善良的。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人性的探究,善與惡一樣,都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
    最近電影院中最為火爆的電影就是《我不是藥神》了,幾乎所有的網友在看過之後都紛紛豎大拇指說這部電影以現實為題材打造了一部多年未見到的好電影。一部電影的好壞很大一方面是對於人性的解析與探究,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心念為善則善 如果為惡則惡 善惡只在我們心念的一瞬間
    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向善的心念,那麼,我們的任何行動必是,以是否善良為標準,此時,就是向善的生活,難以為惡,反之,心念總是為惡時,則難以向善。雖然回歸本我之人,是無善無惡的,但世間的法則是揚善止惡的,所謂的從善如流,也是隨緣不二的特性。還是應有勸告,此生不應虛度,至少要認識本真,如何認識呢?
  •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從先天、後天、理想來說,從儒、釋、道來談
    孟子講了性善論,每一個人都有良知良能,但人為什麼會為惡呢,宋明理學家就藉由理氣論來補充這個問題,就因為有氣柄,有延續生命的需求,有耳目口鼻的欲望。只要你不過分,那你還是善的,但你如果過分,或者說損人利己,那你就惡了。所以說明為惡是為什麼為惡,不是必然會為惡,而是你過度了,才為惡。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所謂人性,無非是善與惡的拔河比賽
    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所謂人性人性的善,與惡都在一念之間。當有人詆毀或者是陷害怎麼才能脫身呢?我們都知道,女人是一個善變的動物,也是一個特別好相處的動物。他們拼的不是人命,而是錢啊!誰願意在金錢面前低頭,誰願意放棄這個掙錢的機會?誰都不想。當你被領導罵了的時候,他們表面上會說沒事下次要做好點。可是當你轉身的時候,會聽見他們的議論。
  • 人性終究是善是惡?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解釋探究人性善惡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自古至今,這都是哲學上一大問題,古今中外都在討論這個問題,至今世界上也沒有公認的定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四大類的解釋,來一探人性善惡的究竟。【性本善論】根據孔孟思想,認為人性的本質,本來是善良的,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最有名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看到悲慘可憐的人,心裡為他難過。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這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無不透漏出在這裡的生活的人,是那麼野蠻愚昧,他們沒有禮義廉恥,更無長幼尊卑,在生存線上掙扎,人性表現得那麼自私惡劣。但是在這些人性之惡中,也裹挾著善,善與惡相互交織,更凸顯人性複雜的一面。
  • 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性很複雜,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曾說人有兩種基本本能,一種是自我保護,一種是傳宗接代。這樣的人性,其實和動物沒有區別,可是人和動物又是不同的。不同在於,人具有理性,具有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我不是藥神》中的神性與人性:爛人成聖,地獄無門
    電影《我不是藥神》修改了主人公的設定,把他變成了一個沒得病的人。電影方面說,這種改動既是為了過審,也是為了增強戲劇衝突。但是在我看來,事情絕非這麼簡單。在最開始,《我不是藥神》的定位是文藝片,目的是從某種切面透視社會中的現實問題,激發人們內心的波瀾和探討。在導演文牧野的強烈要求下,它增加了商業片的元素。而最正統的商業片套路,就是一個簡單的詞:屌絲逆襲。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在《我不是藥神》中,文牧野再次通過對社會現實細緻入微的體察與觀照並且將以往的鏡語敘事策略一以貫之,使得電影通過流暢的小景別和自然的運動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整部影片光影敘事與鏡像感知的基礎,同時也構築起了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實現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慨嘆。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晃動式的鏡頭成為其鏡語風格的一大特色。
  • 《我不是藥神》人性的思考,區塊鏈安全的剖析
    《我不是藥神》,豆瓣9.0以上的高分電影風靡大江南北!在這部草根創業的血淚史裡,暴露出了很多經典語錄,讓我們開始思考人性。為了賺錢的張長林,和帶著賣藥小分隊的程勇,同樣賣藥,一個認為,賺錢就是解決需求,一個卻讓自己組建的賣藥小團隊,拯救了無數的白血病患者。
  • 知曉人性的惡才能更好地抑惡揚善
    文/唐耀坤人性的惡是生來有之,並不是哪個社會的產物,它不帶任何社會屬性。只是在清正廉潔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就被公平正義所抑制,它難以禍害出來,而在汙水橫流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即便泛濫成災。以前有些學者把人性的惡(自私利己)歸納為因私有制社會的出現而造成的。認為人類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在公有制情況下,人性是善的,後因私有制在社會上出現,便將人性扭曲朝惡轉變。
  • 電影《屍速列車》人性本就善惡並存,沒有無條件的善與無理由的惡
    我還算喜歡延尚昊執導的《屍速列車》,在恐怖或驚悚的類型電影上,有一定的指標性意義。就一位觀眾而言,如同我,在觀賞電影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投入劇情,也容易進入電影所建構的世界,對於電影中所描寫的人性善念的一面,也非常的感同身受。就一部商業電影而言,《屍速列車》無疑是成功的。
  • 真正的高手,都是深知「人性」
    比如說,人性的普遍弱點有驕傲和懶惰,但高手往往為人謙虛,做事勤奮,等等。讀白巖松的《白說》的時候,我發現他總結了2條人性的規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當我們明白了這2條人性的規律後,會變得越來越寬容、大度。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第一:教育不是讓人性「變好」,而是約束人性中的負面欲望、揚善棄惡。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人主張人性本惡,所以強調要用法律制度規範約束人們的行為;相比之下中國人以及受中華文明影響較大的東方國家則普遍認為人性本善。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但這種說法確實是存在一定誤讀的。所謂「人性本善」這種觀念是從宋朝的《三字經》普及之後才開始大面積傳播的,而在此之前「人性本善」這種觀念並不是中國古人的普遍觀念。
  • 善,人性裡的極端理想
    鐵子推薦我去看小說,我翻了幾章,不喜歡。一是文筆不好,像非常粗糲的劇情梗概,沒有文字氛圍。而電視劇,很大程度彌補了這種缺陷。音樂、構圖、配色和魚眼鏡頭,都有些高級脫俗,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質感。二是裡面強調的絕對的「惡」。這個按照老劉的說法——人性根本不是這樣的。沒錯,作者只追求了直白的犯罪過程,節奏可能確實有明快的爽快。但不過只是一種獵奇,降低了作品的深度。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導演梅爾·吉勃遜在2016年的作品,主要講述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展開的衝繩島戰役,透過電影探索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01 長鏡頭丨展現生活的美好①主人公戴斯蒙德,從小生活在維吉尼亞一個恬靜悠閒的小鎮,家裡有一位年紀相仿的哥哥。
  • 《我不是藥神》:直擊人性正面社會問題,人生雖苦堅持才能看到光
    《我不是藥神》中有句戳中現實的話: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治不了,那就是窮病。這部根據真實事跡改編的黑色幽默,由慢粒白血病患吃不起天價藥開始,到最後徐崢飾演的程勇賠錢賣藥,直到判刑的救贖之路。從人性、社會、生命等多方面直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