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
說到香港電影,每個人都會想到一個詞「懷舊」。。
近年來香港藝術電影,我們正以「懷舊」的態度來探索並不遙遠的過往,我還記得在第60屆柏林電影節上,新生代水晶熊大獎的最佳影片被授予羅啟銳導演的《歲月神偷》,近年來被譽為「最美最感人的地道港片」。
他於發布,並在第29屆香港金像獎中贏得四個大獎,該片投資1000萬港元,取得1億元票房,影片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從兒童的角度講述了上個世紀香港的故事六十年代,並探索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
小故事,變化很大
電影改編自導演自己的選集,主題主要來自家庭生活,電影的名字是詩意的《歲月神偷》-「在幻變的生命裡,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
20世紀代的香港可以說是風雲變幻,命運多舛,影片中的主人公羅姓一家人生活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他們也是那個時代最底層的人,他們的居住地叫做永利街,街上的居民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移民貪腐,警民勾結黑社會,肆意收取保護費,那些底層民眾,只能通過不斷努力換來相對平靜的生活。
這部電影沒有聚焦於大時代,也沒有給電影一個大的框架,他只是通過羅家的生活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反映了大時代從小家庭的變化,這是對香港經歷過上世紀代的人們的回憶。當然,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世界也會削弱故事中的死亡、貧困和悲傷。
電影一開始,小弟弟羅進二把魚缸頂在頭上(因為爸爸說做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屋頂),小男孩通過玻璃魚缸去看世界,熟悉的陌生的世界將成為夢想,整個社會的痛苦將成為孩子們眼中的一道閃光。
成年人住很累,只有孩子一整天無憂無慮自己找樂子,玩魚缸的時候,他們會想像長大會變成「太空人」,偷孫悟空雕像廟裡,並假冒電影明星賺錢……。
小人物,雄心壯志
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長喚醒了香港一代人過去的歲月,也讓很多香港的觀眾從小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就是香港不斷努力拼搏的精神。《歲月神偷》基於導演羅啟銳的個人經歷,主人公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都是記憶,影片中沒有英雄和神話,只有香港普通人生命,也就是平年的你和我。
在一個四口之家中,最好的一個是哥哥,羅進——這個角色本身就是導演用來回憶哥哥的,所以優秀的哥哥沒有缺點,他是田徑冠軍,精通樂器,孝順父母,對弟弟照顧得很好,對哥哥的最大打擊是對富家女、汽車、別墅、鋼琴等的熱愛富家女、門當戶對等概念一直圍繞著羅進,雖然成功很早,但他因病早逝,人們常說「天妒英才」應該是羅進。
羅大爺是一個被生活折腰的中年人,他是底層階級的代表,他從小就跟著母親和弟弟逃走了,他常年在貧困地區做皮鞋生意,他抱怨生意難做,政府經常要向他收取保護費,他對家裡的兩個男孩要求更嚴格,他是很真實的小人物,也許在你我身邊有這樣一個人,但他也會在雨中遇到颱風和吼叫「最重要的是保住頂!」,就像喊出積怨。
羅媽媽也很優秀,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仍在為這個家庭工作,她不哭也不累,因為她是她的母親。她家的夥食、房屋衛生、商店生意和孩子們都管理得很好,她總是說這個句子「做人,總要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女性的善良樂觀,可以說導演對她的評價是一個偉大的東方母親信念。
我還記得羅母帶著他的大兒子去北京接受治療,狹窄的走廊裡擠滿了人,在冰雪中,弟弟透過窗戶看著醫院裡痛苦的人們,哥哥安慰他說:「不要怕,有哥哥在。」
是的,誰不想在童年有個好的哥哥,一句話能使人平靜,這就是心靈平和的力量。
最後,他們都毫不猶豫地把孩子送到了醫院。
小電影,大影響
這是一部「文藝電影」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情節,但他在香港地區以動作片為主的影片中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成績,當時《歲月神偷》在上映後三周內擊敗了好萊塢大片《愛麗絲夢遊仙境》,憑一周的罰單成為房管局局長,這也是香港本地電影第一次從《阿凡達》變成脫穎而出。
吳君如曾經說過她拍這部電影的原因,她覺得以前香港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現在,這種精神越來越少了。導演羅啟銳說:「聽說我們要拍香港人的故事,很多藝人過來義務客串!大家會覺得故事很有共鳴,因為他們那代人就是這麼長大的。」
在一個以信仰為支撐的時代,生活是好是暗取決於你自己的看法,導演用形象向觀眾傳達他有一代人到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樂觀精神和香港作為祖國一員的身份認同。
後記
這部電影是117分鐘,將近兩個小時,看了之後,我還是不能平靜下來,我覺得我有兩個小時去看電影,體驗香港的生活,然而我也從這部電影中學到:眾生都在受苦,但他們可以享受自己。
原文/不得轉載,圖片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