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不知道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寺廟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比較小眾但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寺廟,大家可以在元旦假期或春節去旅遊哦!
化身證菩提—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於大同市城區南大街西側。初名開元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五代後晉更名大普恩寺,金天會六年(1128)重建,明正統十年(1445)始更稱今名,亦多官吏「習僅之所」。善化寺布局嚴謹,宏偉壯觀,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1961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是寺內主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簷順頂,殿前設有寬大月臺,殿內當心間後部設鬥八藻井,鬥拱重疊密緻,為遼代小木作中的精品。三聖殿是金初代表性的木構建築。
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廡殿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殿內用四根金柱支撐梁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實例。山門位於三聖殿前方,為寺之正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門前有月臺踏道,南北梢間和次間均砌牆,上留牆高約1/3闢窗。當心間前後闢門為出入寺的通道,左右次間置明塑四大天王像,故又稱天王殿。山門為廡殿頂形式,梁皆為月梁式,砍削規整,形制美觀,為我國現存金代山門中的巨構。寺內保存有遼金塑像3餘尊,其中以金塑為佳。所存石碑中以金大定十六年(1176)所立之碑最為有名,作者朱弁為南宋大儒朱熹的叔祖父,是高宗所派出與金和談之使者,因拒絕對方勸降,被羈留西京(今大同)17年,期間設館教書,傳播漢族文化,並協助修整善化寺。此碑文思並茂,書刻皆工,不僅是朱弁宣揚「和好之利」的生動說明,也是其崇高民族氣節的最好見證,同時還是研究善化寺建造史的寶貴文獻。
化澤視禪明—開化寺
開化寺位於高平市東北17千米處的舍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轉峰迴,殿宇樓閣掩映在山巒樹影之中,為當地享有盛名的古剎勝景。宋代名將韓琦《遊開化寺》詩云:「蒙山崦裡藏神宮,朝蒼暮翠嵐光濃。枯松老柏競醜怪,危巒峻岭相彌縫。」寺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唐昭宗時稱清涼蘭若,宋天聖八年(1030)改稱今名。寺前聳立二層樓閣式山門一座,大雄寶殿居寺內中心,東西配殿對峙,後殿左右各跨翼樓,東翼樓下有泉湧出,水聲悅耳。現存大雄寶殿為宋熙寧六年(1073)原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為正方形,六架椽屋,單簷歇山頂。前後簷明間開門,可與前後院連通,次間為破子欞窗,簷柱上刻著施主姓名與年月題記,提供了建殿的確切年代。
鬥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形制,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殿宇壯觀,結構古樸,梁架、鬥拱上的彩繪圖案非常精美,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畫紋樣十分相似,可以說是宋代建築彩繪的最佳實例。殿內北、西、東三壁滿繪壁畫,成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內容為佛教經變故事。畫面構圖嚴謹,筆力道勁,人物傳神,色彩鮮豔,再配以瀝粉貼金,更顯得輝煌壯美,極富藝術感染力。大雄寶殿已被譽為古建瑰寶,這些壁畫更被視作「鎮寺之寶」觀音閣為金代遺構,二層三開間,懸山屋頂,下層為磚券門洞,柱子上留有金代當地官吏到此遊覽的記載,現存梁架也完全符合金代的製作風格。寺內碑碣及寺外三座石制高僧墓塔均保存完好。開化寺2001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為盛世中的幸事。
蓮寺花徑幽—青蓮寺
青蓮寺位於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寺南莊村硤石山腰,人稱「晉魏河山第一寺」。分上下兩寺,下寺是北齊天保年間(550559)高僧慧遠創建,初名硤石寺,唐鹹通年間賜名「青蓮」,稱古青蓮寺。上寺建於唐大和二年(828),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曾賜名福巖禪院,到明代後又復稱青蓮寺。寺院三面屏山,一面下臨丹河,景色秀麗,幽深古雅,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身,1988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寺內祀奉佛祖的釋迦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單簷歇山頂。
大殿舉折平緩,出簷深遠,明間的殿門門框用石料製作,上面刻有花卉紋飾,並銘刻有證明此殿創建於宋元祐四年(1089)的題記。殿內中央塑釋迦牟尼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像,尚存宋塑風韻。羅漢樓和地藏樓創建於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除石柱、鬥拱、梁等保留宋構特徵外,其餘均被後世的修葺變作了清代的樣式。下寺古青蓮寺現存主要建築為正殿和南殿。正殿也稱大佛殿,雖經明清多次維修,結構上尚保留不少宋代的建築手法。南殿已不顯宋代建築的特徵,但殿內的宋代佛壇卻得以保存,上有彩塑12尊,與上寺的宋代彩塑如出一轍。另有唐寶曆元年(825)「硤石寺大隋智遠法師遺蹟記」碑一通,碑首線刻彌勒說法圖,是研究唐代佛寺建築布局和形制的重要資料。青蓮寺的這些古建瑰寶能保存至今,使後人能從中得到感悟,受到啟迪,善莫大焉,功至偉矣!此間還有號稱「三奇」的「擲筆臺」「子母柏」和「白果樹」。「珏山吐月」與「乳竇望天」也為寺中勝景。
如果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轉發並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