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2020-12-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不僅在文化強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更為密切。翻譯不僅有文化交流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社會價值。因此,在翻譯研究中需要全面考察譯作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語言價值、創造價值和歷史價值。

我國歷史上發生的幾次翻譯高潮,多是由中國譯者或外國譯者在中國大地上翻譯外國的東西,翻譯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比如,玄奘為滿足精神信仰需要的佛經翻譯,林紓和嚴復為引進啟蒙思想和改良中國社會文史哲的翻譯,徐光啟為傳播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科技翻譯,以及改革開放後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進行的大規模全方位的翻譯,都是把追求和實現翻譯的社會價值置於首位。

在中國翻譯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翻譯中國。在中學西傳過程中,傳教士也將我國大量經史子集、文學作品和科技著作翻譯過去。這些翻譯不但促進了西方對東方的了解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而且由於傳教士們特別注重選擇翻譯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原著,因而較好地實現了翻譯的社會價值。

以中國農業科技典籍西傳為例。由於在中學西傳之時,受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的很多方面都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

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發展農桑的政策,從而造就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產生了無數的農業科技典籍。

自從神農氏發現五穀以來,我國就不斷有農業科技成果問世。儘管絕大多數已經佚失,但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仍有數十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獻中就有農業技術方面的零星記載。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著作中幾乎都有農學方面的論述,甚至還有「農家」學派專門研究如何勸農桑以足衣食的問題。漢代著名的有氾勝之著《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農書。唐代武則天時撰寫的《兆人本業》是我國第一部官修農書,陸羽的《茶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宋代編撰了《授時要錄》《大農孝經》等官修農書,其中的《陳旉農書》是現存最早反映江南農業生產的區域性農書,《蠶經》是專門研究蠶桑的農書。南宋時還出現過描繪農業生產過程的《耕織圖》。元朝設置司農司編撰了《農桑輯要》《王禎農書》,維吾爾族的魯明善撰寫了《農桑衣食撮要》。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貫穿了作者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的《乃粒》《粹精》《乃服》和《彰施》部分都是關於農業科技發明的著述。清代博採歷代農書彙編成《授時通考》。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農業科學技術也是從先進的國家通過翻譯傳播到需要的國家。我國農業橫跨上下5000年,農耕文明長期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而作為農耕文明遺產的農業典籍也不計其數。不僅惠澤炎黃子孫,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正如中國古代科技有「四大發明」,中國古代農業也有「四大發明」:水稻栽培、大豆栽培、養蠶繅絲、茶樹栽培。即使到了18—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之際,中國農業科技的許多方面在世界上仍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能夠為歐洲人提供所需要的技術信息並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

比如,《天工開物》中的種稻養蠶、耕田灌溉農具、提花機、多種原料造紙等,對許多歐洲國家改善技術與提高生產力仍具促進作用。反觀此時的歐洲,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依然十分落後:播種依舊使用人工播種且耕地的犁設計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當時的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使用的犁更有效率、更省力。因此,西方很重視對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典籍中的農業生產工具進行譯介,並將其作為改良本土農業生產工具的指南。

又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國家,養蠶技術發達,蠶絲業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生產和貿易成為政府一大財源。而當時的歐洲蠶桑技術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致生絲大量減產。為解決法國當時面臨的蠶桑生產中亟須解決的技術問題,巴黎耶穌會士杜赫德、殷弘緒有目的地重點摘譯了《農政全書·蠶桑》中的種桑養蠶技術。1837年,儒蓮奉法國政府工部及農桑部部長之命將《天工開物·乃服》養蠶部分及《授時通考·蠶桑》翻譯為法文,名為《論植桑養蠶的若干主要中國著作提要》。後來,法蘭西廣學院的漢學教授德理文也翻譯了《授時通考》中的蠶桑部分。1850年,法國的埃德將《耕織圖》翻譯為法文,取名為《農耕與紡織圖詠——重農桑以足衣食》,在巴黎出版。由此可見,當時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的翻譯把實現社會價值放到了首位,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與蠶桑養殖中出現的問題。

總體來看,中學西傳時代西方對中國典籍的翻譯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誰需要誰翻譯。傳教士們往往是自己主動翻譯,而非受中國委託翻譯,更不是由中國政府出資翻譯。二是需要什麼就翻譯什麼。對原著的選擇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對所譯內容的展現採用四字格的形式,簡潔明了,能夠最大限度對譯入語社會產生影響。三是翻譯的內容與方式很靈活。不一定非要全譯不可,而是需要什麼就翻譯什麼,需要哪部分就翻譯哪部分。而且不局限於某一特定典籍,還可以將分散在不同典籍中同一個主題的內容匯聚一起翻譯。

在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無數的中華典籍正通過翻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湧向世界,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帶給了世界各國人民,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與過去的中學西傳典籍翻譯相比,新時代的中學西傳典籍翻譯也有三個非常顯著的特徵:一是翻譯者鮮有目標語者,而是我們中國人將自己的母語典籍譯成外語,因此譯文的地道性與可讀性問題很難解決。二是在翻譯選擇上缺乏對目標語社會需求的調查,這就可能導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脫節。三是往往局限於案本而傳的全譯,缺乏根據市場需要對原著內容的取捨和同樣題材內容的整合。

基於上述分析,新時代的典籍翻譯研究應不僅聚焦於典籍翻譯與傳播策略方法等,也應研究譯作產生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典籍所具有的永恆精神價值不同,農業科技典籍中的許多內容在技術層面上已落後於當今時代,幾乎沒有用武之地,但是這並不等於翻譯出去就沒有社會價值。以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齊民要術》為例,即使在高度現代化的日本,時至今日仍非常受重視(或者說非常珍視)。日本成立了「《齊民要術》研究會」,研究作者賈思勰的學問被稱為「賈學」,而且在日本一直是顯學。「賈學」主要研究如何從《齊民要術》中汲取古為今用的智慧,發掘至今仍有價值的思想和技術,並在發掘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科技進行創新。這些研究在日本的經濟活動,尤其是農業和食品加工業中,不斷創造社會價值。

因此,我們今天的農業科技典籍翻譯研究,非常需要圍繞目標語國家的社會需求開展,並把研究成果及時傳遞給譯者,讓譯者根據目標語國家的社會需求去選擇與整合農業科技典籍,以便進行精準翻譯。只有這樣,古老的中國農業科技典籍今天才會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也才有翻譯和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規劃課題「中國農學典籍英譯與傳播研究」(SC19B1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26日第1933期 作者:孔令翠 詹榕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重視法律典籍翻譯 助力中華法系復興
    1995年,國家啟動了《大中華文庫》工程,這是我國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項目推進至今,已經出版110種經典著作,涵蓋文化、歷史、哲學、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領域,但其中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古代法律典籍,足見當下法律典籍翻譯之匱乏。其次,對法律典籍翻譯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
  • 法律典籍翻譯助推文化記憶建構
    法律典籍翻譯由於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由不同的譯者,在構建、傳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上體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從文化記憶理論下看法律典籍重譯和研究文化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記憶是立足於現在對過去的一種重建。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也在不斷進步。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五) 2020-08-31 00:4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深挖中華農耕思想的時代價值
    農事詩在《詩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展現了周代的農業生產景況,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後世知識分子多以耕讀傳家、知行合一為價值取向,因而,農書修撰者皆為飽讀詩書之士,所著作品以其文學性、藝術性見長。如唐代陸羽《茶經》的語言表達如詩如畫,文採斐然,體現了他的人格追求與審美情趣,使人獲得物我一體、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實現心靈上的淨化與升華。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在古代,中國是法制文明大國,中華法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熟,對周邊諸國法典的誕生發揮了重要參考借鑑作用。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同時,蟬意象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折射出中國文人的各種心態:高潔心態、避禍心態、超脫心態等等,而這些折射在作品中的心態,最後外化為文人們各異的人格和價值取向。而蟬意象所表現的價值取向,則是詠蟬詩吟詠內容從蟬之聲擴展到蟬之品格的演變,所體現的是蟬意象由感性情感層面到理性道德層面再到非理性超脫層面的價值建構。同時,在中國儒家、道家這樣典型的文化類型下,蟬意象也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對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調研,實證檢驗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對創業教育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進行驗證。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者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其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弱相關關係。創業教育對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存在顯著調節作用,對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調節作用不顯著。
  • 2020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信息科技崗社會招聘公告
    2020銀行招聘信息:本文整理2020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信息科技崗社會招聘公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成立於1994年。信息科技部是全行信息化工作的統籌管理部門,負責全行科技規劃、應用系統研發、IT基礎設施建設、系統運維管理、數據治理、信息安全管理等多領域的技術管理建設工作。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翻譯活動既是一種事實存在,又是一種價值存在。作為價值存在時,翻譯活動表徵著能滿足人類進步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性質。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果豐富,他所引導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很豐富,目錄著作、史料彙編、小說研究、戲曲研究、彈詞鼓詞研究、翻譯文學等等,雖然涉及範圍廣泛,內容駁雜,但貫穿於這些 研究成果的價值取向卻是統一的,那就是在時代、政治背景下文學追求時代性,社會性的理念。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作為由來華西人創辦的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的典籍譯介意義重大,其中有些中國典籍譯介在英語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為當時西方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國國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正是通過這些中國典籍譯介文章,西方學者在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的「中學西傳」影響之下,對中國典籍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典籍譯介隊伍。
  •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Allen)等漢學家在《中國評論》上譯介了60餘部中國典籍。作為由來華西人創辦的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的典籍譯介意義重大,其中有些中國典籍譯介在英語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為當時西方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國國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
  •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信息科技崗2020年社會招聘公告(廣東有崗)
    廣東銀行考試網同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招聘信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信息科技崗2020年社會招聘公告(廣東有崗),報名時間:10月14日截止,更多關於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招聘,農業發展銀行社招,中國銀行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東銀行招聘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飛進農田!「農業+AI」,中國農業科技...
    我們也時刻在思考,一是要用好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二是要回報投資人和股東,包括公司持股的員工,希望能夠形成一個更好的共贏環境。《21世紀》:目前公司規模如何?彭斌:2018年前都是幾百人的團隊。2019年開始員工過千,今年至今已有1400多人。我們還在擴張中,今年員工人數可能會超過2000人。
  •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治國理政旨歸的統一
    例如,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身的利益,黨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群眾利益無小事,等等。這些話語在建黨為什麼、執政圖什麼、掌權幹什麼的問題上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
  • 中關村「火花」系列活動——首屆中國農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科技...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月6日,由中關村管委會指導、中國農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和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聯合舉辦的中關村「火花」系列活動——首屆中國農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籤約及推介大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
  • 唐夫人 說: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看中華武術之美
    在武術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是中華武術千百年來澤惠大眾的本質。 在我國中華武術中,無論是在技擊攻防的形態特徵上,還是在節奏韻律、意境追求上,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美學的思想內涵。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關於長大後最想從事的職業,有相關調查發現,演員、主持人、網紅、歌手在小學和初中生的職業取向中排名前三,而想當科學家、工程師的人數佔10%左右;愛好遊戲的學生佔49%,參與科技活動的學生有13%;而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接觸過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