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法律典籍翻譯 助力中華法系復興

2021-0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世界諸法系中未因朝代更迭而中斷且「唯一不摻雜其他法系因素」的古老法系,中華法系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以戰國時李悝編纂的《法經》為其開端,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沿革發展,到隋唐時期達到了完備階段……此後又經過宋、元、明、清各朝的承襲沿用,到清末沈家本等人修改法律時,才告解體」。中華法系一度是東亞國家立法建制無可置疑的「母本」。古代中國是「東亞大地文化唯一之策源地」,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東亞、東南亞地區諸多國家的法律制度縱使在模仿程度和影響範圍上不盡相同,但內核均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法律精神。以中國為核心形成的東亞法律文化共同體蓬勃發展,足以與西方執牛耳的羅馬法文化分庭抗禮。梁啓超就曾在《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一文中提到,「故高麗、日本、安南諸國,皆以彼時代繼受我之法系」。

重要載體

隨著中華法系的產生和發展,先人在數千年的國家治理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凝結出豐碩的成果——法律典籍。廣義的法律典籍不僅關涉刑律典章一隅,同樣與思想、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息息相關,因此既應包括「由立法、司法、普法、解釋、學術等活動而產生的文字資料,其種類有政書律典、行政與司法文書、審判檔案、律學文獻、實務參考、鄉規民約、便民指南等」,還應涵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文化典籍中有關法的資料和內容。據《中國古籍總目》研究統計,中國古籍的著錄總數為二十萬種,其中「刑法之屬」就有近八百種。張偉仁主編的《中國法制史書目》按規範、制度、理論、實務歸類,著錄書目2352種,是迄今為止最為寬泛詳備的法律文獻目錄。而涉及法學內容的文化典籍更是汗牛充棟,難以計數。從狹義來看,法律典籍指的是古代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典和律法,包括正式的法典及其多種補充形式。「律」是古代法的主要形式,是「具有代表性的比較穩定的國家大法」,但並非唯一形式,作用和效力時常受其他法律形式的補充和制約。例如,漢朝有「令」「科」「比」,隋、唐增加了「格」「式」,五代和宋有「敕」,明、清有「例」。這些法律補充形式數量龐大,大多參酌時勢世情而定,較正律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一言以蔽之,中華法系千載傳承,所遺法律典籍浩如煙海、燦若繁星,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法律奮鬥史,傳遞了中國法律精神的火種,塑造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法律文化記憶。

道阻且長

綜覽中國法律典籍的對外譯介歷程,西方對中華法系法律和法治文化的興趣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以前,歐洲傳教士來華,將自己在中國經歷見聞寫成遊記,其中就包含對中國法律文化的描述和評價。此後直至18世紀中期,中外交流在曲折中前進,法律典籍外譯也在其間積蓄力量。18世紀後,隨著東西方交流的頻繁發生,西方才真正開始對中國法律典籍的翻譯。而近現代法律典籍的外譯則主要集中於《大清律例》《洗冤集錄》《唐律疏議》《大明律》四部典籍。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法律典籍翻譯的研究都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現有翻譯成果無法滿足研究需要,導致現階段法律典籍翻譯研究多集中於幾部主要法典的研究。我國法典數量之豐毋庸贅言,但可供研究的譯本寥寥無幾。正律元典尚且如此,待譯的法學思想、文化著作更是數不勝數。1995年,國家啟動了《大中華文庫》工程,這是我國首次系統、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的國家重大出版工程,項目推進至今,已經出版110種經典著作,涵蓋文化、歷史、哲學、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領域,但其中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古代法律典籍,足見當下法律典籍翻譯之匱乏。

其次,對法律典籍翻譯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國內有關法律典籍翻譯的40餘篇論文中,近半者都是對譯文字、句、篇章的審度,討論文本層面的轉換問題。對譯本的傳播效果、文化影響、歷史價值往往是寥寥數語或一筆帶過,未能跳出文本的局限,從文明互鑑、法文化交流傳播的高度對法律典籍翻譯這一重要課題進行綜合性研究,深入挖掘法律典籍的文化意義和傳播價值。

再次,缺乏專業的法律典籍翻譯人才。法律典籍的翻譯涉及語內和語際雙重翻譯,譯者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法學和外語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較高的古文造詣,因此法律典籍譯介「對翻譯的準確性有著極高的要求,一定意義上講,法律翻譯人才也是社會精英人才」。法律典籍翻譯難度高、耗時長、出成果難的特點使不少譯者望而卻步,專業的法律典籍翻譯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這阻礙了法律典籍翻譯的發展。

逐步實現「中法西傳」

新時代中華法系的復興離不開傳統法律文化的浸潤和滋養,法律典籍翻譯則「擔負著傳統法律文化記憶塑造、傳播與經典化的重要功用」。對內而言,法律典籍的翻譯能夠豐富國內學者的研究素材,方便從更多角度開展學術創新,同時普及傳統法律文化,深化本國民眾對傳統法律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增強民眾對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自信。對外而言,法律典籍作為域外了解中國法律文化、形成對中國法治形象認識的第一手資料,承載著極具民族特色的法律智慧。「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譯和傳播方面,西方專業漢學家佔據主導性的地位,中國學者進入這一領域則要晚的多。」因此,積極開展法律典籍的翻譯和研究,有助於牢牢把握法律典籍譯介的主動權,改善外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誤解誤讀等問題,客觀地還原中華法律典籍的真實面貌,促進國際社會形成對中華法律文化的接受和認同,為中華法系復興營造良好的環境並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有利於扭轉國際社會對中華法系的片面、刻板印象,消除長期積累下來的制度偏見,積極傳播中華法文化的核心價值,推動中華法系與其他法系平等地交流,在文明互通互鑑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中法西傳」,增強中國在國際法治建設中的話語權,為全球法治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法治術語翻譯與對外法治話語能力建構研究」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輯:宗悅

相關焦點

  • 法律典籍翻譯助推文化記憶建構
    法律典籍中所體現出的「德主刑輔」「禮法結合」「天人合一」「倫理親情」等思想和價值觀,也都是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區別於英美法律文化的獨特性本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在古代,中國是法制文明大國,中華法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熟,對周邊諸國法典的誕生發揮了重要參考借鑑作用。
  • 從「有典有則」到民法典:中華法系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典籍與行為規範的系統化編纂,雖別為兩途,又互為表裡,文化典籍在理論上支持行為規範體系,行為規範體系護持、踐行文化價值,從而奠定了中華法系規範體系獨有的結構特徵。 有典有則:中華法系的民事法律體系 來源於現實生活的大量民事規範,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因其統一程度、強制性的差異,而體現為不同層次、不同樣態的典則。
  • 繼往開來:從民法典看中華法文化的復興
    原標題:繼往開來:從民法典看中華法文化的復興 中華民族的法文化基因,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法律的基本走向。正如德國法學家薩維尼所言,法律不是純粹的理性建構,而是歷史傳統的產物。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傳統中華法文化的深刻烙印。
  • 弘揚中華法系之律家精神
    穗積陳重認為,縱觀人類法律文明史,可以把歷史上出現的法律劃分為五個大的法系,即以《摩奴法典》等為基礎,體現婆羅門教文明的印度法系;以中國古代法律為基礎,體現中華法律之精神並傳播於周邊國家的中華法系;以《古蘭經》為基礎,體現中世紀亞歐非伊斯蘭教文明的伊斯蘭法系;以羅馬法為基礎,凝結著西歐大陸成文法文明的大陸法系;以英國法為基礎,體現判例法文明的英美法系。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發展農桑的政策,從而造就了燦爛的農耕文明,產生了無數的農業科技典籍。
  • 仁: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華法系作為獨立於世界之林且數千年傳承不息的國家治理體系,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法律的制度、思想和文化,歷經夏商西周的「禮刑」體系、春秋戰國秦朝的「法律」體系、漢唐明清的「禮法」體系,至清末西法東漸方始解體。《道德經》云:「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中華典籍怎樣才能更接地氣
    與會專家學者表示,近年來,一批致力於弘揚中華典籍文化的個人和團體正陸續湧現。他們以進校園、進社區、進院所等不同方式,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播撒在中華大地上。「我們將主動擔負起守護、傳播和弘揚四庫文化的職責,更加注重推廣和普及方式,推動四庫文化走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將中華優秀典籍文化融入民眾生產生活各方面,形成典籍文化服務當代社會的典型案例。」陳曉華說。據了解,除了首都師範大學,國內許多高校也在開展中華典籍進課堂等探索實踐。
  • 英美的海洋法系和歐陸的大陸法系叫法的由來是什麼?
    海洋法系又被稱為英美法系,它的本意是「普通法系」(common law),也就是普遍通行的意思。普通法的得名最早起源於1066年諾曼人徵服後幾個世紀的英國國王的法院慣例,目前世界1/3的人口生活在海洋法系的民法系統中。
  • 聞 · 見丨譯經譯情憶志士 誦典誦義頌華章——第四屆廈門大學「譯經杯」中華典籍翻譯大賽圓滿結束
    辛志英表示,經過四年的沉澱與積累,「譯經杯」中華典籍翻譯大賽見證了無數同學的成長,越來越多熱愛翻譯的同學積極參與比賽,為「譯經杯」注入新鮮的血液,創造出高質量的譯文。今年「譯經杯」已舉辦至第四屆,期待以後的「譯經杯」更加精彩。
  • 老何讀史雜記: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奠基歐洲文藝復興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發起的翻譯古代東西方文化典籍的學術活動,肇始於倭馬亞王朝(661—750—1492年,白衣大食)時期,高潮在阿巴斯王朝時代(公元750-1258年,黑衣大食),迤邐數個世紀。  之所以被稱作「百年翻譯運動」,是因為它的鼎盛期在阿巴斯帝國時代持續約一百年的時間。
  • 【院系之窗】法學院|「北大青年在路上」——「尋找中國的法律印跡」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在本次「尋找中國的法律印跡」活動中,我們走訪了山西、陝西、河南三省,這裡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黃河流域,孕育著遠古傳說時期的文明曙光,也存留著中華文明在秦漢唐宋時期璀璨奪目的文化成果。唐堯故園、舜王廟、禹王城、黃帝故裡將上古時期的傳說娓娓道來;殷墟遺址、周公廟、鄭韓故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展示著中華法系的早期雛形;秦始皇陵、秦坑儒谷、鹹陽宮代表著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的威嚴法治;文景公園、未央宮、函谷關閃耀著漢朝儒學、道學的真理之光;龍門石窟、開封府、霍州署彰顯著唐宋時期中華法治成熟時期的自信氣象;平遙古城、壺口瀑布、洛陽博物館濃縮著各個時代的文明精華。
  • 兩岸專家臺北熱議「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復興
    與會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於拉動歐亞大陸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其蘊藏的復興中華文化意蘊也值得重視,兩岸同胞應攜手投入這一宏偉工程之中,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臺北中美文化經濟協會副秘書長吳培德表示,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將復興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建海上絲路經貿圈,這是空前的經濟建設計劃,也是恢復中華民族自信、復興中華文化的巨大工程。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在講話中指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了規劃和設計,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中華詩詞的創作熱潮需要我們進行很好地引導、扶持,希望各方面力量共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社區文明建設等方面,使中華詩詞得到更大的普及,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在主體層面,或否認或忽視了翻譯主體間的平等性與互動性。在法律翻譯領域,由於法律語言的權威性、規範性與嚴謹性,法律翻譯被認為是準確度要求最高的專門用途翻譯。因而,多數法律譯者選擇「存異倫理」指導翻譯實踐。O.Kade與F.Hans-Rüdiger堅信,「譯者的責任是儘可能準確、清晰地傳遞原文內容」。
  • 歐洲人重視的法系車,為什麼到了國內不受歡迎?今天我來告訴你
    一直被歐洲消費者重視的法系車,為什麼在我們國內汽車市場境況一般,在最近幾年逐漸淪為了小透明的存在;那麼客觀來說,在咱們國內汽車市場中的確不重視法系車!但是話說回來法系車企重視咱們國內汽車市場麼?那麼這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法系車企有強大的底蘊、技術實力,但是對於咱們國內汽車市場並沒有投入足夠的熱情,如果靠老法系車友的情懷、那麼又能走多遠?那麼法系車為什麼在歐洲賣得好?
  • 2020年「首屆全國大學生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大賽」啟動
    日前,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團委承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大賽」啟動。活動以「文脈賡續,傳承創新」為主題,通過學術論文徵文、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提案和典籍文化創意設計三個競賽單元,引導大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探索中華典籍的保護與文化傳承,發掘中華傳統文脈的豐富內涵,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據悉,大賽分為初賽與決賽。在初賽階段,每所參賽高校每個競賽單元可通過校內選拔或者其他方式選出1-3份作品作為初賽參賽作品,並推薦其隊伍參加初賽。
  • 郵輪型豪華客滾船「中華復興」輪投入渤海灣營運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6日訊(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嚴綱軒 王建波 於超群 王乙婷 石澤鑫 肖晶晶) 9月25日,山東港口煙臺港客運站碼頭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醒獅騰飛,彩煙漫天,「中華復興」輪首航暨客貨滾裝合作聯盟籤約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標誌亞洲最大、最先進、最安全、最豪華、裝載能力最強、
  • 「德」裴德思:中華文明詞彙遭遇西方「翻譯劫」
    過去一千多年來,這條「法則」一直在為歐洲的擴張推波助瀾;但到了21世紀,用歐洲語言中的近似詞彙翻譯亞洲獨創的社會文化概念是否還合乎倫理、科學,乃至法律?舉例而言,為什麼可口可樂、谷歌這樣的美國品牌能比印度和中國三千年來所有的智慧結晶享有更強大的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