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之商武丁對外戰爭

2020-12-15 蘭臺散人

商朝在盤庚之前,歷經「九世之亂」,國力衰弱。從盤庚始「行湯之政」,經小辛、小乙,國力漸強。至武丁,國勢頭強盛,開始連年用兵。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武丁時期玉簋

武丁先迫使周邊時服時叛的小國臣服,然後進攻甫、銜、缶、蜀(在今山西南部)等國,將其地併入商朝版圖;鎮壓了讓(今河南陝縣附近)、亙(今山西南)等國叛殷勢力,並使之成為商王朝的統治支柱;進攻周、畀、宙方、下危等周邊小國,迫其臣服,初步鞏固和加強了殷王朝的統治。

武丁時期 後母辛青銅觥

荊楚是商時的人對江漢地區的南方和南方部族的稱呼。荊楚地區山林水澤縱橫交錯,路途艱難。武丁指揮商軍,突破荊山(今湖北荊山)險阻,攻打歸(即夔國,今湖北秭歸),佔領雩方;與南方屬國相配合,擊敗虎方、方等,徵服了南方的眾多部族方國,消除了南方的威脅。這次用兵推動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鞏固了商的大國地位。

巴方是南方巴人的方國。巴人出自巴氏、樊氏、相氏、鄭氏等五部族,生活於山水縱橫地區,發展較快,不服商朝管轄。武了徵調軍隊,與其配偶之一的婦好一起出徵。甲骨文記載,戰前婦好和武丁計定,婦好敵軍西面埋伏,武丁領精銳從東面向巴方軍隊發起突然襲擊,將巴軍驅趕至婦好的埋伏圈中。巴方軍隊最終被殲滅,商朝的南境平定。這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伏擊戰」。

土方是商朝北方強悍的遊牧部族,時爾侵入商境攻掠。某年,上方軍隊突然攻入商朝西北邊境,攻打城邑,搶奪莊稼,擄掠人口。還與佔方配合,由東路侵入商境,攻克二邑,進行搶掠等。為消除北患,武丁多次徵調數千人的大軍,親自率領進攻土方。還曾派貴族沚率部為先導。其配偶之一的女將婦好也曾跟隨協同作戰。和一些貴族軍也參加過進攻土方的作戰。經過多年戰爭,商軍終於戰勝土方,使北邊得安。」辛巳卜,爭貞:今者王共人呼婦好伐土方。「(《甲骨文合集》6412)

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夏滅後的餘部。據卜辭,土方是位於殷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武丁服土方,在其腹地「唐土」建設大型城邑「唐」,以控御其地,此後不再有土方叛變的記載。周初,成王封晉國始君唐叔虞於此。

武丁時期玉鳳

鬼方是商周時居於我國西北方的部落,其活動載於《汲冢周書》《易經》《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辭中,一說鬼方居於西南。還有學者認為鬼方大約是一個黃白混血人種,商代崛起,對商王朝構成威脅。經商朝和周人的討伐,一部分進入中原地區,另一部分轉變入西北關隴地區。"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既濟》)甲骨卜辭載「鬼方易」,即鬼方向遠方逃走或遷走。本世紀以來,經我國、原蘇聯、蒙古國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更遠的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也有學者認為居於遼水上遊,後發生遷移。更有觀點認為鬼方即東遷的印歐語系人,也是就雅利安人,是通過亞歐大陸西來的白種人。婦好曾多次率軍出徵鬼方,獲得重大勝利。助其夫武丁最終徵服鬼方。既保衛國商朝,也維護了中華文明沒有中斷。

總之學術討論,眾說紛紜。歷史真象還有待於深入的探究。

相關焦點

  • 遊國博賞國寶,「婦好」鴞尊告訴我們貓頭鷹是古代戰爭之神
    約公元前1600年,成湯聯合諸侯起兵反抗夏桀的暴政,在鳴條之戰中滅夏,建立了商朝。在之後的日子裡,由於內亂和災害,政權更迭頻繁,都城也幾經搬遷。約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君盤庚繼位,把都城遷到了殷地,才算最終穩定下來,直到商紂王被周武王所滅。武丁是商代的第23位國君,是盤庚的侄子,也是第22位國君小乙的兒子。
  • 商高宗武丁(武丁盛世)
    -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 武丁是誰?武丁中興的主要原因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武丁是誰?武丁中興的主要原因  武丁是誰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 古代戰爭之商滅夏
    此時,商部族興起,建都於毫(今山東曹縣南),在商王湯領導下國力日漸強盛,商表面上臣服於夏朝,實際上積極進行滅夏的準備。商湯「以寬治民」(《國語·魯語》),積蓄國力,得到百姓支持;對外廣行仁政,聯絡四周方國擴大影響,「諸侯皆歸商」(《史記·夏本紀》)。夏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
  • 夏商周時期,經歷了多少場大規模的戰爭,戰爭參與的人數有多少?
    最高的發兵記錄出現在武丁時期,當時,曾在三個月內連續徵兵七次,共動員了23000人。單次出兵的最高記錄,則出現在武丁之妻婦好討伐羌方時,兵力為15000人。如果把交戰雙方兵力都算上,規模較大的戰爭應在3萬以內。
  • 商帝武丁神奇的一夢,既改變了夢中人的命運,也使商王朝再次崛起
    帝武丁做了一個夢,既改變了夢中人的命運,也使商王朝再次崛起商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也是第一個直接與同時期有文字記載的王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約600年,這期間商朝的盛衰經歷了坎坎坷坷,起起落落,遇明君則興,遇庸君則衰,這也是古代家族王朝的最大弊端。
  • 武丁與婦好:既是知心愛人,也是捍衛國家的戰友
    武丁與婦好:既是知心愛人,也是捍衛國家的戰友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國王,第二十位王盤庚的侄兒。盤庚繼位時,商王朝已經出現了內亂外患並舉的跡象,盤庚為了擺脫困境,將商王朝的都城遷往北蒙(今河南安陽)。盤庚完成遷殷的壯舉之後若干年,商王朝的中興之王武丁接過了王杖。
  • 三千年前,商朝人是如何製造出800多斤重的「後母武丁」的?
    在古代,要建設一項大型工程,沒有高科技的幫助是不容易的。其次,鑄造各種樂器和工具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造個工具肯定很方便,但古代可不是這樣。在古代,即使想喝熱水,也需要木頭來加熱,現在絕對不方便。夏商周時期,要建造一件大型的裝飾品或各方面的用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鑄鐵的發展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先進。在古代,夏、商、周還處於青銅時代。
  • 解密:商天子武丁的王后婦好「入相出將」的原因——大祭司
    從上古堯舜時就有敬天禮神的記錄,經由夏傳承到商,再傳往西周以下,形成了中國人的天人文化觀。天是無形的萬能的,與道同存。天派神使下界照撫百姓,就是天子。天子死後回到天帝身邊,就是「歸」去。 「歸」,叫來叫去就成了「鬼」。那與現代概念的一般人死後成了陰間之鬼完全不同。祭祀就是通過一種禮敬的形式與天、神等高級生命親近溝通,也可以得到神的指引、能力或保佑。
  • 美國發動對外戰爭,其終極目的是什麼?聽聽網友的分析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好戰的國家,尤其是二戰以來,雖然因為核武器的恐怖之恆,世界大戰規模的戰爭再難爆發,但局部戰爭卻愈演愈烈,而這些戰爭,幾乎都有美國的影子。可以說,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也是國際爭端最為暴力的解決方式,其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因為美國「獨善其身」的優勢區位,導致每一次戰爭都能成為美國逆勢而起和彎道超車的歷史契機。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超級大國之路,就是一系列對外戰爭的結果,當戰爭將其他國家折磨得元氣大傷,美國也就必然嶄露頭角。
  • 古代「陣法」在戰爭中真的存在嗎?實戰到底行不行
    不過三國演義終究是小說,而傳說中的八陣圖似乎也超出了人類極限,那麼在真實歷史下,古代戰爭中是否真的有這樣神奇的陣法呢? 一、古代陣法起源 古代陣法起源有兩個。一說為黃帝起源論。在神話傳說中,皇帝為大敗蚩尤,曾拜九天玄女為師,並且學得了天一盾甲之術,這是最早的陣法內容。另一種說法為商朝起源論。
  • steam《古代戰爭漢尼拔》上線,模擬策略遊戲,古代戰爭模擬器!
    嗨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詩意生活錄,說到模擬策略類型的遊戲,那麼很多小夥伴們是最熟悉不錯的了,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款古代戰爭的策略遊戲《古代戰爭漢尼拔》這款策略模擬類型的遊戲,把我們小夥伴們帶到中世界,參加中世紀的戰爭遊戲。
  • 在古代戰爭中,糧草運輸問題為何能影響戰爭勝負,甚至一國興亡?
    其實,之所以給人們造成這種一種錯誤印象,完全是因為古代軍隊後勤運輸保障問題導致的。而正因為此,「糧道」問題往往成為一場戰爭的決勝因素,甚至會影響一國之興衰。古代的善戰者,也往往是利用糧草而決勝的大師。因為兵糧運輸上的困難,古代中原用兵打仗極難實現草原民族那般的長途奔襲,而且他們一旦孤軍深入敵境就將陷入斷糧的尷尬境地。而如果是需要長期對外作戰,長線運輸甚至可以影響倒一個國家的興亡:「凡興師十萬,出徵千裡,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譬如楚漢之間著名的垓下之戰,雙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陣列多長、多寬?是不是和挖出來的秦陵兵馬俑一樣?交戰過程如何?在《史記》中都看不到」,「中國古代史書裡,對戰爭這些最基本的情況都大量『留白』。其實不全怪史官們無知,古代承平時期的將領們,也弄不清真正的仗(冷兵器戰爭)應該怎麼打。亂世那些打過仗、有經驗的武將,又大多沒文化,沒法記載下來。」
  • 盤點明朝的對外戰爭,明朝竟然大敗三任世界霸主?
    新中國建立,如今56個民族是一家,沒有對外戰爭的說法,因此明朝與蒙古、滿清的戰爭除去。戚繼光抗倭小編也暫時除去,因為戚繼光抗倭的最大敵人還是汪直、徐海等人的大量殘餘部隊,還有少量的日本海盜。鄭成功小編也暫時除去,畢竟那時明朝已經滅亡。但是即便如此,明朝的對外戰爭依然輝煌。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 商王武丁和女將軍婦好:那令人豔羨的帝後愛情
    婦好,是史書少有承認的女將軍,而她和武丁的愛情是最令我嚮往的。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婦好和武丁的愛情。婦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但武丁有3位王后,婦好並不是唯一。但她卻成為了武丁心中的唯一。婦好是一位和親公主,她其實可以在後宮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她沒有,她成為了商王武丁成就昌盛的得力之矛。武丁繼位,有3年不管朝政,也不說話。他想復興夏朝,他跳出廟堂,就為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找到癥結所在。武丁知道自己沒有權力,權力都掌握在了貞人集團手裡,所謂貞人就是佔卜之人。
  • 古代發生戰爭,攻打「兵家必爭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回看我國的古代戰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諸侯們,都會去爭奪荊州、襄陽等這樣一些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國那麼大,城市星羅棋布,為什麼不先去捏其它軟柿子呢?或者說,當遇到「兵家必爭之地」的時候,這些軍事家為什麼不耍個小心機,繞個道先打別的城市呢?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技術的演化與邏輯|書評
    中國人對於歷史上的戰爭很感興趣,但對戰爭從技術上進行分析的作品卻非常稀少。這是最近幾年我研究中國古代戰爭時,發現的一個奇怪事情。這造成的局面是,人們習慣於將戰爭當成是偶發性的事件和指揮者的小聰明,卻無力對戰爭的產生、經過、發展,以及技術層面做出更精確的分析,看懂背後的邏輯。
  • 宋代對外戰爭勝率超過7成,為什麼還被戲稱為「弱宋」?
    眾所周知,由趙匡胤開闢的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中的一個高峰。宋朝的農業發展甚至都超過了唐朝,經濟發展達到了巔峰狀態。在文化與人才培養方面,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讓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都在宋朝時期湧現出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也是在宋朝完善或者出現的,這足以說明宋朝在科技方面也在當時的世界處於領先的地位。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並且我們反觀歷史,其實不難發現,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通過阻斷對方的糧草從而獲得最終勝利,其中最著名大家也比較熟知的就有「火燒博望坡」、「官渡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少勝多的案例,同時,這些也都是通過燒毀對方糧草從而獲得成功的案例。一、糧草的重要性糧草在古代是士氣和戰鬥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