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之商滅夏

2020-12-16 蘭臺散人

商湯

夏朝末年,桀王政治腐敗,暴虐無道,一面大興土木。造寢宮、瑤臺,廣納天下美女享樂,耗盡民脂民膏;另一面窮兵黷武,連年用兵四方,致使民眾怨恨,諸侯方國紛紛叛離。

此時,商部族興起,建都於毫(今山東曹縣南),在商王湯領導下國力日漸強盛,商表面上臣服於夏朝,實際上積極進行滅夏的準備。商湯「以寬治民」(《國語·魯語》),積蓄國力,得到百姓支持;對外廣行仁政,聯絡四周方國擴大影響,「諸侯皆歸商」(《史記·夏本紀》)。夏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史記·夏本紀》)商湯召集各國諸侯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會盟,「……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使汝堪之。』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天命融隆火於夏之城間西北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屬諸侯於薄,薦章天命,通於四方,而天下諸侯莫敢不賓服,則此湯之所以誅桀也。」(《墨子·非攻下》),這段記載有濃重神話色彩,實際記錄的是湯自認得天命而伐夏桀,受到各國諸侯擁護。這就是著名的「景亳之命」。

鄭州商城

商湯先指向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國,」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史記·殷本紀》)葛國君主葛伯不祀祖先,商湯派人質問,回答說沒有牛羊做犧牲。商湯送去牛羊,葛伯卻將牛羊吃掉。商湯再派人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糧食做祭品。商湯幫其耕種糧食。葛伯卻派人襲擊給耕者送飯的人,激起了商族民憤。商湯乘機揮軍進攻葛國,將其攻滅,揭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豕韋(今滑縣東南)、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許昌)是三個忠於夏的屬國,且與商較近。商湯調動大軍攻滅了豕韋和顧國。昆吾國國君稱「夏伯」,整頓昆吾軍準備與商戰,同時遣使向夏桀報告商湯滅豕韋、顧國的情況。夏起「九夷之師」(東夷人部落組成的部隊),準備徵商。"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後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焉。「(《《說苑·權謀》)

玉戈 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尚書》)「商湯集合商軍和諸侯聯軍進行誓師,指「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夏桀與商軍戰於有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永濟市蒲州鎮一帶),戰敗退往鳴條(山西夏縣西)。兩軍復戰於鳴條,時大雷雨,商軍奮擊,夏軍乃潰。桀領五百殘兵逃往三朡(今山東定陶北,夏朝方國)。三朡陳兵布陣以保夏桀,商湯揮師東進,於成耳(今山東汶上北)敗三朡軍,滅三朡,取其寶玉和財產。夏桀被湯放逐於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桀渭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史記·夏本紀》),夏桀不久病死。「桀死於亭山。」(《荀子·解蔽》)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淮南子·修務訓》)總之夏至此滅國。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相關焦點

  • 商湯一舉滅夏,十四代商人的勵精圖治,終於成就霸業
    與商的崛起相對應的是夏王朝的沒落,湯即位時,夏朝的王是桀,夏王朝的統治已經極其腐朽,湯積極準備滅夏。想要了解更多夏朝歷史,可以關注我,也可以看看這本書,詳細解讀夏王朝的發展史。湯最先瞄準的是附近的方國葛,湯以葛的部落首領不祭祀祖先神明為由,出兵徵服了葛。
  • 古代戰爭之甘之戰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史記·夏本紀》)伯益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竹書紀年》);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禹授/愛益(而任天下於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之(於)益(也)(,而勢重盡在啟也)。
  • 遊國博賞國寶,「婦好」鴞尊告訴我們貓頭鷹是古代戰爭之神
    約公元前1600年,成湯聯合諸侯起兵反抗夏桀的暴政,在鳴條之戰中滅夏,建立了商朝。在之後的日子裡,由於內亂和災害,政權更迭頻繁,都城也幾經搬遷。約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君盤庚繼位,把都城遷到了殷地,才算最終穩定下來,直到商紂王被周武王所滅。武丁是商代的第23位國君,是盤庚的侄子,也是第22位國君小乙的兒子。
  • 商湯滅夏: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戰爭,歷時20年,歷經11次戰役
    因為是吃鳥蛋生的,富含蛋白質,所以子契從小就腦瓜子兒靈光,先是做了舜帝的文教部長,後來又跟著大禹治水,到處翻山越嶺,勘測地形,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到了商地,是為商族的始祖。商族球長的石球一路傳到了湯先生嘴裡,但比起夏禹部族的地盤,商族的地盤仍然像個石球那麼小,不過湯先生很有信心自己可以取代暴政的夏桀。實力弱小的商湯是怎麼戰勝強大的夏桀的呢?
  • 歷史上商湯滅桀政建商朝,這個神秘的王朝被滅,到底是什麼原因?
    商湯採用迴旋包抄的方法突襲夏朝國都的西側,此刻的桀正在飲酒作樂,只得倉促與之迎戰,但是一觸即潰,湯又率領大軍追擊。夏商兩軍最後在鳴條決戰,夏桀戰敗逃走後到附屬國三朡,湯又乘勝追擊到此滅了此地。桀又慌慌忙忙地逃到了南巢,在南巢的時候桀被商的軍隊擒捕,並將他放逐在此,時間不長桀就病死了在此。
  • 古代戰爭之商武丁對外戰爭
    商朝在盤庚之前,歷經「九世之亂」,國力衰弱。從盤庚始「行湯之政」,經小辛、小乙,國力漸強。至武丁,國勢頭強盛,開始連年用兵。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 名相伊尹:助商滅夏功勳卓著,為何被世人供奉為「廚聖」?
    、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後世奉祀為「商元聖」! 以鼎烹說湯,助湯滅夏 伊尹在與成湯首次會面時,負鼎俎為湯烹飪美食,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當成湯詢問取天下之策時,伊尹也給出了一套成熟的方略,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內施仁政,外聯諸夷。
  • 歷史上的夏王朝:青銅時代
    鼎本是尋常物件,用來烹煮食物,然而,當它從陶鼎變成青銅鼎,就有了禮器的功能,且有象徵王權的意味,身價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人們形容說的話分量很重會用到一個成語,就是「一言九鼎」。九鼎是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為大禹所鑄。《漢書》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也有說法認為,是禹的兒子啟鑄了九鼎。
  • 古代軍師諸葛亮劉伯溫都比不上他, 此人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古代軍師諸葛亮劉伯溫都比不上他, 此人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在中國古代,軍師是軍中的高參,有的為主將出謀劃策,有的直接領兵打仗,在古代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古代軍師誰最牛?諸葛亮、劉伯溫、孫臏、張良都不算,最牛的一戰滅敵70萬得天下。
  • 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商紂王兵敗自焚,商朝滅亡
    戰爭背景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六百多年後,傳位至第三十一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 薛國: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存在時間長達1500多年!
    先秦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範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在先秦時期,不僅擁有夏朝、商朝、周朝這三個朝代,還分布了諸多的諸侯國,也即夏朝、商朝、周朝都分布了眾多的諸侯國。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薛國,始於夏朝時期,在周朝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
  • 從商人治商到二次滅商
    其中箕子和比幹是紂王的親戚(有說是叔伯,有說是兄弟,不可考),商容是負責典樂禮儀的官員。這三人都曾多次勸諫紂王,也就觸怒了他,箕子為了活命,披頭散髮裝瘋,被關起來;比幹最慘,被剖腹挖心;商容相對好點,只是被削掉官職。武王滅商興周,對於這些殷商忠臣,給予了最高禮遇:把箕子放出來,並向他請教治國方略;到比幹墓上和商容故居大張旗鼓表彰他們的忠心。
  • 之前的夏、商、周為何不是?
    夏、商、周都把土地分成很多分,賞賜給功臣、宗室、前朝君主後裔、上古先賢遺脈等等,這些土地在最初是沒有邊界的,大家都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管理,只能逐漸發展。這時候所形成的諸侯國之間除了在爵位上有差別之外,主權上都是平等的,這其中也包括夏、商、周等國。也就是說,齊國、楚國等等諸侯和周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不過前者是藩屬國,而後者是宗主國而已。
  • 上下五千年第二集 夏商周
    第二集 夏 商 周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原始社會中延續600多年的禪讓制,建立起第一個世襲王朝,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桀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暴虐成性還貪慕美色,加之夏式與其他部落的關係逐漸破裂,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時被打敗,夏室覆滅,夏由禹開始,至桀結束,依《竹書紀年》體系推算,夏朝共傳13代,17王,前後經歷五百餘年。然後湯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在亳(今商丘) 稱"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國家——商。
  • 文史評論| 中國古代史學「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探析
    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充分肯定了這種直書實錄的精神,「若南、董之仗氣直書,不避強御;韋、崔之肆情奮筆,無所阿容。雖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遺芳餘烈,人到於今稱之」。這就從彪炳史冊的角度肯定了如實記史行為的價值,也是對記史求真理念的高度認可。「國可滅,史不可滅」強調如實存史,實質上也是對記史求真理念的一種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史學起源於官方,並且形成了國家政權要記史和撰史的理念。
  • 真相了,原來張掖人的衣食住行都和古代戰爭有關!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 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地理位置優越,祁連山聳立於南,龍首山屏障於北,黑河流貫於中,流域為河西最大的綠洲沃野素有"金張掖"之美譽。為東西南北交通要衝之地,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史料記載,張掖在夏、商、周時期為戎羌居地,春秋至秦為烏孫、月氏之牧地,西漢為匈奴佔據史稱為匈奴右地。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譬如楚漢之間著名的垓下之戰,雙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陣列多長、多寬?是不是和挖出來的秦陵兵馬俑一樣?交戰過程如何?在《史記》中都看不到」,「中國古代史書裡,對戰爭這些最基本的情況都大量『留白』。其實不全怪史官們無知,古代承平時期的將領們,也弄不清真正的仗(冷兵器戰爭)應該怎麼打。亂世那些打過仗、有經驗的武將,又大多沒文化,沒法記載下來。」
  • 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的祖先竟然都是舜帝的大臣!
    夏、商、周三代的歷史建立在《尚書》、《竹書紀年》的材料之上。對於舜,這位最後的上古帝王而言,他的繼承者是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當後來夏王朝統治者昏庸統治之時。殷商推翻了夏王朝而取而代之。最後,當殷人變成罪惡的始作俑者之時,周人又趕走了殷人,建立了周王朝。
  • 戰國往事:吳越之間的一系列戰爭-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顧名思義,即是一場越國滅亡吳國的戰爭。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位居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爭霸戰爭。 期間雙方各有勝負,其中比較經典的戰役包括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之戰,最終迫使吳王夫差求和後自殺,吳國滅亡。越王勾踐也因此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那麼這一系列戰爭是因何發生的呢?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種觀點,是說春秋時代的戰爭講規矩、講禮儀,甚至有人說春秋戰爭是貴族的遊戲,戰爭是為了贏得「稱伯、仁義、尊王」等名聲,進而獲取政治資本,來增強本國在天下諸侯當中的影響力,也很少有滅國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