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記》總第625期 2020年2月24日
二月二 龍抬頭
新密與「龍」有關的地名
□ 楊建敏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龍抬頭」,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吉祥喜慶的日子。中國是龍的故鄉,是個愛龍、崇龍的國度,中華兒女自稱「龍的傳人」。
新密市是「中國羲皇文化之鄉」,是當年人文始祖伏羲氏的重要活動區域。而伏羲則是中國龍文化的開創者,龍作為信仰、思想、文化與民俗,在新密民間影響深遠。除了數量眾多的龍王廟,龍文化頻頻見諸於新密地名,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刊載於1991年《河南省密縣地名志》與「龍」有關的地名就有38個。
伏羲女媧人首龍身唐代帛畫
新密市與「龍」有關的山名,有位於袁莊鄉槐蔭寺村的龍巖山,位於牛店鎮南龍村的二龍山和位於白寨鎮翟溝村的二龍山。
龍巖山下龍巖寺(槐蔭寺)
袁莊鄉槐蔭寺村有龍巖山,因山勢如龍,故名。該山位於新密市和滎陽市交界處新密一側,海拔574~564米。清順治十六年《密縣誌·治地誌卷一·山川》記載:「龍巖山:縣西北二十五裡,起伏相連延,其勢如龍。」龍巖山下的槐蔭寺,原名龍巖寺。清康熙三十四年《密縣誌·建置志·寺觀》曰:「龍巖寺:縣西北二十五裡龍巖山下。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後因寺內大槐樹濃蔭蔽日,又得名槐蔭寺。
白寨鎮翟溝村二龍山
白寨鎮翟溝村南部,有一座東西橫亙的二龍山,民間相傳為二龍戲珠之地。2015年,新密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企業家陳書傑在二龍山上建起了雄偉的帝王閣。
二龍山上帝王閣
新密市與「龍」有關的泉水,有袁莊鄉龍泉,平陌鎮龍泉、龍母泉、龍潭,超化鎮龍潭,新華路辦事處龍潭等。
龍潭大橋原貌
袁莊鄉龍泉寺村、龍泉寺,皆因龍泉而得名。明萬曆四年(1576年)《重修龍王廟記》碑刻記載:「邑之北境龍泉寺前有一龍池,即其泉也,淵然莫測,湛而且清,龍潛斯焉,理或然也。」在舊時人們看來,龍池淵深莫測,似有龍潛於其中,能給人帶來禍福。
新密龍泉寺
龍泉寺因寺前龍泉而得名,後泉水復稱龍泉寺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殘碑記載:「……有龍泉而得名也。」清順治十六年《密縣誌·治地誌卷一·山川》記載:「龍泉寺泉:邑北二十裡,其東嶔崎詰曲皆山,北是滎陽道也。泉北流合滎陽須水。」
龍泉寺村龍泉,加蓋保護後,仍為當地群眾使用的重要水源
因龍泉寺村地處山區,為缺水地區,龍泉寺泉是新密市較大的山泉之一,經測量每小時出水7.2噸,在歷史上是周圍龍泉寺村、鄭衝村、山頂村群眾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今天仍然是龍泉寺村居民的主要取水之地。
新密市與「龍」有關的村級地名有8個:平陌鎮龍泉村、龍崗村、白龍廟村,袁莊鄉龍泉寺村,牛店鎮南龍村,超化鎮龍潭村,苟堂鎮九龍村,大隗鎮龍王廟村。
大隗鎮龍王廟村
平陌鎮龍泉村地處靈崖山下、洧水之濱,因村中有龍泉而得名。
平陌鎮龍泉村
平陌鎮龍泉村龍泉
平陌鎮龍崗村,因地處旱龍崗上而得名。村中修築的水利工程,展示了活靈活現的龍形象。
旱龍崗上引水工程龍頭
苟堂鎮九龍村,因村側有九個土嘴,形似九條盤龍而得名。
苟堂鎮九龍村
超化鎮龍潭村,因村中有龍潭而得名。
新密市與「龍」有關的自然村級地名有24個:牛店鎮南龍村二龍山、寶泉村五龍廟河、高村村黃龍泉,城關鎮西瓦店村廟龍溝,袁莊鄉郭莊村龍臥巖,尖山風景區管委會尖山村黃龍廟,平陌鎮龍崗村黑龍潭、香山村黑龍廟窩、虎嶺村龍母泉溝,超化鎮申溝村龍尾溝、樊寨村五龍口、楚嶺村九龍廟、黃路山村龍潭寨、草廟村大龍窩,苟堂鎮張寨村黃龍廟崗、張門村龍池河、南土門村龍王池、方溝村九龍口、養老灣村龍脖,大隗鎮窯溝村龍莊、南張莊村龍王廟,來集鎮馬武寨村老龍溝,劉寨鎮崔崗村黃龍廟灣,曲梁鎮全莊村黑龍廟溝。
平陌鎮白龍廟村
牛店鎮高村村黃龍泉組
這些地名來歷也頗有意思。如超化鎮樊寨村五龍口:「因村處樊寨北側土崗上,有五個小嶺頭形似五龍,故名。」草廟村大龍窩:「因村處草廟北側溝窩處,相傳,古時有龍降落於此,故名。」來集鎮馬武寨村老龍溝:「因村處浮山東側溝中,相傳,古代有龍在此降落,故名。」(載於《河南省密縣地名志》)袁莊鄉山頂、龍泉寺、郭莊三村交界處有「龍臥崖」,相傳因龍臥於此並賜水而得名。
新密歷史上為防禦匪患,修築了很多古寨堡,有些便以龍命名。牛店鎮譚村灣村綏水河畔補國城,為三皇時期伏羲及其後裔建都之地,清鹹豐、同治年間(1852-1874年)進行加修,因伏羲為龍祖,遂稱之「龍山寨」。
補國城——龍山寨
城關鎮灣子河村,有個清代修築的九龍寨,取九龍聚水之意。
灣子河村九龍寨
灣子河村九龍機井
大隗鎮窯溝村古寨,為求吉祥堅固,而命名為龍山寨。
窯溝村龍山寨
新密古八景之一,有「柏崖龍潭」,位於平陌鎮柏崖山下,白龍廟前。俗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潭水幽深,似有龍潛其中,因名龍潭;崖壁高聳,古柏森森,因成此景。加之白龍廟宇巍峨,素為古今人士所稱頌。
柏崖龍潭舊影(魏殿臣 攝影)
清代詩人張於階賦《柏崖龍潭》贊曰:
加鞕風及雨,四月拜龍泉。
覆掌驚三峽,翻身馭九天。
時霖熊耳嶺,或澍鳳鳴顛。
歇馬尋長揖,逍遙舉步仙。
崔宏偉國畫《柏崖龍潭》
(感謝平陌鎮文化站站長錢紅衛先生提供部分照片)
投稿信箱xmsyjm@126.com
關注密城記 下期更精彩
長按二維碼進入公眾號
可閱讀更多的文章